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卢李取闹的帖子,也想发表一点个人见解。 语言这个东西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以及交流的频繁程度和广度,总会有新生的词汇和被弃之不用的。申遗是大可不必的。北京城自元朝开始作为都城,一直就是一个大量融合外来文化的地方,这么多年始终都没有停下过,而语言就是其中之一。谁也挡不住它的变化,没有必要因为某个词汇的消失而烦恼。以前北京人爱说的脏话是“我操”,但是随着九十年代港台影视的大量涌入,大家逐渐习惯了“我靠”这个词,也觉得相对那个词好像是文明了一些。过去北京话管完成一件工作或者事情叫“齐活”,而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说“搞定”,你能过去煽人家两嘴巴子说:孙子,你丫说什么呢,谁教你的,不好好儿说话。语言就是为了交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全国各地移居北京的人很多,他们的下一代就是北京人,他们的下一代的用词和逻辑方式会更贴近这个城市,而不是他们的父母。当然他们也会带进新的词汇,而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一个北京人。我曾经看过一个电视节目,是关于在湖南推广普通话的。有个湖南的大学教授一副顿足捶胸的神态,觉得推广了普通话,湖南话就从此消失了,我当时就觉着这个人有些可笑。一种语言的产生和丰富以及后来的消亡,都是以文化的发展为基础的,单纯的去讲语言本身的生命是没什么意义的。文化不能发展,语言自然就会消亡。 所以我认为不用去申遗,顺其自然就好,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就像电影“神鞭”的男主人公一样,虽然有一条人人称赞的辫子,但它只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洋枪的出现使他的辫子变得没有意义了,他就毅然将辫子减去,改练洋枪了。表面看是祖辈留下来的东西没有了,实际上是,他始终是那个没人打得过的傻二。这才是他祖辈让他练辫子功的意义:不受人欺侮!而不是为了辫子而辫子。既然我们生在天子脚下,有什么我们不能包容的呢。形式和只言片语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继承老北京文化的精髓,将其发扬光大,那样才能使我们的特色得以延续。与其将精力放在防止消失上,不如放在文化发展上。文化发展了,语言及其他的东西才会有长久生命力。祖宗留下的再多,如果不去创新和收获,总会有坐吃山空的一天,到那时,是哭都来不及了。融合,学习,创新,特色,会使我们比别人更新潮,比别人更有发展,比别人更有特色,会让我们始终都站在前排。 顺便说一下,我工作的单位,75%是外地人,想和他们沟通,我就不能讲北京话,而是讲他们可以理解的普通话,待大家彼此熟悉后,再循序渐进让他们尽可能多得学习北京话,慢慢了解北京的生活方式。而我也从他们身上学习了很多东西。 个人的一点愚见,希望各位畅所欲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