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了然客 于 2018-12-24 22:24 编辑 ; @$ ~/ {/ ?- e( `, J1 [
* e8 o% h# e3 J2 q
《儿时的东单公园》 东单公园从小的玩耍之地,自打拆迁搬离了崇外至今二十多年没有进去过了,偶尔坐车路过的东单公园,景物随着车速一闪而过,脑海中就会想起儿时的情景,这也算是“触景生情”吧。 东单公园,我们小时候叫东单花园50年代末的东单公园的围栏是竹编的栅栏刷成绿色比较简陋,改成今天我们看到的铁栅栏是1964年的事了,公园里边也是那年进行大规模的改造种植了很多树,规划了布局,扩建了路面,更换和增加了座椅,中心还建起雕塑花坛种了不少花,其中有不少是女孩们喜爱的“指甲草”,花开的时候女孩们采几朵红色的花朵放在瓷碗里用明矾捣烂涂抹在指甲上晾干后就染成了红指甲了。文革时“破四旧”狂潮中把花坛改成了菜园子种上了洋白菜、萝卜等蔬菜,当时也算一景了。 东单公园游乐场当时也是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说是游乐场其实仅仅有秋千、转椅、滑梯、浪木、爬梯、荡船等简陋的传统器械跟现在的游乐场没法比,就是这样小伙伴们还是乐此不疲的玩耍,最使男孩子着迷的是“转伞”,高高的铁伞竖立在中央六根绳索垂下六个套圈玩游戏的孩子们每人套住右腿到裆部,顺时针的跑动起来不断加速最后利用转伞的惯性飞转起来很是刺激,有点今天游乐场里那些疯狂游戏的味道,可惜的是孩子们有这么点乐趣的地方在“文革”年代“备战备荒”“深挖洞”的黄土堆埋了,郁郁葱葱的东单公园北边凭添了一景“黄土山”,这土山70年代初才种上树,后来历经多次的整修才有了今天的模样,那个年代在公园里堆放挖洞的黄土有两处,一处是东单公园,另一处是天坛公园,天坛丹陛桥边上堆起三四层楼高黄土堆若干年后为了恢复天坛公园原貌政府又动用人力物力财力搬运这“土山”有点像“愚公移山”的味道,而东单公园的土堆就永久的堆在那里种上了树木砌建了假山石,修了坡道成了人们“登高望远”的去处。 说起东单就不能不说东单体育场,我们小的时候东单体育场就是一块大空场,人们叫它“东大地”,早年间这里是洋租借的练兵场,解放前还做过临时飞机场,50年代这里时常支起巨大的帐篷成了杂技、马戏的演出场,后来才修建了体育场,当时的体育场非常简陋,足球场就是黄土地,跑道是用炉渣碾压铺成的,就是这样这也是北京城里仅有开放给大众的运动场所。当年小伙伴们大冬天的五点多种天还没亮就相互叫起来跑到体育场去踢球,这么早就是为的先站住地方太阳出来踢球的人也就多起来了找块地方不容易了。 今天的孩子们肯定没见过我们儿时那个年代的足球,足球外面是多块皮子缝制而成,里面有橡胶的皮“胆”,打足气后把外面的皮球开口用牛皮绳像系鞋带一样穿好系紧就可以踢了,后来有了橡胶的“胶粒球”用气针打足气就可以踢了,到了60年代中期才被今天的足球取代,球门也很有意思,那时候的足球门柱是木制方型的,门框涂成黑白相间的颜色就像过去铁路道口的栏杆,改成圆柱型的那是后来的事了。那时候小伙伴们踢球的样子想起就想笑,大家踢球穿什么鞋的都有,少数的是球鞋(就是今天最普通的矮腰球鞋)大多数穿的是五眼儿“毛窝”或“骆驼鞍”(这两种是老北京人家自己做的棉鞋,即舒服又保暖,那是的冬天比现在冷的多),有时候射门时毛窝与皮球一起飞起逗得大家哈哈笑,球踢完了伙伴们每个人头上都毛着热气,通红的小脸挂着意犹未尽的笑容,说说笑笑的回家了,有时也有不高兴的时候低头一看脚上的“毛窝””前头开“花”了,回到家少不了挨大人的责骂可过后还是照踢不误。 谈到东单公园顺便说说公园对面的花房子,东单“花房子”就是卖鲜花的,门窗都漆成白色,玻璃明亮,冬天进去感觉里边温暖潮湿,花香扑鼻,那时候买花的的人少偶尔有外国人光临,细想起来这“花房子”比起今天的花房简陋的太多,品种也是少得可怜。 五十多年过去了往事如烟,人们常说这酒年头越长酒的味道就越醇香,当你闲暇时坐下来沏一杯香茶慢慢品来,开启你的记忆的闸门,慢慢回味我们儿时的那些事也是件很惬意的事。 九城了然 2018·12冬 编辑 ! i# |9 [& e( s1 L. F6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