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
<p></p>
<p><br/><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24 16:48:22编辑过] <p>谢谢 浥蕖軒 先生提供的资料。</p>
<p> </p>
<p>附上一张老地图:</p>
<p> </p><br/>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disonche</i>在2012/5/24 15:29:00的发言:</b><br/><br/><img title="oldbeijing.org" style="CURSOR: pointer"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oldbeijing.org/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br/><a href="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2-5/201252415275473458.jpg" target="_blank"><img title="oldbeijing.org" style="CURSOR: pointer"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2-5/201252415275473458.jpg" border="0"/></a><br/><br/><br/>要是从东华门出宫,怎么又绕到大清门了呢? </div>
<p> </p>
<p> </p>
<p>黑龙先生图15.图16.图17.三张老照片的标注疑似有误。</p>
<p> </p>
<p>图15.图16.图17.三张老照片里,出殡队伍疑似由户部街(东交民巷口)进入棋盘街,到中央御路转向南行......</p>
<p>(请注意观察围观的人群) </p>
<p> </p>
<p><i></i> </p>
<p><i></i> </p>
<p><i>disonche</i>先生这张图如果能确认是这次隆裕皇太后出殡的话,我以为这张图的背景是王府井街的南口,</p>
<p>图左的建筑就应是京汉铁路公司大楼了吧?</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24 17:56:03编辑过] <font face="Verdana">NO.3 中国末代皇太后隆裕的大丧紫禁城内空前绝后的“盛举”<br/>——中国末代皇太后隆裕的大丧<br/>清光绪皇帝的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静芬系三等承恩公桂祥之女(即<br/>慈禧太后的侄女)。生于清同治七年(1868 年)正月初十日。光绪十五年(1889<br/>年)被慈禧太后指定为光绪帝之后。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光绪病逝,<br/>慈禧懿旨,立醇亲王载沣3 岁之子溥仪为嗣皇帝,命载沣摄政,并于临终前<br/>降旨“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br/>件,有必须请皇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宣统即位后,尊光<br/>绪帝皇后为皇太后,称“兼祧母后”,上徽号“隆裕皇太后”。<br/>宣统三年(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内阁总理大<br/>臣袁世凯乘机施展阴谋,迫使摄政王交出权柄,要挟清帝退位。