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家庭取暖现代史 平房住户取暖煤改电,终结了烧柴、烧炭、烧煤的历史。在北京是划时代的。电暖气省事安全、干净暖和。手指头一拨开关,就“点着”了。不用添煤撮炉灰,也不会“中煤气”。多地道! 多少年来北京冬天采暖都是炉子烧煤。最近五十多年用的炉子、烧的煤,都有变化。原先手工用筛子摇煤球,煤末子掺黄土加水和成泥,在平地上摊两三公分厚的大片,用工具剁小方块儿。撒上干煤末子,铲到筛子里摇成球。不太圆、大小不一。铺洒地上晾干。为火力旺,搭配砟子(碎煤块儿)。1957年有了机制煤球,不馋黄土加白灰。煤球大小一致,乒乓球一样。好烧,不炼焦子。也有了蜂窝煤和烧蜂窝煤的炉子,后来造出了铸铁的两用炉。老人们不认,不用蜂窝煤,两用炉也光烧煤球儿。到七十年代以后才普遍烧蜂窝煤。 一 煤球炉子 搪炉子 老北京的火炉子,铁皮做的。四个部件:炉盘、炉腔、炉箅、炉子腿儿。做炉子的工匠,现在叫钣金,前二三十年叫黑白铁,再早叫焊洋铁壶的。这炉子,没设计图纸,没材料和尺寸要求,更没工艺规程。手艺人心里出,随意,按原料定工艺。炉盘,40 -50公分见方,正中掏直径10公分左右的窟窿(炉口)。1-1,5毫米厚的铁板,四周裹8号铅丝卷圆棱边,左右两边加手提梁。炉腔,直径20-30公分,长短30-40公分。铁板厚1毫米以下,不论新旧,无锈蚀孔洞即可。木榔头敲打,卷成筒。或用旧铁桶改制。在离下沿四五公分处,开直径3-5公分的小孔,炉眼儿。炉箅,翻砂铸造成品,外购配件,装在炉眼以下。炉腿儿,厚2毫米以上,宽2-3公分扁铁,打四道湾。2公分处向外弯,挨地的脚。往上15-20公分长,直腿。向里弯3-4公分,支承炉腔的台阶。向上弯2-3公分,打眼儿穿铆钉,和炉腔铆接。向里弯,留2-3公分,支炉箅子。炉子总高50-60公分。炉盘和炉腔铆钉铆接,炉腔咬口或铆。黑白铁加工的铺子,边做边卖。日杂商店(借用。1956年以前没这名称,麻刀铺、山货铺等。)只卖不做。 买回来,搪炉子。青灰掺缸沙,在硬地上,少加水,用铁通条抽打砸匀,和成很硬的泥。炉子倒放,四腿朝天。炉箅拿下来。一支胳臂褪出袖子,抓一块泥,粘点水,用力塞在炉盘和炉腔的连接处。一块一块塞实,留出炉口。接着搪薄泥,但必须用力和炉腔拍实贴紧,留出炉眼。炉腔搪满,放炉箅子,翻个儿。从炉口伸进手,把炉箅子周围用泥塞满。竣工。搪好的炉膛,上小下大。“上头伸进手,下面卧条狗”。合格,好烧! 炉子搪好,立即点火,放劈柴,大火烤炉膛。表皮见干,放煤球,生第一炉火。不急着烧,泥往下出溜。早添煤,硌坏炉膛。 搪炉子的料,麻刀铺(砖瓦铺)、煤铺,有配好的青灰缸沙块,叫“窝头”。买回来砸碎加水,比自己现配省事。搪一次炉子,用二三年,就有掉的地方,露铁皮,火不旺,毁炉子。得重新搪。也有修补修补凑合使的。穷人的日子,没一定之规。铁皮炉子简陋,用起来不简单。没使过,玩不转。初来北京的人,生火(北京人叫笼火)都费劲。劈柴用了不少,煤球烧不红。拔火罐儿拔着,火不上来。