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bjxw.gov.cn/XWIndex/XWxxxsh.ycs?GUID=25643 龙泉寺
! c+ h6 }* x( } X0 m' \2 n! N- R 位于龙爪槐胡同。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始建于宋代,创建人为谷静端禅师,号龙泉老人,故寺名“龙泉”。后倾废。明正统八年(l443年)秋,大兴隆寺僧万松在此处重新建寺。建有山门殿、钟楼、鼓楼、伽蓝殿、祖师殿、正殿、方丈院、僧舍、廊庑等。明成化九年(1473年)五月,立碑石以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该寺由住持无生禅师重修,竣工后,立重修碑,邀请顺治时进士、康熙时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王熙撰写重修碑文。寺院坐北朝南,分三路建筑: ①中路,从南往北依次是山门、大殿、后殿,山门已拆除。大殿建在高大的青石台基之上,面阔5间,七檩硬山顶,前出廊灰筒瓦屋面,排山勾滴,正脊雕有花饰。大殿两侧为东西配殿,西配殿面阔3间,七檩进深,硬山顶,前出廊;东配殿已拆。后殿位于寺院的最北边,面阔5间,七檩硬山顶,灰筒瓦屋面,排山勾滴,雕花正脊。主殿的东西两侧建有配殿,面阔3间,七檩硬山顶,前出廊,灰筒瓦屋里,正脊为灰瓦排列而成的镂空花脊,山墙廊步开有券门,连接游廊。主殿的西边建有耳房8间,五檩硬山顶,灰筒瓦屋面,镂空花脊。中路西部廊庑位于大殿和后殿二座西配殿之间,面阔7间,硬山顶,五檩前出廊,当心间为门道,通往西跨院。 ②西路现仅存一进庭院,由正房、南房及西殿房组成。正房面阔3间,七檩硬山顶,前出廊,镂空花脊,排山勾滴。南房为小式结构,面阔3间,五檩硬山顶。西配房面阔3间,小式结构,五檩进深,灰梗瓦屋面。 ③东路。建筑已拆改。全寺共有殿宇、僧舍等245间。寺内罗汉、神像78尊。铜、铁钟、大鼓、铁钟罄、锡供件、佛龛、鼎、琉璃制清规牌、竹禅画佛像等33件(座),大庄经、石刻金刚经各一部。寺中有一眼井,水味甘美,可与当时南城以水甘传名的姚家井的水质媲美。龙泉寺在清代中叶以后,是文人、政客游赏唱赋之地。东跨院原属龙泉寺的一部分,名兴诚寺,因寺内有一古槐树状若卧龙,故俗称“龙树寺”,后脱离龙泉寺而独立。清宣统年间(1909—1911年),年逾八旬的张之洞人主军机处,在龙树寺建7间北屋,取名“蒹葭簃”,常邀同僚到此宴饮诗赋。张之洞去世后,其门生、同僚将此改为祭祠,内置张之洞遗像,在院南墙另辟祠堂门。寺僧曾在龙泉寺的中部和西部为举善事创办龙泉寺孤儿院,收养京城无依孤儿,实行半读半工,后改为私立龙泉寺小学。1914年1月,章太炎大闹总统府时曾被囚禁于龙泉寺小院内。张大千曾到此为寺僧作画,画由寺僧百川和尚保存多年,后被盗丢失。1926年8月,林白水被军阀杀害,灵柩停于龙泉寺内。1949年后张之洞祠划入陶然亭公园,被改建为抱冰堂。尚存方丈院大殿2座,房各5间;配殿3座,房各3间。现为某单位用房。余房被改或拆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