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war4073 发表于 2013-6-30 12:14:47

台灣的相聲(一)

本帖最后由 hwar4073 于 2013-6-30 17:28 编辑

繁體版
上台鞠躬,吳兆南與台灣相聲(作者:徐亞湘—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教授)

相聲,這個傳自中國北方的曲藝品種,自1949年國府遷台後能在台灣生根發展,甚至家喻戶曉,高齡86歲的吳兆南先生功不可沒,他和魏龍豪先生可以說是台灣相聲的代名詞,他們兩人在電台廣播與作品錄製發行上,為相聲在台灣的傳播和普及化起著重要的影響,而相聲之所以在台灣有其特殊的文化、藝術、娛樂、傳播、教育和商業價值,他們二人也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1999年魏龍豪先生過世後,吳兆南為著相聲藝術的傳承,開始收徒授藝,並於2000年成立「吳兆南相聲劇藝社」,繼續為相聲的傳承、創新、推廣奉獻心力,今年榮獲文建會指定為相聲藝術之保存者殊榮,實可謂實至名歸。屬於中國北方說唱品種的相聲,其在台灣得以發展,與1949年國府遷台及外省 族群的移居有關。1949年起,除了軍中有業餘的相聲表演外,台北市已經出現為大陸(外省)曲藝表演如評書、滑稽、京韻大鼓、平劇清 唱等所提供的場地——書場,一直到四十年代前期,台北市陸續出現滬園、大眾、春風、樂園、大華、蓮園、螢橋、城中、紅樓、文化等書場,或名為茶室、遊藝場及戲院的曲藝表演場地。其中,絕大部分的書場皆有相聲表演,這些書場不僅提供相聲藝人表演的舞台,也培養了一批相聲觀眾,並使得相聲表演在台灣朝向職業化的發展。同時,「正聲」、「民本」廣播電台亦曾開播相聲節目,遲至四十年代末期,「女子相聲」也曾出現於歌廳中的康樂隊表演節目裡。隨著娛樂環境的改變,1956年之後專門演出曲藝的書場銳減或轉型經營,如紅樓、大華轉為專門演出戲曲的戲院,其他經營國劇清唱的票房、茶室或歌廳則偶而可見相聲節目的穿插。大體說來,存在於書場、茶室等場所的相聲舞台表演,四十年代前期可謂其蓬勃發展的黃金年代,曾見諸於報載的相聲演員就有丁一(丁秉燧)、張三、侯瑞亭、王祥林、醉客、小童、趙如明、陳逸安、小齡童(楊保華)、周胖子(周志泉)、王靜波、王敬宇、朱培聲、趙胖子(趙祥榮)、張宜宜(張子仁)、吳兆南(吳宗炎)、魏龍豪(魏甦)、楊麻子、胡胖子、馬英、陳壽臣、麥相如、么一方、王琪、李克、汪洋、王一飛、嚴國璋、張寶山、尤非、小神童、劉笑天等人。其中,許多人為「玩票」性質的相聲演員,較為知名、相對較有影響者則為侯瑞亭、王祥林、趙如明、陳逸安、周志泉、王靜波、王敬宇、吳兆南、魏龍豪、丁長華(丁仲)、唐寶春(常錫楨)、李寶龍(高明)等人,尤其又以陳逸安、魏龍豪、吳兆南三人對台灣相聲的發展貢獻最大,且皆曾獲得台灣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的肯定。    吳兆南,北平市人,1926年生,本名照南,字宗炎,兆南乃是來台演出平劇時水牌的誤寫,後索性以此為藝名。    吳兆南自幼家境富裕,父親吳翰墀為北平市銀行總經理。他自幼即熱愛京劇藝術與相聲曲藝,經常流連於北平東單、西單、天橋等地,十三歲即能登台票戲。中國大學經濟系畢業前夕,國共內戰已近尾聲,機緣巧合,於1949年頂空軍眷屬之名隻身來台,幸好票戲經驗豐富,功底紮實,於是正式下海以演出平劇文武丑為業。四十年代,常搭演於「海風劇團」、「中國國劇社」等團體,與胡少安、周正榮、戴綺霞、李鳳翔、馬繼良、梅硯生、吳劍虹、銀牡丹、王雪崑等名伶,同台演於台北市永樂、環球、大華、金山等劇場。