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1-11-2 20:33:00

正阳门永定门寄语山河永定,帝都篇皇都篇称颂盛世长存

 
<p>&nbsp; </p>
<p>2011年11月2日《北京青年报》C2版《地理寻踪》</p>
<p>&nbsp;</p>
<p>中轴线地理变迁之七</p>
<p>&nbsp;</p>
<p>正阳门永定门寄语山河永定</p>
<p>帝都篇皇都篇称颂盛世长存</p>
<p>&nbsp;</p>
<p>撰文:食烟火斋</p>
<p>摄影:食烟火斋、网友hurry</p>
<p>此处部分老照片引用自本网,一并致谢</p>
<p>&nbsp;</p>
<p>(编者按)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工程启动仪式,已于6月11日中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那天举行。长约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贯穿着元明清三朝的42座古建筑,串联着宫苑坛庙和胡同街巷。本版特约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理事陆原,为读者讲述中轴线上曾经发生的系列故事。</p>
<p>&nbsp; </p>
<p>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的北京中轴线,贯穿着地安门外大街、地安门内大街、前门大街、天桥南大街和永定门内大街五条以古建筑名称命名的街道。正阳门是中轴线内城部分的端点,也是外城部分的起点。本期地理寻踪就从正阳门开始。</p>
<p>&nbsp;</p>
<p>箭楼颇具西洋风格</p>
<p>门洞犹存千斤闸板</p>
<p>人们常说北京中轴线长度约7.8公里,我在正阳门城楼上看到了精确的数据。城楼内部现在是正阳门历史文化展厅,花岗石地面正中镶嵌着一条铜板制做的中轴线标志带,上边的铭文是“距钟楼4648米”、“距永定门3100米”,由此可知中轴线全长是7748米。</p>
<p><br/><br/></p>
<p>&nbsp; </p>
<p>在明朝嘉靖年间增建外城以前,北京城有九座城门,正阳门是京城的正门。“正阳”出自《史记》司马相如所著《封禅书》中的颂歌“正阳显见,觉悟黎烝”一语。古人以南方为阳,“正阳”指天子面南正位,“黎烝”指面北称臣的民众。</p><br/>&nbsp;
<p>正阳门形制最为高大,设置也与众不同。例如德胜门箭楼没有门洞,只在瓮城一侧开设闸门以供通行,正阳门不仅箭楼有门洞,而且瓮城两侧都有闸门。旧时箭楼门洞常年关闭,只在皇帝通行时才会开启,行人只能走东西两侧的闸门。</p><br/>&nbsp;
<p>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期间,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均被毁坏。</p><br/><br/><br/>&nbsp;
<p>1902年1月7日,逃往西安避难的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返回北京时,为了粉饰观瞻将残破的城楼和箭楼清除,在城台上搭建了扎彩牌楼。此后城楼和箭楼于1903年开工重建,1906年完工。</p><br/><br/><br/>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1-11-2 20:54:00

