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历代帝王陵寝[图库] ◤◢◤◢◤
<p><font face="隶书" color="#5ea25e" size="7">永陵</font><br/> </p><p>图册地址:</p><p><a href="http://photo.163.com/photos/aappaapp1/61095700/"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00">http://photo.163.com/photos/aappaapp1/61095700/</font></a></p><p><br/> 永陵是清初“关外三陵”中建造时间最早的一座,原名兴京陵(赫图阿拉城),位于辽宁新宾县永陵镇西北启运山南麓,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康乾时期曾多次重修,顺治十六年(1659年)改称永陵。陵区占地11880平方米,陵墓面南背北而建,前临苏子河,背依启远山,与烟囱山隔河而望,静卧于一片深山碧岭之中,颇得山川天然之形胜,有“郁葱王气钟烟霭”之势。陵内葬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孟特穆(肇祖原皇帝)、曾祖福满(兴祖直皇帝)、祖父觉昌安(景祖翼皇帝)、父塔克世(显祖宣皇帝)和伯父礼敦(右穆武功郡王)、叔父塔察篇古(恪恭贝勒)等人及妻后等清皇室祖先。整个建筑群既体现了鲜明的满族民族风格,又受到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影响,将陵区的自然风光和封建城堡式的建筑布局相结合,充溢着古朴、肃穆、神秘的气氛。 <br/> 永陵整个陵区由前院、方城、宝城三部分组成,四周以红墙围绕。在永陵宫门正前方约1000米远的地方,矗立着一对高大的石碑,分别置立于陵寝大道的东西两侧。碑上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着“诸王以下官员等至此下马”的字样,这便是通称的“下马碑”。它是进入陵区的标志,当年诸王以下官员到此地,均须下马落轿,以示尊崇之意。“下马碑”的使用也是由明陵而来。 <br/> 过下马碑再往前行,便是陵寝的神道。这是一条宽约四丈的黄沙大道,笔直地伸向陵园正门---正红门。正红门是一座面阔三间的硬山式黄琉璃瓦顶建筑,正脊有吻,垂脊有兽,彩画梁枋,内装六扇朱漆木栅栏对开门,具有满族建筑的独特风格。正红门两边是红墙碧瓦的缭墙,东面缭墙之上分列东西红门。 <br/> 进正红门,院内横排着四座功德碑亭。碑亭为单檐歇山式琉璃瓦顶,通体油饰彩绘,图案严整,色调庄严肃穆。亭内分别置立肇祖原皇帝、兴祖直皇帝、景祖翼皇帝、显祖宣皇帝及四皇后的神功圣德碑,上刻“承家开国”之类的颂词。在碑亭和正红门之间,东西两侧各有硬山式瓦房五间,东侧为齐班房、祝版房,西侧为茶膳房、涤器房。碑亭后面东西两侧是果房,均为外廊式二层阁楼三间建筑,是供祭祀使用的房屋。西红门之西是省牲所,祭祀时在这里屠宰牛羊。 <br/> 碑亭之北按照“前朝后寝”的宫堂制度,前边是祭祀祖先的方城,后边是祖先安寝的宝城。方城正南中央为启运门,歇山式琉璃瓦顶,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周以外廊相绕,装有六扇巨大的朱漆木板门。中门的神路,仅供皇帝出入,东门供其他官员出入,西门供职掌司事人员出入。启运门左右两翼缭墙正中各筑有一青瓦悬山式袖壁,上嵌五彩琉璃蟠龙,张牙舞爪,摆尾振须,腾于云水之间,意态生动,呼之欲出。 <br/> 方城北部正中即陵寝的正殿——启运殿,内设暖阁、宝床供奉四祖神位神牌,是皇帝拜谒行祭的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启运殿建在长方形月台上,面阔三间,单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饰金绘彩。下额枋上挂满、汉、蒙三种文字书写的“启运殿”立额,东西各有配殿三间,均为歇山式黄琉璃瓦顶,三面环廊,西配殿前有焚帛亭一座,焚烧祭祀用过的祝帛。 <br/> 启运殿后即是宝城,平面呈八角马蹄形,陵墓环列,因地势建成二层平台,前砌石墙,台前面正中有三段路跺,左右各20级,当中有御路,第一层台面上,左葬礼敦,右葬塔察篇古;第二层台面上,正中葬福满,两侧葬觉昌安、塔克世、孟特穆葬在福满墓东北侧,都是拣骨迁葬,相传孟特穆为衣冠冢,谓之“招魂葬”。这里有老榆树一株,俗称“神树”,乾隆四十三年东巡时为之作《神树赋》,并御笔缮书,竖碑其侧,现在移至西配殿内。碑侧还有围绕神树的琉璃壁,雕刻生动精美。方城上还有城堡式的箭楼、角楼、马道,陵寝皆平地起冢,封土下为地宫。 <br/> 永陵规模虽不大,但它地处群山环抱之中,万山纵翠,秀水缭绕,风景宜人,加之景深开阔,远远望去,掩映在绿树中的琉璃屋顶和红色宫墙,恰似万绿丛中透出的一点嫣红。 <br/></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4 3:13:27编辑过] <p><font face="隶书" color="#1a6be6" size="6">东京陵</font></p><p> 东京陵位于东京陵乡东京陵村,1988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后,于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将其祖父、弟、子等十余人的陵墓由赫图阿拉迁至东京城东北4华里的阳鲁山上,成为后金祖陵,故称"东京陵"。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复将努尔哈赤祖父辈的陵墓迁回故土赫图阿拉永陵。