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老北京在2005-1-14 15:47:06的发言:谢谢斑马的意见,我再仔细核对了一下,这张图是前几天,即兴做的,没有很好的标位置,我会修改一张,在发上来。 如所做还有其他错误,还请各位及时指出,谢谢大家! 我了解了一下,北上门是出景山正门——万岁门的那三座门,出神武门百步之遥,正对景山。北上东西门在一九二七年被拆除,解放后,北上门也因妨碍交通背拆除。很遗憾我暂时没有它们的照片,如果您有,请您发上来。这几座门还真是刚刚听说,不很了解。 皇城北安门内寿皇殿之南,则万岁山,俗所谓煤山也;皆土渣堆积而成,山上树木森郁,鹤鹿成群。山之前曰万岁门,再南曰北上门,左曰北上东门,右曰北上西门,再南过北上门则与紫禁城玄武门相对。北上西门之西有大高玄殿,其前门曰始青道院,左右有牌坊:左内曰先天明镜,左外曰孔绥皇祚;右内曰太极仙林,右外曰弘佑天民。又有阁二座,左曰阳真阁,右曰阴灵轩。殿之东北曰象一宫,乃世庙玄修之所名。西内又西曰西直房,即襮房也,武庙崩於此,其东则西下马门矣。玉河桥即金海桥,有坊二:曰金鰲,曰玉蝀。再南曰五雷殿,即椒园也,亦名蕉园。 皇城内宫城外,凡十有二门:曰东上门、东上北门、东上南门、东中门、西上门、西上北门、西上南门、西中门、北上门、北上东门、北上西门、北中门。 明代吸收了元代的规制,又有进一步的发展。随着北京南城城墙的南移,皇城和紫禁城也向南延伸了一里左右。并使皇城又向东、北方向开拓,改变了元皇城偏西的局面而使重心东移。不仅扩大了皇城的范围也突出了紫禁城居中的地位。明初还在皇城北部兴建了万岁山,因为明中都宫殿之后有万岁山而沿袭,尔后又在皇城东南兴建了重华宫(即南内,在今南池子一带)。这样,西宫、西苑、南内、景山,犹如众星拱月一般把紫禁城拱卫突出来。 皇城城墙系砖砌抹以朱泥,上复黄琉璃瓦。北京故老赞美北京风貌爱用“红墙绿树”, “金砖琉璃瓦”之称。这红墙即指皇城城墙。皇城城墙在明清两代都是两重,所谓外皇城和内皇城。外皇城有四个门:南——承天门(清代称天安门)、东——东安门(在今东华门大街和南河沿交口处)、西——西安门(在西安门大街中段,1950年毁于大火)、北——北安门(清代称地安门)。承天门在明初建时大致与北安、东安、西安相似。非如今日之天安门高大雄伟。天安门有四个华表。北面两个华表,紧靠城门,是廊建天安门时所形成。其北位紫禁城前的端门,与天安门又相距极近,不能突出。估计改建成今日之状,可能是明代宪宗朝成化元年三月命工部尚书董造承天门(见《宪宗实录》)。北安、东安、西安都是单檐。红墙即以这四个门为中心而伸展,唯缺西南一角。 内皇城在筒子河外围,一方面在紫禁城和各离宫间起隔离作用,另一方面又使紫禁城和皇城之间增加一道防线。内皇城南起太庙和社稷坛墙,东、西、北三面各辟三门,即北上门、北上东门、北上西门;东上门、东上北门、东上南门;西上门、西上北门、西上南门。除此以外,在内外皇城的相对城门之间,再增筑一个城门。如东上门和东安门之间,有一个东中门;西安门和西上门之间有一个西中门。由于北安门和北上门之间相隔一个景山,所以北中门设在景山之后,在今地安门大街南端的丁字路口处。 图05明皇城地图中,北上门与万岁门之间的御路两端的门应就是北上东门、北上西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