&nbsp;
<p>先农坛在永乐皇帝时期称为山川坛,祭祀先农神、太岁神、风云雷雨神、山神、海神、河神与城隍神。嘉靖皇帝认为风云雷雨神属于天神应该另建天神坛,山神、海神、河神属于地神应该另建地祇坛,城隍神属于鬼应该移至城隍庙,并且另外建造了太岁殿。先农坛里有一片“天子耤田”,是皇帝亲耕以示提倡农业的地方。明朝的皇帝亲耕就像是演戏,由教坊司的演员装扮成农民,唱着“禾歌”,两个人牵牛,两个人扶犁,皇帝跟着在耤田里走上三个来回,然后由大臣们继续表演耕种。事后演员们扛着农具唱着禾歌恭送皇帝回宫,每人还能得到两个大馒头和一块熟肉。</p><br/><br/><br/><br/><br/>&nbsp;
<p>民国时期,先农坛北部的外坛围墙被拆除,在外坛形成了城南公园、城南游艺园和先农坛市场,后来又开辟了东经路、西经路、北纬路和南纬路,建造了成片的民居。当我沿着天桥市场斜街前往永安路的时候,看到这条斜街的走向是圆弧形的。我忽然领悟到这就是昔日外坛围墙的遗址,斜街东边以前就是著名的天桥三角地,是老北京艺人“撂地”卖艺的地方。</p><br/><br/>&nbsp;
<p>我去永安路是要探访永胜巷,那里旧称斗母宫西巷,再往东就是天桥旧址。清朝在天桥西北角立着乾隆《帝都篇·皇都篇》诗碑,东北角立着乾隆《正阳桥疏渠记》石碑,曾经都有高大的碑亭。</p>
<p></p>
<p>&nbsp;</p>
<p>民国时期天桥西北角的乾隆诗碑被拆除移至斗母宫前堆放,后来移至先农坛外坛围墙里边保存,外坛围墙拆除以后又被移至内坛围墙里边,后来被埋入地下。2006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那天,埋没于地下多年的诗碑在新建成的首都博物馆门前重新组装安放。<br/></p>
<p>&nbsp; </p>
<p>天桥两侧的永安路和天坛路过去是龙须沟河道,天桥以南的御道两侧地势低洼易于积水。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乾隆皇帝治理了这一带的水道,书写了《正阳门疏渠记》,刻成石碑立于天桥东北角路旁。那时在天坛西墙外和先农坛东墙外各开挖了一条水渠,每条水渠都被围墙外边的两座小桥分隔为三段,加上中间的石板御道,形状类似八卦之中属性为水的“坎卦”图形。乾隆皇帝认为南边的永定门位于属性为火的“离卦”方位,“坎卦”与“离卦”组合就是“水火既济”非常吉利,这些说法全都刻在碑文里面。</p>
<p></p>
<p>&nbsp;</p>
<p>不料到了嘉庆十八年(1813年),发生了反清组织“天理教坎卦门”百余人攻入紫禁城的事件,“坎卦门”的首领林清就住在南郊大兴县的宋家庄。嘉庆皇帝认为这都是形似“坎卦”的水渠破坏了风水,遂下令填平了水渠,《正阳门疏渠记》石碑后来也被迁移。我在天桥路口东边的红庙街78号院里找到了这座石碑,看到这座石碑的形制与原在天桥西北角、现在首都博物馆的那座乾隆诗碑完全一致。</p><br/><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2 20:55:28编辑过]