东京陵现存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长子褚英、庶母弟穆尔哈齐及其子达尔差等人的四座陵园。96-97年重修陵道。此陵有缭墙、山门、碑亭等建筑。碑亭保存完好,建于舒尔哈齐墓前,是四券单檐歇山式建筑,内有彩绘藻井,亭中立有大理石《庄达尔汉把兔鲁亲王碑》,用汉、满两种文字刊刻,字迹清晰,雕刻精美。东京陵曾在清朝先祖建业辽沈期间一度为王室的祖陵,在清朝政权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东京陵营建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现有陵园建筑仍保持清初原貌。现在东京陵附近住的居民都叫这里为“太子坟”,但是它的主陵园是舒尔哈齐的,在它的左后方隔院才是简单的多的下岗太子禇英的陵园。 </p><p><font color="#aa55aa"><strong>清帝的丧葬仪式</strong> :</font><br/> <br/> 皇帝去世后改称大行皇帝,丧葬仪式非常隆重,主要包括小殓、大殓、停灵、移陵、出殡、入葬。<br/> 小殓,在皇帝去世当天举行,为大行皇帝穿衣戴帽,同时皇子、皇孙要穿孝,并剪去一绺头发,表示哀悼、女眷要摘掉一切饰物,官员要摘去帽上的红缨。<br/> 大殓,在小殓之后第二天举行,将大行皇帝放入梓宫(皇帝的棺材)。大殓当天王宫大臣、文武百官要来瞻仰皇帝的遗容。<br/> 停灵,大殓之后要将皇帝梓宫停放在乾清宫正殿,供祭祀,同时颁布遗召,举国致哀,27天内不许演戏。<br/> 移灵,在乾清宫停放一段时间后,要将皇帝的梓宫移至景山的寿皇殿或观德殿,准备出殡。<br/> 出殡,也要经过一些复杂的仪式,最后,将皇帝的梓宫入葬清东陵或清西陵。 </p><p></p> <p><font face="隶书" size="6"><em><strong>清代陵寝介绍</strong></em></font></p><p>概况</p><p>有清一代共修建12座帝陵、7座后陵、8座妃园寝,分别由关外三陵、东陵、西陵三部分陵区组成。</p><p>1、关外三陵</p><p>关外三陵在东北辽宁省。永陵位于辽宁新宾县永陵镇西北启运山南麓。葬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远祖盖特穆、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等清皇室祖先。福陵位于辽宁沈阳市区之东,葬有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后叶赫那拉氏。昭陵位于辽宁沈阳市区北部,葬有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p><p>2、东陵</p><p>东陵在河北省遵化县,共有陵寝和园寝14处。包括帝陵5座、后陵4座、妃园寝5座。埋葬着5个皇帝,15个皇后,50个皇贵妃、贵妃、妃,18个嫔,22个贵人,16个常在,9个答应,1个阿哥,4个福晋,17个格格。</p><p>孝陵,顺治帝(1638-1661年)陵墓,位于昌瑞山主峰下。附葬孝康章皇后、孝献端敬皇后。<br/>孝东陵,葬有孝惠章皇后及7个妃子,还葬有4个福晋和17个格格。</p><p>景陵,康熙帝(1654-1722年)陵墓,位于孝陵东南。附葬孝诚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及敬敏皇贵妃。<br/>景陵双妃园寝,葬悫惠皇贵妃和敦怡皇贵妃。<br/>景陵妃园寝,葬贵妃1人、妃11人、嫔8人、贵人10人、常在9人、答应9人、阿哥1人,共49人。</p><p>裕陵,乾隆帝(1711-1799年)陵墓,位于东陵胜水峪。附葬孝贤皇后、孝仪皇后、慧贤皇贵妃、哲闵皇贵妃、淑嘉皇贵妃。<br/>裕陵妃园寝,葬皇后1人、皇贵妃2人、贵妃5人、妃6人、嫔6人、贵人12人、常在4人,共36人。</p><p>定陵,咸丰帝(1831-1861年)陵墓,位于东陵平安峪。附葬孝德显皇后。<br/>普祥峪定东陵,葬慈安皇太后(1837-1881年)。<br/>菩陀峪定东陵,葬慈禧皇太后(1835-1908年)。<br/>定陵妃园寝,葬皇贵妃2人、贵妃2人、妃4人、嫔4人、常在3人,共15人。</p><p>惠陵,同治帝(1856-1874年)陵墓,位于东陵双山峪。附葬孝哲毅皇后。<br/>惠陵妃园寝,葬淑慎皇贵妃、恭肃皇贵妃、献哲皇贵妃、荣惠皇贵妃。</p><p>昭西陵,葬孝庄文皇后(顺治生母)。</p><p>3、西陵</p><p>西陵在河北省易县,共有陵墓和园寝14座。包括帝陵4座,后陵3座,妃园寝3座,亲王、阿哥、公主等园寝4座。埋葬着4个皇帝,9个皇后,4个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46人,亲王、阿哥、公主6人。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p><p>泰陵,雍正帝(1678-1735年)陵墓,位于西陵天平峪。附葬有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br/>泰东陵,葬孝圣宪皇后(乾隆生母)。<br/>泰陵妃园寝,葬皇贵妃1人,贵妃、妃以下至答应20人。</p><p>昌陵,嘉庆帝(1760-1820年)陵墓,位于西陵太平峪。附葬孝淑睿皇后。<br/>昌西陵,葬孝和睿皇后。<br/>昌陵妃园寝,葬皇贵妃1人、妃4人、嫔4人,贵人2人、常在1人。</p><p>慕陵,道光帝(1782-1850年)陵墓,初建于绕斗峪,后改为宝华峪。因地宫浸水而废弃,别择于西陵龙泉峪。附葬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br/>慕东陵,葬孝静成皇后,皇贵妃1个、贵妃3人、妃4人、嫔4人、贵人4人。