平劇老生演員馬繼良(元大集團總裁馬志玲之父)在1951年於螢橋開設「樂園」書場,曲藝節目中即有相聲表演。當時與馬結識、曾同台合演平劇的吳兆南,即因小花臉演得好,被認為相聲應該也說得好,而被馬慫恿與一箱管曾國良在他的「樂園」合作對口相聲《口吐蓮花》,這是吳兆南第一次正式說相聲。    之後馬繼良又找來在裝甲兵國劇隊的魏龍豪與吳兆南合作演出,1951年10月是他們結識的開始。後來,吳兆南還曾與陳逸安、王敬波、周志泉等人搭檔合演過。1952年起,吳兆南又與魏龍豪在長安西路的「正|聲」電台開始合說相聲。整個四十年代,吳兆南即以相聲與平劇表演以為職業。    相聲進入廣播,是相聲藝術在台灣得以普及化和發展的重要基礎,陳逸安、魏龍豪與吳兆南雖然並非首批在電台演出的相聲演員,卻是相對重要、具影響力者。吳兆南終至1960年,總共在「正聲」電台、「中廣」和「警察」電台說了八年的相聲,當時他與魏龍豪的「空中相聲」風靡全台,於是成了許多人的共同記憶。相聲,在各地書場轉型解散而失去表演場地之後,又重新在廣播電台找到了新的發揮和傳播空間。    吳兆南除了說相聲演平劇,餐飲事業也經營得有聲有色。他改良老北平過去的烤肉方式並取名為「蒙古烤肉」,如今「蒙古烤肉」已經成為台灣人相當熟悉的餐飲消費項目;而吳兆南在1973年移民美國洛杉磯之後,也創立了「中國牛肉乾」的品牌,為當地第一家大規模生產中國式牛肉乾的工廠,聞名當地華人圈。    除了在廣播電台說相聲,相聲唱片的錄製發行更是相聲得以在台灣廣為流傳的主要原因。1967年起吳兆南、魏龍豪二人歷時十年,錄製完成八輯共59個段子的《相聲集錦》,是為台灣相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這套原由四海唱片發行,後由光美唱片發行錄音帶,最後再由同心圓唱片發行CD光碟,《相聲集錦》可以說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套相聲出版品。    根據樊光耀《魏龍豪、吳兆南相聲研究》碩士論文指出,《相聲集錦》59個段子中,有近50段是直接或間接與傳統相聲古典段目有關的,可見吳、魏二人對於傳統相聲之用心繼承。後於1991、1994年,吳、魏二人又錄製了《相聲選粹》(65段)與《相聲補軼》(67段),其中佔了絕大多數的「對口」相聲中,吳、魏的「逗哏」和「捧哏」相當地平均。從1967年起至魏龍豪於1999年過世為止,吳、魏二人歷時三十年的相聲編輯、錄製工程,為台灣及相聲藝術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資料。    老搭檔魏龍豪辭世後,吳兆南繼續在相聲出版上有所著力。2000年後,「同心圓」集結出版了吳、魏二人錄而未出的《相聲拾穗》32段;2001、2005、2009年吳兆南分別錄製了單口相聲專輯《宰相劉羅鍋》、《大師愛說笑》和《不大的笑話》;2006年則出版陳逸安、魏龍豪、吳兆南早年錄音選輯《相聲來了:大師過台灣》和魏、吳談往的《相聲響當年》;2007年又與魏文亮合作錄製《相聲高峰會》;2009年再錄製相聲常識問答《相聲二十四問》及與魏龍豪的相聲精選集《相聲國寶》。四十多年來,吳兆南自身以及和魏龍豪共同錄製了超過250個以上的段子,在數量上,前既無古人,後也難有來者,無論在資料保存或後代的相聲學習上,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1973年吳兆南移民美國,在洛杉磯成立了南加州曲藝社,並擔任南加州劇藝社社長,於僑界持續推廣戲曲與相聲藝術。1982年在香港拜相聲大家侯寶林先生為師,於是,吳兆南在相聲藝術脈絡中正式有了的師承關係。    為使相聲藝術在台灣得以延續發展,吳兆南在魏龍豪過世後,更強烈的意識到傳承的重要性與急迫性。