布衣亮子 发表于 2011-11-2 21:22:00

<p>学习中!</p>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1-11-2 21:01:00

&nbsp;
<p>中轴线为北京华贵项链</p>
<p>皇都篇是古城盛世颂歌</p>
<p>由于明朝取代元朝之际没有将其军队彻底击溃,致使退守草原的蒙古部族后来频繁入侵內地,几次深入至昌平、通州、大兴,甚至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八月进攻到北京安定门外,严重威胁着京城的安全。当年十二月,兵部建议次年春暖以后在北京南郊建造一道城墙,急于求成的嘉靖皇帝命令当月立即开工,因为准备不足工程难以为继,两个月以后被迫停工。到了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三月,兵科给事中朱伯辰提议不要只在南郊建造城墙,而应环绕京城四面建造一圈外城。嘉靖皇帝也认为只在南郊筑城不成体统,应该环绕四面才算完美。随后兵部尚书聂豹等人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筑城方案,计划利用郊外遗留的金中都城墙和元大都城墙,环绕京城建造一圈周长七十里的外城,并且估算用银六十万两。</p>
<p>当年的闰三月十九日,外城工程开工,由于正阳门外商业繁华,居民密集,又有天坛和先农坛需要保护,也因为此前已经在南郊建造了一段城墙,所以外城施工先从南面开始,嘉靖皇帝为此还郑重其事地派遣官员到太庙举行了告庙仪式。</p>
<p>不料开工一个月以后,嘉靖皇帝又改变了主意,他说“建城一事固好,但不可罔力伤财,枉作一番故事”,又说工程费用太大,不如仍然按照以前的计划先在南面筑城,另外三面待财力充裕以后再说。其实对比万历皇帝建造定陵用银八百万两的数目,外城用银六十万两并不算昂贵。大学士严嵩只好顺从皇帝,决定将原定边长十八里的南面城墙缩短为十三里,然后两端向北与原有的北京城墙连接。这就是北京外城不在内城外围,而在内城南面的由来,所以外城又称南城。当年十月,南城工程完工,嘉靖皇帝将外城城门命名为东便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广宁门(清朝避讳道光皇帝名字旻宁改称为广安门)、西便门。由于建造外城是在防范敌军侵袭的背景下进行的,所以城门名称多带有期盼安宁、安定的色彩。至于东、北、西三面外城的续建工程,直至明亡都未再提起。</p><br/>&nbsp;
<p>1957年以后为了改善交通,永定门桥和箭楼、城楼皆被拆除。2004年永定门城楼又被重建,城台上边镶嵌的石匾是仿照明朝永定门石匾雕刻的,原件现存首都博物馆。</p><br/><br/>&nbsp;
<p>永定门是中轴线南端终点,如果说排列在中轴线上的一系列古建筑犹如北京城一串华贵的项链,那么在永定门外大街路旁还有一颗璀璨的项坠,那就是燕墩。</p>
<p>燕墩是一座用城砖砌筑的高台,《日下旧闻考》记述“燕墩在永定门外半里许,官道西。恭立御碑台,恭勒御制《帝都篇》、《皇都篇》”。这段文字告诉我们燕墩的正式名称叫“御碑台”,它的用处就是安放乾隆皇帝御制诗碑。</p><br/><br/>&nbsp;
<p>燕墩诗碑与原在天桥西北角的诗碑题刻内容一样,都是乾隆皇帝写作的《帝都篇》和《皇都篇》两首诗,只是天桥诗碑的下款为 “乾隆十有八年岁次癸酉孟夏月御笔”,而燕墩诗碑的下款是“乾隆十八年夏四月之吉御笔勒石永定门南皋”。“皋”字意为“水边的高地”,指永定门外护城河南岸的燕墩高台。</p><br/>&nbsp;
<p>为什么内容相同的诗碑要制做两座呢?我想这是乾隆皇帝有意要在正阳门外和永定门外这两处显要的地段各立一座,因为《帝都篇》和《皇都篇》这两首诗的内容实际是一部北京颂歌。《帝都篇》写道在长安、洛阳、南京和北京四座古城之中,最适宜建都的地方非北京莫属。《皇都篇》写道北京人杰地灵品物繁盛,就像北斗星一样君临天下。这两首诗篇对于北京的历史传承和山川形胜充满着自豪的激情,大国盛世的雄阔气度溢于言表。</p><br/>&nbsp;
<p>《帝都篇》北面</p>
<p>序言:帝都者,唐虞以前,都有地而名不著,夏商以後始各自有所稱,如夏邑周京之類是也。王幾乃四方之本,居重馭輕,當以形勢為要,則伊古以來,建都之地,無如今之燕京矣。然在德不在險,則又鞏金甌之要道也。故序大凡于篇。</p>
<p>天下宜帝都者四,其餘偏隘無足稱。</p>
<p>軒轅以前率荒略,至今涿鹿傳遺城。</p>
<p>豐鎬頗得据扼勢,不均方貢洛乃營。</p>
<p>天中八達非四塞,建康一塹何堪憑。</p>
<p>惟此冀方曰天府,唐虞建极信可徵。</p>
<p>右擁太行左滄海,南襟河濟北居庸。</p>
<p>會通帶內遼海外,雲帆可轉東吳粳。</p>
<p>幅員本朝大無外,丕基式廓連兩京。</p>
<p>我有嘉賓歲來集,無煩控御聯歡情。</p>
<p>金湯百二要在德,兢兢永勗其欽承。</p><br/>
<p>《皇都篇》南面</p>
<p>序言:皇都者,據今都會而爲言,約形勢則若彼,詳沿革則若此,蓋不如研京十年,練都一紀,鴻篇巨作,纂組雕龍,若夫文皇傳十首之吟,賓王搆一篇之藻,節之中和,固所景仰,歸于睽遇,亦用興懷,俊逸清新,古人蔑以加矣。還淳返樸,斯篇三致意焉。</p>
<p>惟彼陶唐此冀方,上應帝車曰開陽。</p>
<p>軒轅臺榭雖莫詳,職方有幽無徐梁。</p>
<p>要之幅員長且廣,山河襟帶具大綱。</p>
<p>列國據此士馬強,可以雄視諸南邦。</p>
<p>遼金以來始稱京,閱今千古峨天閶,</p>
<p>地靈信比長安長。</p>
<p>玉帛奔走來梯航,儲蓄紅朽余太倉。</p>
<p>天衢十二九軌容,八旗居處按界疆。</p>
<p>朱樓甲第多侯王,槐市陸海無不藏。</p>
<p>富乎盛矣日中央,是予所懼心彷徨。</p>