</p><p>崇陵,光绪帝(1871-1908年)陵墓,位于西陵九龙峪,易名金龙峪。附葬隆裕皇后。<br/>崇陵妃园寝,葬珍妃、瑾妃。<br/></p> <p>清代陵墓分为关外和关内两部分:</p><p><strong>一、关外</strong></p><p> 关外有四座陵墓:兴京(旧称赫图阿拉,今辽宁新民县,原新宾县)的永陵;盛京(也称奉天,今辽宁沈阳市)的福陵(俗称东陵)和昭陵(俗称北陵),还有一座东京陵(东京位于辽阳市,曾是明朝辽东都司治所,攻克之后,作为后金政权都城,迁都沈阳后,改为东京)。</p><p> 赫图阿拉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出生的地方,是他的老家,曾是后金政权的首都。永陵安葬着努尔哈赤的四位祖先:肇祖原皇帝孟特穆(始祖)、兴祖直皇帝福满(曾祖)、景祖翼皇帝觉昌安(祖父)、显祖宣皇帝塔克世(父亲),从葬的有武功郡王礼敦、多罗恪恭贝勒塔察篇古。陵区占地1万平方米,南面正中有红门(宫门),门内东西横列四座碑亭,分别立有四祖墓碑。碑亭北部是方城,南面的入口叫启运门,北有启运殿、东西配殿各三间,全都是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启运殿后为宝城,前有琉璃壁,四祖坟墓东西环列,兴祖居中,肇祖位于其东北角一小处地方。</p><p> 盛京是清王朝入关统一全国前在关外的首都,入关后成为陪都。</p><p><font face="隶书" color="#ff3300" size="7">福陵</font></p><p>图册地址:</p><p><a href="http://photo.163.com/photos/aappaapp1/61092549/"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00">http://photo.163.com/photos/aappaapp1/61092549/</font></a></p><p> 福陵即东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叶赫那拉氏陵寝,因坐落在沈阳市东北11公里处,故又称东陵。 <br/> 福陵始建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竣工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经康熙、乾隆两帝增建,方具今日规模,整个陵园占地19.4万多平方米。此陵面傍浑河,背依天柱山,由前向后地势逐渐升高,水绕山环,草深林密,景色十分清幽。其布局虽与昭陵如出一辙,但因它建在北高南低的山坡上,故形成两大特点。第一,晋谒此陵时,由正红门到碑楼,须登108级石台阶。第二,建筑物随坡势起伏, 显得更加错落有致、高大雄伟。 <br/> 走入正红门,脚下是砖铺的甬路,两旁整齐地排列着成对的石雕,有华表、驼、马、狮、虎等。沿"一百零八磴"台阶拾级而上,是一个平整的台地,正中立着一座重檐歇山式牌楼,内立"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碑文是康熙帝撰写的,内容是歌颂他曾祖创业开国的功德。牌的两侧是祭祀用的茶膳房、果房、涤器房,均为回廊式硬山造,灰瓦顶建筑。 <br/> 碑楼的北面是方城,这是福陵的主体建筑。方城为砖筑长方形,周长约370米,墙高约5米,墙上有马道、垛口, 墙城的四隅各有一座角楼,俱为二层重檐歇山式南面正中辟门,上有三滴水歇山式门楼。方城的正殿叫隆恩殿,是供奉神牌和祭祀的地方,殿前有焚帛亭,两侧有东西配殿,均为歇山式建筑,带回廊。殿后有石柱门、石五供和券门。 <br/> 方城的北面就是月牙形的宝城,宝城前壁的正中有一座琉璃照壁。宝城的正中是宝顶,系用三合土筑成,下面的地宫埋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皇后叶赫那拉氏。 <br/> 在福陵的西北原有清太祖的太妃乌喇纳喇氏(阿巴亥)的陵墓,她是在清太祖死后殉葬的,时年37岁。墓前原有享殿等建筑,现已不存。 <br/> 福陵规模尽管比昭陵小, 然而由于它有上述两大特点,再加之环境优美,仍独具魅力。 所以,人们游罢昭陵,依然能兴致勃勃地续游福陵,而不会产生雷同感。现在,福陵一带已辟为东陵疗养地。 </p><p><strong>福陵陵寝埋葬三人</strong></p><p><strong></strong><br/> 以往,人们一直以为,福陵里埋葬的是努尔哈赤和皇后叶赫纳拉氏。其实,陵寝中的主人不是两人,而是三人:太祖努尔哈赤、皇后叶赫纳拉氏、大妃乌喇纳拉氏。<br/> 努尔哈赤:爱新觉罗氏,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于辽东苏子河流域的建州左卫,父“塔克世”,明朝建州左卫指挥使;祖父“觉昌安”,建州左卫都指挥。努尔哈赤10岁时,母亲喜塔喇氏病故后,受继母纳喇氏虐待。他时常上山采集山货,到抚顺交易售卖。此后,他投身明朝总兵李成梁帐下,作战勇猛、屡立战功,18岁时与佟佳氏·哈哈纳札青成婚。<br/> 经过艰苦奋战,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新宾赫图阿拉城建立大金国,年号“天命”。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口实起兵反明,连续占领抚顺、清河等城堡。著名的“萨尔浒大战”后,努尔哈赤先后占领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北宁等地。<br/> 天命十三年(1628年)3月,努尔哈赤率军攻打宁远,结果失败;同年8月11日,努尔哈赤死于现今于洪区翟家乡大埃金堡浑河水域,终年68岁;8月12日,葬于沈阳城内西北角;天聪三年,正式安葬于福陵。努尔哈赤一生有后妃14人、16子、8女。