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之荣耀 发表于 2011-9-17 13:33:00

<p><font face="Verdana">佛教《心地观经》曰: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千百劫,于多生之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子即是慈母……佛教本不提倡孝,但在中国这块历来受儒家学说熏陶的土地上,不提倡孝就可能站不住脚,所以,佛家后来逐步把儒家的观念纳入佛教之中,到唐以后,佛家就杜撰了一些佛的行孝故事来宣扬孝道了,这龛造像就表现了释迦牟尼前世和今生行孝的故事。</font></p>
<p>&nbsp;</p><br/>

神之荣耀 发表于 2011-9-17 13:34:00

<p><font face="Verdana">在整龛造像的中部有一块两米多高的石碑——《三圣御制佛牙赞》。此碑旧刻于庐山乾明寺,碑中由三个“王”字重叠组成的字即今天圣贤的“圣”字,指的是宋太宗、真宗、仁宗三位皇帝。佛教密宗不仅有秘密的仪式,秘密的咒语,还造有一些秘密的文字。</font></p>
<p>&nbsp;</p><br/>

神之荣耀 发表于 2011-9-17 13:34:00

<p><font face="Verdana">接下来,是观无量寿佛经变相,龛高8.1米,宽21.6米,深3米,刻像面积160多平方米,刻像169尊。这龛造像亦称“西方净土变”,其规模之大,堪称全国同类题材之冠。西方净土变是佛教壁画和石窟艺术中常见的题材,是根据净土宗所奉的净土三经《佛说阿弥陀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无量寿经》所刻。宝顶这龛西方净土变,在上层刻西方三圣和极乐盛况,下层刻三品九生,两侧刻十六观,以饱满的构图,精巧的雕琢,琳琅满目的形象为我们展现了当时人们理想中的西方极乐世界的盛况。</font></p>
<p>&nbsp;</p><br/>

神之荣耀 发表于 2011-9-17 13:35:00

<p><font face="Verdana">在七重栏楯的上方,端坐着“西方三圣”主像,中间为阿弥陀佛,左右是他的胁侍观音和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专门接引众生往升西方极乐净土,亦称之“接引佛”。其头布螺髻,面目慈祥,表情宁静。</font></p>
<p>&nbsp;</p><br/>

神之荣耀 发表于 2011-9-17 13:35:00

<p><font face="Verdana">观音是“大悲”的象征,凡受苦众生,只要念其名号,皆能寻声前往拯救解脱。其头戴化佛宝冠,胸饰璎珞,显示出悲天悯人的气度。大势至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塗,得无上力而得名。其头戴宝瓶冠,身著天衣,气度不凡。二菩萨头顶上方各有十方诸佛并列,背后有祥云缭绕,飞天起舞,青鸟翱翔;左右侧刻有珠楼和大宝楼阁;在七重栏楯的七根莲花柱上,各立有一天国乐童,他们或横笛吹奏,或手持拍板,或吹箫击鼓,共演法音。其形象乖巧,神态专注,似沉醉在优美的天乐意境之中。</font></p>
<p>&nbsp;</p><br/>

神之荣耀 发表于 2011-9-17 13:36:00

<p><font face="Verdana">在栏楯之下,刻着图文并茂的“三品九生图”。“三品九生”是佛教把往升极乐净土的众生根据其生前行善积德的多少而划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分为上、中、下三生,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并铭文言:上品皆菩萨,中品阿罗汉,下品全凶恶。上品之人,由西方三圣亲自迎入天国;中品之人由菩萨迎入天国;下品之人只要日念弥陀,临终前皈依佛法,经过若干劫后,于莲花之中脱胎换骨而出,方可以佛为师,以菩萨为友,亦可往升天国。在三品九生图下面的栏杆上,刻有许多荷花童子,他们或在荷叶中露脸窥视,或在莲花上参禅打坐,或在栏杆上嬉戏玩耍,显得天真烂漫,为阿弥陀佛主持的佛国世界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盎然生趣。</font></p>
<p>&nbsp;</p><br/>

神之荣耀 发表于 2011-9-17 13:36:00

<p><font face="Verdana">在“三品九生图”的左右两边,错落有致地刻着十六观法的图像和偈语,所谓“十六观法”即是把心思集于一处,排除诸般杂念,真心想于西方修行方法。其内容有:日观、水观、地观、树观、池观、佛像观等,《观无量寿佛经》对每一观都有详细的说明。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刻的“十六观”主体不再是经书上的韦提希一人,而是社会各阶层人物形象,这充分表现出了当时的主建者对经轨的超越,以及在表现主题思想,在内容、题材取舍方面的创造性。</font></p>
<p>&nbsp;</p><br/>

