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46|回复: 17

两代书法家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6-3-8 23: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两代书法家
   康默如(少康)在西琉璃厂戴月轩画廊展出他的近作,我当然得去看。和他父辈是至交。他十岁上我们爷儿俩认识,而今他年近花甲,半个世纪的交情了。和他父辈文革初相识,交往到他们离去。默如念旧,和我还走动。纪念亡友,先后写过《亡友康殷》、《奇人二康》等文字。发表在《粤海风》杂志和网络上。文中多处提到默如。三十年前中国美术馆的“五康书画展”(康殷、康雍、康宁、康庄、康默如)动静很大。报章杂志,广播电视,都有专题报道。那时的康默如,已是名动海内外,但和父辈们在一处,也只能“叼陪末座”。这次展出规模气势,和“五康书画展”不能相比。但却是他一人独擎帅印。经过三十年的磨砺锤炼,他的功力进入化境。无论篆隶楷草,与当年作品相比,都是飞跃。当年的出版物曾说他:“是‘五康’中的‘后劲’,来日方长,大家都寄以厚望。”来日变作今日,他没有辜负众人的厚望。作为看过“五康”的观众,今天独看少康,有些凄然和失落,更多是欣然和慰藉。佳酿成陈酿,纯正、醇厚,浓郁喜人!
  这次展出,蔡闯先生写的文字《康默如简介》中说:“默如先生幼承家学,早通玄奥。”在这上头,我说话的资本多些。那时康家住陶然亭西门外姚家井排房杂院。一间房住着默如祖父母、默如父子和康庄,五口人。文革中,康殷也挤在这里。那时,我是康家常客。
  1972年,康默如,十五岁的中学生。随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接待日本书道代表团。并且和日本书法界举行笔会,当场作篆书。四座称奇。经人民日报报道,轰动天下了。此后,多次去日本访问、办展览。期间,给画师范曾的《鲁迅小说插图》配刻几十方印章。出版《四体百家姓》。上电视《东方之子》。有一串头衔:全国青联委员、青年书法家协会筹委副组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博物馆馆员、北京印社理事。五康书画展时,他不过三十岁。围着他的是鲜花、笑脸、掌声和称赞。年纪大些又与他熟识的,担心他被捧杀。“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倘半途落个“江郎才尽”的叹息。不如平庸到底。然而他没有!在修养、学问和艺术的路上他走的稳健、踏实。迈着结结实实的步子从少年走到今天。
  以他的社会资源人脉关系,心眼“活泛”的话,名利都是囊中物。可他连眼珠都没转过去。避开喧嚣,躲进冷寂,甘处边缘。把浮名换了墨酣笔畅!在今日流行的风气里,难能,难得!
   他严守自己的信条,不越底线。与人为善,绝不同流合污;敬人仰贤,但不趋势逢迎。苏东坡一肚子不合时宜,他一脸的不合时宜。和流行的风气方枘圆凿,格格不入。他在书架和画案间,享受满足,品味快乐。久无消息,打电话问他近况。他总在最后说:“您放心,我没闲着。”告诉熟人他在用功,在做事。
  说他“幼承家学,早通玄奥。”不惟艺术修养,更有艺术修养的根基:家庭的真善美教育,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分辨和取舍,在他的价值世界里没有夹带藏掖。以真诚善良的心待人接物,满怀爱意的投入创作。这是最紧要的玄奥处。
   我在《奇人二康》一文中,写过他和父亲康雍在陶然亭西门外姚家井平房杂院的生活:
  “ 1958年,康殷辞去公职北来,康雍是私人助手。只能相随;回到北京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妻子薄命长辞,他孑然一身,奉双亲,育幼子,家庭残缺,赋闲索居。
   那时住在北京南城姚家井一巷,在陶然亭公园西侧,只隔一墙,院门和园门相邻,是解放初建的居民区,平房杂院,一院一排,一排十间,一间一户。康宅也只一间,十几平米,挤着三代五口:伯父伯母、康雍父子、六弟康庄;靠后墙横双人床,拼加木板成通间大铺,全家卧榻;上吊挂木板罩白布帘,储物间;床下是米粮仓;撩起垂着的床单,拉出粮袋,舀米舀面,有客在座要起立避让,才能开仓。方型小几,铺长方木板,饭时餐桌饭后画案,两代三人轮换使用。这块板上康雍“在很多年里夙夜临池”,灯下课子。每入寒冬,取暖的火炉、怕冻的水缸,都得挤进屋来。康殷在农村冬日回京也常住这里,就“座上客常满”。伯母脱鞋坐进床里,方容得主客相向促膝;二哥无暇落座,要忙活酒饭;倾力尽东道之谊。他不饮酒、不吸烟、不喝茶;大哥则酒要烈、烟要呛、茶要浓。每有客,小屋中烟雾弥漫,百味杂陈。二哥从不与客同席。伯父没退休,在单位上班;伯母瘦弱,还是缠足。二哥全职家政,经管料理着狭小空间中五口之家的生活。
平房杂院的嘈杂零乱,仅可容身的狭窄逼仄,琐碎忙碌的家务拖累,二哥临池课子不误;“文革”当中出版自己的字帖;十五岁的儿子随廖承志接待日本书法代表团;都风光一时,当你知道了风光的背后,能不叹为奇人奇事吗?
   伯母在1999年6月,康殷逝世后三日,老人家随爱子西去。从1958年起,四十多年间,康雍在二老膝下尽孝承欢。80年代中期,伯父中风,卧床经年,进汤药、奉饮食、扶起卧,终日围绕床侧。伯父西归后,伯母年事日高,饮食起居须人照料;二哥尽心竭力须臾不离十数年。语云:“久病床前无孝子。”而他是“孝子久不离床前”。兄妹六人,他在父母跟前出力最多,不攀不靠,无怨无尤。他说:别人自立过日子,我带孩子吃爹妈。多尽点力还不应该?
     康雍从政挂冠,到后来孝敬父母、友于兄弟,我想到孔夫子的话:“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社会自我调节的本初功能,在康雍身上体现得完美无缺。”
   这样的居住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又苦又累的康雍安然处之。他不会和年幼的儿子诉说自己的感受。但康默如看着,心里有数。康雍睡在木床栏外和墙之间的铺板上,像三面围着的盒子。默如说:“我长大,给我爸做一个大床。叫他能手脚伸直,打滚儿睡觉!”是孩子话。是最真的父子情!   
   父亲康雍病重期间他日夜守护在侧。我曾自荐替换替换他。他说“您也这麽大岁数了。我掰不开镊子时,再说。”我劝他请护工帮忙。一个多月,他独自日夜陪伴父亲。在医院,白天守着,夜里他和衣歪在病床旁的沙发上。没有请护工。他说:“就为和我爸能多待会儿。”
   伯父康殷去世后,对伯母任兆风老人如母亲一样。不在一起住,常做些老人爱吃的食物骑车送去。不时地买营养品。给老太太洗脚、剪指甲。病重住进东方医院,他全程守候到最后。
   对当年和父辈交往的故旧老人,他上学时的老师,都非常敬重。逢年过节,他再忙,甚至他患着病,都去看望。
   亲情友情,细微处的至情,最见人品。从孔夫子的话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想到康殷的斋名“味道庐”。“道”,居传统文化的高位,是大容量的概念。它的根和底色是孔孟之道,重伦理道德,重人格养成。岁月推移,“道”,溶入老庄、佛陀;根系共生,枝叶繁茂。底色加彩,璀璨夺目。儒道释相辅相成,是传统文化的大“道”。于人是独立人格,是人生信条。所以圣人要“志于道”:所以康殷要“味道(体味、品悟‘道’)”。默如在“味道庐”陶冶下参悟着“志于道”的至理。据德依仁,尊长孝亲。艺术追求,尽心竭力。像父亲康雍一样执著。写字,是精神支柱,是生活本身! 不露才扬己, 也难免“蛾眉曾有人妒”。他“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他“志于道”,不及其余!道,是人生的信条也是艺术的灵魂。艺术作品都是“道”的表露和体现。人生和艺术。一而二二而一。
   康默如在“味道”中成长成熟。心灵浸润,文化浸润,内功极深。他的字没有花拳绣腿。不媚俗。恪守传统法度,不欺世。在传统的程式规范中出新意。去除有碍发挥的藩篱,不滑出先人的轨道。理解传统,明确方向。用历史眼光观察,用自我眼光开拓。独创的路才是身后的真正不朽。这次展出有里程碑的意味,在独创的路上必将有新的里程碑。如三十年前“五康书画展”,人们对年近花甲的少康,依然是“ 来日方长,大家都寄以厚望。”被“道”渗透心田的他,一定会写出形移而神不散的好字,使道的传统得以传承和延续。   

