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工大师兄 发表于 2011-8-31 10:49:00

[资料]四川营胡同 Si Chuan Ying Hu Tong

<font face="Verdana">以下图片于2005年8月拍摄,如您也拍摄了该地区的图片或找到了其他关于该地区的文字资料,请跟帖发布!<br/></font><br/><br/><br/>
[此贴子已经被掌柜于2011-9-7 10:08:31编辑过]

建工大师兄 发表于 2011-8-31 10:50:00

<br/><br/><br/>

掌柜 发表于 2011-9-7 10:10:00

<p><font face="Verdana">四川营与棉花地<br/>&nbsp;<br/>北京晚报 [作者:陈溥]&nbsp; </font></p><font face="Verdana">
<p><br/>  骡马市大街北侧,有条南北向的四川营胡同。胡同以西由南到北为棉花头条至九条,均为东西走向。裘家街从中贯穿,将胡同分为上下,东为上,西为下,共有胡同十多条。北京叫“营”的胡同多与军旅或军事后勤保证有关,如高丽营、菜户营、铁匠营等。四川营也确实与军队有关,是明末四川女将秦良玉奉诏进京的驻兵处。</p>
<p>  秦良玉是四川忠州人,自幼与兄弟比肩习武,兼读兵法,精于骑射且胆智过人。20岁嫁给四川石柱宣抚使马千乘为妻。夫妻共同训练家乡子弟,所部称“白杆军”。因士卒皆以白木为矛杆,柄设钩,尾结环。川蜀多山,军队攀岩越壁,以矛上钩环相衔,故而行军疾速,常出其不意,百战不殆,威名远播。</p>
<p>  不幸马千乘被佞臣陷害,冤死狱中,而后秦良玉“代领其职”。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东北女真族侵掠辽东,明军大败。秦良玉奉诏督师北上,所率“白杆军”英勇顽强,击退了外族侵扰。在战斗中,秦良玉的哥哥秦邦屏战死沙场,其弟秦民屏、其子马祥麟身负重伤。京师解围后,秦良玉率部返回故乡。</p>
<p>  崇祯三年(1630年)清兵入关,北京再次告急。崇祯急诏天下兵马“勤王”。秦良玉日夜兼程,再次进京,马不停蹄地投入战斗,与友军收复滦州、遵化等地,解除了北京之危。</p>
<p>  在这次保卫战后,秦良玉没有马上离去,而是为保卫京师安全,驻扎京师,她的驻兵之处就在四川营一带。为了纪念她,四川籍人士在屯兵之处建四川会馆,为原棉花上七条1号。这是在北京建得最早的四川会馆,常称四川老馆。门外曾挂有“蜀女界伟人秦良玉驻兵遗址”之门匾。馆内有秦良玉祠堂,内祀她的神位,上书“明太保秦良玉之位”。神位之后有木龛,龛中为秦良玉戎装画像。</p>
<p>  秦良玉屯兵于此时,指挥部在四川会馆,而军士和眷属驻扎在棉花胡同诸条。从棉花胡同诸条相对排列的格局,似还可以看出营房的原迹。明末国库空虚,驻扎期间,秦良玉实施屯田政策。训练之余,士兵及女眷们在营房周围的空地上种植棉花,然后就地纺纱织布制作军衣,每天纺纱织布声不绝,人们称为棉花田。清代演化为棉花诸条胡同。四川营与棉花诸条的名称流传沿用至今,也表明了人们对这位女英雄的敬仰与怀念。</p>
<p>  到了民国时期,这片棉花地里聚居了不少位梨园精英。棉花头条住过张云溪、棉花上二条住过刘雪涛、棉花上四条住过张君秋、棉花五条住过叶盛兰、棉花下六条住过萧长华、棉花上七条住过裘盛戎、棉花八条住过马富禄……</p>
<p>  在棉花头条里还有著名的《社会日报》旧址和报人林白水故居。</p>
<p>  《社会日报》社旧址在棉花头条1号,是一座两进四合院。前院是报纸编辑部,后院即林白水一家的住所。在两广路扩建中,棉花头条及《社会日报》旧址均已拆除。</p>
<p>  我对这片街区有种莫名的怀念与留恋,因为在上世纪50年代初随家人来到北京,第一个住处就在裘家街。</p>
<p>  裘家街在四川营以西,南北向,北到西草厂街,南口拐入棉花头条。明时此街北段称敖家街,清代改称仇家街、裘家街,1965年定今名。街西13号曾是江西临川会馆。诗人、书法家龚自珍的老师李宗翰,史学家纪大奎等都曾在此居住。</p>
<p>  我家住在路东的一个两进四合院,当时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宿舍,住着五六户人家。院子很宽敞,有一棵大槐树,还种着西番莲、茉莉花等许多花卉。记得街上大多是民宅,只有一家粮店,一家杂货铺,街上安静极了。傍晚传来“一百元、一百元”的叫卖声,只见一老者提着篮子,篮中像百宝箱,有吃食、玩具如小糖块、弹球、画片等,都是一百元,相当于现在一分钱。每当听到他的叫卖声,孩子们就涌到门口,看看他又带来了什么新鲜玩意儿。</p>
<p>  当时院内有七八个孩子,都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职工子弟小学上学,学校在香厂路。上学时,我们结伴从裘家街南口拐入棉花头条,再拐进四川营胡同,出南口顺着骡马市大街往西走……傍晚做完作业后,大家常在胡同里玩“藏猫儿”。我们在棉花上下诸条间疯跑,每个拐弯、每个门洞都曾是我们的藏身之处。</p>
<p>  近些年旧地重游,几次去裘家街、棉花诸条怀旧。见到宣武门大街以东,从南到北不断拆迁。现在四川营胡同、裘家街、棉花诸条都已大半拆除。新的居民楼正在兴建,只见施工牌上标着“棉花田工地”,不知道将来新的小区会叫什么名称?</p>
<p>&nbsp;<br/>&nbsp;<br/></font></p>
<p></p>
<p>四川会馆 <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7 10:10:26编辑过]

