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儿正值初夏,但天气是一热再热,酷暑难耐,就是不下一丁点雨,有些怪闷的;但老北京网的网友们还是自发的群聚京郊房山,按照事先定好的路线,董得贵家族墓地--庄亲王墓--万佛堂、孔水洞—安徽巡抚孙国玺墓—常乐寺--姚广孝墓塔,探寻房山古迹之谜。 从建了北京城,经过几百年进入了我们这个时代,当时的城垣圮废了,京西房山大清朝王公大臣们的陵墓也早已荒芜,昔时,王公权贵为什么选择岗峦绵延,层林叠翠的风水宝地,现状和遗迹的留存,着实吸引着迷的网友们。 一、董得贵家族墓地 从天桥乘座917路,我们首先到了房山区良乡南坊镇坊,下得车来,步行至中国原子能科学技术研究院,进入院内左转行8分钟,就到了清内务府汉军中旗人汉姓董氏世家的茔地。现在遗留在这里有四块碑身,分两处横放地面,因年久风雨冲蚀,石刻已模糊不清。其中之一还是断碑,碑刻文字汉满合壁,其中有《董得贵诰封碑》、《董得贵及妻舒穆禄氏纳喇氏诰封碑》及康熙五十一年十一月立《董郝善及妻郭罗罗氏继配摄李氏碑》和乾隆年间立《董殿邦墓表》。碑刻中记载了该家族屡受恩诏、世代为官、与满人通婚等史料。(董得贵在清定鼎燕京因军功而获官爵,曾受皇帝三次恩诏,清史八旗通志有《董得贵传》。其子董殿邦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做官,学识渊博,多有建树,有人誉为“三朝之硕辅,一代之伟人”。董殿邦之子董郝善多年征战,屡建战功,其原配及继配夫人皆出身望族,且以佐公而著称。)四个赑屃碑座已移于至儿童乐园内中,任由风吹雨淋。 作为此次考察的历史遗迹,所有的现象都可能包涵有重要的文化信息,大家都对这些历史文化现象的文化背景和影响,进行认真的记载,有的拍摄,有的录像,以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认识,这样的工作,当然是初步的。 二、庄亲王墓石牌坊和地宫 到磁家务村,就到了清代始建的八大铁帽王之一的庄亲王的家族墓地。当初此地必是水甘土厚,自然环境优越之宝地,原有九代12位亲王下葬于此。分为前陵、后陵、西陵、小西衙门、小新陵、松树圈等七处陵寝。现仅存坐北朝南的四柱三间冲天式的庄亲王墓石牌坊。方石(通天)柱,高7.5米,宽0.48米,柱顶上雕刻着望天吼,火焰,宝珠,云板,柱脚两侧有夹柱石,共8对。牌楼通面宽为9.8米,中门宽3.2米,两侧门宽为2.8米。枋梁上浮雕海水,祥云图饰,该石牌坊用简约细腻手法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人文精神的体现,远山近景,风水让大家亲近了自然,大家照旧是一通狂拍。 看完大石牌坊,大家在粮库中沿白石叠砌甬道向上探寻神秘的地宫,我们在粮库西北角的一处,发现了只能够容身一人下去的井口;站在洞口往下看,在微光中地宫的水在蠕动着,老五和松园率先下了地宫,每次二人,轮流下去观看这神秘的地方;活跃的小小青蛙也跳入地宫,查北看南,一通狂拍,我也大着胆子,在候磊小弟的陪伴下,下到地宫,站在不足半平方米的铁架子上,我干咳了几声,借助微光,看到地宫已经浸泡在水中,不见珍奇,但是地宫的门的模样清晰可见,拿着录像机将此景录了下来,门作为地宫的实体的艺术具有强烈的空间能力,半开的大门,交融了内外的空间,门上的纹理和图案,限定了地宫的负阴抱阳的暗示,出了地宫,用净水代替白酒洗净尘世,真是不虚此行!庄亲王墓石牌坊和地宫,虽未罹焚烈之惨,但受拆卸分离之苦,怎么的保护才能保留文化与艺术的精华不得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