他收了大陸曲藝新秀江南(本名鄧力)為徒,同年再收活躍於影視界冠群、郎祖筠、劉增鍇、劉爾金、樊光耀等青年演員為弟子,並於隔年成立「吳兆南相聲劇藝社」,師徒共同持續地推廣相聲藝術。近十年師徒合演的作品就有《佛曰不可說,夫子曰大聲說》(2000)、《吳中聲有》(2002)、《吳室聲蜚》(2003)、《吳黨所踪》(2004)、《吳雞之談》(2005)、《天下吳男事》(2006)、《吳間道》(2008)、《吳聊》(2010)、《百年相聲,起藝吧!》(2011)等。    吳兆南不僅傳徒有成,連徒弟中的侯冠群和劉曾鍇都再收徒弟傳藝,其中又以徒弟孫姬天的表現最爲亮眼。習藝之外,弟子中的劉曾鍇與樊光耀還對台灣相聲史進行了深入的學術研究工作,並完成了《大陸曲藝近五十年在台灣之發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所,2001)與《魏龍豪、吳兆南相聲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2001)兩本極有見地的碩士論文。吳兆南自己也在近年出版了《京劇臉譜集》(2002,吳兆南相劇藝社)和《百丑圖》(2010商訊)兩本與自身經驗有關的京劇藝術圖文書。    吳兆南從藝六十年來,曾獲得薪傳獎(1992)、金鼎獎(1992)、亞洲最傑出藝人金獎(2000)、終身藝術成就獎(2000)及金曲獎特別貢獻獎之肯定,2010年並獲選為台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2011年更獲得文建會指定為相聲藝術保存者的殊榮。    近年,吳兆南常戲稱他自己「從前說相聲是為了活著。現在活著是為了說相聲」。觀察近十年他有關相聲藝術的創作及活動,此話確實不假,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最高獎項的冠冕加重了他的使命感,這位台灣相聲史上從事時間最長、貢獻最多的相聲前輩演員,為台灣相聲藝術、文化的發揚與傳承貢獻了一生,我們在向她致上最高敬意的同時,更希望他健康愉快,繼續地與徒弟、徒孫們「上台鞠躬」—說相聲,傳相聲! 简体版 上台鞠躬,吴兆南与台湾相声(作者:徐亚湘—中国文化大学戏剧系教授)     相声,这个传自中国北方的曲艺品种,自1949年国府迁台后能在台湾生根发展,甚至家喻户晓,高龄86岁的吴兆南先生功不可没,他和魏龙豪先生可以说是台湾相声的代名词,他们两人在电台广播与作品录制发行上,为相声在台湾的传播和普及化起着重要的影响,而相声之所以在台湾有其特殊的文化、艺术、娱乐、传播、教育和商业价值,他们二人也扮演 着关键性的角色。1999年魏龙豪先生过世后,吴兆南为着相声艺术的传承,开始收徒授艺,并于2000年成立「吴兆南相声剧艺社」,继续为相声的传承、创新、推广奉献心力,今年荣获文建会指定为相声艺术之保存者殊荣,实可谓实至名归。    属于中国北方说唱品种的相声,其在台湾得以发展,与1949年国府迁台及外省族群的移居有关。    1949年起,除了军中有业余的相声表 演外,台北市已经出现为大陆(外省)曲艺表演如评书、滑稽、京韵大鼓、平剧清 唱等所提供的场地——书场,一直到四十年代前期,台北市陆续出现沪园、大众、春风、乐园、大华、莲园、萤桥、城中、红楼、文化等书场,或名为茶室、游艺场及戏院的曲艺表演场地。其中,绝大部分的书场皆有相声表演,这些书场不仅提供相声艺人表演的舞台,也培养了一批相声观众,并使得相声表演在台湾朝向职业化的发展。同时,「正声」、「民本」广播电台亦曾开播相声节目,迟至四十年代末期,「女子相声」也曾出现于歌厅中的康乐队表演节目里。    随着娱乐环境的改变,1956年之后专门演出曲艺的书场锐减或转型经营,如红楼、大华转为专门演出戏曲的戏院,其他经营京剧清唱的票房、茶室或歌厅则偶而可见相声节目的穿插。