神之荣耀 发表于 2011-9-17 13:37:00

<p><font face="Verdana">这龛西方净土造像因岩施刻,起伏有致,显得繁而不乱,犹如似锦繁花,众彩纷呈,以盎然的意趣和欢乐和谐的气氛来突出了天国的幸福美好,显示出匠师们非凡的艺术功力。虽然西方极乐世界的一切美好都是虚无缥渺的,但人们祈求幸福生活的愿望却是真诚的。宝顶大佛湾的这龛“西方净土变”正是人们追求幸福,向往美好生活的真实反映,其情其境,堪称石窟艺术中的精品佳作。 </font></p>
<p>&nbsp;</p><br/>

神之荣耀 发表于 2011-9-17 13:37:00

<p><font face="Verdana">地狱变相,龛高12.68米,宽19.95米,深2.44米,刻像133尊。在地狱的上方刻有十斋日佛,他们可为活人提供祈福免灾的机会,日念其千遍,可免坠地狱。对应下来刻了十大冥王,十大冥王的左侧刻有一速报司,右侧刻有一现报司,从而构成阴曹地府的十二殿。</font></p>
<p>&nbsp;</p><br/>

神之荣耀 发表于 2011-9-17 13:37:00

<p><font face="Verdana">在十大冥王的中间端坐着地藏王。他手托摩尼宝珠,宝珠放出六道佛光,其中两道上天,两道入地,以示其智慧之心上至天堂,怜悯之心下及地狱,他在关注着地狱里的一切受苦众生。据佛经说:地藏曾在佛前许下宏愿——地狱不空不证菩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表达了地藏王要度尽六道众生的坚定信念。因此,在佛门之中,他以“大愿”而著称。</font></p>
<p>&nbsp;</p><br/>

神之荣耀 发表于 2011-9-17 13:38:00

<p><font face="Verdana">地狱为众苦集聚之所,在地狱之门的右上方有一杆巨秤,秤钩上钩着一个“业”字,表示灵魂入地狱时要把生前所作的“业”钩在秤上称一称,看善业和恶业各做了多少。在地狱的左上方还刻有一面“业镜”,以示明镜高悬,量刑公平无私。下面是刑罚酷虐、阴森可怕的十八种地狱(由右至左依次排列)</font></p>
<p>&nbsp;</p><br/>

黑龙 发表于 2011-9-18 21:46:00

<p>少见的好帖,照片精致,文字详尽,堪称导游手册</p>
<p>&nbsp;</p>
<p>学习了,</p>

神之荣耀 发表于 2011-9-19 22:32: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黑龙</i>在2011-9-18 21:46:00的发言:</b><br/>
<p>少见的好帖,照片精致,文字详尽,堪称导游手册</p>
<p>&nbsp;</p>
<p>学习了,</p></div>
<p>谢谢鼓励!~</p>
<p>文字是从网上的资料和导游词中摘的。</p>

神之荣耀 发表于 2011-9-14 17:06:00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释迦牟尼表情安详,慧眼微闭,似睡非睡,怡然自若,毫无苦处,显得慈悲宽怀,气度非凡。其弟子从平地涌出,躬身肃立,正在聆听老师的最后一次说法。释迦的胸前设有供坛、祭品和香炉,炉中香烟袅袅,直上青天。释迦腹前,有两根雕花立柱撑持龛顶。涅槃变相是佛教艺术中一个古老而又重要的题材,全国各地所造的涅槃变相很多。这龛造像和其他各处的造像相比,在造型处理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整个卧佛只表现了上半身,双脚隐入岩际,右肩陷于地下,左肩在五色祥云之中,以示释迦牟尼横卧于天地之间。这种处理使造像显得意境博大而有魄力。从而还导致了民间一句夸张的俗语,说宝顶的卧佛是“头在大足,手摸巴县,脚踏泸州”。这正是采用这种“意到而笔不到”的表现手法所产生的良好艺术效果的反映。</font></p>
<p>&nbsp;</p><br/>

