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内古迹一日游
北京火车(早5:40,西站,16元)-天津北-中山公园门口小吃街-大悲禅院(5元,9点开门)-望海楼-古文化街-天后宫(6元)-文庙(维修中)-鼓楼-广东会馆(5元)-西开教堂-临时火车站8:30-北京9:31 早上4点就起,洗涮完毕,下楼4:30,到车站看夜班车只停路口,而不进南广场,只有打车了。 火车路行1小时40分,七点多一点就到了天津北站。停站时,我还矇矇醒,在得到另一乘客的肯定,大悲院就在这站下时,赶紧叫醒泡泡。她还迷糊着呢。北站还是袁世凯特修的。时间还早,我们跟着那位热心的大哥先去中山公园门前吃小吃。我们点了锅(ga3)巴菜、茶汤及油条,感觉还是馄饨好吃。然后我们步行去大悲禅院,寺院还得半小时才开门,门前有一群人在练习太极。旁边是轻纺城,因为风太大,我们进去避风,顺便参观一下。首先看到了是一画廊,引起我们特别兴趣的用有机玻璃片粘合做的花卉形状的画。我在泡泡欣赏画的时候,去了窗帘,我居然一幅墨绿的大花布做成的窗帘(照片见后),只是思索半天,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家俬才配它。还看到一处怪异的地毯,原来地毯都可以定制的。
天津北站----中国现今保存最完好的火车站
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京奉铁路关内一段通车,在天津老龙头修建了车站,即现在天津站旧址。当时天津人口不足四十万,客货运输并不甚忙,有一个老龙头车站也满够用了,那么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为什么又在河北修建天津北站呢?这要从袁世凯督直谈起。 戊戌变法失败后,袁世凯青云直上,1903年升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直隶省会在保定;北洋通商大臣衙门为了和外国租界办理洋务方便,设在天津河北金钢桥口,即现在的第二医院和金钢公园所在地。袁世凯身任封疆大吏和北方洋务两要职,半个月驻保定,半个月驻天津,每月朔望必往返津保一次。 依照清例,一品大员出入有仪仗马队,车轿接送,并鸣炮三响。而老龙头车站在帝俄租界内,俄国人不买袁世凯的账。每月朔望车站接送,不许仪仗马队带枪进入俄租界,也不许鸣炮。袁世凯倍感难堪,一怒之下,札饬天津道另修车站,指定由金钢桥起往北开一直线,径抵铁道,限当年竣工。所开辟的直线即现在的中山路(1946年以前称大经路),修成的车站当时叫“新站”,即现在的北站。
9:00,禅院开门了,人还挺多的,每人分了三只香。大悲禅院位于河北区天纬路中段,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曾供奉过唐代名僧玄奘法师的灵骨,是天津著名的佛教古刹。院分东西两部,西院为清代旧庙,今为天津市佛教协会会址,由文物殿、方丈殿组成;东院由山门和三殿组成,是禅院的主体,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玄奘法师经念堂、弘一法师纪念堂等。 大雄宝殿是大悲院主体建筑,殿内供明代所铸的铜质鎏金释迦牟尼佛,佛高3米,千佛基座,甚为壮观。两侧的十八罗汉栩栩如生,佛像背后有倒坐观音,东西两侧塑有普贤、文殊菩萨像,四周的壁画以释迦牟尼佛应化史迹为主要内容。西院内有大量的历代文物,其中个别文物年代在千年以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普渡迷津殿中藏着玄机。这段文字摘自于携程上某位朋友的游记。可我到了寺院后,都不知道哪是普渡迷津殿,所以更无从知道其中玄机了。讲经堂,正在上经课,也无从见到佛教的瑰宝。壁画也是看了好半天,才在佛像后面的焰火上找着,就好象是飞天。大悲禅院座落在天津市河北区天纬路中段东北侧,因供奉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而得名,是天津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佛门十方丛林寺院。寺始建於明末清初,又兴於康熙八年,盛时占地五十六亩。后因沧桑变革,几多兴废,唯余现存西院,规模较小。