1 T' [/ y/ F% q  n
( C: ~# f2 P+ t2 B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6-3-9 08:27: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两代书法家

    我在《奇人二康》一文中,写过他和父亲康雍在陶然亭西门外姚家井平房杂院的生活:+ V# c- p2 _1 g. l1 i
  “ 1958年,康殷辞去公职北来,康雍是私人助手。只能相随;回到北京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妻子薄命长辞,他孑然一身,奉双亲,育幼子,家庭残缺,赋闲索居。9 ]. R* J$ }* h
        潘老:后面尚有康殷住在农村,有时回北京挤住同室一说;伯母在1996年6月,康殷逝....老人家随爱子西去;伯父康殷.....3 V# C  ~% |( u5 W3 R
     您倍清楚康家诸人之间关系,但我反复看了几遍还是没明白
, v+ x* r0 ?2 p, T9 I, h* ^. i  t* r5 j. ?* E1 J
 楼主| 发表于 2016-3-9 08: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兵站先生:我是引《奇人二康》原文,“伯母”是称康殷老母亲,康默如祖母。后面的伯母是康殷老伴,默如的伯母。没说清,显得乱。谢您提出。
发表于 2016-3-9 09: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两代书法家

pangong 发表于 2016-3-9 08:51
/ v! U: [# k9 t" U1 y9 i回兵站先生:我是引《奇人二康》原文,“伯母”是称康殷老母亲,康默如祖母。后面的伯母是康殷老伴,默如的 ...
* k: |1 n9 J0 W
谢谢潘老! 您的《奇人二康》可否共享?
发表于 2016-3-9 17: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两代书法家

这么慢啊!急得我都用小子写完了,(也不知有没有错)才出来这高级模式。$ p/ I: i4 m& Z* K
发表于 2016-3-9 17: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楼主| 发表于 2016-3-9 19: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两代书法家

51號兵站 发表于 2016-3-9 09:43
% k6 M; Q# l% L% m# \9 x7 h谢谢潘老! 您的《奇人二康》可否共享?

# C" ^" _) p6 o$ o) N! A6 R& ]) P前几年发在“文字北京”上了,还保存着。您搜一下,有。新浪博客也有,网名压顶庐。谢您关注。
 楼主| 发表于 2016-3-9 19: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两代书法家

51號兵站 发表于 2016-3-9 09:433 Y/ a3 [& r& s7 r: K
谢谢潘老! 您的《奇人二康》可否共享?

# `* M6 W: a% E! U3 C/ o前几年发在“文字北京”上了,还保存着。您搜一下,有。新浪博客也有,网名压顶庐。谢您关注。
发表于 2016-3-9 21: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拜读,长知识!谢谢老爷子。
发表于 2016-3-10 12: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两代书法家

