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忘了写了,才想起来,深表歉意。 1、道教的二郎神信仰,最初的起源于蜀地都江堰李冰及所谓次子的治水,李冰与李二郎为水利工程治水的水神。历史上,北京灯市口地区位于东车厢渠(坝河)以南、高粱河六海水域(指今什刹三海、北海、中南海)以东的灌区之内。为二郎神信仰提供了地理条件。 2、隋炀帝修大运河至涿郡(今北京),将蜀地的李冰与李二郎为水利工程治水的水神信仰带到北京。 3、高梁河古河道与六海水域形成关系密切。六海水域地处永定河下游古河道,即高梁河的下游河湖湿地。从北京水利史看,曹魏嘉平二年(250),镇北将军刘靖在今石景山附近永定河筑堰(戾陵堰),并开挖引水口和车箱渠。从引水口分流河水进车箱渠向东注入高梁河,每年可浇灌农田二千顷。魏景元三年(262),车厢渠经过樊晨的改建,将车箱渠东延,自蓟西北径昌平,东至渔阳潞县,即后来的坝河。北齐斛律羡也维修、利用、扩展了这个水利工程。六海以东、坝河以南地区一直为灌区。从今北海、中海向东应有水闸和主灌渠。 4、唐贞观三年,在今灯市口一带主灌渠两侧建李冰、李二郎水神庙。 5、金代在开运河的同时,充分考虑了继续发挥这项永定河--高粱河水利工。程的灌溉作用。《金史》卷一百三十三《张觉传》记载:“引宫(琼华岛太宁宫)左流泉灌田,岁获稻万斛。”琼华岛以东有流泉(灌渠)和大片稻田。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敕放白莲潭东闸水鱼百姓灌田。”今灯市口一带主灌渠两侧的李冰、李二郎水神庙在金代重修,两庙前共有四只金代石狮。 6、主灌渠“流泉”,在元代称为“东溪”。贞祐三年(1215),蒙古军将领石抹明安四月攻下万宁宫。万宁宫荒废9年后(1224年),忽必烈将“北宫园池并其近地数十顷”赐给道教的全真道掌教人丘处机,改为全真道院。文献记载1227年六月丘处机曾经“浴于东溪”,北宫东面之溪正是今南河沿大街位置。“东溪”应是这条引水渠当时的称呼。凑巧的是,只过了两日,“天大雷雨,太液池岸北水入东湖……(丘处机)遂卒”。当时应该是发生了地震,太液池南岸崩塌,致使湖水全部流入东湖(今朝外)。 《元史》·列传第八十九 释老传:六月,浴于东溪,越二日,天大雷雨,太液池岸北水入东湖,声闻数里,鱼鳖尽去,池遂涸,而北口高岸亦崩,处机叹曰:“山其摧乎,池其涸乎,吾将与之俱乎!”遂卒,年八十。 7、元大都城市建设在城内保留了金代的原东溪两侧李冰、李二郎水神庙,为当街庙。“东溪”的一段变为灯市口大街,与元大都其他大街规划不对称。城外东溪成为接通东护城河的排水沟渠。 8、明代两庙未动。清代雍正五年,诏封李冰为敷泽兴济通佑王,李二郎为承绩广惠显英王。李冰父子有平等的水神地位。《乾隆京城》全图在灯市口显示了李冰庙、李二郎庙及其父子祠堂,两庙规制均为一间,应为金元时期原规制,李冰庙未标注,说明乾隆时期李二郎信仰已转为杨二郎信仰,李冰庙逐渐失去香火。 9、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二郎庙照片证实两庙规制一致,石狮基本相同。 (以上有历史记载,也有推论,仅供参考) 附唐代、金代、现代地图
$ w: P4 g6 D% g0 A, I1 C# D* s+ Z" M 0 k3 i! _7 K3 g0 ]/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