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发展不能违反市场规律”——访星夜相声会馆
2010年10月,星夜相声会馆正式成立。这个团体网罗了何云伟、李菁、崔琦、刘洪沂等20余位老中青实力演员,阵容相对强大,结构比较合理。目前,“星夜”的小剧场设在新大都饭店,每周六晚上固定有一场演出。小剧场面临大浪淘沙 星夜相声会馆主要成员、“曲艺杂家”崔琦认为:“北京的相声小剧场发展并不均衡,目前已经看出了大浪淘沙的势头。多说五年,最快三年,肯定会有关停并转。”
分析前几年小剧场火爆的原因,崔琦认为“相声是小剧场艺术,不是大剧场艺术”,原本就更适合小剧场演出特点。相声小剧场的厚积薄发也可以看成是“应运而生”,满足了群众快速增长的娱乐消费需求。
但小剧场最初的火爆吸引来大量“业余演员”投身行业,拉低了表演的质量,“不会说的碰上瞎捧的”,共同促成了市场的“表面繁荣”。正如何云伟所说:“观众需求量大,一些小剧场演员没经过专业训练,表演质量难免参差不齐,比如拿伦理哏抓人,长此以往肯定对相声有破坏性。”李菁也对小剧场的前景给出了不乐观的估计:“这两年北京小剧场的平均上座率已经不如前两年了。”
其实,在不少相声演员看来,小剧场好景已然远去。崔琦告诉记者:现在的相声观众越来越少,有些小剧场不得不靠赠票维持生存。“但这是不对的。艺术商品也是商品,卖不出去可以打折,但采用违反市场规律的手段,无异于饮鸩止渴。”他预计,北京的相声小剧场最终可能只剩下五、六家。
传统相声正在“过度消耗” 李菁也承认,小剧场各有不同发展路线。他介绍,星夜相声会馆是个专业相声演出团体,他们把小剧场当做一个战略上的必要阵地来加以维持——培养新人、磨合作品、维系“粉丝”,但主要收入来源还得依靠商演、舞台剧等项目,并不指望小剧场挣钱。
相比小剧场的兴衰,几位受访演员更担心的是相声面临的“过度消耗”。李菁表示:“两百多年以来,老一辈留下来的经典节目就那二、三百段儿,这些相声每天有多少人在演?”
他打了个比方:相声剧场和说书园子挨着,一开始相声火,一年以后评书园子准比听相声的人多。“因为评书靠情节抓人,每天说的内容都不一样。”他认为,再好的相声反复表演观众也会失去兴趣,就好像审美疲劳。
“如今在一些小剧场,风格古朴、韵味悠长的相声越来越少,能够纯粹展示北京人语言魅力的相声越来越少。在一些舞台上,相声变成了脱口秀、抄网络段子。”李菁说,拿他与何云伟之前整理的传统相声《洋药方》为例,里面有一段古文和三段灌口,很吃功夫,由于种种原因,北京舞台上已多年无人表演过。
守护传统同时创新 为了避免这种“审美疲劳”在自己的舞台上出现,李菁介绍,星夜相声会馆采取的对策是做到组织严密,纪律严明。
在阵容上,星夜保持了老、中、青三代同台的行业传统,比较整齐、规范。老先生能为晚辈把关,晚辈有问题随时可以向前辈请教。在表演内容上,也“有规矩”:演员根据出道先后、表演经验的多寡,按照开场、中腰、攒底等顺序出场;演员“使活”严格按照行规,分成“小孩活”、“攒底活”等,不能乱使。
守护传统的同时,星夜团队也在积极求新求变。“小剧场要靠信誉,绝不能糊弄观众。”何云伟说,演出必须时常有亮点、变换着花样,才能让观众不虚此行。
在星夜的节目单上不尽是相声,而是融合了快板书、大鼓、双簧等多种曲艺形式。正如崔琦所说:“剧场演出得丰富、变化,怎能把其他的曲艺形式冷落了呢?”
星夜相声会馆的艺术顾问、相声名家刘洪沂先生告诉记者:“现在有不少相声团队在‘走偏’,没有优秀的作品,相声会断档。我们这个团队,对相声都有种责任感。”刘宏沂表示,他最希望孩子们走一条传承之路,多整理些艺术含金量高的节目,让观众在喜爱相声之余又不失欣赏的品位,同时把传统技巧运用到新段子里,创作出含金量高、品位高、艺术性高的相声。
新闻来源:首都之窗
转自相声界 http://www.xiangshengji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446&from=portal
开始人多有好奇的因素,走下破很正常,您不卖力气,低下的观众也就烦了,上动物园一年一次看的是新鲜。那年李金斗和刘颖,俩人说了一年的黄鹤楼,把它都说成了窝头了,就差当年笑林仨歌一鞠躬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