pangong 发表于 2016-3-9 19:42
, l- I2 |  Z4 a/ I前几年发在“文字北京”上了,还保存着。您搜一下,有。新浪博客也有,网名压顶庐。谢您关注。
+ o8 _- s/ n: s  F! g9 q4 L
" c) Z: M5 W9 x( N5 R+ ?4 f" n4 f
《奇人二康》 作者:Pangong  2010-11-8
9 ?& \- W9 q/ f1 @$ _% ^
! F4 g# t4 Z) v; n3 O(一) 0 X, u0 ?- {% i
    1987年,落花飞絮的春末夏初,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五康书画展”,康氏一门两代五人同时向世人展示他们的才华和成就。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运勃兴中的一桩盛事。几十家报刊争相报道: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纪录片,放映海内外。五康名声大噪,一时轰动京城。领军人物是康殷(大康),紧随其后的是康雍(二康),依次是康宁(四康),康庄(六康),康默如(少康)。之后,推出了《五康书画》集;逐一介绍了五康。介绍康雍说: ! g* m0 N- u. ]* i+ G( e
    康雍,二康,一九三一年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为人冲淡质朴,孝悌谦和,屈己待人,不慕荣利,与世无争。年青时学中西画,五十年代中改习书法。初学诸河南,兼学瘦金书,可以乱真。后弃去瘦金书而学汉隶、唐楷,临张迁、华山,石门、九成宫、大虞公等。在很多年里都夙夜临池,茹苦不懈,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多有心得,尤得曹全三昧,纯茂秀美,临全碑之文,整齐雅洁。又善以曹全笔法作小字,累数千字,一笔不苟,一时无两。因而在60年代已有“活曹全”之誉。习欧书深得李琪本醴泉铭之力,厚重醇润,浑穆含蓄,一如其人。小楷有《黄庭》味,冲淡古朴,无烟火气,惜近年已不多作。
2 W: {/ b7 n5 ]% u0 F   “文革”后期,书坛冷落之际,荣宝斋出版过他的隶书字帖。近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印行他临写的《九成宫醴泉铭》作为中学生字帖,发行十三万册,盛行于世,对后学有很大影响。他所临的曹全碑,收入《汉隶七种选临》,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他的作品参加全国第一、二、三届书法展,以及各种大型展,并多次发表于海内外报刊。他奖掖后学,循循善诱,不遗余力;有不少成材的年青后进,都出自他的门下。现在已近花甲之年,还在不断地刻苦探索。五康书法中以他的临池功力为最纯最勤,远过诸康。有子默如,克传父业,不坠令名。(见1990年8月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五康书画》)
+ g1 `. t6 Y* Y    这段文字说了他的刻苦精神,他的艺术成就,他的人品气质,特别提到他的书法功力“远过诸康”,这一点似乎没能得到书界应有的反应和关注。
" P. B6 z, R/ w# l* r/ [4 o! k    我和康殷是“棚”友,“文革”中有“同棚”之谊。后成至友。经由大康得识二康,由1968年至他去世,过从了几十年;二哥待我甚厚,每每忆起,心存感激,没世难忘。他的人品、他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令人钦佩和景仰,异于常人处,在在皆是。我当面称他“奇人”,他笑道:奇人就是怪物。
  c) P9 j# [4 h    他奇在一生恬淡自处,不事张扬。安于平淡,乐于平淡,终于平淡。解放之初,他有幸步入仕途,是某省级政府的机关干部;当年直至而今,都是叫人羡慕的难得差事。可他交椅没坐热,便挂冠离去。南下广州,照料兄嫂;做了长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私人助手;并且在那里娶妻生子。他依了自己的信念,充实生活,享受生活。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生命的光和热可发挥到极致,得到了生命的大欢乐。1958年,康殷辞去公职北来,私人助手自然相随;回到北京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不料妻子薄命长辞,孑然一身,奉双亲,育幼子,赋闲索居,圆满变得不圆满。 * V# L) U- }. c$ n6 q" y0 R
     那时住在北京南城姚家井一巷,在陶然亭公园西侧,只隔一墙,院门和园门相邻,是解放初建的居民区,平房杂院,一院一排,一排十间,一间一户。康宅也只一间,十几平米,挤着三代五口:伯父伯母、康雍父子、六弟康庄;靠后墙横双人床,拼加木板成通间大铺,全家卧榻;上吊挂木板罩白布帘,储物间;床下是米粮仓;撩起垂着的床单,拉出粮袋,舀米舀面,有客在座要起立避让,才能开仓。方型小几,铺长方木板,饭时餐桌饭后画案,两代三人轮换使用。这块板上康雍“在很多年里夙夜临池”,灯下课子。每入寒冬,取暖的火炉、怕冻的水缸,都得挤进屋来。康殷在农村冬日回京也常住这里,就“座上客常满”。伯母脱鞋坐进床里,方容得主客相向促膝;二哥无暇落座,要忙活酒饭;倾力尽东道之谊。他不饮酒、不吸烟、不喝茶;大哥则酒要烈、烟要呛、茶要浓。每有客,小屋中烟雾弥漫,百味杂陈。二哥从不与客同席。伯父没退休,在单位上班;伯母瘦弱,还是缠足。二哥全职家政,经管料理着狭小空间中五口之家的生活。 4 h+ `% o( z% x; f( P2 X* J+ H
