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虫儿”往事 2007.11.23 今日早高峰,浑浑噩噩的夹在拥挤的城铁车厢内,听见车厢里面的流动媒体正在播放一段新闻,是说今年北京玩冬蝈蝈的报道,说今年的蝈蝈比以往都贵出了两倍多,但买蝈蝈的人还是不见减少,市场最火的时候一天能卖出去十万多只;这段新闻结束时,是一阵蝈蝈的鸣叫声。就这几声,嘈杂的人们车厢安静了下来,很静!很静的;这蝈蝈的鸣声也使我暂时忘记了挤车的辛苦和无奈,仿佛又融入了自然之中,怪不得老北京人说鸣虫养寿呢。 既然兴趣来了,那就聊一聊“冬虫儿”吧,我以前也是爱养冬蝈蝈的,记的最后一年养蝈蝈是零二年的冬天,那年过后,我就再也没有养过冬蝈蝈,一晃也五年过去了。虽然我现在不养冬虫儿了,可这里面的说道,还是略知一二的,有说的对与不对的地儿,只图一乐,请诸位玩儿家见谅、指正。 老北京人玩虫儿有秋虫和冬虫之分,秋虫咱们先撂下不说,今个单聊冬虫儿;冬天的蝈蝈大都是人工养的,行话叫做“份虫儿”,份蝈蝈的叫做“虫儿把式”;要想份虫儿,那要从秋天就开始准备,先到山里逮母蝈蝈回来,把母蝈蝈放到有土的罐里养着,母蝈蝈的卵也就都生在土里了,等到入冬以后,再把有卵的土放在暖炕上,每天还要撒点儿水,得用棉被盖上保暖,过个五六天,母蝈蝈产的卵就开始在土里发育了,再呆个七八天,卵就会破土而出,白白的,很像是厕所里面的蛆,这时候看是比较恶心得;这时候要在土上放点蔬菜叶,还要搬到太阳地儿下晒几天,蝈蝈便开始慢慢的长腿和翅膀了,随着个头的成长身体也慢慢的变了颜色。蝈蝈自小至长成,前后要脱七回皮,脱一次皮,便长一点儿个,再把脱掉的皮吃掉;行里还有个比较有意思的说法:“说蝈蝈也是吃哪儿补哪儿,不吃哪儿,哪儿就要出毛病了;比如脱大腿,它没吃,长大以后,大腿就掉”。蝈蝈七天脱一次皮、共脱七回,等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蝈蝈也就长成了;如此看来,虫儿把式也挺不容易的,先不说进山找虫儿,单说这四十九天,也不是一般人能受的了的。 人工“份”出来的冬蝈蝈,如果喂养得当的话,差不多能活到来年的清明前后;大行家还能在春节前“份虫儿”,这时候份出来的蝈蝈可以活到来年的秋天,这就又和秋蝈蝈接上了,四季怀里不断虫儿,时时能听虫鸣声。这对于爱虫的玩家来说,确是一种享受啊! 老北京人除了玩蝈蝈之外,还玩蛐蛐和油葫芦,这三种并称为“中国三大鸣虫儿”。咱们今天只说蝈蝈,因为蛐蛐和油葫芦咱也没有养过,不太好说。 聊完了这“份虫儿”,咱们接着聊如何选虫;这选虫首先是要看个头的大小,个头越大,则越好,个头小的次之。看完了个头,接着要看蝈蝈的翅膀,蝈蝈鸣声的大小好坏,全在这对翅膀上,翅膀长、宽、厚者为上品。从翅膀向上则是项,行话叫“桥”,桥一定要高,桥不高则翅膀打不开,翅膀打不开鸣声也就不好了;另外,须、爪要全,爪花越大越好,最好是紫翅膀、蓝脸、粉肚的,肚子最好还要是元宝形状的,老话儿有讲,元宝肚型寿命长;最后是看眼睛,眼睛的瞳孔越小越好,瞳孔散的则是老蝈蝈,蹦达不了几天了。 另外,玩儿家根据蝈蝈身体的颜色,大致把蝈蝈分了四个品种,有“山青”、“铁蝈蝈”、“草白”、“绿蝈蝈”,其中,尤以“山青”颜色最漂亮,浑身犹如蜡像一般鲜艳,晶莹剔透的惹人喜爱!而又以“铁蝈蝈”鸣声最好,若诸位注重叫声的,不妨买两只“铁蝈蝈”来养着,这也算是反季节的时尚了。 聊完了选虫儿,接着聊如何养虫,可别小看了这个“养”字儿,养不好了它就不叫给你听,你只有把它伺候舒服了,它才会卖力的鸣叫,讨你开心。按现在的市场规则来说叫做双赢!在喂养上,主要注意几点即可,首先是蝈蝈不可搭须试叫;晚上葫芦的温度不可过高,过高的话,蝈蝈的寿命就会缩短;以喂养胡萝卜、水泡青豆为主,偶尔喂食玉米虫、羊肝等荤物,以达到营养均衡;喂好后,还要把蝈蝈从葫芦里放出来遛遛弯,以免趾爪僵死脱落。 随着养蝈蝈的盛行,乘蝈蝈的器皿也跟着发展了起来,这要追溯下去可就早了去了,大家看过陈宝国和归亚蕾主演的大型历史连续剧《汉武大帝》吧,那里面的窦太后不就是把她养的蝈蝈当“宝贝儿”了吗!现在乘蝈蝈的器皿多是葫芦制品,镶上红木的牙口,葫芦表面的图案有模具的,有烫画的,有雕刻的等,工艺就不一一说了,这个乘蝈蝈的葫芦也可以单开一篇文章了,那位玩儿家对葫芦比较要研究的话,可以和大家说说。 先聊到这儿了,毕竟有几年不养蝈蝈了,偶尔想起的也只是片断,以上的文字只为自己舒心,供观者一笑而已。最后,我想用王世襄老先生说蝈蝈的几句话作为结尾:“十年浩劫之中,除非禁锢在“牛棚”;每秋分、霜降期间,晴朗之日,长在山中。生逢乱世,竟至国不成国,家不成家,无亲可认,无友可谈,无书可读,无事可做,能使忘忧者,惟有此耳。”。 咱们论坛聊蝈蝈的文章多了去了,我这篇就当做为网站灌水了,只是知识有限,诸位不要笑我是棒槌即可~~~
7 ^4 p ^; S) E- c5 i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12 12:41:2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