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1-10-26 11:33:00

富览辑芳景山涌歌海,金鳌玉蝀太液起秋风

 
<p>2011年10月26日《北京青年报》C2版《地理寻踪》</p>
<p>中轴线地理变迁之六</p>
<p>《富览辑芳景山涌歌海,金鳌玉蝀太液起秋风》</p>
<p>撰文:食烟火斋</p>
<p>摄影&nbsp; 布衣亮子&nbsp; 大漠孤狼&nbsp; 蓟风&nbsp; 食烟火斋</p><br/>
<p>(编者按)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工程启动仪式,已于6月11日中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那天举行。长约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贯穿着元明清三朝的42座古建筑,串联着宫苑坛庙和胡同街巷。本版特约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理事陆原,为读者讲述中轴线上曾经发生的系列故事。</p>
<p></p>
<p>&nbsp;</p>
<p>&nbsp; </p>
<p>景山是中轴线上的最高点。登临景山万春亭,可以北眺钟鼓楼,南瞰紫禁城,西观北海,东望东苑,所以乾隆皇帝将万春亭两翼的四座亭子自西向东依次命名为富览、辑芳、观妙、周赏,诚为环视京城景色的佳处,本期地理寻踪就从景山开始。</p>
<p><br/>&nbsp;</p>
<p>公园如今成大众乐园</p>
<p>景山过去是皇家青山</p>
<p>我在景山公园听到过“五个亭子一棵树”的说法,是调侃这里景点太少、面积也不大、而且崇祯皇帝自缢的那棵歪脖老槐树还是后来补栽的一句戏言。然而景山公园位置适中,交通方便,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多年来已经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乐园。景山东门那片空场是地书爱好者的“写字台”,方砖作纸,清水当墨,人人手执一米多长的大笔,真应了“大笔如椽”那句老话。但见写字人悬腕运肘,笔走龙蛇,果然是“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西门里边的槐树林下是舞者的领地,铜管吹奏乐声悠扬,手舞足蹈风姿曼妙。万春亭上视线开阔,常有摄影人架设着长枪短炮,居高临下扫荡四方。每逢周日,景山又是歌的海洋。这边正在追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那边已经宣告“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它”。山前“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山后“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待到数百人放声齐唱“一条大河波浪宽”,你胸中的波涛不可能不随之汹涌澎湃。</p>
<p><br/></p>
<p>&nbsp;</p>
<p>&nbsp; </p>
<p>然而就是这座游人如织的景山,它的来历却是扑朔迷离。有人认为景山和北海琼华岛原来都是永定河古河道形成的岛屿,辽金时期兴建皇家园林被堆土加高成山。有人认为景山底下压着元朝皇宫里的延春阁,是明朝官府运土堆山以镇压元朝风水。我的朋友张富强先生告诉我景山的前身是元朝的青山,景山公园在元朝是皇宫北边的御苑。张富强先生是景山公园的研究室主任,他在《马可·波罗游记》里边找到了对于青山的描述:“离皇宫不远的北面,距大围墙约一箭远的地方,有一座人造的小山,高达一百步,山脚周围约有一英里。山上栽满了美丽的长青树,因为大汗(元世祖忽必烈)一听说哪里有一株好看的树,就命令人把它连根挖出,不论有多重,也要用大象运到这座小山上栽种。这使得这座小山增色不少,因此这座小山树木四季常青,并由此得名青山”。元朝皇宫的北门称为厚载门,元人陶宗仪所著《南村辍耕录》在《宫阙制度》里也提到“厚载北为御苑”。</p>
<p></p>
<p>&nbsp; </p>
<p>元朝不仅在御苑栽种了奇花美树,饲养了珍禽异兽,而且还开辟了八顷农田,由皇帝率领近侍亲自耕种,以示倡导农业,收获的粮食用于祭神上供。明清时期皇帝在先农坛亲耕收获的粮食,贮存在神仓院的粮仓里边,元朝在御苑也有两座粮仓,其遗迹就是现在位于景山公园东北角和西北角的集祥阁与兴庆阁。这两座阁楼外观看起来是两层,但是以前在内部没有楼板,上层阁楼与下层砖台空间相通,体现了粮仓贮存粮食的功能,前不久维修集祥阁时才在内部加装了楼板。张富强先生告诉我,2006年在景山公园施工时出土了重达338市斤的石雕砝码,应该是元朝用于称量粮食的衡器。</p>
<p>元朝在御苑里砌筑地下暗渠引水灌溉农田和花木,所以至今在景山公园还遗留着许多用于暗渠封顶的盖板石。御苑的水源来自北海,引水渠流经现在的景山西街,在经过景山西门外边的地方以前还有一座石桥,如今水渠和石桥都已被埋入地下。</p>
<p><br/>&nbsp;</p><br/><br/><br/><br/><br/><br/><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26 12:11:27编辑过]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1-10-26 11:44:00