<br/> 皇后叶赫纳拉氏:名“孟古姐姐”,生于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卒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9月27日,享世仅29岁。叶赫纳拉氏父亲杨吉努,为海西叶赫部首领。叶赫部位于现今吉林省梨树县境内叶赫乡。叶赫部与建州关系较好。明万历三十一年,杨吉努见努尔哈赤英姿勃勃、相貌非常,又出身建州贵族,便将女儿孟古姐姐许诺努尔哈赤“堪为君配”,待长成后,亲自送往与君“缔姻”。<br/> 孟古姐姐14岁时,努尔哈赤与孟古姐姐大宴成婚。孟古姐姐“面如满月、丰姿妍丽”,而且“器量宽洪、端重恭俭、聪颖柔顺”,深得努尔哈赤钟爱。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10月25日,孟古姐姐生皇八子,取名“皇太极”。从此,努尔哈赤对孟古姐姐的感情更加深厚。<br/>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孟古姐姐病故。努尔哈赤举行盛大祭礼。然后将孟古姐姐葬在自家院内3年,第4年才迁葬于尼亚满山岗,在那为她建陵,派觉尔察氏一户看守。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承“汗位”,孟古姐姐因此成为“皇太后”。天聪三年,皇太极在沈阳城东石咀头山营造福陵,将太祖努尔哈赤与孟古姐姐“合葬”。<br/> 大妃乌喇纳拉氏:名阿巴亥,生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出身于乌喇部贵族之家;其父满泰,为海西乌喇部酋长。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当时年仅12岁的阿巴亥,就嫁给努尔哈赤为侧福晋。<br/> 天命五年(1620年),阿巴亥升为大妃,支持家政。阿巴亥生有三子:长子阿济格、次子多尔衮、三子多铎。努尔哈赤晚年,将镶黄旗牛录分给大妃阿巴亥之子所有。努尔哈赤去世后,诸王强迫阿巴亥殉葬。阿巴亥无奈,只好服从,于努尔哈赤去世后第二天早晨自尽,与努尔哈赤同椁而殓,葬于沈阳城内西北角。随同大妃阿巴亥一道殉葬的,还有二庶妃代因扎、阿济根。<br/> 皇太极营造福陵后,将皇后孟古姐姐、大妃阿巴亥,一道与努尔哈赤合葬。</p> <p><font face="隶书" color="#3809f7" size="7"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昭陵</font></p><p>图册地址:</p><p><a href="http://photo.163.com/photos/aappaapp1/61097929/"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00">http://photo.163.com/photos/aappaapp1/61097929/</font></a></p><p> 沈阳(盛京)昭陵位于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寝和现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园内古松参天,草木葱茏,湖水荡漾,楼殿威严,金瓦夺目,充分显示出皇家陵园的雄伟、壮丽和现代园林的清雅、秀美。<br/> 昭陵陵寝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乐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关睢宫宸妃、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历经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呈现现在的规模。陵寝建筑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其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两侧对称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满族陵寝的特点。<br/> 昭陵全陵占地18万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为:前部,从下马碑到正红门,包括华表、石狮、石牌坊、更衣厅、宰牲厅。;中部,从正红门到方城,包括华表、石象生、碑楼和祭祀用房。;后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宝城,这是陵寝的主体。<br/> 方城正门称为隆恩门,上有门楼。方城四角有角楼。方城内有隆恩殿、东西配殿、东西晾果房和焚帛亭。隆恩殿后面有二柱门、石五供和券洞门,券洞顶端是大明楼。方城之后是月牙城和宝城,在宝城中心,上为宝顶,下为地宫。宝城后面是隆业山,登山俯视,陵园风光可尽收眼底。<br/> 游昭陵时,先游前部。前部在缭墙外,参道两侧有华表、石狮、更衣亭等,而正中是牌楼。牌楼是前部主体建筑,系青石建成,四柱三层,雕刻得玲珑剔透,精美无双,为罕见的艺术珍品。游罢牌楼,即可至正红门,这是游中部的开始。正红门为缭墙的正南门,层楼高耸,十分庄严,而其两翼所装饰的五色琉璃蟠龙壁,因造形生动,更引人注目。正红门内的参道两旁,有华表、石兽和大望柱,它们两两相对。既整饬又肃穆。石兽中最值得欣赏的是"大白"和"小白"。这两匹石马形象逼真,栩栩若生,据说是以墓主生前最爱骑的两匹骏马为原型雕琢而成。欣赏罢石马,即可至碑亭。碑亭与正红门相对,为颂扬墓主而建,里面所竖碑称"昭陵神功圣德碑"。<br/> 出碑亭即至隆恩门。隆恩门是方城的正南门,与碑亭相对。