大体说来,存在于书场、茶室等场所的相声舞台表演,四十年代前期可谓其蓬勃发展的黄金年代,曾见诸于报载的相声演员就有丁一(丁秉燧)、张三、侯瑞亭、王祥林、醉客、小童、赵如明、陈逸安、小龄童(杨保华)、周胖子(周志泉)、王静波、王敬宇、朱培声、赵胖子(赵祥荣)、张宜宜(张子仁)、吴兆南(吴宗炎)、魏龙豪(魏苏)、杨麻子、胡胖子、马英、陈寿臣、麦相如、么一方、王琪、李克、汪洋、王一飞、严国璋、张宝山、尤非、小神童、刘笑天等人。其中,许多人为「玩票」性质的相声演员,较为知名、相对较有影响者则为侯瑞亭、王祥林、赵如明、陈逸安、周志泉、王静波、王敬宇、吴兆南、魏龙豪、丁长华(丁仲)、唐宝春(常锡桢)、李宝龙(高明)等人,尤其又以陈逸安、魏龙豪、吴兆南三人对台湾相声的发展贡献最大,且皆曾获得台湾教育部民族艺术薪传奖的肯定。    吴兆南,北平市人,1926年生,本名照南,字宗炎,兆南乃是来台演出平剧时水牌的误写,后索性以此为艺名。    吴兆南自幼家境富裕,父亲吴翰墀为北平市银行总经理。他自幼即热爱京剧艺术与相声曲艺,经常流连于北平东单、西单、天桥等地,十三岁即能登台票戏。中国大学经济系毕业前夕,国共内战已近尾声,机缘巧合,于1949年顶空军眷属之名只身来台,幸好票戏经验丰富,功底扎实,于是正式下海以演出平剧文武丑为业。四十年代,常搭演于「海风剧团」、「中国京剧社」等团体,与胡少安、周正荣、戴绮霞、李凤翔、马继良、梅砚生、吴剑虹、银牡丹、王雪昆等名伶,同台演于台北市永乐、环球、大华、金山等剧场。平剧老生演员马继良(元大集团总裁马志玲之父)在1951年于萤桥开设「乐园」书场,曲艺节目中即有相声表演。当时与马结识、曾同台合演平剧的吴兆南,即因小花脸演得好,被认为相声应该也说得好,而被马怂恿与一箱管曾国良在他的「乐园」合作对口相声《口吐莲花》,这是吴兆南第一次正式说相声。    之后马继良又找来在装甲兵京剧队的魏龙豪与吴兆南合作演出,1951年10月是他们结识的开始。后来,吴兆南还曾与陈逸安、王敬波、周志泉等人搭档合演过。1952年起,吴兆南又与魏龙豪在长安西路的「正|声」电台开始合说相声。整个四十年代,吴兆南即以相声与平剧表演以为职业。    相声进入广播,是相声艺术在台湾得以普及化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陈逸安、魏龙豪与吴兆南虽然并非首批在电台演出的相声演员,却是相对重要、具影响力者。吴兆南终至1960年,总共在「正声」电台、「中广」和「警察」电台说了八年的相声,当时他与魏龙豪的「空中相声」风靡全台,于是成了许多人的共同记忆。相声,在各地书场转型解散而失去表演场地之后,又重新在广播电台找到了新的发挥和传播空间。    吴兆南除了说相声演平剧,餐饮事业也经营得有声有色。他改良老北平过去的烤肉方式并取名为「蒙古烤肉」,如今「蒙古烤肉」已经成为台湾人相当熟悉的餐饮消费项目;而吴兆南在1973年移民美国洛杉矶之后,也创立了「中国牛肉干」的品牌,为当地第一家大规模生产中国式牛肉干的工厂,闻名当地华人圈。    除了在广播电台说相声,相声唱片的录制发行更是相声得以在台湾广为流传的主要原因。1967年起吴兆南、魏龙豪二人历时十年,录制完成八辑共59个段子的《相声集锦》,是为台湾相声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套原由四海唱片发行,后由光美唱片发行录音带,最后再由同心圆唱片发行CD光盘,《相声集锦》可以说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套相声出版品。    根据樊光耀《魏龙豪、吴兆南相声研究》硕士论文指出,《相声集锦》59个段子中,有近50段是直接或间接与传统相声古典段目有关的,可见吴、魏二人对于传统相声之用心继承。