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59|回复: 6

我的胡同情结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5-8-29 23: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胡同情结

$ \7 A0 x. x8 r

C5 ]* ?2 n4 t! b- w

北京人说: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我不可能在一个假期之内就把北京所有的胡同都走一遍。于是便决定将东单至东四一带、什刹海至地安门一带、前门至天桥一带、西单至西四一带作为考查重点,主要是查阅一些文献资料,拍摄一些照片,以记录目前北京胡同的情况,并与过去北京胡同的老照片进行对比,从中看出胡同的历史变迁所反映出的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 o) ~& m$ z5 O

我先走进北京图书馆,阅读有关胡同的书籍和文献,好像与历史人物进行了一次生动的对话。原来,北京的胡同蕴藏着这么多故事。当我走进胡同时,就像是走进了历史,看到那些古老建筑和年久失修的破旧的四合院,心中自然会涌起一种沧桑感和悲凉感。还有许多胡同随着时代发展已经全然没有了往日容颜,如东单至东四一带的金鱼胡同,南门仓胡同,豆瓣胡同等,已经变成宽广的大马路,花市大街也在进行大规模改造。1969年我曾经在北京八中上过学,那时的八中位于太平桥附近的按院胡同,当时我家住在展览路,我要转一次车,到白塔寺乘7路公交车经过丰盛胡同、辟才胡同,到太平桥下车,由按院胡同的西口进去,这样走离学校比较近,否则要从儿童医院下车,步行约20分钟,经过好几条小胡同(现在只记得其中有一条松鹤胡同)才能从按院胡同的东口进去到达学校。我这次因为寻找齐白石故居,也是为了怀旧,想再看看以前读书的地方,又到了一次辟才胡同,但是原来的辟才胡同已经没有了,变成了极宽阔平坦的大马路,齐白石老先生故居所在的跨车胡同也已经拆除,只保留了故居的小院,年久失修,十分破旧,孤零零地埋在一片高楼大厦之间,看上去有些令人凄然,与周围的环境形成强烈反差,显得极不谐调。我原来上学的按院胡同、松鹤胡同等已经完全消失。只有丰盛胡同和兵马司胡同仍然完整保留着。据粗略统计,由于修建金融街,完全消失和半消失的胡同就有20多条,包括百子胡同、花园宫、按院胡同、松鹤胡同、广宁伯街、真武庙、烟筒胡同、西养马营、孟端胡同、大盆胡同、武定胡同、大喜胡同、牛八宝胡同、王府仓胡同、小水车胡同、民康胡同等,这样的事实不禁使人感慨万分。胡同的变迁实际上就是时代的变迁,胡同的历史就是社会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原来的一些小胡同里也已经有高楼,有美容店,甚至有高档的酒楼饭店,还经常停放着不少机动车,许多胡同中的四合院的门楼和墙壁被粉刷一新,有些门墩一看就是新做的,雪白光艳。保护古迹固然重要,但却让我的感觉不那么舒服,因为它没有了历史的沧桑感。所以见到很旧的未经修缮的四合院(如东四六条、演乐胡同、朝内大街137的孚王府),我会尽可能多地拍摄一些照片,包括房屋的整体面貌、门墩、影壁、垂花门、门钉、门钹、门簪等。这就是胡同文化,这些东西是一种建筑结构,反映出的却是一种思想理念,比如,四合院结构的本身很像一个太师椅,四合院内不同的人其住房的安置都是很有讲究的,这些都反映了一种封建的尊卑权贵思想。同时,四合院的各种结构(如门墩,门钹、门簪、回廊等)中的图案花纹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而美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可惜这种胡同文化在逐渐衰退消失。所以我要将它摄入镜头,更重要的是保留在心中。

( f+ }/ k- x& F2 O& f

我还利用此次做课题的机会去了一趟我儿时(6岁以前)居住过的大酱房胡同3号,它位于西四南大街的缸瓦市。早先是全国工艺美术研究所所在地。许多过去很有名的老艺人(如面人张)都曾在此工作过。与大酱房胡同相对应的小酱房胡同,听说是早年傅作义将军的府宅。记忆中的大酱房胡同3号院是一个带跨院的很大院子。我们两家人家住在外院,较小。院内有一棵海棠树,每年我们兄妹都得爬上外院的一个很高的煤堆,再由煤堆爬上一间平房的屋顶,这样才可以够得到树上的海棠。1958年我的母亲去农场劳动,上小学一年级的大哥第一次写信,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夹寄了一颗海棠果,写道:“妈妈,你看咱们家的海棠长得多大了!”(其实那并不是我家的海棠树)。这封信至今还被母亲当作纪念品保留着。内院是办公地点,很大,有很漂亮的回廊,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在冬日阳光很足的下午坐在这个回廊里,享受那种院中院,家中家的祥和静雅的感觉。内院的最最西北角落处有一个小角门,里面是一块很小的园子,种了些丝瓜、葡萄等植物,十分的幽静。我从小就非常喜欢田园风光,常常想像着自己是一个农家孩子,挽着裤腿衣袖,为庄稼蔬菜浇水,于是这个小院便也成为我常常光顾之处了。而现在的大酱房胡同3号已经成为了北京市轻工业局党校所在地,原来的四合院的大门完全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二扇漂亮的工艺铁栅栏大门,没有了跨院的垂花门和回廊,没有了海棠树,也没有了西北角那处带有几分农家色彩的小院,一座三层办公楼房是现在院内的主要建筑,其它的一些单层建筑也很现代,甚至有些洋气。大酱房胡同3号已经是旧貌换新颜,完全没有了儿时记忆中的那种古色古香的景象,我不禁有几分伤感。抹不去的的是对胡同的怀旧情结。