方城为后部,它建造得如同城池一般,位于缭墙,仿佛是城中之城。游方城先要游隆恩殿。隆恩殿居于方城中心,前有隆恩门,后有明楼,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楼,犹如众星拱月一般,故显得异常雄伟。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岗岩台阶为底座,以金光闪闪的黄琉璃瓦为屋顶,再加上画栋雕梁、金匾红墙,故又显得异常华丽。<br/> 参观罢隆恩殿,经过明楼,即可至宝城。宝城在方城北端,为月牙形。宝城又称宝顶,其下即地宫,安置着墓主夫妇的棺椁和陪葬品。登上宝顶,向四下一望,绿树环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于城市山林中,一种恬适之感油然而生。现在昭陵已辟为北陵公园。<br/> 昭陵的另一特色是漫漫数里的古松群。现存古松二千余棵,松龄达三百多年,摇曳挺拔,参天敝日。这些苍翠的陵松在金瓦红墙中构成昭陵又一壮丽景观,其中的“神树”、“凤凰树”、“夫妻树”、“姐妹树”、“龟树”等更是别具特色。<br/> 民国十六年五月(1927年),以陵寝为中心辟为“北陵公园”,如今占地面积330万平方米。其总体规划是以陵寝为中心,分陵寝、陵前和陵后三部分。园内的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其中芳秀园是北陵公园的园中园,总面积4万平方米,种植了近200种植物,四季分呈,各具特色。初春樱花盛开,满园飘香;盛夏荷花竞放,柳浪闻莺;深秋满山红叶,层林尽染;寒冬银装素裹,苍松挺拔。纵观整个园林,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奇花异石,小桥流水,颇有江南之秀。园内建筑与景观巧妙结合,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将自然美和人工美合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天然画卷,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来此参观。北陵公园拥有30万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夏天碧波荡漾,柳岸成荫,乘坐脚踏船、快艇观光游玩,泛舟湖上,别有一番情趣。</p><p><strong><font face="隶书" size="6">昭陵妃园寝</font></strong></p><p> 皇太极的15位后妃中,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与皇太极合葬昭陵,庄妃因为是顺治皇帝的母后而葬在河北省遵化县瑞山昭西陵,另有两位后妃“姓氏失载”,其余的11位后妃都埋葬于此。 <br/> 妃园寝西距昭陵方城约百米,史称“宸妃、懿靖大贵妃园寝”、“懿靖大贵妃园寝”,民间俗称“后陵”。妃园寝平面呈南北长方形,坐北朝南,四面152米的红墙围绕;园寝南面有神道、广场,正面有面阔8.47米、进深3.98米的三间红门和门房,为前后廊式建筑。 <br/> 步入青砖漫地的园寝园内,是建筑在高台上的享殿,享殿三间,前后出廊,屋顶绿色琉璃瓦,面阔10.2米,进深5.83米。享殿内设有宝床,上面铺设红毡、座褥,以奉神御;宝床两侧各有配案。享殿两旁的果房、茶膳房,顶铺青瓦,山墙均为没有灰口的青砖干摆。享殿后的坟院南北长17.45米、东西宽26.7米,共有墓葬11座,呈纵向4排排列,其中,东侧3座、中间每排两座、西侧4座。 <br/> 皇太极的4位大妃中,除了庄妃外,宸妃、贵妃、淑妃,都埋葬在此,还有原妃、继妃、两位侧妃、4位庶妃。 <br/> 昭陵妃园寝因年久失修而坍塌,淹没在密林丛中。直到“一宫两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妃园寝才被考古人员们唤醒。 <br/> 皇太极的4大后妃,当年都住在沈阳故宫凤凰楼。依据受宠顺序,宸妃住在东面关雎宫,贵妃住在西面麟趾宫,淑妃住在东面下手衍庆宫,庄妃住在西面下手永福宫。 <br/> 宸妃海兰珠是庄妃的亲姐姐,但却晚于妹妹归嫁皇太极。天聪八年(1634年)10月,26岁大龄的海兰珠归嫁皇太极,因容颜娇媚、性情温和、贤淑达礼深得皇太极宠爱。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册封五宫后妃时,封海兰珠为“东宫大福晋”为所居宫室赐名“关雎宫”。第二年,宸妃在关雎宫诞育皇子,为皇太极第八个儿子。但是,小皇子不满一岁便夭折了。宸妃就此郁郁成疾。 <br/> 崇德六年(1641年)9月,皇太极御驾亲征辽西时,传来宸妃病逝的噩耗。皇太极立即赶回盛京,悲痛欲绝,将宸妃安葬在盛京城北的蒲河边上,每次巡猎都要到墓地祭祀。 <br/> 皇太极的贵妃娜木钟、淑妃巴特玛,曾经是漠南蒙古察哈尔林丹汗的嫡福晋和侧福晋,为林丹汗的遗孀。皇太极即位后,几次征讨林丹汗,于天聪九年(1635年)打败林丹汗。林丹汗部下归顺皇太极。林丹汗的大福晋囊囊太后娜木钟,带领1500人口归顺,还带来了皇太极寻找已久的传国玉玺。众臣、皇太极的两个弟弟劝说皇太极纳娜木钟为妃。于是皇太极封娜木钟为贵妃,赐住麟趾宫。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贵妃娜木钟随之入关。顺治九年(1652年),福临加封娜木钟为懿靖太贵妃。康熙十三年(1674年)11月,年迈的娜木钟病逝,康熙下诏辍朝数日以哀悼。不久,娜木钟被火化后,归葬昭陵妃园寝。 <br/> 娜木钟归顺皇太极的前一年,林丹汗的侧福晋巴特玛就归顺了皇太极。据传说,巴特玛到来的前天晚上,皇太极梦见一只文雉飞进他的帏帐中。于是,众大臣劝说皇太极纳巴特玛为妃。皇太极假意推诿。代善看出皇太极的心思,极力劝说,最后,皇太极接纳了林丹汗的这位遗孀。