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79764
帖子
阅读权限8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13-10-19
最后登录1970-1-1
|
发表于 2014-5-29 18:23: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转)朝外旧事 作者:纪建国
# D5 d! ~0 R7 n7 H9 m5 T, F6 F- B. V9 V0 K, h3 f! v H
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就会对那地方产生感 情,也能见证那里的变迁,仿佛把感情融在 了那里,我对朝外大街就有这种感情。
1 A/ n/ d: D8 Y# L2 e5 {: P6 B1 G
3 F* K3 G. U$ A4 N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们家搬到朝外芳 草地西街一幢楼房里,下楼往北一溜达,就 是朝外大街,那时候我正在上中学。这条街 不算太长,斜出朝阳门向东到东大桥只有一 公里,可街上一年四季都很热闹。两边是一 家挨着一家的住户,平房、商店、电影院、 饭馆等建筑物,都挤在这条窄路上,路人来 来往往的。这条街很古老,属于北京的繁华 大街,神路街那有个三间琉璃牌坊,据说就 是明朝时修建的。
2 g j- x# x7 Y" d) c
, W; \" G# u0 F1 h街两边向南向北延伸着很多条胡同,那些 胡同的名称,既有这一带地方历史的沿革, 也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像原老胡同应该是 这一带最古老的胡同,南营房曾是军队驻扎 过的地方,而吉市口据说曾叫鸡市口,因为 靠城门很近,曾是普通老百姓做小买卖的地 方,往东一点的路南边就叫市场街,一眼就 能看出它的商业痕迹。街上有三条线路公共 汽车在此通过,再加上其它车辆,总显得车 水马龙。& p2 f- \; ^" t {
6 D V/ t' u7 f1 c4 M街两边各有一排国槐树,夏天阳光很灿烂 地照着,那些槐树枝繁叶茂,遮出一片片绿 荫,成群的金黄色的蜻蜓悠闲地在街上飞 着,我和小伙伴们跳跃着躲进鲜亮的绿叶 下。在放暑假的日子里,街上的电影院里都 在放映着一部新影片,那时候看电影是一件 很惬意的事,学生票只有五分钱一张。这之 前我们曾脸上汗涔涔地赶往一个电影院。可 惜票卖完了,但我们不怕,当时这街上有三 家电影院呢,都隔着不远。有两家就是邻 居,一家在大街面上,另一家就躲在它背后 的胡同里,一个片子在几家影院来回转,我 们准能看上。6 Q: L" M" D b4 T5 H
: Y- Q+ d7 j6 v) A6 f
我们的生活与这条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星期日的下午三四点钟,邻居告诉我 们,街上的餐馆有卖冰镇啤酒的。父亲赶忙 找出暖壶或军用铝背壶,我用不到十分钟的 时间就冲进队里。那时人们很难买到瓶装的 啤酒,家里也没有冰箱,街上的五寸楼,坛 口和兴盛三家饭馆常会拉来一些桶装的冰镇 啤酒。街上的人们看到卸货就会排队,辛劳 苦作了一个星期的人们不会放弃这样的机 会。夕阳斜照,吃晚饭时母亲会端上两盘可 口的炒菜,一盘红烧带鱼,一盘糖拌西红 柿。父亲往玻璃杯倒着啤酒,那金黄清澈透 明翻滚着酒花的啤酒很有诱惑力。父亲有时 会说:“你也喝一点吧。”我就会喝一小杯,那 凉爽一直渗透到心里。# |6 ~* @# w3 Z9 G7 L: P# o6 b