7 g' s2 b2 U1 f; i/ X4 z- U

走在北京的胡同里,感觉还是很有趣的。有那么多名人故居,那么多的古树,有些胡同虽然地处繁体街区,却很幽静,远离现代化的喧嚣,使人仿佛又回归到了从前,能够使人静思,追忆起许多往事,那感觉很温馨,很恬静。但这种感觉只是对胡同的表层感觉,真正的胡同文化中不仅仅是四合院,不仅仅是历史故事,它还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市井风情和太多太多的老北京人的生活理念,而这些东西只有走进胡同才能了解到。北京最底层的老百姓也大都住在胡同里,要想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喜怒哀乐,也必须走进胡同。你会感到目前居住在小胡同里的许多百姓生活仍然相当拮据,他们好象是生活在从前,与当今的现代化生活有很大距离。他们渴望能过上好日子,尤其期盼改善住房条件。我到砖塔胡同拍摄时,老人们以为我是记者,便对我倾诉心中怨气“为什么我们总要住在破房子里?”,我来到前门八大胡同的陕西巷拍摄,两个老太太也把我当成了记者,问“这片儿什么时候扒呀?”“你们怎么光照相,不给我们呼吁呼吁呀?”她们说的的“片儿”当然是指前门珠市口大栅栏一带很大一片破旧胡同、民房。我告诉她们说,像这么古老的胡同在咱们北京已经不多了,不但不应当扒,还应当好好保护。老人们听了便有些失望。其实我看到煤市街已经在拆除修建了。我想,即要保留胡同,又要改善百姓住房条件,解决的办法倒是有一个,那就是把人迁出来,胡同保留。但我想象不出,胡同里没有了人,还会不会有生机。我喜欢北京的胡同,但毕竟我目前没有生活在胡同里。现在居住有胡同里的百姓们生活上的确有许多不便,最大的不便就是胡同的民房中没有自家的上下水,如果是大杂院,就要几家人家共用一个公共水龙头,没有自家的室内卫生间,想要方便时还得上胡同的公共厕所,而这样的厕所大都肮脏无比,离着八丈远就能闻见味。现在要是让我居住在这样的胡同环境里,我也肯定不适应。所以胡同中的人们盼望改善住房条件的心情就可以理解了。

1 A* w4 G+ x. A5 s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6-7-22 14: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个老太太也把我当成了记者,问“这片儿什么时候扒呀?”“你们怎么光照相,不给我们呼吁呼吁呀?”她们说的的“片儿”当然是指前门珠市口大栅栏一带很大一片破旧胡同、民房。我告诉她们说,像这么古老的胡同在咱们北京已经不多了,不但不应当扒,还应当好好保护。老人们听了便有些失望。其实我看到煤市街已经在拆除修建了。

这些原因也许就是政府部门拆迁的借口或者说是原因.党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自然,人民希望搬迁,政府就要拆迁,"旧貌换新颜","打破一个旧中国,建设一个新中国"是他们的口号和目标啊.

可曾知道,"人民"未必是对的,何况是部分人民,当年拆北京长安左\右门是不也是组织"人民"干的吗.

改善人民的生活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改善"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持续发展的还是急功近利的,我们不无怀疑目前政府官员的能力.就像有人反对修青藏铁路,认为会破坏西藏的人文自然环境,理论上讲是不对的,西藏人也要过上现代的生活,但是事实上是对的,因为现在的政府无法做好环境问题!

北欧在冰山下也修铁路,但人家环境依然良好,可见,谁来修谁来管理,是关键问题

发表于 2006-7-27 1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还是双赢的好,既保护古文化遗产,也得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环境,改善是长期还是短期只有住在胡同的人才最有发言权,我最近经常与胡同的人们打交道,那些人比住楼房的人好像差了一个世纪,真可以说是很痛苦,尤其是厕所问题,上了年岁的人无冬立夏都得去上公厕,而那公厕就像作者说的肮脏无比,离着八丈远就能闻见味。这种矛盾哪个国家都存在,只不过处理得好和不好的问题,像那两个老太太,肯定心里会骂你,站着说话不腰疼,她们还有几年活头,还能等到政府的长期规划吗?如果你是那两老太太,你会做何感想?
发表于 2006-8-29 0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楼主如此用功,

看的出情结深厚啊,

今天的北京就是这样,

一群为真诚所付出的人,

一群为功利而权谋的人,

为真诚而心痛

为功利去狡诈

往往功利和真诚之间

连接的是一座"银锭桥"

因此能保持住真诚不容易

而真诚的心痛最需要安慰

发表于 2006-8-29 14: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真认真。佩服佩服!

大家都爱北京,以一个公正客观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最好了。

发表于 2006-9-9 23: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大作,诚为搂主的认真精神感动。盼再看到好文章。

发表于 2006-9-11 1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的历史就是老北京历史的一部分,有时间多写写,我们同您一起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8 05:32 , Processed in 1.119587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