&nbsp;
<p>永思观德寿皇殿</p>
<p>火车轮船拖拉机</p>
<p>清朝入主北京皇宫以后,当然不能容许明朝风水镇山的名称继续存在,遂于顺治十二年六月初四日(1655年7月7日)将万岁山更名为景山。关于景山名称的含意,有人说是大山,有人说是景仰圣德,我认为是出自《诗经·定之方中》的“望楚与堂,景山与京”诗句。《定之方中》是一首颂歌,称颂了卫文公迁都到楚丘以后励精图治国势日盛的业绩,清朝的顺治皇帝也是从沈阳盛京迁都到北京来的。1643年顺治皇帝在沈阳盛京已经登上了皇位,他于1644年10月19日来到北京以后,又在10月30日前往天坛祭天,并且再次宣布登上皇位,以表示他从此成为了整个天下的主人。</p>
<p></p>
<p>&nbsp;</p>
<p>景山背后有明朝遗留的寿皇殿、永思殿、观德殿,从名称就可以看出那是皇家办理丧事及纪念祖先的地方。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顺治皇帝最宠爱的皇贵妃董鄂氏(即民间讹传的董小宛)死去,灵柩停放在景山观德殿,在按照皇后规格大办了丧事之后,就在观德殿前举行火化仪式。五个月以后顺治皇帝死去,在景山寿皇殿停灵百日之后,也在寿皇殿前举行了火化仪式。当时东陵尚未完工,顺治皇帝和董鄂氏的骨灰继续停放在景山,直到康熙二年(1663年)才送往东陵安葬。由于景山平时人迹罕至,所以曾经被当作皇家监狱,雍正皇帝在这里囚禁过他的三哥允祉和十四弟允禵。</p>
<p>&nbsp;</p>
<p></p>
<p>&nbsp; </p>
<p>明朝遗留的寿皇殿位置偏东,规模不大,乾隆十四年(1749年)又在景山中轴线上仿照圆明园安佑宫的格局重建了寿皇殿,用以供奉清朝历代皇帝和皇后的影像。张富强先生告诉我,这些影像不是手绘而是丝织的,尺寸比真人还大,在民国时期就已入藏故宫博物院了。寿皇殿面阔九间,与太庙是同等规格,在月台两侧陈设着铜鹤与铜鹿,铸造精美的铜鹿脖子上边还有“大清乾隆年造”的铭文。由于圆明园的安佑宫已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仿照安佑宫建造的景山寿皇殿就成为了研究圆明园古建筑的实体样本。</p>
<p>&nbsp;</p>
<p><br/><br/><br/><br/></p>
<p>&nbsp; </p>
<p>寿皇殿东边是永思殿,再往东位于牡丹园北面的院落就是观德殿。牡丹园一带旧时是大片的空地,明清两朝的皇帝都曾经在这里观看过武士射箭,因此许多朋友都以为观德殿名称的含意就是观看射箭。其实观德殿名称的本意还是观瞻祖德,这与景山作为皇家纪念祖先场所的主体功能是一致的。乾隆皇帝在《重建寿皇殿碑文》里也写道“可以抒忱,可以观德”和“观德于兹”。</p>
<p>&nbsp;</p>
<p></p>
<p>&nbsp; </p>
<p>古建筑外檐彩画的画面多为吉祥瑞兽、花鸟虫鱼或是寓意为抑制火灾的漩涡水纹,但是观德殿的外檐却有许多现代题材的彩画。西边画有浓烟滚滚疾驶的火车,寓意为“工人阶级是革命的火车头”。东边画有骏马奔驰,寓意为“建设发展一日千里”。南面正中是红日跃出大海,寓意为“东方红、太阳升”。北面画有大货车行驶在农村大道上,拖拉机开进滚滚麦浪中,还画有北京火车站、农业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和民族饭店,这些都是当年北京最宏伟的建筑物,体现着建设成果。北面正中是巨轮破浪前进,这在当年寓意为“大海航行靠舵手”,是文革时期最常见的绘画题材。<br/>  这些彩画气势雄伟,色彩艳丽,展现出时代的特色和绘制者不凡的功力。张富强先生说,景山公园在文革期间一度关闭,直到1978年8月1日才恢复开放,观德殿的彩画就是在这段时间里绘制的,公园将会对其妥善保留和保护。<br/>&nbsp;</p><br/>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1-10-26 11:51:00