人在江湖 发表于 2011-11-3 07:03:00

在北京育才学校里确实有云坛、雨坛。

帝京子民 发表于 2011-11-2 23:34:00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font size="4"> 拜读大作,受益匪浅~</font>

大漠孤狼 发表于 2011-11-2 23:39:00

先占个地儿,明天再细细读来!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1-11-2 20:39:00

&nbsp;
<p>进入民国以后,因正阳门东侧有京奉铁路车站,西侧有京汉铁路车站,又计划通行有轨电车,防御要塞式的正阳门已无法适应交通需要。1914年,内务部总长兼京都市政公所督办朱启钤提出了改造正阳门的计划,于1915年6月16日在正阳门箭楼举行了开工典礼。朱启钤手持木柄上刻有“内务总长朱启钤奉大总统命令修改正阳门,爰于1915年6月16日用此器拆去旧城第一砖,俾永便交通”字样的银镐,率先刨掉了第一块城砖。这柄银镐的复制品现存正阳门城楼展厅。</p><br/>&nbsp;
<p>朱启钤聘请的总建筑师是德国人罗斯凯格尔,他将正阳门瓮城拆除,在城楼两侧的城墙上各开通两个门洞,增加了四条环绕箭楼直抵前门大街的车道。由于箭楼没有独立的登城阶梯,又在箭楼北侧增建了“之”字形的梯道和平台。为了清运拆除瓮城的渣土,临时将铁路延伸至箭楼脚下,使用火车运输渣土到东便门和西便门一带去填埋洼地。罗斯凯格尔按照西洋风格装饰了正阳门箭楼,他为城台增建了一圏挑台,在箭窗上添设了华盖式的窗檐,还在城台两侧拆去瓮城留下的断面上塑造了“绶带悬章”式的装饰弧线,又在箭楼与城楼之间布置了草坪广场。有不少文章都说改建后增添的挑台和围栏是汉白玉材质,我在箭楼上边看见那是用钢筋混凝土制做的,表面涂刷着白漆。</p><br/>&nbsp;
<p>考察过北京城的瑞典学者奥斯伍尔德博士在1924年所著《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书中评论说,对正阳门的改造确实改善了交通,但是“广场显得过于西洋化,与城楼的风格不大协调”,尤其是箭楼“还用一种与原来风格风马牛不相及的方式重新加以装饰”。对照现存的德胜门箭楼可以看出,正阳门箭楼确实具有浓郁的西洋味道,不过在清末民初之际的北京建筑曾经有一阵崇洋之风,那时兴建的陆军部、海军部大楼(今张自忠路3号院内)、国会大楼(今新华社院内)、京师女子师范学堂(今新文化街鲁迅中学)无不采取西洋式样。</p><br/><br/><br/><br/><br/>&nbsp;
<p>古典小说描写战争场面,经常提到遇有敌军攻城时要落下千斤闸以保护城门,如今的正阳门箭楼也保留有一座千斤闸。每天经过正阳门的游客不计其数,但是很少有人注意那道铁板包裹着厚木板制成的千斤闸板,就悬挂在箭楼门洞拱顶上方的沟槽里,仅露出红色的底边。我在箭楼内部看到了两根凿有方孔的红漆立柱,正阳门管理处业务部的周子予副主任告诉我,那就是当年用于升降千斤闸的绞盘立轴,方孔的用处是插入绞杠。</p><br/><br/>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1-11-2 20:44:00