后于1991、1994年,吴、魏二人又录制了《相声选粹》(65段)与《相声补轶》(67段),其中占了绝大多数的「对口」相声中,吴、魏的「逗哏」和「捧哏」相当地平均。从1967年起至魏龙豪于1999年过世为止,吴、魏二人历时三十年的相声编辑、录制工程,为台湾及相声艺术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老搭档魏龙豪辞世后,吴兆南继续在相声出版上有所著力。2000年后,「同心圆」集结出版了吴、魏二人录而未出的《相声拾穗》32段;2001、2005、2009年吴兆南分别录制了单口相声专辑《宰相刘罗锅》、《大师爱说笑》和《不大的笑话》;2006年则出版陈逸安、魏龙豪、吴兆南早年录音选辑《相声来了:大师过台湾》和魏、吴谈往的《相声响当年》;2007年又与魏文亮合作录制《相声高峰会》;2009年再录制相声常识问答《相声二十四问》及与魏龙豪的相声精选集《相声国宝》。四十多年来,吴兆南自身以及和魏龙豪共同录制了超过250个以上的段子,在数量上,前既无古人,后也难有来者,无论在资料保存或后代的相声学习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973年吴兆南移民美国,在洛杉矶成立了南加州曲艺社,并担任南加州剧艺社社长,于侨界持续推广戏曲与相声艺术。1982年在香港拜相声大家侯宝林先生为师,于是,吴兆南在相声艺术脉络中正式有了的师承关系。    为使相声艺术在台湾得以延续发展,吴兆南在魏龙豪过世后,更强烈的意识到传承的重要性与急迫性。他收了大陆曲艺新秀江南(本名邓力)为徒,同年再收活跃于影视界冠群、郎祖筠、刘增锴、刘尔金、樊光耀等青年演员为弟子,并于来年成立「吴兆南相声剧艺社」,师徒共同持续地推广相声艺术。近十年师徒合演的作品就有《佛曰不可说,夫子曰大声说》(2000)、《吴中声有》(2002)、《吴室声蜚》(2003)、《吴党所踪》(2004)、《吴鸡之谈》(2005)、《天下吴男事》(2006)、《吴间道》(2008)、《吴聊》(2010)、《百年相声,起艺吧!》(2011)等。    吴兆南不仅传徒有成,连徒弟中的侯冠群和刘曾锴都再收徒弟传艺,其中又以徒弟孙姬天的表现最为亮眼。习艺之外,弟子中的刘曾锴与樊光耀还对台湾相声史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究工作,并完成了《大陆曲艺近五十年在台湾之发寻》(花莲师范学院民间文学所,2001)与《魏龙豪、吴兆南相声研究》(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2001)两本极有见地的硕士论文。吴兆南自己也在近年出版了《京剧脸谱集》(2002,吴兆南相剧艺社)和《百丑图》(2010商讯)两本与自身经验有关的京剧艺术图文书。    吴兆南从艺六十年来,曾获得薪传奖(1992)、金鼎奖(1992)、亚洲最杰出艺人金奖(2000)、终身艺术成就奖(2000)及金曲奖特别贡献奖之肯定,2010年并获选为台北市传统艺术艺师奖,2011年更获得文建会指定为相声艺术保存者的殊荣。    近年,吴兆南常戏称他自己「从前说相声是为了活着。现在活着是为了说相声」。观察近十年他有关相声艺术的创作及活动,此话确实不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最高奖项的冠冕加重了他的使命感,这位台湾相声史上从事时间最长、贡献最多的相声前辈演员,为台湾相声艺术、文化的发扬与传承贡献了一生,我们在向她致上最高敬意的同时,更希望他健康愉快,继续地与徒弟、徒孙们「上台鞠躬」—说相声,传相声!