神之荣耀 发表于 2011-9-14 17:07:00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在“卧佛”胸前,有二天王捧抬着香案。香案前有一头戴冕旒,手执笏,形似帝王的造像(身份待考)。香案上陈列着供盘和香炉。盘内盛桃、榴、葡萄等供物。炉中香烟缭绕,徐徐上升,形成一块巨石,与龛顶相接,同右侧的两根雕花立柱一起,共同支撑着龛顶六十余吨重的岩石。烟云间,有释迹母亲摩耶夫人,姨母摩河波者波提,发妻耶输陀罗等内眷像九身;她们或持花或献果,立于虚空。其间有雍容大度的贵妇,亦有窈窕俊秀的淑女。这既应证了"天众持妙天华,游虚空,赞圣德,名竭诚兴,共兴供养"的记载,又与佛前弟子群像共同对主像起到了“以小衬大,以竖破横,虚实相济”的作用。天众的花冠衣饰玲珑剔透,与“卧佛”大刀阔斧的袈裟相映成趣,使整部造像构图饱满,既符合宗教造型艺术的仪轨,又有一定的新意,气势宏伟,意境深邃,令人观之肃然起敬。&nbsp; </font></p>
<p>&nbsp;</p><br/>

神之荣耀 发表于 2011-9-14 17:08:00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卧佛前面有曲折蜿蜒的“九曲黄河”。据说释迦在涅槃之际,众弟子依依不舍,送行不止。尤其是小弟子阿难,他痛哭流涕,拉着释迦的衣服恳求带上自己。释迦想,弟子们功德还未圆满,还必须留下修炼,所以一狠心推开阿难,用手一挥,划出一条涛涛大河把他和弟子们隔开。当然,“九曲黄河”是中国的河流。传说中将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与黄河联系起来,只能说明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 </font></p>
<p>&nbsp;</p><br/>

神之荣耀 发表于 2011-9-14 17:08:00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在“卧佛”身前,躬身肃立着声闻、菩萨、帝释和护法等群像十四尊,亦仅露上身。他们即是闻佛“涅槃”先后来到佛身旁的弟子。</font></p>
<p>&nbsp;</p><br/>

神之荣耀 发表于 2011-9-14 17:09:00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赵智凤,卷发,拱手,高1.54米。<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赵智凤(1159—1249),大足宝顶石刻总设计者和实施者、创刻者,中国晚期石刻艺术的集大成者。法名智宗,南宋昌州(今重庆大足县)人。 5岁时在家乡古佛岩落发为僧,16岁时到广汉弥牟“唐瑜伽部主总持王”柳本尊化行道场学密宗法,3年后学成。回大足宝顶建圣寿本尊殿,传瑜伽密宗教,自称第六代密宗祖师。从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开始,赵智凤发弘愿,普施法水,在地方官绅的支持下,以其毕生精力,募集资金,延工开凿了“大宝楼阁”(即今大足小佛湾造像)、“广大宝楼阁”(即今大足大佛湾造像)以及方圆5里内的摩岩造像上万躯。这些造像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无一重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1961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赵智凤清苦70余年,营造了宏大的宝顶石窟密宗金刚部道场,使宝顶山成为巴蜀密宗中心,宝顶石窟则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font></font></p>
<p>&nbsp;</p><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5 11:09:43编辑过]

神之荣耀 发表于 2011-9-14 17:09:00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罗侯罗,持如意,高2.17米。<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罗侯罗是释迦牟尼佛唯一的儿子,也是释迦牟尼的“四大声闻”和“十大弟子”之一,是佛陀做太子时和妻子耶输陀罗所生。罗侯罗为梵语Rohula的音译,又为“罗护罗”、“罗怙罗”,意为“覆障”、“障月”、“执月”的意思,因为他是在月食之夜出世的。据《未曾有因缘经》卷上记载,佛成道后六年(一说七年)始归迦毗罗城,时耶输陀罗与罗侯罗相偕同出接佛,佛乃令罗侯罗出家受戒。时以舍利弗为和尚,目犍连为阿阇梨,此即为僧伽有沙弥之始。罗侯罗诵经精进勤奋,严守戒规,二十岁成道,终证阿罗汉果,并以‘密行第一’著称。</font></font></p>
<p>&nbsp;</p><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5 11:14:14编辑过]

神之荣耀 发表于 2011-9-14 17:09:00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这些弟子像与佛经记载略异。一是佛“涅槃”时守候在旁、以及“涅槃”后先后来到佛身旁的弟子中在佛经里绝未记载有柳本尊、赵智凤两位四川密宗人士,就是在其它地方的“涅槃”图中也没有他们二人的形像。二是这些弟子虽面部表情悲哀,流露出依依难舍之情,但没有佛典中描述的怆天悲地之容,更未表现出大地震裂,金刚倾倒的惨淡场面。</font></p>
<p>&nbsp;</p><br/>