后由隆裕太<br/>后在养心殿召集御前会议,虽然与会王公大臣意见不一,但最终由隆裕太后<br/>做主,接受《优待清室条件》,签发了《退位诏书》,宣布清宣统皇帝退位,<br/>并授权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第一次来<br/>北京在社会各界欢迎大会的演说中,曾称赞隆裕太后赞成共和,交出皇权,<br/>可以称之为“女中尧舜”。<br/>据说,隆裕太后体质素弱,身有隐疾。虽然慨然下诏逊位,但实际上仍<br/>是“让国仍存亡国恨”,以为愧对创业的列祖列宗。心中一直郁郁不乐。尝<br/>谓“孤儿寡妇,千古伤心,每睹宫宇荒凉,不知魂归何所”等语。年来,积<br/>成肝郁,尝患呕逆。延至民国2 年(1913 年)正月,胸腹更隆然高起,日渐<br/>肿胀,经御医佟质夫、张午樵二人诊治,稍微渐轻。正月初十日,适逢她的<br/>“万寿节”(生日),循例于御殿受贺,见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专使梁士诒,<br/>用着外国使臣觐见的礼节祝贺,不免悲从中来,且宗室王公大臣多半回避,<br/>不肯入贺,殿上不过寥寥数人,昔年权柄在握时的盛景全非。因此,愁病交<br/>加。再加上“万寿节”内,天气晴暖,殿中所用素炉热气过高,感受炭气,<br/>致使病情加剧。从此,卧床不起,延至正月十七日(阳历2 月22 日)凌晨薨<br/>逝。仅享年46 岁。<br/>清后即逝,一切治丧事宜,首由清宫太保徐世昌、内务府大臣世续倾心<br/>计议,继由御前大臣那彦图、魁斌、溥伦、世续、陆润庠、陈宝琛、伊克坦、<br/>景丰、绍英等人,遵照清朝典制与列后成案办理。上谥号“孝定隆裕宽惠慎<br/>哲协天保圣”,庙号为“景皇后”。逊清宣统帝降哀“朕以冲龄,钦奉皇祖<br/>妣孝钦显皇后懿旨,承继皇考穆宗毅皇帝为嗣,并兼皇考德宗景皇帝之祧??<br/>兼祧皇妣大行皇太后??自去岁冬令以来,渐致违和。屡进汤药调理,方期<br/>日就安痊。<br/>不意服药罔效,遽于正月十七日丑时,仙驭升遐??谨遵遗制,穿孝百<br/>日,并素服二十七月,稍申哀悃。”<br/>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接到清宫内务府大臣世续的报闻后,立即派荫昌、段<br/>芝贵、孙宝琦、江朝宗、言敦源、荣勋等数人,前往宫内帮助料理治丧事务,<br/>并命国务院发出通告二则:<br/>“据清室内务府总管报称,二月二十二日丑时,隆裕皇太后仙驭升遐等<br/>语,当经派员查检,医官曹元森、张仲元等所开脉方,俱称虚阳上升,症势<br/>丛杂,气壅痰塞,至二十二日丑时,痰壅薨逝。敬维大清隆裕皇太后,外观<br/>大势,内审舆情,以大公无我之心,成亘古共和之局,方冀宽闲退处,优礼<br/>长膺,豈图调摄无灵,宫车宴驾?追思至德,莫可名言。凡我国民,同深痛<br/>悼。除遵照优待条件,另行订议礼节外,特此通告!”<br/>又:<br/>“兹逢大清隆裕皇太后之丧,遵照优待条件,以外国君主最优礼待遇,<br/>议定各官署一律下半旗二十七日,左腕围黑纱。自二月二十二日始,至三月<br/>二十日止,以志哀悼,特此通告!”<br/>参议院除下半旗外,于2 月26 日休会一天。2 月28 日为祭奠之期。袁<br/>世凯臂带黑纱举哀致祭,并特备赙仪三万元。<br/>民国各地军政要员,也纷纷向清室发来唁电。副总统黎元洪唁电称隆裕<br/>太后“德至功高,女中尧舜”。山西都督阎锡山唁电称:“皇太后贤明淑慎,<br/>洞达时机,垂悯苍生,主持逊位。视天下不私一姓,俾五族克建共和,盛德<br/>隆恩,道高千古”。国民哀悼会的发起者吴景濂发表公启说:“隆裕太后以<br/>尧舜禅让之心,赞周召共和之美,值中国帝运之末,开东亚民主之基。