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拆”可是大有来头
<p><strong>在苏联作家爱伦堡的《人 岁月 生活》中看到一段文字,写的是1934年的苏联,清晰地勾勒了“拆”字的深厚渊源:</strong></p><p> </p>
<p>莫斯科当时第一次体验到建设的激情,---,夜间在城市的上空凝聚着一片橙黄色的烟雾。但在一旁也能看到人们在拆除古代文物:中国城、苏哈廖夫塔、红门。长着古树的祖博夫斯基、斯摩棱斯基、切温斯基三条林荫道构成的绿环被消灭了。很难解释何以要在革命的十七年后要破坏大批珍贵文物,而且不是自然地破坏,而是有组织的破坏。很多建筑师反对拆除红门,这座拱门并不妨碍交通,而且在红门所在的地方将来也得设一名警察,这些理由没有起作用。</p>
<p> </p>
<p>我在北方目睹人们何等狂热地摧毁值得保存下来的东西。当时还可以找到不少16-17世纪用木材盖成的教堂,它们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创造天才。而它们在存在了三四百年之后却一个跟着一个消失了。我在阿尔汉格尔斯克的时候,人们正在那里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炸毁彼得一世时代一座美丽的海关大厦。我看到人们一块砖一块砖地拆除大乌斯秋格最古老的一所教堂,他们向我解释:“我们正在盖一个浴室。”在另一个教堂里晒着衣服,衬衫下面端坐着耶稣。我们看惯了耶稣的单身像,但我却在仓库里看到一个完整的耶稣们的座谈会,有几个是缺胳膊断腿的,他们坐在那里闷闷不乐地想着什么。</p>
<p> </p>
<p>问题也许不在我的眼睛,而在时代,这个时代对于相反的现象十分慷慨。</p>
<p> </p>
<p>---《人 岁月 生活》全译本 第35-37页</p> 什么都跟老苏学 敢情那个 也是跟它学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