皇太极册封巴特玛为淑妃,住进衍庆宫。顺治九年,福临加封巴特玛为“康惠淑妃”。康惠淑妃死后,骨灰移葬至昭陵妃园寝中。 <br/> 昭陵妃园寝中埋葬的11位后妃,除3位大妃外,其余8位史料上仅记载了姓氏,而没有生平,有待考古人员、史学家进一步考证,彻底揭开昭陵妃园寝的后妃之谜。</p> 待续... <p>顶!!!捎带贴几张图片更好,更方便哦!!</p> <p>我就永陵因为远一直没来得及去,其它的都去亲自去考察过了,还是喜欢东陵!</p> <p>二、关内</p><p> 关内有清东陵(河北遵化县马兰峪)和清西陵(河北易县泰宁山,也叫永宁山)两个陵区共九座帝陵。均分前圈(建筑区)和后龙(山区)两部分。</p><p><br/>(一)清东陵:</p><p> 始于顺治18年,止于民国9年,前后建造经历260年。共建有5座帝陵,4座后陵,5座妃园寝,埋葬着5个皇帝、15个皇后和137个嫔妃、皇子、公主。前圈部分驻有八旗兵丁,皇帝陵每陵设总管1人,翼长2人,章京16人,骁骑校2人,领催4人,披甲76人,养育兵8人;皇后陵则无总管和翼长,其余皆同;妃园寝照皇后陵减半。每月分为八班,驻守在隆恩门外的班房里,每班章京2人,披甲10人。光绪末年,守卫东陵的八旗兵约1200人。后龙部分清朝设有马兰镇总兵(满缺)率绿营兵负责保卫任务,统辖有镇标左、右两营和遵化、蓟州、曹家路、墙子路、黄花山、余丁等6个营,总兵力3157人。禁止伐木、取石和耕种活动,严防火灾发生,从里到外,分置红、白、青三圈木桩警示。清东陵于1928年、1945年和1949年,发生了三起大规模盗陵事件,除世祖孝陵外,其它大部分陵寝均被盗掘破坏。</p><p>(二)清西陵:</p><p> 始于雍正8年,止于民国4年,前后建造经历185年。共建有4座帝陵,3座后陵,3座妃园寝,埋葬着4个皇帝、9个皇后和76个嫔妃、皇子、公主。前圈部分驻有八旗兵丁754人,后龙部分清朝设有泰宁镇总兵(满缺)负责保卫陵区,统辖有镇标左、右两营和水东村、紫荆关、白石口、广昌、插箭岭、矾山、易州、房山、涞水、马水口、沿河口等营。1967年10月17日凌晨,前清宣统帝溥仪与世长辞,终年60岁。1994年,溥仪的骨灰被迁葬在“华龙皇家陵园”之内。清西陵的崇陵和其妃园寝于1938年遭盗掘破坏,其余保存尚好。</p><p><font face="隶书" color="#f70997" size="6">昭西陵</font></p><p> 为清太宗孝庄文皇后的陵墓,<font color="#f73809">位于清东陵</font>大红门风水墙外,大石牌坊的东侧。孝庄文皇后是清世祖顺治帝的生母,内蒙古科尔沁部人,姓博尔济吉特氏,名本布泰,清太宗皇太极时封为永福宫庄妃,小于太宗21岁,她是入关后清陵内辈分最高者,故她的陵寝不在大红门以内。她生前曾说太宗奉安已久且心恋顺治康熙父子俩,不忍远去关外,定要在孝陵附近安葬。<br/> 康熙对于祖母的葬地是在关外昭陵还是清东陵踌躇一生也没能决定下来,故只在清东陵修了暂安奉殿,院内有享殿和暂安奉殿各一座,未建地宫。享殿为庑殿顶,因孝庄生前对所住紫禁城内慈宁宫东侧的一座小殿十分喜爱,所以康熙命人拆掉,移到陵区重建成享殿。享殿旁有东西配殿,院门为三座门。孝庄的棺椁被葬在暂安奉殿的宝座上,以土掩埋后永闭殿门。康熙二十七年至六十一年,玄烨前往遵化祭谒暂安奉殿、孝陵共26次,平均每年0.74次,而且大都集中在冬季。他有意将谒陵安排在地冻冰封、难于行进的日子,是为了要在临近当年祖母与他诀别的时刻,去拜谒、慰藉祖母。<br/> 雍正三年,决定在暂安奉殿处为曾祖母修建陵寝,这才正式将孝庄遗体永远安放入地宫中。因地势原因,未建马沟槽和桥梁涵洞,昭西陵绝大部分都已毁,从基址上看,最南端是下马碑,神道碑亭,仅存残碑,这都是超越皇后陵等级的建筑。碑亭东侧为神厨库,仅存围墙。东西朝房各五间。隆恩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隆恩门内为一道围墙,开三座琉璃门与内院相通,有燎炉两座。内院东西配殿各五间,只存柱础,隆恩殿为重檐庑殿顶,月台上铜炉、鹤、鹿各一对。殿内暖阁三间。大殿东西两侧有卡子墙,各开一道小门与后院相通。石五供比较低矮,方城下月台前比较陡峭,明楼六十年代被修缮,内立碑一统,满蒙汉三文曰“孝庄文皇后之陵”。宝顶为圆形。昭西陵四周地势平坦开阔,没有其他帝后的后帐和东西砂山环绕,显得有些空旷和孤寂<br/> 孝庄文皇后于康熙26年12月25日在慈宁宫逝世,享年75岁。</p> <p><font face="黑体" color="#3d11ee" size="7">孝陵</font></p><p>图册地址:</p><p><a href="http://photo.163.com/photos/aappaapp1/61369532/"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00">http://photo.163.com/photos/aappaapp1/61369532/</font></a></p><p> 为清世祖顺治帝的陵墓,是清东陵的主陵。陵前有一条长达5600米的神道,最南端是一座石牌坊,面阔五开间,宽31.35米,高12.35米,是全国现存牌坊中最宽的。牌坊北立有下马石碑,上写有满蒙汉三种文字:“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东西各有班房一座,面阔三间,布瓦卷棚顶。往北为大红门,面阔37.99米,进深11.15米,开三券门洞,单檐庑殿顶,大门两侧还各有角门,东西建有长达四十余华里的风水墙,向东抵达马兰关,与长城相连,向西达黄花山麓而止,墙上建有便门共六座,今东西各残余百米墙垣,其余砖石1928年被北洋军阀进驻部队盗卖,计得价银700元之少,大红门也被拆毁。1979年,仿照清西陵大红门复原,耗资十六万元。<br/> 神道中间以中心石、两侧以牙石组成,中心石和牙石之间用青砖铺墁,大红门内东侧有具服殿一院,坐东朝西,四周有围墙,正门一间,朱红大门,两侧各有角门一间,院内有更衣殿,面阔三间,均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殿后有便所一间。