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修了外城之后,内外城分五城三十六坊。外城(现在的宣武、崇文两区)八坊,宣武区五个:正西坊、正南坊、宣北坊、宣南坊、白纸坊。崇文区三个:正东坊、崇北坊崇南坊。明朝有宣南坊,清朝有宣南诗社,岁月演进,时代发展,人们发掘梳理,归拢汇集,而今有宣南文化。白纸坊和宣南坊的历史同样悠久,而且白纸坊这个地名几百年没变,其他的“坊”,一个都没了;现在白纸坊地区的中心地带就是明朝的白纸坊。坊称白纸,源于造纸;而造纸又是中华民族四大发明之一。历史久远,特色独有。怎能毫无声息?怎能不在宣南文化中占有一席?
) i2 [6 x3 w+ h" H1 @" o 白纸坊几百年的手工造纸历史,是五八年以后才销失的。四十年代到五八年,纸坊集中的地方,按现在说,南北:枣林前街到白纸坊西街,东西:菜园街到白广路。当然也有分散的如老君地、南线阁,有一两户。白纸坊西街路北有蔡伦庙(祖师庙),六十年代拆除,建了白纸坊百货商场。九十年代以来,拆建几次成现在模样。 我1954年开始在纸坊打杂儿,55年入“北京市第一造纸生产合作社”当统计员,60年离开。为统计生产数字,每天要到车间至少转一遍;所谓车间就是原有的纸坊,当时是计件工资,数字就是钱,得十分认真才行,有时就不只跑一趟了。陷房、碾房、墙道、井台(注),都要转到。就是在上面提到的那个范围内边走边记,回办公室,逐一登记入册,是发工资的根据;另外造表上报当日产量、产值。当时从业人员三百多位,抄纸的水池子(陷)八十八个。这水池数量,是生产水平的衡量标准。纸坊人问:“几支陷?”(几个池子),就知道你的家底了。 由于纸坊人穷,上不起学,干活又苦又累。有个初中生,就是当地的翰林。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历史文化遗留,已经没有。但是有关的记载在,老人们的记忆还有待发掘;如能下些功夫,会有成果,使已经泯灭的再现,也是我们上可告慰先人,下可无愧子孙的善举。文化是人类生产、生活全部内容的总汇。同仁堂的药碾子陈列在博物馆,是文物。白纸坊的造纸工具,也是文物。也该有放的地儿。我想宣南文化的内容该有白纸坊一席。
) n+ O% X" r& j! E (注:这些是手工造纸的“设备”。陷房(这陷是借个音,当年我们是自己造了个字,电脑里没有)是有抄纸池子的屋子。碾子是轧纸浆的,套驴拉,要人随时往里翻,叫轧麻(纸浆)。墙道是晒纸的。水井,有辘轳,井边是圆形石槽,淘麻(洗纸浆)用。以后当详尽写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