&nbsp;
<p>前门大街御道复原貌</p>
<p>钱氏宗祠铁券振家声</p>
<p>明朝永乐皇帝定都北京时为了招商引资增加税收,曾在多处城门之外建造了商用铺面房屋,称为“廊房”,但是最终只有正阳门外的廊房成了气候。因为明朝的五府六部(除刑部设在西单)都在正阳门里,京官退朝或外官进京都要应酬交际和送往迎来,自然给这里带来生意。长盛不衰的大栅栏商业街原名就叫“廊房四条”,与之并列的廊房头条、二条、三条也都存留至今。但是为什么这些胡同的东口不在前门大街,而在大街西侧的珠宝市街呢?</p>
<p>前门大街是皇帝前往天坛和先农坛的御道,原本十分宽阔,可是由于商业利益驱使,两侧的商家不断向街心侵蚀。他们先是在街心两旁搭建布棚摆设地摊,继而又加固为临时板房,最终改建为长久的店铺。清朝《日下旧闻考》记述,明末崇祯时期官府曾以防火为由,试图拆除前门大街上的布棚地摊,有官员反驳说棚子搭建在街上,即使发生火灾也不会蔓延到路旁的房屋,清初诗人吴伟业也有诗句说“布棚摊子满前门”。清朝官员认为鳞次栉比的棚摊里百货云集是皇都富庶繁华的表现。</p><br/>&nbsp;
<p>一条大街就这样被后来出现的两排商铺分隔为三条街道,即中间被挤压变窄的前门大街,西侧的珠宝市街和粮食店街,东侧的肉市街、瓜子店胡同和果子市胡同。2008年前门大街被改建为步行街时重新铺砌了石板御道,为了展宽道路拆除了两侧的一些店铺房屋,其实是部分地恢复了大街的历史宽度。</p><br/><br/>&nbsp;
<p>清朝不准汉人在内城居住,举子进京会试都住在外城的会馆,而会馆最初就是由饱尝科举艰辛的京官们为造福同乡举子而集资兴建的“会试旅馆”,所以会馆名称皆冠以地名。进士出身的官员们需要文化消费,于是带火了经营书籍文具古董的琉璃厂街。官员们还要满足口腹声色之欲,这就兴旺了正阳门外的商业娱乐业餐饮业。也有举业不成难回家乡的人转行做起了生意,著名的北京臭豆腐,就是由安徽落第举子王致和在大栅栏街以西的延寿街上创办的。</p>
<p>延寿街旧称延寿寺街,因有辽金古庙延寿寺而得名。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十八日,北宋的徽宗皇帝和后妃皇族数千人被金国军队押解到燕京,即今北京。徽宗被关押在延寿寺,皇族子孙被关押在今广安门内大街回民学校所在地的仙露寺。七月初十日,钦宗皇帝也被押解到燕京,关押在悯忠寺,即今法源寺。当时正值暑季不便远行,金军休整数月以后于九月十三日起程,又将徽宗钦宗押往今哈尔滨附近的金国国都上京会宁府。</p><br/>&nbsp;
<p>我在探访延寿寺遗迹时,巧遇一位出生在佘家胡同的汪老先生,他目睹过延寿寺的变迁。他说延寿寺在解放前已经破败不堪,房屋被出租给裁缝等小生意人,解放后变成了住满居民的大杂院。1966年之前延寿寺的危房被拆除,建起一座三层小楼,成为毛笔厂的生产车间,现在小楼由浙江某单位使用。</p>
<p>前门大街以东的薛家湾胡同有个钱氏宗祠,大门题刻着对联“武肃勋名久,彭城世泽长”,横批是“铁券家声”。钱氏宗祠的始祖是五代时期的吴越国王钱鏐,曾受封为彭城郡王,死后赐谥为“武肃”。铁券即唐朝赐予钱鏐的铁质镶嵌金字的“免死牌”,现存国家博物馆。成书于北宋初年的《百家姓》所说“赵钱孙李”中位居第二的钱氏,就是指钱鏐家族。民国时期北京钱氏地位最高的名人是曾于1918年出任国务总理的钱能训,时值一战结束,原在东单北大街清朝被迫为纪念德国公使克林德而建的牌坊被移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保卫和平”牌坊),就是在钱能训任期内进行的,牌坊匾额“公理战胜”也是钱能训请自己的亲属书法家许宝蘅书写的。</p><br/>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1-11-2 20:47:00

