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出日期间:2006-9-9至2006-10-5 地点:TRA画廊 | 无名 ——TRA画廊/ Y.Q.K德山文化艺术空间联合展出“无名画会”回顾展
·无名画会历史照片
·策划人:高名潞
·2006年9月9日——2006年10月5日 赵文量、杨雨树作品展,TRA画廊/ Y.Q.K德山文化艺术空间联合展出
·2006年10月10日——2006年11月10 日 “无名画会”其他成员作品展,TRA画廊/ Y.Q.K德山文化艺术空间联合展出
·参展艺术家 赵文量、张达安、杨雨澍、石振宇、郑子燕、郑子钢,张伟、韦海,史习习(已故)、马可鲁,邵小刚、王爱和、刘是、田淑英、李珊(按出生年龄排列)
一个悲剧前卫的历史 :“无名”回顾展的策展方案
一、策划理念
; P0 X" } ?; K5 G8 x$ j! `
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无名画会”是第一个在野的艺术团体。它比“星星画会”更早。其主要成员赵文量、杨雨澍从五十年代末就已经开始从事现代艺术创作。 即便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们仍然不顾环境的恶劣,与文革艺术反其道而行之,倡导“为艺术而艺术”。文革初期,赵文量、杨雨澍和石振宇的结合,形成了“无名画会”最初的中坚。1973年后则有更多的年轻艺术家加入到他们的团队中,并形成了人们称之为的“玉渊潭画派”的绘画小组。在赵文量和杨雨树的组织下,年轻的现代艺术家们常在周末或假期相邀出游写生,最多时,人数可达三十余人。1979年和1981年,“无名画会” 在北京举办了两次画展。它们是迄今为止仅有的两次较为集中和全面地展示“无名画会”作品的展览。2004年,赵文量和杨雨澍的展览在北京美术馆举办。北京TRA画廊在2006年相继组织了李珊、张伟和马可鲁三位“无名画会”成员的个人展。但是,由于多年来,这些艺术家默默地作画,很少参与公开的艺术活动。另一方面,这些艺术家的“纯艺术”观念也和过去20年注重社会性的时尚艺术思潮不相符。所以,直至今日,人们对“无名画会”仍然很陌生。无名画会的活动历史、艺术家成员、他们的艺术作品和艺术观更是鲜为人知。
今天,当我们重新回顾他们这段历史时,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关于中国当代前卫和现代艺术的起源问题。该展览试图重新还原中国现代艺术的早期历史,揭开1960和1970年代被文革政治艺术所遮蔽和当代美术史被忽视的一个重要侧面。“无名画会”的活动是在未受到西方现代文化和艺术思潮的直接影响下发生的,这与1980年代后受西方现代和后现代文化所影响的前卫艺术很不一样。
二、我们应如何看待“无名画会”的那些非政治和无社会性题材的“纯艺术”作品? 我们是否可以简单地把他们看作某些西方现代主义的“美学独立”的派生物,还是应当把他们放到中国自己的具体的现代性情境中去解读?如果从本土情境去看,“无名画会”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追求其实是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中的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这种现象甚至可以回朔到20世纪初。无名画会的理念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对政治时尚和物质时尚都拒斥的反媚俗的现象。“无名画会”拒绝媚俗的信念和创作是他们对过去三十年的中国本土的政治、社会和艺术变迁的反应和抵抗。在文革中,这类非政治的“纯艺术”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政治现象。所以,他们是中国本土现代性的合逻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前卫艺术中的另类现象。从这个角度讲,他们的艺术实践本身其实带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政治性。“无名画会”所启示的“媚俗”和“反媚俗”的文化意义和复杂关系需要放到中国本土的现代性逻辑以及全球化的语境中解释。