顺天<br/>应人,超今迈古。??佥谓美利坚之独立,受战祸者或七八年;法兰西之革<br/>命,演惨剧者将数十载,虽伸民气,实苦生灵。前清隆裕皇太后,默审潮流,<br/>深鉴大势,见机独早,宸断无疑。诏书一下,化干戈为坛坫,合五族为一家,<br/>大道为公,纷争立解。盖宁可以敝屣天下,断不忍涂炭生民,所谓能以私让<br/>国。”并倡言于3 月19 日在太和殿开全国国民哀悼大会。<br/>与此同时,袁世凯召开了国号院特别会议查照《优待清室条件》第五款<br/>之规定:“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br/>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根据这一精神,隆裕太后祔葬崇陵,更兼赞助共和,<br/>有助于民国,故所有丧礼,务须从优,费用亦归民国政府负担。这一提案马<br/>上得到了参议院的通过。<br/>袁世凯复令各部、院长官亲往致祭,特派赵秉均等政府军政大员与逊清<br/>御前大臣共同在太和殿侍班守灵,步军统领衙门亦设值班官员轮流护灵。还<br/>专派了民国的仪仗队、军乐队及守卫人员前往参加丧礼。<br/>隆裕皇太后的遗体于当日申初(下午三时)被殓入了满洲式的“大葫芦<br/>材”,谓之“升入梓宫”。按清制,帝、后的梓宫大体上相同,都是内棺外<br/>椁。内棺套入外椁,故体积很大,其高度约有一米七、八,平头齐尾,两侧<br/>板直,棺盖向上倾坡,前端有一个与棺盖薄厚相等的大葫芦,而且与棺盖是<br/>一块整板。按制,还应涂上米色的油漆“七七”四十九道。皇后的梓宫外边<br/>须绘以彩凤(皇帝的梓宫绘以金龙)。不过,初敛后不可能毕其“工”于一<br/>役,而是日后奉移暂安时才完成的。<br/>隆裕太后入梓宫后,由掌礼司首领太监用鹅黄吉祥轿将梓宫从长春宫抬<br/>出吉祥门,由景运门进锡庆门、皇极门、宁寿门、至皇极殿停灵。这乃是清<br/>宫里最为尊贵的地方了。隆裕的灵榇扣上了一卷銮舆卫送来的黄云缎底,绣<br/>着九只彩凤帷子的堂罩。前面横放了披着黄寸蟒床单的灵床。床上竖立着隆<br/>裕太后全身宫装的巨幅画像。两旁挂着云头素慢,外罩三拱门四立框的素彩<br/>灵龛。灵桌上,香花灯烛,广陈供养。殿前摆满了旧王公大臣们送来的果桌、<br/>饽饽桌、祭筵。<br/>从皇极殿通往宁寿宫的丹陛两旁,有宫廷卤簿仪仗。宁寿门、皇极门前<br/>均扎了高大的素彩牌楼。正对皇极门的九龙壁前,立起了3 丈多高的大幡(丹<br/>旐),表示招魂。左边设了64 人的太平杠一份,表示护灵。还有领魂轿、金<br/>凤辇、曲律(满语,竖条小旗),门纛等。<br/>民国政府则将祭堂设于太和殿内,殿内布置得极为庄严肃穆,正面扎了<br/>一座三门四框式的素彩灵龛,顶端正中挂着一方题有“女中尧舜”的大匾。<br/>在灵龛的须弥座上,每一栏杆立柱上,都套着一个素色的空心花圈。灵龛内<br/>高悬隆裕太后的大幅宫装御影。供案上广设香花果馔,素烛高燃。供案之前<br/>立一大镜框,内有《退位诏书》,宣布实行共和国体的诏旨。殿内外,布满<br/>了奠礼祭品,其中有王公大臣送来的满筵饽饽桌子,其供品有摞至六七尺高<br/>者。殿内蟠龙金柱、红柱及殿壁四周皆挂满了挽幛、挽联。副总统黎元洪的<br/>挽联是:<br/>“片语息兵戈,民国酬恩应第一;<br/>全军为墨经,深宫弭乱更何人?”<br/>太和殿内还扎了三门四框式的经台,内供西方3 圣(阿弥陀佛、观世音<br/>菩萨、大势至菩萨),由13 众大德高僧昼夜轮流唪经礼忏。根据皇清定制,<br/>大内佛事,一律“禅念”(不敲打法器)。<br/>太和门前扎了三门式的大素彩牌楼,上书“哀悼”二字。午门城楼内外,<br/>均悬挂了一丈开外的红、黄、蓝、白、黑象征五族共和的国旗(皆半旗式),<br/>并以绳索拉起了万国旗。