孤旅 发表于 2013-6-30 12:56:33

服装挺传统的,实话实说一个不认识,知道赖声川和《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李立群是捧哏(以前不知道,刚补习了一下这个剧目),他演电视剧不错。

西城胡同 发表于 2013-6-30 13:44:08

本帖最后由 西城胡同 于 2013-6-30 14:00 编辑

台湾相声在大陆不太叫座,好像捧场的多是在大陆生活的台胞,文艺界业内人士,一些文艺青年。原因很简单,笑点不同,大陆一般老百姓是不了解海峡对岸的台胞的生活现状的。与台湾的小吃在北京的现状一样,有些水土不服。
我这么说有点给LZ泼冷水之嫌,但是您关于台湾相声的介绍中有个附加价值,那就是烤肉那段,通过您的介绍,我了解到了这位北京赴台的吴老先生,真是多才多艺,同时也印证了老北京的艺人都爱吃,讲究吃的这种说法。关于吴老先生将老北京烤肉移植到了台湾,称作蒙古烤肉,这令我想起了关于烤肉很多类似的叫法,90年代亚运村附近的炎黄艺术馆对面曾经有过一个元太祖烤肉,据说老板是台湾人,后来随团去澳大利亚旅游,在一个台湾人开的专门接待中国团的餐厅吃过一次好像叫忽必烈烤肉,在日本的北海道有一种叫成吉思汗烤肉。形式都是在一个大铁盘(北京叫炙子)上将用洋葱,香菜,大葱,各种调料事先腌好的片状牛羊肉烤制,都是万变不离其宗,与北京传统的老北京烤肉如出一辙。之所以叫法都与蒙古有关,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传说,忽必烈的军队发明了用头盔吃烤肉,涮羊肉。有点跑题,见谅。

老片 发表于 2013-6-30 15:22:17

不熟悉!{:soso_e112:}

山野村夫 发表于 2013-6-30 15:55:51

感谢4073朋友,给我们比较详细的介绍了台湾相声。

hwar4073 发表于 2013-6-30 17:46:05

山野村夫 发表于 2013-6-30 15:55
感谢4073朋友,给我们比较详细的介绍了台湾相声。

這篇文章是台灣文化大學教授撰寫的,我呢只是轉載介紹。相聲是專業的表演,是中國的傳統藝術,只是段子會依照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內容,台灣相聲的發展史,吳兆南即位龍豪兩大師確實是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保存了傳統文化,更發揚了傳統藝術。

hwar4073 发表于 2013-6-30 17:52:03

孤旅 发表于 2013-6-30 12:56
服装挺传统的,实话实说一个不认识,知道赖声川和《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李立群是捧哏(以前不知道,刚补 ...

這兩位大師是台灣相聲界的鼻祖,後期的賴聲川導演、李立群、宋少卿、馮翊綱、侯冠群先生等都是受到這兩位大師的啟迪才有「表演工作坊」、「相聲瓦舍」的誕生,後續還有文章陸續介紹。

hwar4073 发表于 2013-6-30 18:40:22

老片 发表于 2013-6-30 15:22
不熟悉!