添火(加煤)也许压灭喽。煤球炉子不好伺候,是经验不足。拿火通条,从炉口捅捅,从炉眼儿擞擞。火苗子腾腾的,炒菜蒸馒头,满顶(ding)。擞,通条从炉眼捅进炉子,清除死灰,空气畅通助燃。“咳嗽一声儿”是不必说话的警示或暗示,甲乙丙仨人聊天,甲认为乙说的话不宜让丙听,不便明说,就故意咳嗽,暗示乙“别说了”。丙看穿了,就调侃甲“别擞(嗽)啦,留神炉条(炉箅)折喽。”现在生活里,“咳嗽一声”的事还有,这调侃的话没了。 这种炉子生火时受罪!寒冬腊月,“一九二九不出手”的早晨,在院子里生火炉子。冷风飕飕,冻僵的指头捏着火柴盒儿,打着颤儿划火柴,引柴(报纸、刨花等)没点着,火柴灭了。划好几根才点着,扔进炉子,添劈柴,放拔火罐儿。火苗子上来,劈柴着了,添煤球。煤球压劈柴,浓烟滚滚,呛鼻子烟眼睛。冒眼泪流鼻涕,咳嗽。低头眯眼躲着。烟散尽,拿下拔火罐儿,用通条从上头捅捅,把劈柴灰捅透,通风。炉子里的煤球烧红了,扒拉平,续煤球。再放上拔火罐儿,拔。待到拿开火罐儿,没有了蓝火苗儿。才能搬回屋子。 和这炉子构造一样的还有“炕炉子”。炉盘小、炉腔细、炉腿改四个小轱辘。炉腔后加个“庫儿”(铁皮筒,可装木棒)。总高30公分上下。老北京家里都睡炕,炕面铺方砖,下面有烟道。炕帮当中贴地面留小洞,炕炉子能推进拉出。洞口配木板门。冬天晚饭后,在院里生着炕炉子,火上来搬进屋。推进炕洞,用锹把顶到里头。睡觉时,炕面温温的。为了睡热炕,也有修地炉子(砖砌)和烧柴灶的。 这种炉子不能接烟筒,生火添煤搬进搬出。麻烦,容易中煤气。 为防煤气,按风斗,糊卷窗。风斗还常见。卷窗不见了。现在的窗户,都可以打开通风换气。先前不能打开的死窗户多,通风换气靠卷窗。窗户上糊一块冷布(棉纱织的窗纱),冷布上蒙一层纸,纸上端糊死,下端糊在一根秫秸杆上。沿着糊冷布的窗棂,上下左右四角钉小钉,钉上拴小线,连四周对角,绷紧。秫秸杆和纸,贴紧冷布了。转动秫秸杆,纸卷在杆上。冷布露出,空气流通。小线“制动”,秫秸杆卷起放下自如,“风量”大小可控。冷布蒙纸卷秫秸杆儿,叫“卷窗”。挡风透气,四季皆宜。 近日,读《鲁迅日记》。他1912年5月5日到北京,6日住进菜市口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冬天,他买炉子取暖。11月8日日记“……是日易竹帘以布幔,又购一小白泥炉,炽炭少许置室中,时时看之,颇忘旅人之苦。”那时用白泥炉子,不灰木做的。听说,没见过。白泥小炉,使了好几年。1917年11月4日换成铁炉子。“……晚庄铁炉一具,九元。”可能是铸铁的洋炉子,带烟筒。不然不会这麽贵。从鲁迅先生的日记,能读出冬天人对火炉子的情感,老先生看看炉子里的火就“颇忘旅人之苦”。怹没说出的话,咱能揣摩到。种种不如意,种种失落,在通红的炉火中融解。她驱赶走的不单是寒冷。至此,想到白居易的诗“……红泥小火炉……”雪夜围炉,惬意不在酒。 二 从“洋炉子”到“两用炉” 铸铁的火炉子,能安装烟筒的,老北京人称作“洋炉子”。大概最早是进口货,所以称“洋”。