1942年天津佛教界邀请近代高僧天台宗四十四世祖倓虚大师来津主修扩建全寺,历时五年于寺东侧陆续建成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东西配殿等建筑群,连同园林八千余平方米。寺自重建,殿宇崇峻,青砖绿瓦,宏伟壮观。解放后政府又重为油饰佛殿廊房,增修四周山墙,建造寮房,以作僧人生活之用。又请著名甲骨文专家,天津市文史馆首任馆长王襄先生题写篆文“古剎大悲禅院”镌刻山门之上。十年浩劫中,寺内被洗劫一空,破坏严重。“文革”过后,落实党的宗教政策,1980年开始修复工作,并重塑全堂佛像。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1986年正式对外开放。大雄宝殿正中供奉释迦佛祖金身像为明代铜铸,连同千佛莲花底座通高五米,重约六吨。铜像线条清晰和谐,铸工精细,堪称佛门奇宝,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念佛堂所供奉的毗卢遮那佛造像,铜色古老,塑型精美,据考为唐代铜铸,也系佛门瑰宝,国内珍贵文物。寺内还藏有铜、木、石、玉雕佛像、泥塑佛像及龙、狮、虎、豹、鸾凤等飞禽鸟兽雕像及车、棺、碑等雕塑数百余件,大多都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以来的文物,极具赏鉴考古价值。寺内原有镇寺之宝——唐代高僧玄奘法师顶骨舍利,系1945年由南京请来专设纪念堂供奉。1956年应印度政府请求,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将顶骨送往印度昔日玄奘法师求法地那烂陀寺遗址供奉,成为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尽管顶骨不在了,但保留的纪念堂及内中的模拟塔却永远昭示铭记着大悲禅院与玄奘法师的千古因缘。弘一大师纪念堂为1956年由著名居士龚望先生向当时寺主惠文法师提议而专设的,原有展件多幅,都是大师真迹,可惜在文革期间尽数丟失,现展示作品皆为影印件;堂内供奉弘一法师盘膝端坐铜像,高约一米,神情安逸,满面慈祥,此像系大师弟子前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广洽法师捐资铸造。纪念堂设立与复建以来,乡人多前来瞻仰参拜以作怀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大悲禅院也掀开了它历史上的新篇,每逢朔望日或佛教节日,寺内香烟缭绕,人流如潮,每年接待香客和游人百万人次以上。但由于大悲禅院规模较小,远远适应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首先1995年在寺中轴线东侧建成二层楼方丈院两幢与市佛协办公楼一幢,解决办公及住宿条件。2000年底又竣工新大雄宝殿工程,殿内供奉缅甸玉佛三尊,每尊通高五米,重达三十吨,为北方玉佛之最。东西配像为护法二十诸天圣像,倒座正中为千手千眼观世音像,两侧塑“六圣”观音法像,突显大悲禅院为观音道场。大殿外墙刷红色涂料,台基周围环绕汉白玉栏杆,一眼望去,红墙黄瓦,玉阶丹楹,金碧辉煌,蔚为壮观。2003年大悲禅院提出扩建规划的设想,得到了市政府的批准和强有力的支持,将其纳入海河开发的项目加以实施。寺内自酬资金4900万元征地2.2万平方米,以作扩建预留用地。现前大悲禅院总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约合六十三亩),待到整个扩建计划按照传統汉传寺院规模建成之后,大悲禅院将以更加宏伟璀璨的雄姿矗立在海河之滨,而迎接十方信众与国内外广大游客。
