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老北京网史地文化研究论坛组织网友去河北省遵化境内的“清东陵”考察,所喜之处不仅一路上有斑马讲解,还发有《初探清东陵》小册子,使我们对清东陵在史地文化上有了一定的了解。虽然在实地参观时没赶上斑马的讲解队伍,但回来后对照小册子也算来了个照片游览。我看大家的游记已经很详细了,我就借花献佛,把小册子上的介绍和我在网上查到的一些内容贴出,让大家和我一起神游清东陵! 清东陵概况地理位置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 界于北京、天津、唐山、承德、秦皇岛之间,西距北京125公里,南距天津150公里,东南距唐山100公里,是我国现存规模最为宏大、体系最为完整、布局最为得体的清代皇家陵寝建筑群,规模为清朝三大陵区(关外三陵、东陵、西陵)之冠。( y# w, z6 ~6 }/ c5 q0 d) D) J
清东陵的15座陵寝从1661年(顺治十八年)首建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到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最后建成慈禧皇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为止,营建活动延续了247年。整个陵区以昌瑞山为界,以北称"后龙",是龙脉来源;以南称"前圈"。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占地80平方公里的15座陵寝中,长眠着161位清朝帝、后、妃及皇子公主们。其中有:入关第一帝清世祖顺治;功勋卓著,年少有为的清圣祖康熙;文治武功、寿命最长的清高宗乾隆;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辅佐两位皇帝的孝庄文皇后(庄妃);内忧外患的清文宗咸丰;短暂人生的清穆宗同治;掌权达48年之久的慈禧太后;还有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的香妃等。+ x8 a' I/ F# V7 g; k2 k
山川形势 清代帝王在选勘陵址时,以中国传统的“风水学”理论为依据,刻意追求“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山川形势,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意象。清东陵正是这种理念的最佳体现。陵区东侧的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势皆西向,俨然左辅;西侧的黄花山似白虎雄踞,势尽东朝,宛如右弼。靠山昌瑞山龙播凤翥,玉陛金阙,如锦屏翠障;朝山金星山形如覆钟,端拱正南,如持笏朝揖。案山影壁山圆巧端正,位于靠山、朝山之间,似玉案前横,可凭可依;水口山象山、烟墩山两山对峙,横豆陵区之南,形如阙门,扼守隘口。马兰河、西大河二水环绕夹流,顾盼有情;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这天然造就的山川形势,对于镶嵌于其中的陵寝形成了拱卫、环抱、朝揖之势,实为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在《清朝文献通考》中对清东陵有如此的描述:“山脉自太行来,重岗叠阜,凤翥龙蟠,嵯峨数百仞。前有金星峰,后有分水岭,诸山耸峙环抱。左有鲇鱼关、马兰峪;右有宽佃峪、黄花山。千岩万壑,朝宗回拱。左右两水分流夹绕,俱汇于龙虎峪,崇龙巩固,为国家亿万年钟祥福地。”; V" a6 |7 v/ M* _ W
陵寝格局 清东陵的15座陵寝是按照“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设计排列的。入关第一帝世祖顺治皇帝的孝陵位于南起金星山,北达昌瑞山主峰的中轴线上,其位置至尊无上,其余皇帝陵寝则按辈分的高低分别在孝陵的两侧呈扇形东西排列开来。孝陵之左为圣祖康熙皇帝的景陵,次左为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孝陵之右为高宗乾隆皇帝的裕陵,次右为文宗咸丰皇帝的定陵,形成儿孙陪侍父祖的格局,突现了长者为尊的伦理观念。同时,皇后陵和妃园寝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边,表明了它们之间的主从、隶属关系。此外,凡皇后陵的神道都与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的神道又都与陵区中心轴线上的孝陵神道相接,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枝状系,其统绪嗣承关系十分明显,表达了瓜瓞绵绵、生生息息、国祚绵长、江山万代的愿望。/ q4 h$ q2 @$ U
清东陵是中国封建皇陵的集大成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综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水学、建筑学、美学、哲学、景观学、丧葬祭祀文化、宗教、民俗文化等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k1 W. u5 q. c* E0 A3 M8 O, d
& @" B. C, m# B[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3 23:40:1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