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补一个“秀起堂”: 在西峪的中部,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鹫云寺东北,峰峦突兀,四周层峦岫列,沿壑山溪横流。有一组巧妙利用地形的大型园林横跨沟涧,山溪自东而西横穿园内。踞冈筑高堂,跨溪修殿宇。这就是“秀起堂”,它与“鹫云寺”、“静含太古山房”形成三角之势。山门三楹,偏西、南向,门殿额曰:“云牖松扉”,意指白云为窗,苍松作门。强调了山野气氛。它前有檐廊,后有厦廊。进院东有曲廊通敞亭,敞亭东有游廊可通东南角的“经畬书屋”,乾隆时曾在这里编校《四库全书》,“经畬书屋”东有眺楼,是藏书的地方。敞亭北有跨涧石拱小桥,桥东有“振藻楼”,三楹重层,四周设廊;桥西北有绘云楼,东西设偏厦。两楼之间,横隔溪涧,有回环、跨涧的曲廊将两楼连通。 在庭院的后半部,最北处顺山势起三级平台,台顶建有面阔五楹的歇山卷棚顶大殿一座,此即“秀起堂”,四周围廊,高耸于丛绿之上。故乾隆皇帝为其取了个极其形象的名字“秀起堂”。 堂西出西北门(或沿院墙外的蹬道)向东北方向上山,可通后山之巅的“眺远亭”,亭为八角单檐方亭。过眺远亭不远,即到更高山巅的“四面云山”。 这里沟涧陡峭,山涧底至围墙基部高差14米。此组建筑巧妙地利用了多变的地形、地势变化自然布置,沟涧处理尤显造诣,两山间点缀着殿、堂、亭、桥、楼、阁、廊等形式的建筑。各殿并有游廊连接,是山区游廊最多的一组建筑。北部是依山就势的阶梯式建筑,与起伏的山势相协调,大有步步登高、“秀起”之姿。整组建筑构建别致、布局灵活,堪称山庄山区建筑的佼佼者。
乾隆有诗曰: 碧岭四围全作障,中峰秀起独成堂。 窗间见鹿任眠蚑,林下无禽不颉颃。 著色画张枫叶紫,宜时风送桂花香。 得诗便拟肩舆去,却笑劳劳有底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