     平房杂院的嘈杂零乱,仅可容身的狭窄逼仄,琐碎忙碌的家务拖累,二哥临池课子不误;“文革”当中出版自己的字帖;十五岁的儿子随廖承志接待日本书法代表团;都风光一时,当你知道了风光的背后,能不叹为奇人奇事吗? , l7 ^. J8 `) @- X& M. J* h2 T8 ?
     伯母在1999年6月,康殷逝世后三日,老人家随爱子西去。从1958年起,四十多年间,康雍在二老膝下尽孝承欢。80年代中期,伯父中风,卧床经年,进汤药、奉饮食、扶起卧,终日围绕床侧。伯父西归后,伯母年事日高,饮食起居须人照料;二哥尽心竭力须臾不离十数年。语云:“久病床前无孝子。”而他是“孝子久不离床前”。兄妹六人,他在父母跟前出力最多,不攀不靠,无怨无尤。他说:别人自立过日子,我带孩子吃爹妈。多尽点力还不应该? . o: x5 A( [, f" H( W  r
     从康雍从政挂冠,到后来孝敬父母、友于兄弟,我想到孔夫子的话:“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社会自我调节的本初功能,这里得到很好的体现。 . t; k4 w1 i$ N- l, i$ C0 [, @' Q
4 u( _' y( s; \& w- Z9 V
(二) 2 r  d1 Q5 g- k
     说他屈己待人,那是别人强加给他的一种揣测;待人诚挚热心,事事顾到别人。在他是习惯,是常态,是自然,绝无“屈”一说。 - |- k2 z' n9 W' @
     伯母大人去世以后,家里剩他一个人;家务就简单了。小两居,卧室书房,紧凑舒适。时间充裕,空间扩展。楼前是永定门东的南护城河。一天两次沿河岸往东散步,晚饭后,兴之所至也许走到方庄儿子家,看看孙子。一个冬天的晚饭后,兴致来了,在天坛南门买了包热栗子,一下台阶崴了脚,疼得坐在地上,好半天才缓过来;揣着栗子,一瘸一拐,顺原路回了家。我说走了多一半了,还回来?他说:我去惊动默如一家子,送我回来不说,还得老惦记,添好多麻烦。不如不叫他知道。康雍对儿子都这样,不麻烦人。没有“屈”。后来病重,我去得较勤,有时他躺在长沙发上和我说话。我劝他搬到默如那里,或叫默如来陪他。他不干,坚持一个人生活。“四十到五十(岁),正是出成果的时候。我不能当拖累。”病情日重,削瘦得变形。侧面看还是原来的轮廓,正面都认不出了。他说:写字是我的精神支柱;做饭是我的娱乐消遣。都不能干时,活也没意思。又过几天,他时有不支之感;跟我说“我不能等着死,护城河这么近,爬也爬到了”。我说那可不行!老天爷叫咱到那天咱就到那天。他说是,我不能叫人说儿子的闲话。再说我的事没完呢,答应人家出版社的字帖没写完,怎么也得写完。没什么留给儿子,怎么也得留几张字吧。事都办完死也踏实。他像平常一样,从容安详,像是谈论朋友的后事。我建议请个保姆,他说:“我是童养媳,不是大家闺秀。干活不如我,我生气起急,找个人费饭劳神。犯得着吗?”此议缓行了。
) T7 u# s9 z* s# F! ]- b( I! X- `. v5 J" V
   在“文革”前,他虽然没工作,可有人上门求字,有收入。“文革”一起谁还买字?断了财路。幸有伟大的“五七指示”使他得免断炊。组织家庭妇女参加劳动,他被组织到陶然亭游泳池的更衣室,担任存取衣物之职。每日穿行陶然亭,进西门出东门;月入三十几元;露天泳池秋凉则停;他就成了小工,给维修的瓦工搬砖和泥。有一年一个日本大人物来访问,打听书法家康雍,想见见。一脸灰尘两手泥,如何见得?虽然没有见上国际友人,可领导上开了个内部阅览室,叫康雍去了;不再去当小工,不再去更衣室了。四人帮倒台后,他开始好转,我从外地回京探亲,到姚家井看他;他送我到自新路公交站,说了一路“现在好多了(经济上),您要有事来信,别客气。以前不敢说这话,没那力呀。”刚刚缓过来,首先想到的是帮助朋友。还嘱咐:“不许说的时候,咱不敢说;许说了,也不说。不压着就张牙舞爪?显着不值钱,浅。”我市井草民,又在外地卖苦力。不被嫌弃,我已感激涕零。世人避之唯恐不及,还想赶着张罗?这是比金子贵重得多的情谊!是古道热肠的侠义心胸!
, u5 l' |3 g- v6 c" Y; K% k4 F. `& a- B( X( j9 r
    当年(1968年)我们相识时,他已是著名的书法家,有“活曹全”的美誉了。见面没几天,我不知深浅的拿着一张玉版宣,请他给我临《曹全碑》。他用朱笔划格,一笔不苟,写了四百多字。长长的的一卷。这已四十年了。在他知道自己患的是胰头癌之后,对我说这是没法治的,一位卫生部长就是胰头癌死的。他是判了死刑等待执行了。他没有为此恐慌,而是平静的说:“以前一年有个安排,现在得俩月一个计划,免得措手不及。俩月没死再排俩月。”他几十年每天都有日课,每月都有安排,每年都有目标。从无荒废。我不知他的时间安排,原来是上午九、十点去看他,为是错过饭时,不误午睡。他有意见,误了日课,不便直说。就说您晚上来,咱们能多聊会儿。我改晚饭后,坐到九、十点告辞。他提出死前给我写张字,“您想好写什么,告诉我。”我想了一副六言对联。他又是划朱格,又是安排布局;写了好几张,才满意。他不满意不给人。他最后几年,是要在书法上创出新意。一直写“魏楷”,他出了几本魏楷字帖;我的对联也是魏楷。
2 D; K* b: x2 P4 _; l
