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探“北京一环路”的谬误起源
<br>北京明明没有一环路,可是外来人口总是愿意打听“一环路”,而一些对北京环路历史缺乏了解的北京人也总在臆想着“一环路”,并且杜撰出无法达成一致的多种所谓“一环路”之说。<br>外来人口的询问是符合逻辑的:既然有二、三、四、五、六环,那么一环在哪里?可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在没有二环只有三环的年代里,却没有人会提出这个问题,也没有人会自以为是地以讹传讹,更不至于编造出那么多有关“一环路”的“没准也许可能是,大概或者差不多”来。<br>尽管公说公、婆说婆,各执一词,但有关“一环路”的种种捏造却是来自同一个起源,即:把最早有的三环路误当作第三条,或者第三层的环路。可是北京“三环路”的叫法,却与“第三”无关,而是一个历史原因造成的。<br>五十年代北环就有东、西两路,东环就有南、北两路,南环则只有东路。可以认为,规划中这是一条环城道路,但数十年缺少西环而没能全线贯通,因此这三段环路被约定俗成地叫作“三环路”,即指的是三段环路。直到1970年这条环路在路标和地图上均没有“三”字,而且都没有“中路”(见附图)。只是将近七十年代中期才正式命名“三环路”,并且重新划分出“北三环中路”和“东三环中路”。<br>三环路是北京最早出现的环路,有证可查,无可非议。从命名无“三”改有“三”的过程中,看出在最早的规划中就没有一、二、三环城路的打算。<br>但是近年出现的一个说法,是把所谓“内环”的规划说成是早就有的,并依此一厢情愿地认为:“内环”即“一环路”。<br>“内环”与“一环路”是否就能划等号权当别论,仅仅这个所谓“内环”的规划就没有人出面说清楚:到底是什么年代规划的?是否和三环一起规划的?<br>九十年代末才出现的平安大道和广安大道,是“内环”说法的由来。值得怀疑的就是这个“内”字:北京城原有内城和外城,这个“内环”可是“内”到外城去了!“内环”,分明就是“二环以‘内’”的一个穿凿附会!难道有可能是在“二环路”以前规划的吗?<br>更加值得怀疑的,是“内环”把宣武门和崇文门两座城门也“规划”成了道路。是谁?是什么年代?才有可能批准这样的规划?众所周知,五十年代开三环路的时候梁思成说话算数,北京的城市要敢把城门规划成道路,梁思成绝对不能通过的,所以“内环”没有任何可能与三环一起规划,如果真的一起规划,也根本没必要叫个“内环”——直接“一环路”,简单明了!<br>可以说,这个不知何许人定出来的所谓“内环”,没有任何可能是早年规划中的“一环路”。<br>多种有关“一环路”的说法没有一种具有权威性,众说纷纭的现象反而更加说明这个事实:北京没有一环路。<br>我们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地图上、路标上不但没有“一环路”,甚至也没有“二环路”。“二环路”作为一个完整的环路,不会像“一环路”那样八个人八种说法,而且确是北京继三环以后出现的第二条环路,甚至全线贯通在三环之前,可是“二环路”的名称仍是约定俗成。四环以后的命名,其实属于将错就错。对外来人口这样解释才是正确合理的。<br>“二环路”就是“名不正言不顺”,“一环路”就纯属“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br><br>欢迎跟贴者举出种种所谓“一环路”的谬论,进而证实笔者以上论述。[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23 23:55:30编辑过] <p>沙发!顶您一个,有些时候,地名还真的需要探讨。就跟北京有联想桥,四通桥,很多人就把三元桥想当然地和三元牛奶联系在了一起,实际上这和当地的三元庵是一回事儿。由此又有了四元桥,五元桥和六元桥</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