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悼陵监”的由来?如图
如题看图,“悼陵监”名字的由来,有更可靠的说法吗?!转载《燕京传说》的传说:
在十三陵,每个陵旁边都有一个和帝陵名字相同的村庄,那是由看守各帝陵的陵户历代繁衍而成的。如长陵和长陵村,献陵和献陵村,景陵和景陵村……。那么,埋葬崇祯皇帝的思陵旁边,当然也应该是思陵村了。可是,如今整个十三陵一带就偏偏没有个思陵村。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大家都知道,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人北京后,崇祯在走投无路情况下吊死在煤山了。据说,由于当时战争纷乱,崇祯和周皇后的尸体停在北京东华门外,一连好几天没人过问,迟迟不能安葬。后来,顺天府官吏命令昌平州官安葬崇祯。当把他的尸体运往昌平时,人们才发现,崇祯皇帝的脑袋不知被谁砍掉了。
当时,大伙儿怎么找也找不到这颗脑袋,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现找材料和工匠,铸了个金头,把它安在崇祯皇帝的脖子上,才得以完葬。
就这样崇祯被葬在了思陵。甭看崇祯“亡国之君”的名声不好听,可他脖子上安的金脑袋却是个好东西。这样,就招来了一些人的贼心。开始,由于思陵村各陵户的精心看管,崇祯的地下墓葬总算是完好无损。年复一年,许多年过去了,陵户几经变迁,看管的就不那么紧了。一天,村里有位老人清早起来拣粪,经过崇祯的墓前,忽然发现坟墓已经被挖开了,敞着一个好大的洞。他急忙回到村里,把这事对陵首说了,陵首马上带了一帮人赶到坟地,他们走到被挖开的洞里一看,棺材早已经腐烂了,崇祯的尸体也只剩下一付骷髅架子,安在他脖子上的那颗金头呢,也不见了。大伙儿心里明白了,盗墓的人就是奔着这颗头来的。这金脑袋少说也得有十好几斤,看来,它早就被人弄走了。陵首心想,大伙儿这么愣着也不是个事呀,就派人到州里报了案。其实,上报州官又有什么用呢?日子一长,这件事就这么糊里糊涂地搁下了。
后来,陵户们商量着说,在崇祯的墓里还有皇后、贵妃及其它附葬品呢,要是以后还有人来盗墓怎么办?于是,他们就立下了一些新的护陵规矩,并且决定把思陵村改名为“盗陵监”,意思是对盗掘陵墓的人要时刻提防,严加监看。时间又过去了很久,“盗陵监”被渐渐地叫白了,这才成了现在的“悼陵监”村。
<p>悼陵监我不是很清楚。</p>
<p> </p>
<p> </p>
<p>关于悼陵我查到一些。</p>
<p> </p>
<p><font face="Verdana">[正史]</font></p><font face="Verdana">
<p><br/>嘉靖七年 十月乙丑(二十七日),侍郎何绍奉命督理营建悼陵。 《明世宗实录》卷九三 </p>
<p>嘉靖七年 闰十月己巳(初一),拨团营8000人营建悼陵。 《明世宗实录》卷九四 </p>
<p>嘉靖八年 正月己未(二十二日),由顺天府附近州县选民增充悼陵陵户。<br/> 壬戌(二十五日),置悼陵果园、菜园房屋如康陵规制。 《明世宗实录》卷九七 </p>
<p>嘉靖八年 三月丙申(初一),孝洁皇后陈氏(时谥悼灵)葬悼陵。 《明史·世宗本纪》 </p>
<p>嘉靖八年 九月丙午(十四日),悼陵工成。 《明世宗实录》卷一O五</p>
<p>嘉靖十五年 三月己未(四日),贤嫔郑氏薨,追封贤妃,命葬悼陵侧。<br/> 己卯(二十四日),世宗朱厚熜奉章圣皇太后谒长、献、景三陵,至十八道岭择寿域。 《明世宗实录》卷一八五 </p>
<p>嘉靖四十四年 七月戊戌(初四),世宗贞妃马氏薨,葬天寿山陵次(悼陵侧)。 《明世宗实录》卷五四八 </p>
<p>隆庆元年 三月壬申(十七日),世宗葬永陵。孝洁皇后陈氏、孝恪后杜氏迁祔。 《明穆宗实录》卷六 </p>
<p>万历九年 十月壬寅(十一日),定世宗皇贵妃沈氏圹域以孝洁皇后陵(悼陵)改用。 《明神宗实录》卷一一七 <br/></p>
