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公共汽车(现在叫公交)以及各单位的班车,统统没有转向灯儿,京城除各主要路口外也没有信号灯儿,郊区也是如此。
交警站在路中央的小白圈子里指挥交通,但那时车辆极少交警并不忙,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的好像很闲在。城里的公共汽车前脸儿很像大解放,有一个大鼻子,右前侧有一个门儿,后挂一节车厢也是右侧一个车门儿,前后各一个售票员儿,每到一个路口儿司机就提前减慢车速将车停在路口儿等待,交警并不急于指挥车辆而是观望着车辆的信号儿,不是没有转向灯儿吗?是没有,司机车前窗儿右侧有一个小标杆儿,杆儿顶端活动轴儿上有一个约三十公分的红色箭头儿,可以用手拨动方向,使它向左向右或是向上,向上代表前方,左右不用说了,车后窗儿同样也有这样一个箭头儿,车辆若是向左司机便把箭头儿拨向左,向右拨右,向上便是前行,售票员儿负责拨动后窗箭头儿与司机行动一致,好在那时乘客矫情的很少,售票员儿若是犯懒喊一声儿,后面的乘客也会有人帮忙拨箭头儿。哪辆车先到路口儿交警会先观察哪辆车的箭头儿,然后用手势指挥车辆通过,交警背对的车辆只有等待,每天通过的车辆不多,时间长了老交警与老司机都很面熟包括车辆,有时候距离很远交警就打出了通行方向的手势,擦身而过的时候司机会对交警鸣笛致谢。
到了六七十年代大部分路口儿都有了信号灯儿,路口儿中央不再是小白圈儿,而是一个木质的小安全岛约四十公分高,但遮阳伞还没有出现,雨天穿雨衣晴天顶烈日,每个路口儿至少两个交警值班儿,一个站在安全岛上指挥车辆,另一个坐在路口某一角儿的信号控制亭里,根据安全岛上交警的指示变换信号灯儿,但司机还是要服从安全岛上交警的指挥,要遇到某一路口儿状况复杂,控制信号灯儿的岗亭会有两层楼的高度,以便观望。但交警要爬梯子才能上下,交接班儿的工具是侧三轮挎子,也是当时大街上的一景儿。
八九十年代很多岗亭拆了,车辆都有了转向灯儿,公交车私家车和公车大增,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车辆保有量接近饱和极限。信号灯儿虽然实现了程序控制,但依然跟不上这快节奏的时代,和早先儿从甲地到乙地的时间相比成倍增加,堵车更是家常便饭,相信所有的司机都有相同的苦衷,所以时不时有交警到现场亲自指挥疏导,去年实行了几天车辆单双号出行,状况有所缓解。还有就是现在交警查处违章大多不是亲临现场,而是代之以电子眼监视,司机们开车的时候又多了一丝担忧,时不时的要上网查一下自己有无违章记录,没车腿儿短有车更累。可是交警们呢,他们苦不苦,他们才是有苦难言,有人说他们是城市吸尘器一点不夸张,他们为社会为城市,为每个走在城市道路上的人,为千家万户的平安默默的做着贡献。不知以后交警和司机的关系会怎样演变,但我想他们都会为北京奥运携手,共创中国的辉煌。(仅以此回忆让大家知道过去)
! t4 @+ n7 r, t! z+ `5 L" @$ H9 B$ j[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4 12:49:3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