1928年被毁,1993年复原。<br/> 具服殿之北500米处,为神功圣德碑亭,高达30余米,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四面各有一券门,基座为正方形,边长28.76米。亭内石碑高6.7米,宽2.18米,正面碑额上刻篆字“大清孝陵神功圣德碑”,下面刻有满汉双文的碑文,乃康熙帝亲自撰写。原碑亭光绪年间被火焚毁,后对石碑重刻。碑趺为龙首龟趺。碑亭四角有四根汉白玉石柱,名为华表,也称擎天柱,每柱承以须弥座,四周有石围栏,柱身雕蟠龙,四周围以祥云,柱上为承露盘,横插云板一块,柱顶雕一蹲龙。清亡后,碑亭遭到严重破坏,1984年修复。<br/> 碑亭往北的神道两侧为石像生。南端为两根六棱形石望柱,周身雕满祥云,高7.17米。柱北有石像生十八对,其数量超过明长陵,由南往北依次是卧狮、立狮、卧狻猊、立狻猊、卧骆驼、立骆驼、卧象、立象、卧麒麟、立麒麟、卧马、立马各一对,武将、文臣各三对,高2.6米。武将石雕全身甲胄,铁甲上饰四团正龙补服,乃亲王爵所穿,文臣石雕服饰为正一品,头戴暖帽,胸前方补上为仙鹤一只,颈挂朝珠108颗。<br/> 石像生之北原有班房两座,与大红门前规制相同,台基为豆渣石,早年被毁,今恢复西侧一座。再往北,为龙凤门(明陵中称之为棂星门),门三座,每座门由两根四棱青白石方柱组成,上架额枋,中门额枋上雕火焰宝珠,石柱上饰云板,顶部有蹲龙。门之间用短垣相接,建在须弥座上,门间共有四座琉璃影壁,南面中心为正龙,北面为荷花鸳鸯。<br/> 龙凤门之北为单孔桥一座,桥面每侧有望柱12根,栏板11块,抱鼓石2块,桥宽9.78米,长16.8米。往北为七孔桥一座,也叫五音桥,桥面每侧有望柱62根,栏板61块,抱鼓石2块,桥宽9.1米,长111.6米。再往北为五孔桥一座,桥面每侧有望柱62根,栏板61块,抱鼓石2块。五孔桥北的东西两侧砂山上,各建有下马碑一座,与大红门南下马碑相同。<br/> 往北为神道桥,三路三孔,中路宽3.13米,长24.2米,火焰望柱头,下刻莲瓣,解放前已无存,1991年重建。过了神道桥往北,即神道碑亭,为明陵所无,与神功圣德碑亭同,但略小。碑额篆刻“大清”,碑身用满蒙汉三文写“世祖体天隆运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之陵”,1992年全面修缮。<br/> 神道碑亭以北是一大片广场,全部青砖墁地,地势北高南低。广场东侧有神厨库院一座,门楼为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院内坐东朝西建有神厨,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内有灶台,大锅三口。院南北相对建有神库两座,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院东南角建有省牲亭一座,重檐歇山顶,面阔和进深均三间,东侧有灶台,西侧有铜海缸一口,供制作祭品、宰杀牛羊褪毛之用。建筑均装饰雄黄玉旋子彩画。1992年对北神库和省牲亭进行复原,东神厨和南神库仅存基址。<br/> 广场北端,东西相对建朝房两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出廊,黄琉璃瓦硬山顶,东为茶膳房,西为饽饽房,都是用来制作祭品的。朝房北为班房东西各一座,面阔三间,布瓦卷棚顶,为守陵兵丁值班之处。<br/> 北为陵园,分前朝和后寝两部分,南部为方形院,北部为半圆形院。南院正门为隆恩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前有月台,开大门三间,中门宽2.68米,旁门宽2.31米。匾额上用满蒙汉三文书写。梁枋为金线旋子彩画。门内神道东西对称建有琉璃焚帛炉各一座,单檐歇山顶,用来焚烧祝版制帛[“祝版”为一块一尺多长的长方形木板,上面按祭祀时令(“时令”在此指每年帝后忌辰、清明、中元、冬至、岁暮的五大祭和每月初一、十五的两小祭)用汉满两种文字书写着祭奠死者的文字,在举行祭袍仪式时朗读板上的满语]和金银锞子。<br/> 东西配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前出廊,东殿存放祝版制帛,西殿供喇嘛念经。 正殿隆恩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宽31.67米,进深17.65米,四周围绕汉白玉栏杆,共有栏板76块,前有月台,前出三踏,中间为九级台阶,两旁为八级,月台东西两边各有一踏,也为八级台阶。月台上铜炉两座,铜鹿两只,铜鹤两只。殿内金柱四根,北侧有暖阁三间,内供神龛、神牌。中暖阁供奉顺治帝和孝康章皇后神牌,西暖阁供奉孝献皇后神牌。暖阁前设楠木条案一张,上陈金花黑漆匣一件,内存蓍草三百根。天花板绘金莲、翠草图案,孝陵的建筑材料是拆了西苑内嘉靖年间的道教建筑所得。<br/> 隆恩殿北为陵寝门,也称三座门,是陵寝前朝(祭祀帝后)和后寝(埋葬帝后)部分的分界。中门身镶嵌中心花和插角花。往北为二柱门,面阔一间,两根正方体青白石柱组成,上横木额枋,形式与龙凤门同,门北为五供祭台,须弥座上正中摆放石香炉一尊,两侧为石烛台,烛台两旁是石花瓶。祭台北为月牙河一条,上有平桥。桥北为方城,与明陵平地起城不同,清陵方城建在高大的基座上,城上建有明楼,形制与神功圣德碑亭相似,城南、东、西三面有垛口,城下中部有一门洞,明楼重檐之间有“孝陵”字样的匾额,蒙文居左,汉文居右,中为满文。明楼内竖石碑一块,刻有“世祖章皇帝之陵”字样,也是满蒙汉三文,旁边刻有“康熙尊亲之宝”印章,碑座为须弥座。<br/> 方城与北部的宝城之间,用月牙城(也叫哑巴院)相接,月牙城北壁背靠宝城南壁,有面南琉璃影壁一座,正对方城北侧门洞,神道自此到了尽头,琉璃照壁下线正中处即地宫入口。