&nbsp;
<p>嘉靖改制祭祀分两坛</p>
<p>乾隆疏渠天桥留双碑</p>
<p>古代帝王自称天子,将祭天视为最重要的大典。中国地处北半球,直射赤道的太阳在北半球看来位置偏南,所以南方被视为最靠近上天的地方,天坛要设在南郊。永乐皇帝定都北京时,在今祈年殿的位置建造了一座大祀殿,祭祀天地日月之神,称为天地坛。 </p><br/>&nbsp;
<p>嘉靖皇帝认为天地合祭不合古制,他于嘉靖九年(1530年)决定另外建造地坛、日坛和月坛。他将原来的天地坛改建为祈谷坛,将原来的大祀殿改建为圆顶的大享殿,用蓝、绿、黄三色琉璃瓦覆盖三重圆顶以象征上天、庄稼和土地,又在大享殿以南另外建造了举行祭天大典的圜丘坛,即天坛。“圜”读音“圆”,有天体的含义,象征着上天。</p>
<p>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年)扩大了圜丘坛的直径,将三层平台原有的蓝色琉璃砖围栏更换为白色汉白玉围栏,地面改用石块铺砌。乾隆皇帝认为祈谷坛大享殿的名称也有问题,因为“大享”的本意是指秋后粮食收获时,在此祭享上天回报天恩,但是正月举行祈谷典礼时庄稼尚未播种,遂将大享殿更名为祈年殿,意为祈求丰年,又将原来三色的圆顶改为单一的蓝色,使外观更为庄重。</p><br/>

秋水 发表于 2011-11-4 15:59:00

真好,真好。

善若水 发表于 2011-11-3 18:10:00

<strong><font color="#008080" size="5">获益匪浅!可惜昨天感冒未愈不能前往聆听讲座,遗憾。北青报的报导我可是保留了,后面发来供没听讲座的朋友阅览。</font></strong>

弘德皇帝 发表于 2011-11-3 18:24:00

再次学习!

老片 发表于 2011-11-3 20:46:00

坐稳喽慢慢看!

指南的枣树 发表于 2011-11-3 14:42:00

<p>学习中。</p>

btchl 发表于 2011-11-8 10:29:00

<p>图文相配,喜欢这样的文章!谢谢版主</p>

zhuguli 发表于 2011-12-15 17:33:00

<p>天天从燕墩边过啊。</p>
<p>&nbsp;</p>
<p>楼主的照片真好,多年前的前门大街啊,那时天天骑车从那走。看着新牌坊建起来。</p>

苦藤法师 发表于 2011-12-21 16:33:00

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正阳门永定门寄语山河永定,帝都篇皇都篇称颂盛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