/ m+ |9 Y. `0 `( x- P% g    他生活态度认真,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的原则。业余他曾断断续续教书法课,借书法由头讲为人处事的道理;有心的听讲者记录了一些话,写进自己著作;是对康雍的钦佩、赞许和支持。书法家孟繁禧在他的书中引述道:“著名书法家康雍先生曾经讲过,‘越是自己的挚友越是自己所敬佩的人,就越需要我们能够清醒地看到他的缺点,并时时劝戒他。而且尽力洁身自好不受其坏影响;而越是与自己有分歧、有矛盾的人,则越要能够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努力学到手。切不可因是自己的朋友,便一好百好,更不能因有成见有分歧,便不屑一顾。总之人要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这是他的生活态度和原则。 3 E" o0 y) M8 [$ B
! K: J' ^0 \8 E: ~' D
(三)
  [6 e& q6 D5 g5 t4 G0 K# O+ D" V. M     二哥几十年都是留平头,近视眼镜几十年也是一个款式;不用说年轻时,就是晚年也那么白净,一脸清爽。多少年里穿伯母缝制的中式上衣,挎在肩上、夹在腋下是手工缝的大书包。衣服非常可体,书包又是最佳搭配;走路不紧不慢,一派绅士风度。遇到熟人,点头欠身,执手寒暄。瞬间告别,礼数绝不稍缺。他老是疾徐有度,从容不迫;话题分歧,争执难下,不急不恼。至多摇头一笑,总没有尴尬难堪;但又绝对坚持自己的主张,毫不退让。面对二康,想到大康;常忆起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文章:“两法师”。记述在上海宴请弘一法师和另一佛教人士的情形;文中描写两位法师,说一位像山样凝重,一位如水般秀美。大康像山,二康如水。
2 d& g" ^& d6 _( R$ }" v
3 v  l9 b+ l0 [( t  Z* j     二哥不单仪容服饰整洁得体,居室、书案,直至杂物炊具,都井井有条,一尘不染。不论姚家井平房,还是后来的楼房;一个人两居室,地面、台面,擦得能照人;写字、做饭、收拾房间,样样都不凑合。吃东西考究,不是奢侈,是不将就。他楼下就是自由市场,买什么都方便。他只买食物原料,谢绝成品或半成品;肉馅自己剁,面条自己擀,主食、熟食就更不用说了。他说外头卖的不干净,也不会好好做,吃着不放心。我把别人看书的功夫,用在做饭上了。二哥做饭有他独到处,讲饮食文化,讲烹调艺术,他可以讲出许多精彩的“段子”。早在姚家井时代,钱少物缺;肉丝芹菜,二哥炒出来与众不同:肉酱红,菜翠绿;入口软烂清脆。前此没尝到过,至今犹念不忘。拌茄泥不放麻酱,用猪油,说是辽宁吃法;炸酱面的酱,要先熬过,炸时油热先放大料瓣,出味捞出放酱,出锅前放葱姜蒜。面团擀成大片,晾会儿,再切,不放或少放干面,不粘,煮时汤清面爽。他在烹饪上有好些说道。诸多生活情趣,极富个性情调。患糖尿病,控制饮食,他把每顿饭都按量分好,放进冰箱,每顿一份;药也在睡前按量按次分好,免得服错。生活小事细致认真,其他就更严谨不苟了。
& [2 C1 C2 Q- {% J* [) s& {- R7 |    年轻时学画,我在姚家井看过他当年的画稿,临的“八十七神仙卷”等。线条流畅飘逸,功夫已经颇不寻常。回京之初,曾随长兄画连环画;感觉“不是这里头的虫儿”,就没再继续;把画了一半的稿都交给大哥了。后来出版署名是康殷、叔平;康殷后来出版的连环画有不少都这样署名,是大哥对二弟的一种关照。收到版税后,因为有康雍参与的成分,大嫂把钱交到他手上,他不要,实在推不过,他只抽出一张钞票留下。这是他在钱的面前的态度。
) K9 j* j& V0 M' M$ Z' ]7 I5 N2 `: e$ `: k" T& `
(四)
2 `6 K; ^0 C! r: E; i6 k8 q     回京后不久,他感觉自己“不是这里的虫”,放下画笔,一心扑在书法上,每天练字,从不间断。对于名利是淡之又淡,他对自己夙夜临池的解释是:“我笨;就得下笨功、费傻劲。聪明人不费这么大劲。”他对艺术的执著,和许多真正的艺术家一样:不偷奸取巧,坚信艺无止境;练一辈子基本功,锤炼自己一辈子。写字,是生活享受,是精神支柱,是生活本身!这和给钱才动笔的写字匠相比,高下自见。见钱才肯写字,用老北京话说,叫“吃饱了不认大铁勺”,可专会包装,专会推销自己,利用一切机会炒作自己。
6 H: ]2 }- O: u/ G5 c$ a3 w8 p& e. r. p- Y
     一位民营企业家有公司、工厂、宾馆,还办了学校;花钱请人给自己写传记,花钱出版印刷;卖书,挣钱,卖不出去,送人,出名,怎么都不亏。写手呢,有了进项;还是推销自己的免费广告:“我的书出版啦!”出版社更不亏:有进款;宣传企业家创业史,有社会效益;于国于民,皆有贡献。真是皆大欢喜!这位企业家还为文化艺术界名人提供一展才艺的平台,以各种因由,开业典礼、开业周年纪念、庆贺节日、诞辰忌日等,撒请帖,备酒席。派车接送。先设法结识一位名人,略熟后,求介绍别位,于是一而二,二而三,三而众了。每相招,情难却,况美酒佳肴作诱?各界名流,济济一堂。主人握手言欢,举杯敬酒,但必须拍照留影,这是主人殷勤的根由;与名人的合影,是垫高脚跟的台阶,是广告,是资本;是气势,是声威;只赚不赔的买卖。酒后余兴,自然请名流们当场挥毫;主人的藏品又多了一批。曾向我炫耀:字画有几百幅,得专盖个房子收存;“这笔钱占一半家当。”
1 o( C0 R& X5 n2 u3 v
7 [3 M: [: Q3 D* \     客人们也不亏,特别是一心想炒自己的人;先是肚儿圆,后是会旧友、识新朋;点头微笑、握手攀谈,扩展交游圈,提高知名度。最该称道的是主人,推销自己,兼售他人;不一定立竿见影,效益一定不菲,正是企业家的经营理念。
* H+ d/ X: L7 w. r) o- o& P
; G+ s7 C! V/ W& D  Q+ u' E康雍呢,正牌的官办活动,他都敬谢不敏。这类场合就更不去,推不开舍张字,拉倒。日子长了,这种事多了,关系就凉下来。别人感到失掉的机会太可惜,他认为省下的功夫真不少! " t* x7 v7 M% `7 R2 g. {) ^) I