&nbsp;
<p>堆云积翠琼岛春阴</p>
<p>金鳌玉蝀太液秋风</p>
<p>出了景山公园西门,穿过陟山门街,我来到北海公园的东门陟山门。“陟”读音为“至”,意为登高,因为进门过了陟山桥,就可以登上琼华岛的白塔山。白塔山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朋友们一定会说有白塔。白塔始建于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而这里在金朝就是皇家园林了。我说这里最大的特点是满山几乎不露黄土,到处全都覆盖着太湖石,以致于下雨时候流下山的不是泥水而是清水。</p>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1-10/2011102611454289513.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p>
<p>&nbsp; </p>
<p>北宋的宋徽宗皇帝曾经搜集了大量太湖石在开封兴建御苑艮岳,金朝的金世宗皇帝下令将艮岳的太湖石悉数运来,堆砌在琼华岛上点缀风景。至今琼华岛上那些幽深曲折的石洞,玲珑峻峭的假山,都是用800多年以前从开封艮岳运来的太湖石砌筑而成的。到了明清两朝,为了点缀皇宫御花园和宁寿宫乾隆花园等处风景,曾从琼华岛拆取太湖石,以至山顶和山后一度有黄土裸露。后来乾隆皇帝命人取来北京西山出产的黄褐色的“北太湖石”加以补充,所以现在琼华岛上既有灰白色的太湖石,也有不少黄褐色的北太湖石。</p>
<p>&nbsp;</p>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1-10/2011102611461636048.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p>
<p>&nbsp; </p>
<p>满山覆盖着太湖石的琼华岛,远望就像是堆满了白云,因此南麓桥北那座牌坊就名为“堆云”。金世宗的孙子金章宗同样酷爱山水,他将琼华岛风光命名为琼岛春云,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后人改称为琼岛春阴,乾隆皇帝题刻的琼岛春阴石碑就在白塔山东麓。桥南的牌坊名为“积翠”,是指团城上边繁茂的古树名木恰似翡翠堆积而成。乾隆皇帝时常在团城树下纳凉赏景,他将一株金朝油松封为遮阴侯,将另一株金朝白皮松封为白袍将军,又将一株斜伸向北海水面的古松封为探海侯,还为承光殿旁边的一株栝树写了诗歌《古栝行》。“栝”读音为“瓜”,是松柏一类的珍稀树木,乾隆皇帝说松树叶子一簇五针,而栝树叶子一簇三针。这株栝树和探海侯古松今已不存,遮阴侯和白袍将军依然挺拔苍翠。</p>
<p>&nbsp;</p>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1-10/2011102611465447886.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p>
<p>&nbsp; </p>
<p>由于明朝的皇宫位置南移,因此又开挖了南海以使西苑能够与皇宫并列。南海与原有的北海和中海合称为太液池,又称为西苑三海,所以乾隆皇帝的诗句说“液池只是一池水,明季相沿三海分”。北海与中海的分界线是北海大桥,过去因为桥头两端立有名为“金鳌”和“玉蝀”的牌坊,所以又称金鳌玉蝀桥。“金鳌”出自《列子·汤问》所载东海有巨鳌驮载着仙岛飘浮于水面的典故,暗示琼华岛、团城和瀛台都是仙岛。古代按照五行说法西方属金,所以金鳌牌坊立在桥西。“玉蝀”出自《诗经·蝃蝀》“蝃蝀在东,莫之敢指”诗句,所以玉蝀牌坊立在桥东。“蝃蝀”读音为“帝冻”,意为彩虹,玉蝀是形容此桥像是玉石砌成的彩虹。“金鳌”和“玉蝀”牌坊上边的石匾题字出于明朝嘉靖皇帝手笔, 1954年扩建北海大桥时将牌坊拆除,那两块石匾现在陈列于首都博物馆。</p>
<p>&nbsp;</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1-10/2011102611482611187.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1-10/2011102611482693730.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nbsp;
<p>在北海公园可以看到燕京八景之中的又一处景观。我在白塔前方的善因殿上,望见了位于北海大桥南侧水中的水云榭,那里边有个石碑刻着乾隆皇帝的题字“太液秋风”,也是燕京八景之一。王实甫《西厢记》说“望穿秋水”,李后主《虞美人》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宋玉《风赋》说“风起于青苹之末”,乾隆皇帝的《太液秋风诗》也说“微见商飔苹末生”。“商飔”就是秋季的凉风,中海位于三海之间,水面宽广,视线开阔,确是临风赏月吟秋赋诗的佳境。</p>
<p>&nbsp;</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1-10/2011102611505258247.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winmore 发表于 2011-10-26 11:53:00