不熟悉台灣的相聲是很正常的,相聲的段子大多圍繞在生活周邊的話題,台灣的相聲當然是台灣的話題,除非是非常熟悉台灣的狀況,否則台灣相聲演員的演出段子是很難完全了解其意涵的,台灣人聽大陸的相聲段子也是如此,既然不會去聽台灣的相聲段子,自然也不會熟悉台灣的相聲演員。

hwar4073 发表于 2013-6-30 18:48:34

西城胡同 发表于 2013-6-30 13:44
台湾相声在大陆不太叫座,好像捧场的多是在大陆生活的台胞,文艺界业内人士,一些文艺青年。原因很简单,笑 ...

「萬變不離其宗」是經典的說法,只是適合誰的口味而已,台灣、香港、大陸。西城網友說的真好,對相聲應該有一定的研究,不過台灣相聲也不是對大陸水土不服,只是段子的內容沒法適合北京朋友的耳朵,就像四川、貴州、湖南人愛吃辣,沒辣吃不動,但是到其他不吃辣的地區,這辣菜就沒有賣點了!道理是一樣的。

掏黄牌 发表于 2013-7-1 09:57:02

本帖最后由 掏黄牌 于 2013-7-1 11:00 编辑

魏龙豪和吴兆南两位老先生值得尊敬,他们的相声从口风語言極其标准,也非常幽默!他们同样整理了很多传统相声,有相声集磁带《相声集锦》、《相声选粹》、《相声補轶》等,汇集了多段相声精华。

掏黄牌 发表于 2013-7-1 09:58:28

孤旅 发表于 2013-6-30 12:56
服装挺传统的,实话实说一个不认识,知道赖声川和《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李立群是捧哏(以前不知道,刚补 ...

实际上赖声川的相声剧属于戏剧的范畴,相声剧之是个概念,这点赖教授自己也承认!

掏黄牌 发表于 2013-7-1 10:10:28

hwar4073 发表于 2013-6-30 17:52
這兩位大師是台灣相聲界的鼻祖,後期的賴聲川導演、李立群、宋少卿、馮翊綱、侯冠群先生等都是受到這兩位 ...
中期与赖声川导演合作的还有一位不得不提,他就是倪敏然,也是位喜剧天才.

掏黄牌 发表于 2013-7-1 11:05:37

hwar4073 发表于 2013-6-30 18:48
「萬變不離其宗」是經典的說法,只是適合誰的口味而已,台灣、香港、大陸。西城網友說的真好,對相聲應該 ...

也不盡然,像馮翊綱、宋少卿相聲瓦畲的演出,以及李囯修的戲劇在大陸還是一定市場的,只是受眾群體還沒有達到一定規模。當然這和文化以及其他方面是分不開的。

hwar4073 发表于 2013-7-1 12:31:33

掏黄牌 发表于 2013-7-1 09:57
魏龙豪和吴兆南两位老先生值得尊敬,他们的相声从口风語言極其标准,也非常幽默!他们同样整理了很多传统相声, ...

這兩位大師算是台灣相聲鼻祖,為發展台灣相聲不遺餘力,是值得尊敬的相聲藝人!

hwar4073 发表于 2013-7-1 12:37:22

掏黄牌 发表于 2013-7-1 10:10
中期与赖声川导演合作的还有一位不得不提,他就是倪敏然,也是位喜剧天才.

倪敏然先生也是位諧星,是我們這年代的台灣藝人,很可惜沒有闖過他人生中的一道關卡,表演舞台上的嘻笑怒罵,詼諧有趣是演戲,但是在現實的人生舞台上卻不是如表演舞台上的虛擬人生,可惜台灣一代諧星!

hwar4073 发表于 2013-7-1 12:39:57

掏黄牌 发表于 2013-7-1 11:05
也不盡然,像馮翊綱、宋少卿相聲瓦畲的演出,以及李囯修的戲劇在大陸還是一定市場的,只是受眾群體還沒有 ...

當大陸群眾逐漸接觸台灣文化,了解台灣文化之後,也許這個市場規模就可以擴大了,畢竟文化上的差異與陌生,間接影響大陸觀眾對台灣相聲的接受程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台灣的相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