# K8 H- N3 C$ x0 R5 O    1999年6月长兄康殷逝世,在八宝山举行悼念活动;前一天我去二哥处,他对我说:明天我去得早,我先去医院接大哥,跟大哥(遗体)一同去。可第二天他没去。7月亲朋好友在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追思座谈,二哥也没去。事后他对我解释:原打算去,一寻思,还是躲好;大康没了,二康要往前挤?还是别凑热闹。露脸跟现眼紧挨着。 / r1 b4 S+ ]+ ~
" q' L: V, P+ a! t; M' I# o  |$ W
他就是这样躲开出头露面,更不用说张扬招摇了。他努力耕耘,享受耕耘的快乐,至于收成的丰歉,反而关注不多。而今此类傻人几近与无。
: s( R% K+ _; i* t3 ]; y/ J9 j9 D
  d, h" b" J, o# M$ `(五) * g* b" X* m: e2 Z7 o
     康雍的老师是包于轨先生,他放下绘画,专一书法,就是听了包老的意见。包先生在前辈文人中名气大,学问好。早年毕业于清华国学研究院,旧学底子深厚;诗、文、书、画并皆佳妙。康雍从包老游,获益匪浅;对包老的尊崇敬重也非一般。在物质匮乏、经济困难的当年,家里做“差样”的饭菜,康雍都要给包老送去。从姚家井到包先生和平门寓所,步行、乘公交都要半小时以上。惹得伯母有几分嫉妒:“比对你老子还亲。”康雍对老师至诚至敬的心,苍天可鉴。包老恃才傲物,秉性亦多异于常人,他的门生李燕说过一件事:包老对“手谈”(围棋)独有见地,曾当众讲述,学生们希望能形诸文字;老先生写了文章,弟子们传阅一过,他给烧了,大家不胜惋惜,他说:“你们叫写,写了。你们要看,看了。就完了。”聂绀弩和他同戴一副手拷,押解山西,囚于一处。对包先生钦羡非常,诗中多有咏叹,对包先生的学问、才气,都极为赞许。康雍的书法成就也不负乃师。康殷、康雍以至伯母,闲谈中常常提及包老,但直到康雍去世前不久,他才告诉我他是包老的学生。
2 T+ `: k, H8 b; R
( g3 |4 ^( ]( E8 J( J    康雍二十七岁独守空帏,单身生活到辞世。四十多年守身如玉。今天的年轻人会感到生活对他残酷了些,然而何尝不是难能可贵的自胜者呢?多人劝他续弦,为他介绍。对方条件有的十分优越,连个小板凳都不要他的;人过去,就是一家之主。他不点头。退休后倒认识了一位居孀多年的女士,还是位有职称的知识女性,在科研单位供职。十多年中常去家里找二哥;女士皮肤不甚白,背后伯母叫她“黑丫头”,说二哥“黑丫头早晚缠上你”。伯母去世那年旧历除夕,跑来和二哥过节,有自荐意;康雍断然。他说:“我窝囊一辈子;可有刚强的地儿,别人比不了。”有一次住院,女士去看望,碰上默如,走后,默如说:“我看这阿姨不错嘛。”父亲笑了:拿你爸爸开心!最后他还是辜负了女士的美意。去世前几日,他非常欣慰,“这事我办对了;到望乡台一回头,一堆麻烦,孩子怎么办?现在我走,心里干净,没留任何扯皮的事。”又说:“看一个人,看他找什么女的;看他怎么对待死。”也许是至理。 * E1 o: L# @: j. J( s# Z2 D) q# Y
0 q; Y6 H4 l+ i5 Y7 D
) O! l$ N. c! r" B! a9 k+ ^6 I    他对书法执著,对京剧迷恋。他留下几柜子的录音录像京剧资料,听、看这些,是他的最好享受。只要聊起京剧,他立即兴奋,滔滔不绝,忘记一切。“文革”时期,他居然偷听过莫斯科电台播的京剧:探皇陵,二进宫,大保国。可见戏瘾之大。 0 o; @% i3 U0 s- ~/ U+ c