后来“土造儿”了,“洋”还戴着。铸造的火炉子原来就有,和洋炉子不一样。方炉盘,圆炉口,有盖儿。直筒炉腔,炉箅下头,连着盛炉灰的空腔,比炉腔粗好多,鼓形,有底。底下三条腿儿。也有铸铜的,很笨重。没有安装烟筒的口。 “洋炉子”有不少样式。家庭用,常见是“花盆炉”。规格不一样,有大中小号。最早的由四个部件组装(可能限于铸造工艺)1、炉盘,带浅盆状的圈,圈后铸出按烟筒的口,前头铸个长方形口(口上有上下开合的盖儿,盘上配另铸的炉圈、炉盖)。2、炉腔上半部,上小下大,带梢。3、炉腔下半部,铸出炉门框和放炉箅的支架。4、带三条腿的炉底盘,炉腔下口坐上边。四件,用罗栓连为一体(都有上螺栓的小爪)。另铸的配件:a、炉盘上的一套火圈、火盖;b、炉腔中间外套的镂空花盘,宽五六公分的圈。上头可烤食物、甚至湿的鞋袜。C、炉盘下烟道里能转的挡板、方形口的盖、炉腔下可开关的炉门、炉箅。这种炉子里边要贴炉瓦(不是烧蜂窝煤那种一体的,是一块一块拼接的)。炉盘上的火圈,挑下来,锅能坐进去,受热面积大。烧水做饭方便。最适合家庭使用。 五十年代末,改进花盆炉结构,生产出“简易两用炉”。沿用至今。比花盆炉矮,炉身一体,光溜溜上小下大的筒子。炉盘炉底,螺栓连接。简单、轻巧,煤球、蜂窝煤都可以烧,两用。铁皮煤球炉被彻底淘汰。 专门散热取暖的炉子,炉身直筒子。顶上如扣个小盆,盆底是炉盖。也有平顶的。炉身里头铺炉瓦。可以坐水壶烧水,饭盒热饭,烤食物。不宜做饭。 1949年以后,工厂、学校、机关单位冬天取暖用这类炉子,比旧式的有小改动,叫“新民炉”。没炉盘,上头大厚圈,傍边一烟筒口,一个炉盖;炉身带凹凸竖棱,不用炉瓦,火旺时炉壁通红。下头炉门、炉底、炉腿。新民炉也分大小号,商场商店公共场所,冬天也是炉子,超大号新民炉,高一米五以上,粗半米多。上下是铸铁件,炉身是铁板圈的。怕烫着顾客,用铅丝网做栏挡,把炉子围上。每个单位都有专人管理炉子,生火、添煤、封炉子,当然重任在肩:保证炉火安全!比用空调、热风、暖气,操心费力,而且空气混浊,粉尘飞扬,时有煤气中毒的危险。今天的人们,上班、外出、居家、休闲,时时处处,安然适意。真令过来人羡煞! 蜂窝煤,机制煤球,五十年代末才出现。之前的燃料,就是人工手摇煤球和砟子(砸碎的小煤块,也叫硬煤)。1956年以后没有了私营煤铺。胡同里卖煤的是煤建公司下属的煤厂,买煤凭本儿,按人口定量。冬天拿着煤本儿,在煤厂小窗口外头排队。递进本儿去,审核、记录,扔给对面的办公人员。甩给你一句话:“内口儿交钱!”您挪到另一窗口,前头有人您接着排队。交上钱,连煤本儿带小票儿,杵给你,还是一句话:“内边领煤去!”推着车到大棚子里,小票交给发煤的人。他下口令:“装吧!”你戴上手套,往车里搬。屋子外头排队,冻得捂耳朵跺脚,煤棚子又高又大,挡雨不搪风,吹得从脚腕子凉到脖颈子。这一装车搬煤,暖和过火。里头背心都汗湿了。到煤厂门口,等着管事的过数儿,多了少了都不好。工夫不大,可天冷,湿背心冻成冰了。煤运到家,冰化了,顺脖颈子冒哈气。卖趟煤,冰火齐来。