北上门南向之迷 每天,有数以万计的游客沿故宫、景山、北海这一“黄金”游览线路参观古都北京的皇家宫苑;更有数不清的车辆穿梭于故宫与景山之间的景山前街上。然而,有多少人知道在景山前街南侧,曾经有过一个“北上门”呢? 1956 年5 月底至6 月上旬,在被以梁思生为代表的众多中外建筑大师称赞为“伟大的中轴线”上,距故宫最近的一座古代建筑----- 北上门被拆除了。这是北京中轴线上,继北中门、地安门之后,被拆除的六座城门中的第三座。 北上门,歇山顶,五间,南向。位于皇宫与禁苑之间的中轴线上,北上门北面有驰道西连三海御苑、东接通惠河,为皇城之枢纽;驰道北面约20 米为景山门,但北上门要比景山门高大许多。 .始建不在明代. 朱契先生于20 世纪30 年代,在“研究游览”故宫后,对北上门所做的文字记述是:“北上门,南向。”古代人的方位感是极强的,尤其是门户的朝向,大到国都,小到民宅,其门的朝向与方位基本是一致的,如:“南向”,面朝南往北开,称“南门”或“南某门”; “东向”,面朝东往西开,称“东某门”,如东华门、东安门、东直门;“西向”,面朝西往东开,称“西某门”,如西华门、西安门、西直门;“北向”,面朝北往南开,称“北某门”,如玄武门、北安门、北中门。惟独“北上门”是面朝南往北开的,即朝向与方位相反-----北门南向!难怪朱契先生也困惑不解且颇似嘲弄地说:“非‘北上’,而为‘南下’矣。 ”北上门为什么会是“南向”呢? 为了破解北上门“南向”之迷,笔者还特意求证于有关文物与古建筑单位、请教过有关专家,了解到1956 年拆除北上门时的情况,证实了其朝向和规制。尽管有关北上门的史料记载少之又少,但朱契先生的文字记述和历史照片以及有关文物与占建筑单位的相关记录是真实可信的。 从空间位置上分析,北上门位于明北京故宫与禁苑之间,从朝向上看应为明禁苑南外垣门.从名称上看应为故宫北外垣门。从命名上分析,北上门与东上门、西上门应该是同时规划、同时修建、同时命名的。连接门的是墙,三个“上门”连接着一道环绕宫城的墙。从明代史料和北京城图得知:皇宫北、东、西三垣外有北、东、西三个“上门”。而元代史料文献记载,元大都宫城外没有护城河,而有“大内夹垣”(即宫城卫城), “大内夹垣”的门就是“上门”。由此可知:北上门的命名不在明代永乐朝迁都北京之时,而应在元代元世祖至元初年修建大都皇宫和大内夹垣之时。 从北上门的“南向”特征、空间位置、名称命名诸因素分析判断,可以得出结论;北上门不是明代规划和始建的,有可能是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或者更早的规划和始建的建筑。如果北上门是明代以前的规划建筑,那么,北上门以南和北上门以北的空间规划也应早于明代。 元明规划格局未变 如果有人说今天北京故宫与景山的规划格局始自明代,很少会有人怀疑。但是,通过对北京历史地理、古都规划和相关考古资料数据的研究,笔者完全相信:今天北京故宫与景山的规划格局始自元代-----参考《 明万历、崇祯年间的北京城图》 和《 明宫史》 等有关北京城规划格局的史料,不难发现明北京城的规划是“准五重城”― 中心为宫城,其外有卫城城门和部分城墙(在护城河外),再外有禁城,再外有皇城,再外有大城。然而,一个人们都知道的情况是:明初徐达攻克元大都后,丝毫夫损坏元大都的规划。永乐皇帝决定迁都北京,除南拓大城南垣以规划“三朝五门”和“左祖右社”建制,并重新规划了皇宫以南中轴线上的建筑外,而元大都“五重城”在阙左、右门以北的空间规划格局,则完全被明北京继承了下来,只是重建了皇宫四门和皇宫以北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即在明洪武三年(1 370 年)已拆除了的元大内中轴线上的外朝和内廷宫殿的基址上,按明的规制和风格,新建外朝和内廷宫殿;改建元大内禁苑为明大内禁苑(即今景山公园)… …% |0 o% \5 F. v3 P