0 u, Z& f& w/ `# Z(六)
% q0 p3 S# U6 ^5 Q8 U) {" P  a! D     2003年10月上旬,听说他病重,去看他;卧室里,默如站在案前写字,他坐在卧室的沙发上,脸色蜡黄;见我来站起身说:“咱们那屋坐。”到书房,他躺在长沙发里,我坐在对面他写字坐的椅子上。9月29日那天夜里,起来解手,摔倒地上,不知道了。早晨儿子来电话,没人接,跑来一看,还在地上,脉搏有,可叫不醒。急救来了,一测,血糖是0。他自己打胰岛素过量闹的。打针输液,总算醒了。说话有气无力,人已很虚弱。我想药过量,平衡之后就没事了;他的字帖没写完,精神支柱就在;我跟默如说我来陪几天,你缓缓劲,默如说您也那么大岁数了,我掰不开镊子,再找您。又说请个人护理。第二天就住进医院了。10月18日,我去医院,想他会稳定了,能聊几句了。谁知他只睁开眼,看看我,微点头,没说话。在楼道和默如说了几句,已下病危通知,怕是一两天的事了。说为能和老人多待一段时间,十几天来他一人日夜病房守着。这一关二哥没闯过来。我回病房和他告别,他看着我颔首。我含泪转身出来,我知道再也见不到温和谦恭的二哥了。第二天下午,默如电话,噩耗传来:我爸走了。我心乱如麻,出来进去,坐卧不安。明知必然出现,真的出现时依然无法平静,无法接受。我翻开他的字,睹物思人,心绪更加纷乱。他最后给我的那副六言对联,当时的声音神态犹如昨天:“写什么你定,留个纪念。趁着还能写。”我强忍住泪,走到阳台,装作看窗外。他走后,默如没有让我为他送行,走前见了一面,也算没有遗憾了。
1 s! z8 p# s1 S& ~, f2 g- ]. p6 Y5 l) O! o3 y
   我在二哥走后一周,日记里写过一篇悼念文字和一副挽联。这篇文字是那篇文字的再版。把挽联附在这里,算结尾: 5 d/ D/ \! f" O* u
      恬淡无争,处处时时事事,关注他人;为子孝,为父慈,友于兄弟,伦理道德典范。
. {) k; J5 T5 l% J4 |      安苦为道,日日夜夜孜孜,不因名利;重寸阴,重传统,志在善美,勤奋敬业楷模。