<p>......(略)</p>
<p> </p>
<p>我想,您要了解悼陵监,先要了解悼陵。</p>
<p> </p>
<p>贴几张悼陵遗址的新拍的片片。</p>
<p> </p>
<p> </p>
<p></font><br/><br/><br/><br/><br/><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9 11:49:47编辑过] <p><strong>在网上搜罗到此文,跟您的正史很入对:</strong></p>
<div id="postmessage_83749">
<p>世宗三妃墓(悼陵)六妃二太子墓稍南为悼陵,俗称大宫。坐北朝南,北偏东35度。陵园呈长方形,南北长169米、东西宽86.30米。陵园园墙保存基本完好,享殿、左右庑基址柱础石俱存。园内松柏茂密,郁郁葱葱。陵墙南面全部用大城砖垒砌,东、西、北三面下部平砌城砖,高1.10米;上部以山石填抹灰泥垒砌,里外墙皮抹沙子白灰,并涂成红色。墙宽1.10米、高>3.70米,顶部用四层平砖铺砌出檐。陵门外左为神厨,右为神库,基址长33.40米、宽21.70米。库北墙残存一段,厚0.65米、高2.35米。 </p>
<p> 陵门宽18.90米,门三道。享殿距陵门40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基长29.60米、宽16.20米。左右庑各三间,长14米、宽5.80米。殿后置石供案,束腰形,长2.51米、宽1.23米、高1.07米。上部雕串枝莲纹,下部雕卷草纹,束腰上下雕仰覆莲纹,中间为云头飘带纹。 </p><br/>
<p> 坟堆残高4.40米、直径约15米。 </p><br/>
<p> 悼陵原葬世宗孝洁陈皇后。陈氏,元城人,父万言,授都督同知,封太和伯。嘉靖元年册立为皇后,七年十月,因嘉靖皇帝发怒,受惊悸,堕胎而死,初谥"悼灵"。建陵于袄儿峪,八年三月安葬于悼陵。嘉靖十五年,改谥曰"孝洁"。隆庆元年三月葬世宗于永陵,同时迁葬孝洁皇后合葬永陵。旧域犹存。 </p><br/>
<p> 万历九年十月,嘉靖皇贵妃沈氏薨,以孝洁肃皇后遗址为圹域。沈氏于嘉靖十年三月册为九嫔之一。 </p><br/>
<p> 卢氏,嘉靖十年三月册为靖嫔,十年三月生皇四子,景恭王载圳。十六年四月进封为靖妃。 </p><br/>
<p> 敬妃文氏,嘉靖四十五年八月进封为贵妃。 </p><br/>
<p> 靖妃卢氏、敬妃文氏,谥葬皆不可考。今从《昌平山水记》:"孝洁皇后陈氏,初谥悼灵,葬此。世宗崩,迁永陵,而其封兆尚存,旁有沈、文、卢三妃之葬,至今犹曰悼陵云"。据实地调查及《神宗万历实录》所载,其坟墓不在原址旁边,而以旧域为之。</p></div> 听过陆老的百度説解,甚是明朗;不知大家是否有相关文献? 纯盘戏说加扯蛋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杨懿涵</i>在2011-12-7 17:33:00的发言:</b><br/><br/><br/><br/>只好现找材料和工匠,铸了个金头,把它安在崇祯皇帝的脖子上,才得以完葬。 <br/></div>
<p>闯贼真有钱,真有钱</p>
<p>砍掉个肉脑袋,还人家一个金脑袋,真慷慨</p>
<p>有这钱,干嘛要拷掠吴家呢?</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7 20:11:06编辑过]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杨懿涵</i>在2011-12-7 17:33:00的发言:</b><br/><br/>一天,村里有位老人清早起来拣粪,经过崇祯的墓前,忽然发现坟墓已经被挖开了,敞着一个好大的洞。<br/> </div>