为了使皇宫更加安全,按明里制在元皇宫与元大内夹垣之间,规划了皇宫护城河,由于有了护城河的屏障,永乐皇帝下令拆除了在皇宫外侧元代建筑的“大内夹垣”,但保留了元“大内夹垣”的北上门、东上门、西上门以及阙左、右门。可以说:在元、明两代,皇宫和禁苑以及北中轴线的规划格局和基本空间位置没有任何变化。 《 明宫史》 记载,崇祯皇帝游禁苑的线路是:出东华门和东上门,沿东卫城与东禁城之间的驰道北行,过东上北门,至“东长街”(今北池子大街)北口,折向西行,至北上东门外,又折向北行,入山左里门。游毕,皇帝过北上门,入玄武门返回宫中;其他人则按来时原路返回宫中。可见“北上门”位于皇宫与禁苑之间的中轴线上,只有皇帝才能通行,其位置有多么的重要! 既然明北京皇宫阙左、右门以北的空间完全继承的是元大都的规划,那么,也包括元皇宫和禁苑之间的大内夹垣北门北上门,其位置也没有任何变化!由此可知:北上门的始建时间不会是在明代,也不会晚于元代。从金、元、明里制分析,发现北上门南距午门的空间距离不合明里制,也不合元里制,而合金里制! 史料文献、考古发现、金元明的里制和实际空间地况均证明:元皇宫与禁苑是在金太宁宫及其北苑基址上改建的。北上门的空间位置与处在金太宁宫枢纽位置上的紫宸门完全吻合,因此我们有理由推论:北上门的“前身”,应该是金太宁宫的内廷之门-----“南向”的紫宸门! 所以,刘秉忠在作元大都宫苑规划时,就以金太宁宫紫宸门为界,将皇宫(大内)规划在其南,将大内禁苑规划在其北,并将紫宸门改作元大内外夹垣北门,更名为北上门。之所以未改北上门的“南向”,是因为在北上门的北面,已有“镇山”之故,因风水原因,不能朝山开门,故北上门依然“南向”。明永乐朝迁都北京后,在已拆毁的元皇宫和禁苑基址上,按明代建筑规制和风格改建皇宫和禁苑,北上门被改建为楠木结构,但名称、南向,及其皇宫卫城之门的功能依旧。清代迁都北京后,完全继承了明代的规划并继续沿用北上门。 .复建北上门的意义.
近年来,笔者在研究北京中轴线和古都规划时,通过对北上门特有的北门“南向”的深入研究,发现北上门始建于金,实为太宁故宫内廷之紫宸门!可以说北上门在800多年来北京古都宫苑规划演变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北京中轴线和金太宁宫的空间方位与规划布局,以及金元明里制的“坐标”之一,是开启800 多年来北京中轴线与皇宫禁苑规划迷宫的一把金钥匙! 北上门,是北京中轴线上非常重要的古代建筑。之所以认定北上门的“原始身份”就是金太宁宫内廷之门紫宸门,是因为北上门的空间位置与紫宸门南接太宁宫外朝大宁殿,北启太宁宫内廷紫宸殿,东西与太宁宫东、西华门相连的“枢纽”位置相同;后虽经元、明两代复建和更名,并作为皇宫与禁苑之间的“御路”门,但因风水原因,始终未改其朝向。从1179 年紫宸门的始建到1956 年北上门的拆除,经历了777 年的沿革,可以说是至今800 多年来北京中轴线和北京古都规划的中心点之一,在北京中轴线和北京城市规划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应该复制北上门及其附属的北上东门和北上西门。 复建北上门,是恢复和保护800多年来北京中轴线“原生态”景观和历史规划建筑风貌,唤起各界关注与保护古建文物意识,进而完善北京城市规划的最佳举措。作为北京中轴线南端点的永定门,在它始建450 年后又成功复建了。作为北京中轴线上曾经的卫城门和御路门的北上门,希望能够在它始建830 年的2009 年复建成功! 复建北上门,还可以产生巨大的旅游价值与文化价值。更多的外国游客,可以通过北上门,了解800 多年前金太宁宫的规划,了解700 多年前元大都“五重城”的规划,了解北京中轴线的规划演变和文化内涵。更多的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可以通过北上门的复建,认识到公民应该承担保护文物古迹和宣传中国文化的义务。 北上门复建后,车辆可以由景山前街地下穿行。复建后的北上门区域,将成为展现800 多年前北京中轴线历史规划和风貌的步行街,其旅游价值与文化价值可谓“无与伦比”,必将成为故宫----景山---- 北海这一“皇宫御苑”黄金游览线路中的一个举世瞩目的历史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