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儿里的角儿
本帖最后由 小七儿 于 2013-3-16 10:14 编辑这几天一直看<<北京的胡同>>,特别是看到我家东四七条那一集,早年间的事儿又像这视频一样在脑海中翻起了篇儿。视频中的那位老爷子好来两嗓子叫卖声,其实在早哪儿有学这个的呀,都是唱戏啊!
胡同中的老北京都好唱两口儿,京胡儿一响,勾得人嗓子眼儿痒痒。有的人唱着唱着成了名票;也有的受这种氛围熏陶,从小就进了戏校,一板一眼、一招一式的打起了童子功。我们胡同西口就有这样一位。
关于这家儿,我在最初的胡同故事“买卖人家”里面说过。那家儿孩子多,一共八个:一三五六八是秃子,二四七是丫头。这家出息就出息在老三身上了,他考进戏校工铜锤花脸,拜明净郝寿臣老先生为师。小时在家门口看到这位,身着纺绸灯笼练功裤,腰系黑板儿带,虎背熊腰,英俊挺拔,很是了得。文革初起时,这位三爷已经是年轻演员中的佼佼者了。无奈时运不济,文革一来,京剧除了那几个戏外,其余的都遭到灭顶之灾。
等到京剧再次复苏时,我们这位老三已经过了他的大好年华,戏可能不再唱而改行做了行政。我在有些戏单子上看到他做舞台监督了。
也许是受到这位兄弟的传染,他家的秃子们,无论大小,都好唱两口儿:老大也喜欢唱花脸,老五、老八愿意学老生,老六最有意思,专门反串唱青衣。那可不是一般的爱好,那是相当的爱好,爱好得有点儿生活中也不知不觉地进了戏,那两步走、那举手投足、那说话,哎哟,像儿大了。不过这倒好,几个兄弟在一起能凑出一台戏。
文革中六七还是六八年的夏天,西口儿的孩子们要一起演演《红灯记》,鸠山让另一个邻居家的孩子福起来演、小五儿演了李玉和、小六儿演了铁梅、小八子来了个磨刀人。上演地点就在我家里面的死胡同里。正经很热闹。
也就是从那时,我也对文艺感了兴趣,先是买了根儿军笛儿(知道那种笛子吗?没有笛膜孔,吹了就响的那种)再就是口琴、大正琴、胡琴儿,两根弦儿、四根弦儿,一点儿一点儿的开始上道了。
要说唱戏,七某也登过台。地点就在七条东口儿的陆军总院礼堂,演的也是样板戏,还是又跑龙套又演角儿。那时我已经参加工作了,排演样板戏,过场来小分队战士,四场演子荣同志。那天登台,“共产党员”一张嘴还行,可到最后“革命意志能胜天”却现了,嗓子已经是劈了,再往后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了。现在想起来,也挺有意思的。
欢迎!{:soso_e181:} 欢迎您!{:soso_e18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