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战云密布 ——外国记者镜头中的“七七”事变
▲驻守北平的二十九军战士肩上背着机枪子弹袋,挂着传统的中国大刀。刊于1937年8月28日英国《伦敦新闻画报》。
东北人组成慰劳团,敦促政府保卫北平。刊于1937年8月7日英国《伦敦新闻画报》。
传信兵(擦汗者)为长官传递情报。刊载于1937年8月5日的德国《柏林画报》。
身背大刀的第二十九军骑兵队在巡逻。刊于1937年8月7日英国《伦敦新闻画报》,报道题为:中日在北中国的冲突和北平的防御。
▲北平城街道上堆起了防御工事。刊于1937年8月7日英国《伦敦新闻画报》。
▲第二十九军大刀队士兵在战壕中准备拼杀。年轻的脸庞,视死如归的表情和闪亮的大刀,把中国人的抗日决心传递给欧洲读者。刊于1937年8月27日法国《世界之镜》杂志的封面。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致电冀察政务委员会外交委员会,诡称一名日军在卢沟桥演习时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索。遭到拒绝后,日军向卢沟桥一带的中国军队发起攻击,并炮轰宛平县城。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抗战,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由此拉开。尽管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南京、上海一带,但作为故都的北平,仍是西方国家与中国进行外交、贸易和文化往来的枢纽。大批的外国侨民长年居住于北平,有的甚至两代以上。因此北平的任何风吹草动,西方媒体都会立刻给予大篇幅的报道。英国《伦敦新闻画报》(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法国《画报》(L’llustration)、《世界画报》(Le Monde Illustre)、美国《生活》杂志(Life)、意大利《星期日信使》等主流国际画刊,经常从北平发出图文报道。“七七”事变爆发时,在北平的西方媒体记者对于北平战事高度关注。通过这些外国记者的报道,我们看到了“七七”事变前后,战云密布的北平。中国军民抗击侵略的照片,被多家西方媒体当做封面。
值得关注的是,此时的德国尚未与日本、意大利结为“轴心国”;基于微妙的国际政治,纳粹政府与国民政府关系良好。“七七”事变后,德国媒体几乎都从中国人的角度进行了报道。1937年8月5日,德国《柏林画报》做了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大幅报道,德国记者在北平拍摄的照片十分罕见。宛平城上背着大刀的中国守军,远处依稀可见京汉线铁路桥,北平街道上的防御工事以及擦汗的传信兵,不仅反映了局势的紧张,也表现了中国军人抗敌的英勇。
8月7日,英国《伦敦新闻画报》批评国民政府未能坚守北平,尽管中国政府声称为了保护北平古迹,避免在城区内与日军交战才撤退,但英国记者仍为北平落入日军之手叫屈。
此外,一张二十九军大刀队士兵在战壕中准备冲锋拼杀的照片,登上了1937年8月27日法国《世界之镜》(Miroir du Monde)杂志的封面。年轻的脸庞,视死如归的神情以及闪亮的大刀,传递了中国人抗战的决心。这样的封面照片在欧洲引起了强大的心理冲击,使得欧洲人普遍对中国人抱以同情和敬佩之心。
图文/秦风老照片馆
向在抗战中英勇捐躯的先烈们致敬! ! ! ! !勿忘国耻!!!!!! 7.10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20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