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了然客 于 2019-2-1 22:01 编辑 8 i9 t o; j3 G. f; r3 b; v
% p# {* C5 |- h8 U( @; M9 N
压岁钱 过来腊月廿三,这年说话就到了,人们忙着置办年货,街面上商场里到处张灯结彩透着年味渐浓。 过年是喜庆的事,但也有犯难的时候,给“压岁钱”成了老家儿的难事,给孙男娣女的红包装多少合适呀,如今“独生子女”留下的后遗症,四个老的捧着一个小的如掌上明珠一样疼爱。我有个老街坊,去年就是因为给孙子压岁钱弄得年都没过好,他给孙子600块“压岁钱”意思是“六六大顺”而姥姥那边给了5000块“压岁钱”儿媳妇觉得爷爷这边太抠了,儿子觉得一个压岁钱就是图个吉利多少有什么关系,结果俩人别别扭扭样子让老爷看出来了,气的老爷子差点犯了心脏病,您说这是图何许的。 压岁钱的由来据说古时候,有个妖怪叫“祟”,每到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点灯守夜,叫做“守祟”。传说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神仙变的。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 _# W3 l1 F5 n* h B/ }
据说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那时候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民国以后,压岁钱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长命百岁”。 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物质生活有了极大地改善,每逢过年不在为“年夜饭”忙碌,举家下馆子去饭庄其乐融融,长辈给晚辈的“压岁钱”也是逐年看涨,记得我们小时候过年给长辈磕头后给的压岁钱最多是五毛钱,少的也就一两毛钱,六十年前的我们可高兴了,如今好像50块钱拿不不出手,一百二百有点寒酸,五百六百一般般了。过年了好像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欠他们的,红包是必须的薄了还不行,春节过后孩子们都丰收了,这种风气不知何时从哪兴起的,“压岁钱”成了年终“分红”多多益善。 其实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而不是拿钱哄孩子。 九城了然 2019·2·1
0 }' Z+ v/ q; {# ^; G6 [/ ]6 J.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