三、这种现代性的视角还会引伸出现代艺术家的主体性问题。“无名画会”的主体价值是个体的、精英的。艺术对他们而言是宗教性的、陶冶性情的自我完善之路。所以,它又是一种超越了“艺术为艺术”的“大艺术”的观念。这种个体完善的主体性与建立在社会变革和全球价值之上的社会主体性是现代性结构中的两翼。但是,在过去三十年中,前者是被忽视的。社会现代性是主流。所以,它造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现代性和前卫性叙事的畸形和缺失。其结果就是为文化殖民和全球化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无名画会的主要创作是风景和写生。但不是为技术训练而作的习作,而是自然、自我和社会环境的统一和对话。写生的地点和无名画会的活动历史背景紧密相关。所以,“风景”就超出了通常的写生意义,与社会、政治和个人生活状态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些“风景”因此不可能独立于它们所产生的全部社会和文化的系统。但是这种关系往往不能简单地从画面中解读出来,这需要我们对艺术家的生活和社会背景作深入的研究。这和传统山水画的美学观念很接近。所以通过出版物和展览,我们可以深入探讨无名画会的美学观和艺术实践。 所以,“无名画会” 特别是赵文量、杨雨澍多年来的艺术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东方美学的新启示。
二、展览计划
“无名画会”巡回展
北京: 2006年9月9日 – 2006年11月10日 (展览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9月9日至10月5日:赵文量、杨雨澍作品;第二阶段10月10日至11月10日:无名画会其它成员作品。 地点:TRA 画廊、Y.Q.K. 德山文化艺术空间 广州: 2007年3月 广东美术馆 上海: 2007年5月 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
本次展览三十多年以后对“无名画会”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活动的集中、全面的展示。展览由匹兹堡大学艺术史教授、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高名潞策划,主要参展艺术家包括:
赵文量、张达安、杨雨澍、石振宇、郑子燕、郑子钢,张伟、韦海,史习习(已故)、马可鲁,邵小刚、王爱和、刘是、田淑英、李珊 等。(按出生年龄排列)
总体展出作品将达数百件,其规模,将大大超过以往的两次展览。展览将主要集中展出“无名画会”在1970年代所创作的作品。虽然,除赵文量和杨雨澍之外,大多数成员的绘画风格在1970年代以后有所变化,但是,其基本的美学理念仍然与早期一致。观众可以看到“无名画会”的成员多年来所坚持理念所走过的道路。但是,由于,赵文量和杨雨澍是“无名画会”的导师和灵魂人物,近四十年坚持不懈,创作了上千件作品,这次展览将充分展示他们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具体而言,在北京的展览,将在TRA和德山两个空间同时举办。展览时间为60天(2006年9月10日至11月10日),前四十天(9月10日至10月5日)为第一阶段,主要展示赵文量和杨雨澍的作品。第二部分,即后四十天(10月10日至11月10日),将展示“无名画会”的其他主要成员的作品。
本次展览还将分别在2007年3月到广东美术馆,2007年5月到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展出。
三、出版
3 _5 N1 ^5 ~7 k3 w0 ^1 P7 x0 Q
在展览举办的同时,将出版有高名潞先生主编的《“无名”悲剧的前卫》的一本大型书籍。
该书包括四个部分: 1、高名潞对无名画会的研究论文 2、无名画会艺术家的回忆和访谈 2、刘海粟等人有关“无名画会”的艺术评论 3、作品彩图(约250幅),以及珍贵的历史照片和黑白插图150幅; 4、“无名画会”原始材料、大事记、小传; 5、书目(有关“无名画会”的相关出版物)。
共计: 文字15万 图400幅(其中250 彩图,150幅黑白)
该文献既包括对“无名画会”的学术研究部分,也包括画册部分。该文献计划将于展览前或展览中出版,即2006年10月出版。 这些编纂和研究工作旨在对“无名画会”的艺术观念和创作实践进行客观、全面的介绍和研究,促使人们不仅思考“无名画会”的历史意义,同时也要思考它在中国现代艺术和现代性的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也就是说,我们也希望籍此启发观者和读者思考重现“无名画会”历史的现实意义。我们也力图使这本书成为有关“无名画会”—— 这个中国当代美术史中最早的在野群体的最为完整的文献集,从而将填补中国现代艺术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为后来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份最有价值的第一手参考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