<p>抢个沙发。</p>
<p>陆老师的文章是学习御林文化的必读之作。</p>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1-10-26 11:57:00

&nbsp;
<p>佛楼佛殿重现北海</p>
<p>草堂草亭犹忆东苑</p>
<p>我知道过去在金鳌玉蝀桥的桥洞两侧刻有乾隆皇帝题写的对联,也知道1954年扩建北海大桥时尽量使用了原来的石材以保持古桥原貌,但是不知道现在的北海大桥是否还有那些对联。在北海公园工作的任明杰先生让我靠近大桥,注意观察中间桥洞两侧的立面,我果然看到了刻在两块条石上边的字句:“绣縠纹开环月珥,锦澜漪皱焕霞标”,桥洞上方还有横批“紫海回澜”,文字与古籍记载的完全一致。“縠”读音为“湖”,指丝织的绉纱,这副对联是说绉纱似的水波将半圆的桥洞倒映成一轮圆月,锦缎般的涟漪将晚霞映上了垂柳的树梢,横批“紫海回澜”是说晚霞将水面染成了紫色,诗情画意,风光无限。</p>
<p>这次北京市为了配合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启动的文物工程,也包括北海公园的景观重建。任明杰先生告诉我,北海北岸消失已久的万佛楼和大佛殿重建工程已经立项,将来北岸的景观会更加丰富。</p>
<p></p>
<p>&nbsp; </p>
<p>中国古代的城市布局讲究均衡对称,明朝在皇宫东边也有一座东苑,范围大致是现在的南池子大街两侧。如果说西苑的风格是打造人间仙境,那么东苑的特色就是追求田园风光。明宣宗时期在菖蒲河畔搭建了草堂茅舍,梁柱都使用未加修饰的树干,屋顶覆盖着茅草,沿河有小桥,有草亭,有弹琴读书的草轩,院外围绕着竹篱,院里栽植着瓜菜葫芦。明宣宗喜欢领着侍从们在菖蒲河张网捕鱼,还要当场做成鱼羹与大臣们分享。菖蒲河上游有两路水源,一路由紫禁城护城河向南流经现在的飞龙桥胡同而来,飞龙桥胡同得名于明朝的飞虹桥,史籍记载桥身雕饰着栩栩如生的鱼龙海兽,使用的石材异常精美,还是郑和下西洋时从海外带回来的。另一路由南海向东流经织女桥和外金水桥注入菖蒲河,然后经过牛郎桥汇入玉河。</p>
<p>如今的菖蒲河公园是当年东苑的一部分,那里水木明瑟,蒲苇丛生,亭台掩映,柳绿花红,岸边还有一座东苑戏楼,那就是对昔日东苑的纪念。</p>
<p>&nbsp;</p><br/><br/><br/><br/>

东方天空 发表于 2011-10-26 13:02:00

还是古代人会享受啊...............我好想穿越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1-10-26 12:19:00

<p>为了拍摄琼岛春阴,我去了两个春天,但是还是没有逮到白云:</p>
<p>&nbsp;</p>
<p><a href="http://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1-10/2011102611482611187.jpg" target="_blank"><img style="WIDTH: 700px; CURSOR: pointer" title="oldbeijing.org" border="0"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1-10/2011102611482611187.jpg" onload="imgresize(this);"/></a></p>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1-10-26 12:02:00