天津大悲院是一座古庙,坐落在河北西窑洼,全寺原分东西两院,西院为旧寺,东院为新寺。西院地势不大,原是三进,前殿为山门,当中为大殿,再进为后殿,供奉千手观世音等佛像。另有一座藏经阁。这座旧寺是经浙江嘉兴府武进士曹斌任天津守备(清顺治十四年至康熙四年)时首建的,康熙八年重建。距今已有三百四十多年历史。建寺的当时,它地处白河北岸的一片旷野,人烟稀少。清代嘉庆庚申科举人崔旭,在《津门百咏》中,有咏大悲院诗一首:“大悲旧院几重修,朱(朱竹培)记初碑可尚留。欲向窑洼寻故迹,芦花野水四围秋。”又,蒋和吟的《沽河杂咏》云:“大悲院在北门外,河北窑洼楼一层。几度登临始眼望,开窗但见满河灯。”从这两诗中可见昔日大悲院的滨水空旷景象。这座西院大悲院,建成后曾经多次变化。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也曾重建过一次。当时,他所带领的淮军,原驻扎天津旧城的南门外,清同治十一年因闹水灾,移驻於大悲院,并在寺东修建了一座“镇海楼”,高五级,周六面,卓立如宝塔,充作军事隙望之用。因嫌恶“大悲”二字不吉祥,把大悲院名改为大胜寺。但淮军去后,大悲院名仍流传至今。光绪庚子后,淮军营垒已废,而镇海楼仍存,只不过改做为消防队的隙望塔了。清政府在寺旁设立铸钱厂,光绪年间的“宝津制钱”即铸於此。辛亥革命后,大悲院僧侣四散,寺院荒废,至一九四○年,倓虚法师到大悲院作住持,他为复兴大悲院,募款在寺东重建一座新庙宇,仍是三进殿堂,青砖灰瓦,宏伟庄严,后来居上,胜过西院旧寺,虽称为大悲院东院,但已成为大悲院的主体。现在谈起大悲院来,就是指这座新建筑。
从大悲出来后,我们奔第二站,望海楼。走过去也就十分钟,不用过桥,顺着海河一直往前走。靠近这座灰楼时有一大群鸽子在地上吃食,还有些栖息在窗户上,看窗台上鸽屎的就知道它们已很长时间停留在那了。经看门的大叔解释,这个教堂已被列为危房,所以现在了不对外开放了,他们都在临时搭的活动房中做弥撒。 望海楼教堂建于1869年,以其原址望海楼而得名,又称圣母得胜堂,坐落于天津市河北区狮子林大街西端,建后次年即在天津教中被毁。1897年重建,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又被毁,1904年再次重建。始建时堂身长30米宽10米。堂身坐北面南,石基砖木结构,正面有三座塔楼,远望呈笔架形,整个建筑属哥特式建筑风格。1985年被列为市级保护文物,1988年楼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望海楼教堂在天津海河北岸狮子林桥旁,也称圣母得胜堂。清同治八年(1869年)由法国天主教会建,次年因发生"天津教案",于6月21日被群众烧毁。1897年帝国主义分子用清政府赔款重建,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第二次被烧毁,现存的望海楼教堂,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第三次重修的。建筑形制未变,平面长方形,长30米,宽10米,青砖木结构,面向西南;正面有塔楼三座,呈笔架形;内部并列庭柱两排,为三通廊式,无隔间与隔层;内窗券作尖顶拱形,窗面由五彩玻璃组成几何图案;地面砌瓷质花砖,装饰华丽。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时又严重损坏,在1983年修复。
天津教案:建教堂时,法国传教士勾结清廷,拆除了大片民居,使许多人无家可归,教堂建成后,传教士又欺压百姓,鱼肉乡里,天津人民不堪忍受其恶行,在1870年6月,愤而焚烧了该堂,这就是有名的“天津教案”。 在教堂隔海河对望就可以看到对面的古文化街。首先,我们看到的玉皇阁,想探身往身看,哪知还要交门票,15元,太贵了。就看到正中一尊像。进到文化街,我们就看到了天后宫,可肚肚有点饿了,想先吃饭,可是美食街里就开了一家店,想想味道肯定不怎么的,决定还是先逛,再去吃。天后宫的票价已涨为6元。
天后宫:位于南开区古文化街中段,俗称娘娘宫,敕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它是中国三大天后宫之一,也是天津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宫内供奉的是传说中的“海神”- 妈祖。 天后宫坐西朝东,面向海河,从东向西,建筑群体依次为戏楼、幡杆、山门、牌坊、前殿、大殿、藏经阁、启圣祠、钟鼓楼、配殿和张仙阁等。其中大殿是天后宫的主体建筑,平面呈倒“凸”字形,中间面阔3间,进深3间,属明代中晚期木结构建筑风格。 天后宫历代都是船工们的聚会之所,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天后诞辰日),这里都将举行堂会,会上有高跷、法鼓、重阁等民间花会活动。现在整修过的天后宫又被辟为民俗博物馆,在两侧厢房内陈列有古时天津城的各种民俗造型,如婚礼仪式等。(这个没看到)
