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个关于外城的问题
请教各位老师:增筑外城的目的肯定是为了增加防御,虽然到后来没钱了,只修了小半圈,但是有几个问题没闹明白。
1,为什么先修南边,防御北边少数民族才是主要的啊。
2,为什么不利用元大都土城墙北侧一线包砖增建外城呢?看美军的航拍图,民国末年的时候,北土城的墩台包括瓮城还很清晰啊。
希望各位老师解惑,谢谢 楼主的问题提的有道理,等待答案。 个人认为南城附近商户,人户相对密集。在以人为本的社会里,会应该考虑先行保护。
另外对于北来者,与居庸关相比,紫荆关似乎更容易突破些。 拱卫皇城,保卫皇帝,国之重心所在。若与敌人在正阳门开战,皇城危矣。
明成祖建筑北京城一个重要目的是防卫京城,当时最主要的敌人是蒙古也先部和瓦剌部,这两个部骑兵突击京城主要就是抢东西,抢人,烧杀抢掠后走人,并不想占领,统治,也没那能力,就是流寇。当时南城居民聚集,商铺也多,是被突袭的主要目标。每每皇上和官员们在城墙上看着,惨不忍睹,往往无奈。明成祖四次扫北,没解决问题,后来的皇帝就没那本事了。只好再建防御的外城吧,先建南城。我理解大概其是这意思。 待考 昨天看天下收藏,有人说北京城就是一个饕餮的摸样有前门儿没有后门儿光吃不拉。玉皇大帝一巴掌把饕餮打下天庭变成了北京城。想想还挺有意思。不知北京成为什么没有后门。 花市下二条 发表于 2013-2-28 20: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明成祖建筑北京城一个重要目的是防卫京城,当时最主要的敌人是蒙古也先部和瓦剌部,这两个部骑兵突击京城主 ...
也就是说在永乐到嘉靖这段时期,前三门到天坛和先农坛之间这段空间已经布满民房商铺了?所以更加需要防御。
请教这段时期内城北城墙到元大都北城墙之间已经完全荒废了吗?老百姓的居住情况有什么资料吗?我只看过一些记载,说这段空间内有不少“遗迹”。
也许是不是这样,正因为背面的残存土墙还很高,还有一定的防御力,所以不着急修?
据说,考虑的是天坛、先农坛不宜一直暴露在城外以及建设南部外城可利用正阳门、宣武门、崇文门外面的土城作为基础。商铺较多、人口较多应该也是原因吧。 本帖最后由 燕山深处 于 2013-3-3 19:33 编辑
刮胡刀王 发表于 2013-3-3 00:44 http://bbs.obj.cc/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也就是说在永乐到嘉靖这段时期,前三门到天坛和先农坛之间这段空间已经布满民房商铺了?所以更加需要防御 ...
没修外城之前,宣武区一带也是一个繁华地带,因为这一带是原来的金中都,仍有很多百姓生活在这里。
修外城的初衷,一是想向南扩大城池,二是打算在原内城之外再修新墙,把原内城包在里面。后因工程太大,只好作罢,仅在外城的东北、西北角处,把城墙拐弯向里,与原内城的东、西墙相接。(本来外城东北、西北角处,城墙应该是一直向北修建)
内城北城墙到元大都北城墙之间实际上就是废弃了,因为有了新城墙(德胜门--安定门一线)担负防御的功能,所以就没指望元土城还有什么防御功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