神之荣耀 发表于 2011-9-14 17:10:00

未完待续

飞的鱼 发表于 2011-9-14 19:42:00

<p>神之荣耀?很熟悉的名字</p>
<p>20多年前去过,现在看到这些石刻好亲切,卧佛和千手观音是印象最深刻了</p>
<p>不知道你路上是不是堵车了,怎么会这么长的时间?</p>

神之荣耀 发表于 2011-9-14 16:57:00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圆觉洞深十二米,宽九米,高六米,是大佛湾内最大的洞窟造像。在洞壁的左右两侧,俨然整齐地排列着十二位觉行圆满的菩萨(即圆觉菩萨),他们是: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他们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疑难问题,正轮流跪于佛前请示,佛各别作答。这一问一答记录形成的《大方广修多罗了义圆觉经》便是这窟造像的经典依据。 </font></p>
<p>&nbsp;</p><br/>

神之荣耀 发表于 2011-9-14 16:57:00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整个窟内的造像,可称为宝顶石刻艺术之精华。菩萨们头戴的花冠精巧玲珑,大都为镂空雕刻,她们身挂的璎珞细珠,历经八百多年仍然粒粒可数;她们身上的袈裟舒展柔和,如行云流水一般搭在座台上,极富丝绸的质感,看久了之后,就象微风徐来,亦会“满壁风动”一样。下面的石香案,也被处理得极富木质感,达到了乱真的地步。这里的造像从形象到神韵,到意境都被表达得细腻而准确。十二位菩萨个个端庄典雅,风姿飘逸。她们柔和的目光,微微后收的嘴角以及弥漫于脸部,那洞察一切的浅浅微笑,无不透露出她们内心的恬静优雅,显示出她们超凡绝尘的气质。她们脸部的肌肉丰满细腻,具有童颜肌肤的质感,就好似在细润的肌肤下有血液在缓缓流动一般。她们的轻沙薄裙、璎珞飘带都随着身体的起伏转折而微妙地变化,她们整个形体结构所表现出的那种优美的韵律感令人陶醉,可以说,古代的艺术家们赋予了这些冷冰冰的石头艺术的生命力!</font></p>
<p>&nbsp;</p><br/>

神之荣耀 发表于 2011-9-14 16:58:00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另外,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洞内的所有造像都与大地浑然一体。圆觉洞并非是一个天然洞窟,它是匠师们在坚硬的岩壁上一锤一锤凿出的洞。八百年前,匠师们的工具非常粗陋,当时又没有爆破技术的广泛运用,这样人工一锤一锤凿出这个精美的洞窟,必须要求工匠师除了具有高度的智慧、严谨的态度和娴熟的技巧之外,还必须付出艰巨的劳动才行。我想,是一种信仰的力量让工匠师们创造了奇迹。圆觉洞是古代艺术家们超人的智慧和巧夺天工技艺的结晶,它不愧为是“宝顶山石刻艺术之冠”。</font></p>
<p>&nbsp;</p><br/>

神之荣耀 发表于 2011-9-14 16:58:00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圆觉洞左边,是“牧牛图”,龛高5.7米,宽29.1米。</font></p>
<p>&nbsp;</p><br/>

神之荣耀 发表于 2011-9-14 16:58:00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牧牛图”是一组具有山野情趣、刀法豪放的禅宗造像。禅宗是印度佛学与中国玄学杂交的产物,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它于中唐以后逐渐兴起,到了宋代已成一枝独秀的局面。禅宗的教育重在启迪人的智慧,禅学者们拨开冗长枯燥的佛教义理思辩,强调“自悟、体认”,认为“心”是绝对的主宰,同时他们又将“自性”与“佛”划上等号,认为成佛不需外求,主张“识得自性即是佛”。在实践中,禅就是人的全部生活本身。而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人性”的耕牛就成了禅学者们“禅思”的对象。以牛喻禅曾经盛极一时。</font></p>
<p>&nbsp;</p><br/>

神之荣耀 发表于 2011-9-14 16:53:00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闲言少叙,一起来和我观赏精美的石刻艺术!这里就是宝顶山的正门,“宝顶山”三字为已故佛教协会会长赵老朴初的字。</font></p>
<p>&nbsp;</p><br/>

神之荣耀 发表于 2011-9-14 16:53:00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进去之后,向下前行不远,可以“香焚宝顶”四字石刻。</font></p>
<p>&nbsp;</p><br/>

神之荣耀 发表于 2011-9-14 16:54:00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进入大佛湾,首先看到的是两尊道教的雕像,右边是道教祖师老子与伏虎山君同塑一窟,两边的楹联是“道祖乘牛登岸上,山君伏虎镇桥头”。</font></p>
<p>&nbsp;</p><br/>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石刻观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