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这三样均在天津旧城内外,为明代修建。
走出文化街,可以看到街对面有两座牌坊,那就是文庙所在。(现正修缮)文庙:又名孔庙,位于南开区东门内大街,始建于明代正统元年,是天津市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天津文庙分府庙和县庙,县庙规模略小于府庙。文庙占地13万平方米,由牌坊、礼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配殿等组成。其主体建筑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是天津市仅存的“官式”建筑,是祭孔的主要场所。庙外东门内大街上,东、西两侧耸立“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牌楼各一座,造型独特,是天津地区仅存的木结构过街牌楼 文庙对面是新世界,本来我们想去那午餐,可是家家店都人多,于是我们在文庙旁的川菜馆美美吃了一顿。店人太多,味道不错,就是服务员忙不过来。 顺着街再继续往前走,就是鼓楼步行街。街两旁也是古香古色的。街中还有一基督堂,有一古井。 鼓楼位于旧城中心,名为鼓楼,实为钟楼。始建于弘治六年(1493年),高三层,最下层是一座砖砌的方台,四面开设券门通道,以沟通城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城台上建有木结构城楼一座,分上下两层,下层供奉观音大士、天后圣母和关羽岳飞等塑像。楼的第二层,悬有一口重达三百斤的报时铁钟。 清光绪年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城墙被拆除,鼓楼却幸存下来作为了望台。民国时期,鼓楼得以重建,楼顶大梁上覆以绿瓦,焕然一新。解放后,由于城市发展,鼓楼遂被拆除。 天津市政府于08年将陆续开放一些博物馆,免费接待。鼓楼就属试点之一。但我们去时说赠票已发完,是泡泡的软声细语求来两张票,我们得以上楼参观。现鼓楼正举办旧城改造建设展览。看到很多有意思的图片。
在鼓楼旁边就是广东会馆。广东会馆:位于南开区南门里大街,馆址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月正式落成,是天津市现存规模最大、装修最精致的清代会馆建筑。这里原是广东在津商人设立的集会机构,规模宏大,由门厅、正房、配房、戏楼、跨院和套房组成,其中以戏楼为主体建筑,该戏楼设计独特,看台分上下两层,分散座、茶座和包厢三种,观众无论处在哪种席位,都可以观看演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小楼、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等都曾在此登台献艺。 现在这里是天津市戏剧博物馆,设有《天津戏剧发展史陈列》三个展室。展出中国戏曲简史陈列,天津戏剧发展史陈列等,以及一些戏曲界人士的专题性展览。馆内还收藏与戏剧有关的文物及藏品四千余件,其中包括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尚小云、马连良等人的书画品及演出服装等,成为兼有陈列展览和演出等多种功能的文化场所。
从鼓楼出来,门口正好有车去西开教堂。
西开教堂:位于和平区西宁道东段,全称天主教西开总堂,1916年由法国传教士杜保禄主持修建,因其处在法租界,又是法国人所建,所以旧时又称其为法国教堂。教堂建筑面积1891平方米,平面呈十字形,由正厅、中殿等建筑构成,殿内墙壁上有充满宗教色彩的彩绘壁画,从正门两侧到底部的祭台,有两排共14根立柱,是典型的欧式风格。 西开教堂是天津市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天主教天津教区主教座堂,堂内每逢星期日及天主教节日,都会举行盛大的宗教活动 夜幕下的西开教堂非常漂亮! 西开教堂所在的地方是繁华的商业街,我和泡泡吃完台湾涮涮锅后,坐车到了火车站。一天也走累了,还是下次再来吧五大道和塘沽游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