<p><strong>到宝城上面去拣粪....</strong></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7 20:24:51编辑过] 此传说的最初出处是《十三陵的传说》写作“盗陵监” <p>好欢乐的故事啊~</p> 呵呵……传说是美丽的,历史是真实的。还是陆老师讲得实在。呵呵……
百度如是说悼陵监
<p><a name="1">《悼陵监村的由来</a>》</p>
<p>悼陵监位于昌平卫星城西北6.1公里,<a name="baidusnap0"></a>十三陵镇所辖行政村。清代成村。因村址在明代为悼陵的神宫监所在地,故名悼陵监。</p>
<p>悼陵的墓主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原配皇后陈氏。陈氏,元城(今河北大名)人,嘉靖元年(1522年)册立为皇后。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的一天,帝后在宫中闲坐,张、方二妃进来献茶。嘉靖皇帝反复观看、抚弄二妃的纤纤细手,引得陈皇后妒火中烧,醋意大发,将茶杯掷在地上,摔得粉碎;惹得嘉靖皇帝龙颜震怒,大发雷霆。陈皇后素知嘉靖皇帝为人严厉,为争宠夺爱激怒皇帝,后果难测,不免心中惊悸,终日惶恐不安,导致腹中胎儿流产,数日后竟一命呜呼。当时,嘉靖皇帝余怒未消,对皇后的丧礼降低规格,谥号“悼灵”二字,葬在陵区内的袄儿峪。</p>
<p>按照明朝制度,每建一座陵都要设一个神宫监,派遣太监负责日常的看护与管理;因陈皇后的谥号为悼灵,其之葬所即称为悼陵,神宫监也随着称为悼陵监。</p>
<p>嘉靖十五年(1536年),礼部尚书夏言议请改谥,此时嘉靖皇帝已经心气平和,遂改谥为孝洁。</p>
<p>嘉靖皇帝死后,礼官们提出:孝洁皇后乃世宗(即嘉靖皇帝)的原配,应与皇帝合葬。穆宗(嘉靖皇帝三子朱载垕,年号隆庆,庙号穆宗)采纳了礼官们的建议,将陈皇后迁葬永陵,并于隆庆元年(1567年)二月为陈皇后上尊谥为:孝洁恭懿睿安庄相翊圣肃皇后,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尊荣。</p>
<p>悼陵位于悼陵监村北,袄儿峪东麓,整体建筑坐西北朝东南,呈长方形,设殿门三间,享殿五间,两厢配殿各三间,殿后为石供案、石供器,案器后为墓冢。</p>
<p>孝洁皇后自隆庆元年七月十七日(1567年4月25日)迁葬永陵后,悼陵虚置十余年。</p>
<p>万历九年(1581年)十月,世宗皇贵妃沈氏死后葬入悼陵,其后,世宗的妃子文氏、卢氏陆续葬入悼陵,悼陵的规格就由皇后陵降为皇妃坟,悼陵监却保留了下来,仍旧执行看护陵园的职责。</p>
<p>在悼陵监村东,为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年号崇祯,庙号思宗)的陵墓--思陵。因前十二陵的神宫监都是明朝设置的,而崇祯皇帝是亡国之君,没有设立神宫监。</p>
<p>清顺治元年(1644年)七月,清王朝为各陵确定了守陵太监的人数,因思陵没有神宫监,太监们没有栖身之所,而悼陵监便近在咫尺,于是,看护思陵的太监们就寄治、借宿在悼陵监内。</p>
<p>康熙年间,每陵设陵户3名(思陵4名),每户给地35亩;乾隆年间,每陵均设陵户4名,每户仍给地35亩。陵户们在这里定居下来以后,娶妻生子,经过世代繁衍生息,遂形成村落。</p>
<p>在明、清两朝,悼陵监村域内的这两处文物古迹均得到较好的保护。</p>
<p>民国时期,思陵于30年代两度遭到土匪盗掘;1947年,国民党军队为修炮楼,拆毁了思陵的围墙和砖石建筑,留给新中国的是残破的遗址。</p>
<p>1992年,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为保护文物古迹,对思陵遗址进行了清理,并修复了陵墙、宝城和城台,对陵园内的现有文物进行了复位和修缮,并派专人常年负责看护管理,使它得到较好的保护和利用。</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