<p>有一本画册说这张老照片是八国联军在某宫殿前:</p><br/><br/>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1-10-26 11:37:00

&nbsp;
<p>虬龙柏下埋葬霜眉猫</p>
<p>老槐树上吊死崇祯帝</p>
<p>元朝将北海琼华岛上的山峰作为风水镇山,命名为万岁山,明朝则将青山命名为万岁山,所以现在景山公园正门匾额上边的题字是“万岁门”。明朝初期曾在万岁山脚下贮存大量煤炭“以备闭城不虞之用也”,这是为了一旦发生战争,城门关闭交通断绝,万岁山的存煤可以保障宫廷燃料供应,所以万岁山又称为煤山。明朝后来又在北安门(清朝改称地安门)路旁建造了数百间“煤室”贮存煤炭,史料记载当时煤炭价格是一千斤一两银子,百姓只能随用随买,而皇家煤室的存煤只进不出以备应急,平时轻易不肯动用。</p>
<p></p>
<p>&nbsp;</p>
<p>&nbsp; </p>
<p>明朝的万岁山林木葱郁,遍布着亭台楼阁,山下的百果园广植珍稀果树,有成群的鹿、鹤漫步其间。山顶两株大松树下边设有石雕御座,是皇帝在重阳节登高赏景的地方。嘉靖皇帝住在西苑永寿宫的时候,养着一只周身浅青色惟有眉毛洁白的狮子猫,赐名为“霜眉”。霜眉平时与皇帝形影不离,皇帝睡觉时就不吃不喝地守候在旁寸步不移。霜眉死后嘉靖皇帝十分伤心,命令儒臣为它撰写悼词,有个翰林院侍读袁炜写出了“化狮为龙”的佳句深得皇帝赞赏,六年之间即由正六品的侍读升为正二品的礼部尚书。嘉靖皇帝把霜眉埋葬在万岁山背后的一株柏树底下,还立了石碑称为“虬龙冢”。如今虬龙冢踪迹无觅,由此得名的虬龙柏仍在景山北麓中间的登山道旁。</p>
<p><br/>&nbsp;</p>
<p><br/><br/></p>
<p>&nbsp; </p>
<p>说到景山的古树名木确实源远流长,在东门里边有两株苍劲挺拔的金朝古柏,曾被康熙皇帝赐名为“二将军柏”。在永思殿前有一株唐朝古槐,明人刘若愚所著《酌中志》说古槐上边悬挂着一块铸铁云板,因为年深岁久大半被包入了树干之中,树皮外边只露出十分之三。现在云板已经消失,但是在树干的裂隙当中又长出一株小槐树,成为槐中抱槐的奇观。《酌中志》还提到明朝在寿皇殿东边种植牡丹芍药甚多,现在这一带仍然是牡丹园,每逢花季园中粉白黛绿,姹紫嫣红,其中还有一株粗如碗口、高过一人的牡丹之王,吸引了无数赏花人、摄影者和画家,诚所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p><br/>&nbsp;
<p>景山公园最著名的古树,当属那株崇祯皇帝自缢的老槐树了。1644年4月24日中午,李自成军队攻入了北京外城,当晚崇祯皇帝打发三个儿子更换平民服装出宫逃命,又逼令周皇后自缢,然后拔剑砍死了女儿昭仁公主,砍伤了长平公主。4月25日早晨,李自成军队攻入北京内城,崇祯皇帝登上端门,亲自撞响景阳钟召唤文武百官前来救驾,但是没有一人响应。随后崇祯皇帝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陪同登上万岁山,眼见满城战火大势已去,遂自缢于东麓的老槐树上,尸体悬挂了三天才于4月27日被发现。</p>
<p>民国时期学者陈宗藩出版于1930年的《燕都丛考》记述,当时“自缢之树尚在,惟已枯其半”。一度有好事者将这株吊死了皇帝的老槐树挂上铁锁链,称为“罪槐”。文革期间已经枯死的老槐树被砍伐,现在原址上边的槐树是于1997年补栽的。</p><br/>

景山东街 发表于 2011-10-26 13:24:00

细品味,陆老师文章拜读啦,下回来京,再去北海看看。

梦惊客 发表于 2011-10-26 14:47:00

<p><font color="#000000" size="6" face="黑体">指鹿为马终非马</font></p>
<p><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6"><font face="黑体"><b>食烟火斋</b>亦非斋</font></font></font></p>
<p>&nbsp;</p>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1-10-26 21:13:00