6 Y' c d% W9 d, w- Z( a8 v0 i街上还有两家小理发店,我们家离东边这 家近,我常去。冬天街上寒风呼啸,而理发 店里却温暖如春,常有七八个人在此排队理 发,仿佛一年四季这里总是这样的景象,都 是老街旧坊们,他们和两位理发的老师傅也 很熟。冬日的阳光斜照进屋,屋里生起一炉 旺火,把整个房间烘得暖暖的,炉子上总坐 一壶热水为顾客刮脸敷毛巾用,排队的人和 理发师聊着家常里短的事,紧一句慢一句, 字正腔圆的北京话,有点像老舍先生笔下的 一幕话剧,话里混合着生活的各种滋味。
1 f, n# X' U+ s
! I3 U9 q1 z t9 X& }记忆中只有一位年轻的女理发员,总听老师 傅叫她小刘,人长得挺清秀,除了给顾客理 发外,她的话很少,默默地看火添煤,为师 傅煮热毛巾之类的事,处处流露着女性的细 微。几位师傅的手艺都不错,记忆里那些中 年男顾客,在经历了一段每天都是风吹日晒 的日子后,长长的头发已经让他们带着几分 疲惫的神情,坐在一面大玻璃镜面前,理发 师默默地观察一阵,开始理下第一缕长发, 然后洗头刮脸,最后亲切地问:“您看看,怎 么样?”这时候顾客已经神清气爽,身上带 着帅气的感觉,而那些年轻漂亮女孩从这屋 里走出去,在街上准会遇到回头的人。我那 时是个毛头少年,为了美,心甘情愿地等上 一个多小时,也不觉得寂寞。" ^: v m6 l- x4 l% U& ] J
7 r! X9 v o# j4 s
街上有个修车铺,叫朝外大街自行车修理 部,正对着我们家住的芳草地。一间三四十 平方米的屋子,一个电气泵连着电打气筒。 那时候自行车是人们主要的代步工具,街上 的自行车总是不停地穿行。我父母每天都是 骑车上下班,我上小学时就学会了骑车,而 且特喜欢骑车,只要父母休息我便邀上三两 个同学,骑车逛着玩。有时候父母的自行车 出点小毛病或车胎该补气了,都让我去。修 车铺的师傅们每个人都忙着手里的活,门口 的两位师傅,其中的一位姓周,他们总是一 边修着手里的车,一边瞅着门口的推车人, 一副随时照顾生意的样子。里边三四位老师 傅都干着攒车的各道工序,每个师傅手下都 很利索。有时修车的活儿多了,里边的一位 老师傅就会到门口来支援,修车的活儿仿佛 是他们手里的一个玩具,听说商店里的自行 车都是他们攒出来的。那时北京这样修车铺 不少,北京的自行车都是他们日积月累奋斗 出来的。而师傅们的手艺个个精湛,有毛病 修一次,保你三两年不再出毛病了,那手艺 真是让人怀念。0 z |# T& h$ W: Y5 Y' V& F1 p
0 Z6 k/ i% ?2 ]; q+ v1 C4 P _
住的时间长了,熟悉了这条大街之后,才 知道这街上也留下了一些有特殊才华能人的 生活痕迹,王师傅是我记忆中的一位。他在 运输公司里当统计,也住在街上,只上过几 年小学,但人很聪明,琴棋书画都行,尤其 是那一笔书法,字体丰润饱满。那时紫光电 影院东旁边,有个原发竹柳山货店,是街上 一个挺大的商店,可这名称总带有点小商小 贩的味道,后来改名为原发日用百货商店, 那匾额的题字,就是王师傅的杰作。/ i, J" g% y1 U0 P/ U
+ s6 [5 h( |" Q7 L1 y街上也留下了一些平民英雄的故事。我们 的工会主席赵宗印告诉我,他和这条大街有 缘。1947年冬天他在张家口参加了人民解放 军,部队在华北大地征战两年后进驻这座千 年古城,部队就驻扎在紧邻朝外大街的原老 胡同,而他们家就在大街西边往南的黄庙胡 同里,每天清晨和傍晚差不多都能鸡犬相 闻。但他们的部队正准备开国大典军训,这 一年他都没回去一趟。部队参加完庆典活动 后就开赴了朝鲜前线,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直到朝鲜停战,赵宗印才回到祖国,回到了 北京。随后复员转业分到朝外南边的一家运 输公司工作,他常满脸含笑地问我:“我和这 条大街有缘吧?”
`1 i i2 Z3 {
% S3 m% @# I6 F) I, H' D: N$ y* J% C+ m尽管这些琐事过去了很多年,但我现在回忆 起来仍然觉得它们有温度,在我心里暖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