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锭桥
本帖最后由 草长鹰飞 于 2013-5-22 18:30 编辑银锭桥,桥小名气大。
银锭桥在鼓楼西南,进烟袋斜街,路南小石碑胡同。胡同南口正对着银锭桥,桥东,什刹海前海。桥西,后海。以桥为界。这桥是明朝正统(1436-49)年间,由木桥改建的。弧形木桥,像扣着的元宝,叫了银锭桥。石桥沿用旧名至今,六百多年了。 明代的大学士诗人李东阳有组诗叫《西崖八景》第一景“银锭观山”,后来也算燕京八景之一。站在桥上能看见西山,现在不行了,高楼大厦挡视线;又没晴空万里的天气,黄澄澄灰蒙蒙,近处景物都难看清。雾霾闹的,更是“看景不如听景”了。李东阳还有诗夸赞这里的景色:“城中第一佳山水 ,世上几多闲岁华。何日梦魂忘此地, 旧时风景属谁家。林亭路僻多生草, 浦树秋深尚带花。犹有可人招不得, 诗成须更向渠夸。” 清代的诗人、太子少师宋犖在银锭桥边住过,搬家以后又回来看看老地方,跟熟人聊聊天。写了首《过银锭桥旧居》的诗:“鼓楼西接后湖湾, 银锭桥横夕照间。不尽沧波连太液, 依然晴翠送遥山。旧时院落松槐在, 似境笙簧岁月闲。白首炼师茶话久, 春风料峭暮鸦还。”。清代吴岩有诗写银锭观山:“短垣高柳接城隅, 遮掩楼台入画图。大好西山衔落日, 碧峰如障水亭孤。”过去和晚近的文字,写银锭桥的诗词文章极多,上至皇帝的“御制诗”,下到百姓的顺口溜,几百年来,连绵不绝。引到文章中也是挂一漏万。而且时代不同、境遇不同、感受不同。文字多,标志银锭桥在世人心目中的位置。
明代《燕都游览志》里说:“银锭桥在北安门海子桥之北,此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也。桥东西皆水,荷芰菰蒲,不掩沦漪之色。南望宫阙,北望琳宫碧落,西望城外千万峰,远体毕露,不似净业湖之逼且障目也。”历来都把“银锭观山”当什刹海风景的经典。
当年站在桥上,举目四望,视野开阔。远处山光,脚下涟漪。不仅四季风光不同,一天当中的清晨黄昏,天气的阴晴雨雪,四周景色也有变化。无论哪个时间段都有美景收进眼底。
改革开放后,1984年多年失修的银锭桥得到修缮,1989年8月西城区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5月进行改建,桥体改钢筋混凝土结构。桥面、栏板、望柱用汉白玉,坚固美观。还请著名学者单士元先生写了“银锭桥”三个大字,镌刻在桥洞上方。
银锭桥边现而今是酒吧街了。异国风情掺杂着中国味道。反正鱼和熊掌,想都要,难!一步错,步步错。金钱说话了。别的,您,耷拉脑袋,闷着头…….
银锭桥本身不大,改建后仍是原貌。长十米多,宽六米挂零。它的名气声望,可早就“誉满全球”。一个原因是历史的。一百多年前1910年4月23日,汪精卫在银锭桥埋炸弹(后人考证该是在稍西的甘水桥),要炸死摄政王,埋炸弹时,被发觉,人跑弹留。当时宣统皇帝登基二年,五岁娃娃。摄政王,乃皇帝生父,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元首。行刺元首!惊动全世界的爆炸性新闻。新闻的关键词:银锭桥。全世界都知道了北京的银锭桥。一个原因是周围环境:说北京,必提中轴线。说中轴线,离不开鼓楼,跑不了后门桥。甩不掉浑然一体的什刹海。银锭桥的重要性突出了!讲文化、讲历史地理、讲旅游名胜。都跳不过银锭桥!如果什刹海全部是一件华丽的外衣,银锭桥是领花,小、突出、耀眼发光!如果它是画家的杰作,银锭桥是点睛之笔。应该风光,应该著名。
听说还有个金锭桥,您老知道给说说。 “银锭观山”,那可是以前咱北京的一景儿啊! “金锭桥”是21世纪初新修筑的汉白玉三孔石桥,位于什刹海东岸的出水口处,万宁桥(地安门桥、后门桥)的西边1999年维修万宁桥的时候,为了给这座仍在使用中的古董级石桥分流交通,也为了连接什刹海东岸的旅游路线,在重新开通的水道上边建造了一座石桥,桥栏题刻着历史地理学者侯仁之先生命名并且手书的“金锭桥”三字。
银锭桥再也看不见,看不见那西山。 政法战神 发表于 2013-5-22 16: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银锭桥再也看不见,看不见那西山。
布衣亮子 发表于 2013-5-22 19: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晕。。。那得刮好大的风啊 银锭桥 现在一般情况下 白天聚着一帮三轮车豁子晚上一帮呲活拉客的 想带你去“淫腚”酒吧黑你一道的 银锭观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