5 b6 X# [: g0 y0 K4 c4 q$ x  K5 y; [
发表于 2016-3-15 10: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两代书法家

潘老:这倒也算是个奇遇吧!不知您那年为何也进了棚呢?(不便的话,就不必说了)) l: V4 X. b4 k* L
 楼主| 发表于 2016-3-15 11: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两代书法家

大可不必 发表于 2016-3-15 10:54
2 p5 ]' }8 @; [% `) G6 k( e潘老:这倒也算是个奇遇吧!不知您那年为何也进了棚呢?(不便的话,就不必说了)

# y3 B& v3 F7 B0 l: j现反。事无不可对人说。
发表于 2016-3-15 13: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两代书法家

pangong 发表于 2016-3-15 11:08
. e  b; J, H: e现反。事无不可对人说。

" A& L1 Q( D3 j7 y! u& f- |+ B3 v即如此,就请讲吧。潘老。谢谢。/ P8 S% B! J' v; k* w
 楼主| 发表于 2016-3-19 16: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两代书法家

大可不必 发表于 2016-3-15 13:15  A9 u3 K! j6 W. v) @. E4 l* t; d
即如此,就请讲吧。潘老。谢谢。
8 a, z; p0 J% E6 D1 z
谢大可先生关注。近日甚忙,容日后吧。当年并无因“何”,有权相关谁就立即关不像现在讲理。不知当时情况极难理解。倘急于看您可翻一下我的旧文。就在本栏中。如《断臂》、《亡友康殷》、《也说德外》等。再次感谢您。
发表于 2016-3-19 22: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两代书法家

大可不必 发表于 2016-3-15 13:15# ^& `4 L3 D$ I
即如此,就请讲吧。潘老。谢谢。

: O; C5 [- B* a0 i无端摹古意7 i; W! V) a* K& v

8 B5 M5 k( F- [; u0 Y( K1 t  W最伤故人心
发表于 2016-3-20 13: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两代书法家

谢过版主。我主要是想知道他的一些经历,既然是最伤故人心,那倒也非我本意,不问就是。  O; }4 s; B) ], c# ?; o
发表于 2016-3-20 13: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两代书法家

请版主帮忙:如何查找要看的帖子。?: j4 S8 G( L/ f% y3 U2 F
发表于 2016-3-22 22: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先生的文字特诚恳,耐看!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0 13:18 , Processed in 1.162616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