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 发表于 2013-5-1 05:50:27

【原创】记忆碎片——韦陀庵上学

本帖最后由 草长鹰飞 于 2013-5-1 10:52 编辑

                                                                                                                           
       那个时候很小,小到还不到上学的年龄。每天就是和大院和胡同里的小孩们疯玩。还真是小孩儿的心性一会儿一变,看到比我大的小孩开始上学了,院里玩的人少了,就一根筋地想和院里的孩子们一起上学去。看到别的孩子背着书包一个个走了,我心里那个羡慕啊!

      就开始天天和爸爸妈妈磨,“我要上学,我要上学 !”的天天嚷嚷。
      
      爸爸妈妈是手艺人,做戏衣的。就是戏台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穿的服装。不过他们是做的半成品,到柜上去领活儿,领了绸缎、绒线、金线、银线、光片等原料回家做,把绸缎上绷框绣上各种图案。然后交活儿,挣点手艺和工夫钱。
      
      我这天天一闹着上学 。可就耽误他们的功夫了,弄得他们干不了活儿,怎么说我也不听,就是要上学。可我不到七周岁啊,学校不收。就把我送到韦陀庵来了。
      
      韦陀庵的位置在广安门内,广内大街马路北边, 有座不起眼的庙。叫“韦陀庵”,据说是康熙年间建的。三进,四院,七十来间房。在广安门一带很著名。老百姓口头上叫“韦子庵”;民国时就是大杂院了,庙的主持是位带发修行的老太太,靠房租生活。清朝道光末年,河北沧州来了位于老师,租用庙里第三进院子的东配殿,办私学;入民国,传给儿子。两代办学百年。桃李满广安。庙以私学出名,私学以庙著称。解放后,以私立至善小学的名义存在,到五十年代中被取消。由此看来,我在这儿里上学是赶上了这个学校的尾巴 。
      
      记忆中当时的韦陀庵早已残败,只有大门外的红墙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一座庙宇。

      我对这个仅有的记忆就是在一个偏殿内放着的十来张长条桌子。桌子很长,并排坐四个人。桌子旁边是长条板凳,桌面和板凳面都很厚,黑,旧。正面一块黑板。一位老师手拿教鞭讲课,学生不到二十个人,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全都有。老师就给这几个讲一会儿,再给另外几个讲一会儿。
      
      时间过去半个多世纪,那时年纪也太小。老师的音容笑貌已不记得了,印象里的老师很厉害,讲课很认真,给这个年级学生讲课时,其他学生要是闹动静,老师的粉笔头就会准准儿的砸在不安静的学生头上,准头儿没治了。还有那根教鞭,特长,有别的教鞭两三根那么长。打在身上疼得人直咧嘴,到现在还是忘不了那个疼劲儿... ...
      
      家里人送了我几次,以后就一个人背着书包上下学了。从家到韦陀庵不远,也就是两站地吧。那时候没那么多人,也没那么多车。不像现在,孩子上学又得送又得接,上下学时间学校门口是最拥挤的地方,挤满了接送孩子的车和人。
      
      这个学也没上多长时间,上学时间不长天儿就越来越凉了。现在想起来觉得那个时候的冬天比现在冷多了,特别是北京,冷的邪乎,白毛风打得脸生疼生疼的。身上那点冬装风一吹就透了,钻心地冷。没有暖气,大殿里生了个炉子,那么大的大殿里也觉不出热乎劲儿。身上穿着棉猴,脚上穿着毛窝,手戴着厚厚的手巴掌,没多长时间手冻得跟萝卜似的,两只脚也冻裂了,脸起了冻疮。没辙了,只好停止了我的上学生涯。

      这个学上的时间不长,可能也就两三个月吧。却成了我一生中抹不掉的记忆,虽然这记忆很模糊,很模糊。
   
      还能记起的是:学的国文第一课是“公鸡叫,天亮了。快快起床上学校。”
   
      学的汉语拼音是:“ㄅ ㄆ ㄇ ㄈ ㄉ ㄊ ㄌ ㄋ... ... ”
   
   



草长鹰飞 发表于 2013-5-1 10:56:07

有关韦陀庵的记忆,我从潘先生的文字里读过,您这算是第二份儿。

按照您的旨意编辑了一下。手碎,个别地方有些小改动,不知是否合您的意。

挺有趣儿的一篇小文。

问候楼主。

岁月留痕 发表于 2013-5-2 04:28:15

草长鹰飞 发表于 2013-5-1 10: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有关韦陀庵的记忆,我从潘先生的文字里读过,您这算是第二份儿。

按照您的旨意编辑了一下。手碎,个别地 ...

谢了!多谢援手并润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记忆碎片——韦陀庵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