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金砖】
所谓"金砖",实际上是规格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见方的大方砖的雅称。古籍《金砖墁地》有这样的解释:"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称“金砖”。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紫禁城。经苏州香山帮工匠的推荐,陆墓砖窑被工部看中,决定“始砖于苏州,责其役于长洲窑户六十三家”,由于质量优良,博得了永乐皇帝的称赞,赐名窑场为“御窑”。
明朝王鏊《正德姑苏志》:“窑砖出齐门外六里陆墓镇,坚细异他处。工部兴作,多于此烧造。”口气就是介绍一家部属企业,同治《苏州府志》:“在齐门外六里,因陆宣公墓为名,居民多造窑。”《吴门补乘》说:“陆墓窑户如鳞,凿土烧砖,终岁不绝。”有资料记载,在光绪三十四年,江苏苏州的御窑村还有御灶二十四座,“金砖”就是在这一年停做的。现在御窑村的村民姚兴民家中藏着多块“金砖”,其中两块是明代正德元年五月出窑的,应该算是现存最古老的“金砖”了。北京长城古建——传承中国建筑文化
现在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内的地面均为御窑所产方砖铺墁,这些大方砖上尚有明永乐、正德,清乾隆等年号和"苏州府督造"等印章字样。
故宫铺设金砖的面积也很有限,集中在东、中、西三条路线上。在故宫的核心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所在的中路上,用的金砖是最大的二尺。中路外侧的金砖稍小,有一尺七的,也有一尺四的。
【工艺流程】
当年古代工匠制作金砖时,先要选土,所用的土质须黏而不散,粉而不沙。选好的泥土要露天放置整整一年,去其“土性”。然后浸水将粘土泡开,让数只牛反复踩踏练泥,以去除泥团中的气泡,最终炼成稠密的泥团。再经过反复摔打后,将泥团装入模具,平板盖面,两人在板上踩,直到踩实为止。然后阴干砖坯,要阴干7个月以上,才能入窑烧制。烧制时,先用糠草熏一个月,去其潮气,接着劈柴烧一个月,再用整柴烧一个月,最后用松枝烧40天,才能出窑。出窑后还要经过严格检查,如果一批金砖中,有6块达不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程度,这一批金砖都算废品,要重新烧制。就这样,从泥土到金砖,要长达两年的时间。
2003年2月8日,天安门城楼开始了自1949年以来第三次大规模修缮。经国家文物保护专家的多方论证与对比之后,最终决定一万五千余块大“金砖”和特制古城砖全部由相城区陆墓御窑供货。北京颐和园、上海城隍庙、普陀山普济寺等全国各地风景名胜建造修复工程大多都采用陆墓御窑的金砖。
如今,苏州御窑金砖的制作工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古籍《金砖墁地》这样记载金砖名字的来源:京砖是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因京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击时有金石之声,断之无孔,且“京”与“金”读音相似,“京”字后逐步演化为“金”字,故称为“金砖”。它的价值体现在苏州窑所采用的复杂烧造工艺上,每个工艺环节都极其讲究,整个过程要长达近两年的时间,“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也由此而来。此外,作为“钦工物料”,它通常“查照需用”,“酌量烧造”,需要“节虚糜而杜冒滥”。所以,除在烧造过程中,运输、储存和给发过程中都有严格的管理,不能丢失和仿造。后来不少文人将简约古朴的金砖置于居所,取以练习书法,或制成方几下棋、饮茶,或列坐数人展玩书画。文人墨客以其美学品位寄予金砖新的内涵,寻常百姓更是以生活的智慧赋予金砖更多的实用价值。金砖厚度大,吸水性强,质地冰凉,安置在桌面上,可在夏日为蔬果降温;家中学童用毛笔沾了水在金砖上临帖;农家人则在金砖上晒上酱菜……
“一般来说,相同年代的作品,品相精良,款识完整,年款、官款、窑款、属地清晰可见的,具有更高的收藏价值。”金砖烧造始于明代永乐年间,明代金砖存世量更为稀少,相对来说价值更高。西泠推出的“非遗”载体明清御窑金砖百分百成交,其中明永乐金砖一对以80.5万元成交,成为全场标王。
下图金砖款识三例
本文辑得部分资料,相信您看后对金砖能够有所了解。本文图片辑于网络,在这里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欢迎!{:soso_e183:}
谢谢版主!{:soso_e18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