门楼墙壁上挂满了各界送来的冲天大幅挽联。天安<br/>门前的城楼下,扎了七门八柱的特大素彩牌楼,正中嵌以“国民哀悼会”字<br/>样。穿着清朝玄色袍褂与民国西式大礼服的官员并肩出入,一时紫禁城内外,<br/>冠盖如云。据说,前往吊唁、祭奠的各界人土达数万人。<br/>2 月14 日,在大和门前广场隆重召开了全国国民哀悼会。由参议院参议<br/>长吴景濂主祭,恭读祭文,盛赞隆裕太后有逊位之德,以尧舜禅让之心赞同<br/>“共和之美”。哀悼大会还决定将要设立皇太后的铜像,以表彰她的功勋。<br/>据当牢各大报纸刊载,隆裕太后薨逝后,舆论界颇为惋惜。《中国日报》<br/>云:“己丑年嫁光绪帝为嫡后,秉性柔懦,失西后欢;尤与光绪感情不洽,<br/>抑郁深宫二十余年。既无可誉,亦无可讥。惟清廷退位,后力居多,将来共<br/>和史中亦不失有价值之人物也。”《亚细亚日报》云:“隆裕太后去岁,不<br/>为亲贵浮言所动,力主共和,实为有造民国。今一日崩御,我五族国民,当<br/>同情哀悼。”<br/>驻京各国公使对隆裕太后的薨逝亦均表惋惜,除亲去太和殿致祭外,于<br/>哀悼会期间,各使馆均下半旗致哀。<br/>由于光绪帝的“崇陵”还没有修完,所以,隆裕太后的梓宫也只能“恭<br/>奉暂安”。4 月3 日,奉移时由民国政府的仪仗队、军乐队前引,传统的满<br/>族执事:门纛、曲律(满语译音,即小纛旗)、影亭、亮轿、曲柄黄伞、鹰、<br/>狗、骆驼、刽子手、帐篷等随后。用的是96 人的“落地满黄”的“皇杠”(即<br/>黄杠、黄罩、黄杠绳、杠夫戴的青荷叶帽插着黄雉翎,举黄色白光的拨旗,<br/>上书“恭奉暂安”字样),一直抬至前门火车站(西站)用慈禧太后曾经使<br/>用的专列,运至河北易州梁各庄行宫内暂安,等候崇陵竣工后,与光绪帝一<br/>起入陵。<br/>隆裕太后的丧礼结束后,于民国2 年3 月出版了一个线装石印的特刊《国<br/>民哀悼纪事录》。书前是一幅隆裕太后的御影,附有她宣布清帝逊位的谕旨。<br/>接着是太和殿内外哀悼大会的摄影12 幅。还有各界拍来的唁电、挽联、致祭<br/>礼节、祭文、哀悼歌伺、皇室答词、外宾名单、工作人员名单等等。当可为<br/>此次紫禁城内空前绝后大丧礼的佐证。<br/>主要参考资料:<br/>李升培等。《国民哀悼会纪事录》。国民哀悼会石印本,1913《清太后<br/>逝世再记》。上海《申报》1913—3—1。<br/>秦国经。《逊清皇室轶事》。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5—8。第121—<br/>124 页。<br/></font>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2-7-21 15:11 编辑
浥蕖軒 发表于 2012-5-24 16:42 http://bbs.obj.cc/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敦崇《隆裕皇太后大事记》一书中叙述过灵柩自皇极殿至车站的路线,出殡队伍......
敦崇《隆裕皇太后大事记》一书中引文的照片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2-7-21 15:16 编辑
敦崇《隆裕皇太后大事记》一书中引文中提到了:
“法驾......出东安门后由丁字街转南至长安牌楼转西......”
先贴一张同时期的老地图。
再将7楼帖的第1图贴在这里。
disonche先生这张图如果能确认是这次隆裕皇太后出殡的话,我以为这张图的背景是王府井街的南口,
图左的建筑就应是京汉铁路公司大楼了吧?
最后再贴一张标注为“京汉铁路局(后盖成北京饭店)”的老照片,请各位帮忙看一下。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