掌柜 发表于 2011-9-7 10:12:00

<p><font face="Verdana">四川营胡同  &nbsp; <br/>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的北面,有一条名叫四川营的胡同。这是一条东西方向的街巷,南头直达骡马市大街,北头与棉花胡同上七条相接。四川营的西面有几条呈东西方向的横胡同,与四川营相交,名称从棉花胡同头条排列到七条。位于宣武区东北部。北起教佳胡同,南至骡马市大街。因有四川会馆得名。 明代此称四川营,后来一直沿用。1965年改今名。相传,明崇祯年间四川女将秦良玉奉诏勤五,曾驻兵于此。秦家军勇敢顽强不怕牺牲。其只秦邦屏英勇战死。弟秦民屏、儿子马祥麟身负重伤。秦兵用鲜血和生活保卫了京城。在驻兵处建石芝庵。蜀人为纪念秦兵建四川会馆。馆额上书:“蜀女界伟人秦良玉驻兵遗址。”民国时此处曾开辟女校。</font></p>
<p><font face="Verdana">没有袁崇焕皇帝依靠秦良玉<br/>  四川营胡同在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北侧, 因明末四川女将秦良玉奉命率军进京勤王时曾驻扎此处而得名。<br/>&nbsp;&nbsp;&nbsp; 秦良玉,四川忠县人,嫁给四川石柱(今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土司马千乘为妻。马千乘死后,秦良玉继任土司。《明史·秦良玉列传》说她智勇双全,善于骑射,又知书能文,她带兵军纪严明,威信颇高。<br/>&nbsp;  1620年,后金努尔哈赤在辽东攻城略地,军情紧急,秦良玉奉命率军增援山海关,因战功受封二品诰命。<br/>&nbsp;  1629年,后金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崇祯皇帝误中反间计将袁崇焕逮捕下狱,京城危在旦夕。秦良玉再次奉命进京勤王,于1630年到达北京,驻扎在现在的四川营胡同。<br/>&nbsp;  崇祯皇帝对秦良玉的忠诚和勇猛十分欣赏,他在皇宫的建极殿平台召见秦良玉时,做了四首诗赞扬她的功绩。其中一首诗写道:“蜀锦征袍手制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不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后来四川人在四川营胡同建立了四川会馆,民国时期,会馆大门还挂着匾,上写“蜀女界伟人秦良玉屯兵遗址”。<br/>&nbsp;  在四川营胡同的西侧还有棉花头条至棉花九条,相传也是因秦良玉驻军时,军中女兵们在那里纺棉花而得名。老北京有个说法,说棉花头条1号是凶宅,对住户不利,因为秦良玉驻军时,曾在此院处死过违反军纪的士兵。《燕都丛考》的作者陈宗蕃先生写道:说是凶宅我不信,但我的好友林白水办《社会日报》得罪了军阀而被杀时,确是住在这里。</font></p>