<p>北海大桥另一面也有对联:</p>
<p>&nbsp;</p>
<p>玉宇琼楼天上下</p>
<p>方壶圆峤水中央</p>
<p>(方壶、圆峤、瀛洲、蓬莱、方丈都是海上仙岛,秦始皇派徐福就是去寻找仙岛。指瀛台、团城、琼华岛也是仙岛。一池三岛是皇家园林的定式)</p>
<p>&nbsp;</p>
<p>横批:</p>
<p>银潢作界(就是说金鳌玉蝀桥是中海与北海的界限)</p>

逍遥游天下 发表于 2011-10-26 19:31:00

<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00" size="5">平時众人常去的游览景点,陆老师都能讲出鲜为人知的典故,看北青报的文章后,感到受益非浅。</font></strong>

大漠孤狼 发表于 2011-10-26 19:07:00

<p>每次拜读陆老师的文章都会让俺茅塞顿开!跪谢了!</p>

弘德皇帝 发表于 2011-10-26 20:25:00

北海大桥上那幅对联,真是头回知道,又长知识了!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1-10-26 22:19:00

回复:(老片)古建筑外檐彩画的画面多为吉祥瑞兽、花...

观德殿现在不让靠近。你去的时间事先告诉我,我会给你一道过关秘诀。

老片 发表于 2011-10-26 22:01:00

<p>古建筑外檐彩画的画面多为吉祥瑞兽、花鸟虫鱼或是寓意为抑制火灾的漩涡水纹,但是观德殿的外檐却有许多现代题材的彩画。西边画有浓烟滚滚疾驶的火车,寓意为“工人阶级是革命的火车头”。东边画有骏马奔驰,寓意为“建设发展一日千里”。南面正中是红日跃出大海,寓意为“东方红、太阳升”。北面画有大货车行驶在农村大道上,拖拉机开进滚滚麦浪中,还画有北京火车站、农业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和民族饭店,这些都是当年北京最宏伟的建筑物,体现着建设成果。北面正中是巨轮破浪前进,这在当年寓意为“大海航行靠舵手”,是文革时期最常见的绘画题材。<br/>  这些彩画气势雄伟,色彩艳丽,展现出时代的特色和绘制者不凡的功力。张富强先生说,景山公园在文革期间一度关闭,直到1978年8月1日才恢复开放,观德殿的彩画就是在这段时间里绘制的,公园将会对其妥善保留和保护。</p>
<p>&nbsp;</p>
<p><br/>&nbsp;</p>
<p>这个那天去看看!谢谢陆老师!</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26 22:01:42编辑过]

善若水 发表于 2011-10-27 10:16: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蓟风</i>在2011-10-27 9:40:00的发言:</b><br/>陆老师中轴线文章已经发了六篇了,可喜可贺! </div>
<p><strong><font color="#008080" size="4">同感与敬佩!补一张上来,没看到此文的朋友可放大阅览。</font></strong></p><br/><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27 11:56:12编辑过]

蓟风 发表于 2011-10-27 09:40:00

陆老师中轴线文章已经发了六篇了,可喜可贺!

rmj7976 发表于 2011-11-1 00:34:00

看到陆老师的文章,我很欣慰哦!嘿嘿!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1-11-1 00:44:00

看到rmj啦。你好啊。

弘德皇帝 发表于 2012-1-25 17:25: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食烟火斋</i>在2011-10-26 21:13:00的发言:</b><br/>
<p>北海大桥另一面也有对联:</p>
<p>&nbsp;</p>
<p>玉宇琼楼天上下</p>
<p>方壶圆峤水中央</p>
<p>(方壶、圆峤、瀛洲、蓬莱、方丈都是海上仙岛,秦始皇派徐福就是去寻找仙岛。指瀛台、团城、琼华岛也是仙岛。一池三岛是皇家园林的定式)</p>
<p>&nbsp;</p>
<p>横批:</p>
<p>银潢作界(就是说金鳌玉蝀桥是中海与北海的界限)</p></div>
<p>这个现在尚存??</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富览辑芳景山涌歌海,金鳌玉蝀太液起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