煤铺变煤厂,煤厂属公家。公家是衙门。煤厂的人是公家人。公家人就不是老百姓。改革开放以来,扭过来不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慢慢儿的化吧。说远了,跑题。往回找—— 这蜂窝煤,老北京人不爱烧,认煤球。煤厂货全:手工煤球、机制煤球、蜂窝煤,都预备。直到七十年代中期,蜂窝煤才被北京人接受,成了唯一。煤改电,被接受的蜂窝煤,也得出局了。凡事如是,先进替换不先进。总有更先进! 三 柴锅、高灶、地炉子 当年百姓家里还有砖砌炉灶。一 柴锅,在北京广安门内,杂院和小户人家的独院都有这个设施。杂院,不说家家有,院里总会有一个两个的。窗根底下,墙犄角里,不碍事的地儿,捡碎砖头码成圈,五六层砖高,上口能坐进锅去,下面层层放大。前头留烧火添柴的“灶火门儿”,后头立几块瓦。当烟筒。黄土泥上下糊严。锅底下还要挖成盆型圆坑,灶火塘。屎壳郎钻灶火塘——拱火儿。图的是省煤钱。出门上街,遛弯买菜。见能烧的树枝、破筐、竹笓木棍儿,烂鞋底子废胶皮都往家摡搂,燃料。过日子就得算计,能省就省。多数还生着煤球炉子,烧水方便。截长补短儿地烧回柴锅。冬天烧热炕的柴锅就在屋里了,砌的就讲究些。整块青砖,方方正正。锅台面上白灰抹光。木锅盖擦拭的干干净净。三间房一明两暗,两边住人都有炕。中间屋里一进门左右俩柴锅,烟道通里边炕。炕角墙里有烟囱,烟从房顶排出。两间房里屋住人,柴锅砌在外屋。一间房,一间屋子半间炕,柴锅砌在烟囱的对角上,烧火的热能在炕内转着走向烟囱,才行。 二 高灶,厨房里做饭的灶。靠一面墙,砖砌。 一米左右高,六七十公分宽,一米四五长。尺寸,要看厨房宽窄,人口多少,家庭条件,可大可小。取中留炉口,旋炉膛,铺炉条。炉条上头留擞炉灰的炉眼儿。下头落空,通风,掏炉灰。灶台挨地面的砖收进去,逐渐放宽;不能直上直下。给做饭的留搁脚的地儿。炉口炉条,铸铁的。铺子里卖。炉膛旁边要砌进一口小缸,盛水,配木盖儿。叫“温罐”。24小时有热水。高灶可烧煤泥。灶台下头,立砖砌个小池或放个盆,煤末子掺黄土,浇上水,煤铲子和几下,就直接铲进炉子。扒拉平,捅个眼儿。做完午饭添上。做晚饭时,煤泥干了,用通条豁开捅碎,不用加煤,就能做晚饭了。夜里封火要添干煤垫底,再拿煤泥糊上。商家铺户也砌高灶,烧水做饭。饭馆的炉灶,单是一路子,另说。 三 地炉子,用煤烧热炕的炉子。炕前头中间,刨坑。七八十公分深,长宽一米多。从坑底往上砌砖,也要砌进个温水的小缸。够尺寸了,铺炉条,留炉眼、炉膛,往炕里走烟的口儿。出地面二十多公分按炉口。成五十公分宽,一米多长的台儿。炉子前头留炉坑,存放炉灰。坑口配木框,铺木板和地一平。人能下去,擞火、掏炉灰。一般家里老人睡的炕有地炉子,黑夜白天炕是热的。屋里老是暖和的。 生活,生存、活着。重点在“活”,生活没有死章程。见机行事,相机制宜。冰天雪地造温暖,草根百姓创意多!
4 x; b; S$ i0 P$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