掌柜 发表于 2011-9-7 10:14:00

<p><font face="Verdana">胡同街巷里的那些"营" 记录耐人寻味的北京史<br/>  校尉是一种军职,在汉代仅次于将军,但到了明清两代,卫士亦称校尉。因此关于校尉营胡同的得名,一直有两种说法:一是缘于胡同曾居住过低级武官,二是当年曾为军事机构所在地。在老北京,叫校尉营的地方共有两处,且明代就已成巷,一处是今天刊发的校尉营胡同,明代属宣南坊;另一处位于王府井大街东边,胡同北起金鱼胡同,南到东单三条,明时属澄清坊,后来改叫校尉胡同。</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旧时北京城很多以“营”命名的胡同,多与驻扎军队有关。比如骡马市大街北面的四川营胡同,即是四川女将秦良玉率部下安营扎寨的地方。秦良玉是四川忠州人,20岁时嫁给四川石砫宣抚使马千乘为妻,丈夫死后,她承袭其职,先后于明天启元年和崇祯三年两次奉旨率师北上,保卫北京。清代吴长元曾在《宸垣识略》中记载:四川营在虎坊桥路西迤北,为四川石砫女帅秦良玉屯兵之所,故名。当年胡同中还曾建有四川会馆,馆额上书“蜀女界伟人秦少保驻兵遗址。”</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此外,像五道营胡同、利薄营胡同、未英胡同和前英房、后英房胡同等,名字现在虽已面目全非,但也是因驻扎军队而得名的。五道营胡同明朝叫武德卫营,清代讹称;利薄营胡同为清代兵营,因士兵集合经常要吹喇叭,谐音取名为利薄营;未英胡同明代叫卫营胡同,因府卫军驻扎此地而得名,清代改叫喂鹰胡同,后讹称为未英胡同沿用至今;前英房和后英房胡同的得名,是缘于清代这里曾是八旗兵的教场,胡同原本叫前营房、后营房……</font></p>
<p><font face="Verdana">&nbsp;&nbsp;&nbsp; 另有一些以“营”命名的胡同,则是与军工生产机构有关。像铁匠营、弓匠营、藤牌营、帐垂营、车子营、鞍匠营等,都属此类。其中铁匠营最多,在老北京共有六处,弓匠营次之,有五处。清初,八旗军作战以骑马和弓弩为主,因而各旗均设有各式各样的工匠营。雍正时期,弓匠、铁匠、鞍匠、盔匠、铜匠被称为京旗五匠,其机构编制和匠役技能均有具体要求,五匠的人数依次为弓匠1118名,铁匠1113名,鞍匠447名,盔匠222名,铜匠23名。雍正八年还曾下有谕旨,命五匠“定期考验,其技艺不精者勒限学习。”</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其他含有“营”字的胡同还可以举出很多,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是同一行业聚居,如:香炉营、细米营(后改为细米胡同)、厨子营(后改为储子营胡同)、皮裤营(后改为储库营胡同)、车营(后改为车辇胡同)、斧钺司营(后改为富建胡同)、枣子营(后改为枣子胡同)、猪营(后改为珠营胡同)、羊毛营(后改为东养马营和西养马营胡同)、皮条营(后改为东壁营和西壁营胡同)、力士营(后改为东利市营和西利市营胡同)、达官营(旧时镖师也叫达官,后改为达官营一巷、二巷);其二是以官职命名,如:大外廊营和小外廊营胡同,明代统称为外郎营,外郎的全称为员外郎,是正额以外的郎官;其三是来自同一地区的人聚居,如:大安澜营和小安澜营胡同,明代叫安南营,安南即现在的越南;汾州胡同,明代叫汾州营,乃山西汾州人聚居之地……</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两处校尉营如今都已发生了巨变,地处王府井附近的校尉胡同现在名称还在,但胡同已变成一条双向四车道、南北走向的大街;地处珠市口附近的校尉营胡同现在则变成了一条“半壁”胡同,除1、3、5号三个门牌的院落外,原胡同北边的单号都已成为两广路马路边上的绿地,腊梅、碧桃争奇斗艳、竞相绽放……</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一条条含“营”字的胡同,何尝不是一段段耐人寻味的北京史?</font></p>
<p><font face="Verdana"></font>&nbsp;</p>

kallgan 发表于 2011-9-15 01:21:00

<p>2007年3月拍摄</p>
<p>&nbsp;</p>
<p>&nbsp;</p><br/><br/><br/><br/><br/><br/><br/>

hdd023 发表于 2012-2-17 15:48:00

哈哈,我姥姥家就在4号院

hdd023 发表于 2012-2-17 15:48:00

小时候我就是在这条胡同里长大的,真怀念那个时候

326628921 发表于 2013-2-10 18:59:12

四川营胡同,因明末四川女将秦良玉奉命率军进京勤王时曾驻扎此处而得名。1965年改今名。相传,明崇祯年间四川女将秦良玉奉诏勤王,曾驻兵于此。秦家军勇敢顽强不怕牺牲。其只秦邦屏英勇战死。弟秦民屏、儿子马祥麟身负重伤。秦兵用鲜血和生活保卫了京城。在驻兵处建石芝庵。蜀人为纪念秦兵建四川会馆。馆额上书:“蜀女界伟人秦良玉驻兵遗址。”民国时此处曾开辟女校。

秦良玉,四川忠县人,嫁给四川石柱(今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土司马千乘为妻。马千乘死后,秦良玉继任土司。《明史·秦良玉列传》说她智勇双全,善于骑射,又知书能文,她带兵军纪严明,威信颇高。

1620年,后金努尔哈赤在辽东攻城略地,军情紧急,秦良玉奉命率军增援山海关,因战功受封二品诰命。

1629年,后金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崇祯皇帝误中反间计将袁崇焕逮捕下狱,京城危在旦夕。秦良玉再次奉命进京勤王,于1630年到达北京,驻扎在现在的四川营胡同。
崇祯皇帝对秦良玉的忠诚和勇猛十分欣赏,他在皇宫的建极殿平台召见秦良玉时,做了四首诗赞扬她的功绩。其中一首诗写道:“蜀锦征袍手制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不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后来四川人在四川营胡同建立了四川会馆,民国时期,会馆大门还挂着匾,上写“蜀女界伟人秦良玉屯兵遗址”。
在四川营胡同的西侧还有棉花头条至棉花九条,相传也是因秦良玉驻军时,军中女兵们在那里纺棉花而得名。老北京有个说法,说棉花头条1号是凶宅,对住户不利,因为秦良玉驻军时,曾在此院处死过违反军纪的士兵。《燕都丛考》的作者陈宗蕃先生写道:说是凶宅我不信,但我的好友林白水办《社会日报》得罪了军阀而被杀时,确是住在这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资料]四川营胡同 Si Chuan Ying Hu 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