该影壁城砖砌成,上抹红泥,镶嵌中心花和插角花,顶部正脊一道,垂脊两条,安吻兽,上铺黄琉璃瓦,壁下承以须弥座。月牙城东西各有一条转向登道,通往方城明楼。<br/> 最北部的宝城即坟头,上有宝顶,下有地宫(明代称玄宫,清代避康熙帝玄烨的名讳,故改称地宫),地宫上方夯白灰、砂土、黄土掺合成的三合土,又用糯米汤浇固,加了铁钉,所以十分坚固,不怕风吹雨打(明陵坟头用黄土,面积虽大,但不如清陵坚固),地势北高南低,四周围以城墙,墙上有2.62米宽的马道,最外圈的墙体建有垛口,南侧城墙东西各有一豁门,安栅栏门。地宫没有打开,内部情况不详,也无文献可考证,但估计应为裕陵的九券四门式。<br/> 清世祖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在养心殿逝世,年仅24岁,死因是天花,死后遗体被火化,故陵内埋葬的是他的骨灰。因为传说孝陵内无尸首且薄葬,故在民国时期未遭大规模盗掘(但也有多处盗洞),是清东陵内唯一地宫保存完好的陵寝。<br/> 孝陵地宫内还葬有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生母,康熙二年去世,年仅22岁)、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顺治十七年去世,年仅22岁,追封为皇后)二人。</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d54d2b" size="6">孝东陵</font></p><p> 为顺治帝孝惠章皇后的陵墓,还葬有7个妃子,及4个福晋和17个格格。<font color="#1111ee">该陵位于孝陵东侧</font>1.5公里处,这是清朝修建的第一座皇后陵,由于明代没有为皇后专门建造陵寝的先例,所以孝东陵可以说是个创制。它的神道在五孔桥北与孝陵主神道相接,没有下马碑和神道碑亭,神道由西向东,最前端的建筑是一路三孔石桥,神道折而北上。桥东北为神厨库和井亭,桥北即东西朝房各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前出廊。东西班房、隆恩门、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隆恩殿皆与孝陵同,但隆恩殿月台上仅供铜炉,不设鹿鹤。殿后三座琉璃门,石五供,月台上建有方城、明楼,后为圆形宝顶,围以宝城罗圈墙。方城前东西两侧分别有14个众妃宝顶,其下都没有月台,外帮抹以红泥,今多脱落。<br/> 孝惠章皇后是顺治帝第二个皇后,内蒙古科尔沁部人,姓博尔济吉特氏,顺治第一任皇后(失宠被废)的侄女,康熙继位后,尊为皇太后,和孝庄太皇太后同住慈宁宫,孝庄去世后,移住宁寿宫。康熙56年12月6日逝世,享年77岁。<br/> 孝东陵还葬有顺治帝的七个妃子:恭靖妃浩齐特博尔济锦氏(康熙28年去世)、悼妃博尔济锦氏(顺治15年去世)、淑惠妃博尔济锦氏(康熙52年去世)、贞妃董鄂氏(孝献皇后之妹,顺治18年殉葬世祖)、端顺妃阿霸垓博尔济锦氏(康熙48年去世)、宁悫妃董鄂氏(生裕亲王福全,康熙33年去世)、恪妃石氏(康熙6年去世)。四个福晋和十七个格格皆没有留下姓氏和位号,因清初后宫制度尚未完善,这些福晋、格格其实都是世祖身边地位较低的妾。</p> <p><font face="隶书" color="#4db361" size="7">景陵</font></p><p>图册地址:</p><p><a href="http://photo.163.com/photos/aappaapp1/61374205/"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00">http://photo.163.com/photos/aappaapp1/61374205/</font></a></p><p> 为清圣祖康熙帝的陵墓,<font color="#1a1ae6">位于清东陵的孝陵东</font>2.5公里处。它的神道在七孔桥北与孝陵神道相接,东行300米后北折,第一个建筑即圣德神功碑亭,自康熙开始,本着“祖有功而宗有德”精神,改称圣德神功碑,因碑文太长,故分作满文和汉文双碑,这是第一座双碑,此后雍正、乾隆、嘉庆皆如此,道光开始,清朝不断割地丧权,所以都没有立圣德神功碑,而明代帝陵除了最后的亡国之君外,都建有神功圣德碑,但除长陵外,都没有碑文。碑亭1952年遭雷火,上部碑楼不存。碑亭北为五孔桥、望柱一对、石像生(狮、象、马、武将、文臣)共五对,与孝陵不同的是,石狮套有笼头,石象背驮石瓶,石像体量都略小与孝陵,而明代各陵并不在主神道外另建石像生。由于地势原因,神厨库院建到了石像生区中段。<br/> 石像生往北是景陵首创的冲天牌楼门(相当于孝陵主神道上的龙凤门),面阔五间六柱,中间两柱最高,其余递降,顶部都有蹲龙。牌楼门北依次为神道碑亭一座、下马碑两座、东西相对朝房各一座(跟孝陵位置不同,神道碑亭移到了三路三孔神道桥南,为以后大多数陵所效仿),朝房北为三路三孔石桥,桥北东西相对各有布瓦卷棚顶值班房一座,正北为面阔五间的隆恩门,其余部分与孝陵相同,但宝顶改孝陵的长圆形为圆形,主要是地形限制。<br/> 清圣祖于康熙61年10月8日在畅春园逝世,享年69岁。自康熙开始,满族皇帝放弃了本民族火葬的传统,改为土葬。1945年8月,地宫被盗。<br/> 与康熙帝同葬景陵的有: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辅政大臣索尼孙女,废太子生母,康熙十三年因难产而死,年仅22岁)、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辅政大臣遏必隆之女,康熙十七年逝世)、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佟国维之女,康熙二十八年病逝,死前一天立为皇后)、孝恭仁皇后乌雅氏(雍正帝生母,康熙时为德妃,后尊为皇太后,雍正元年逝世)、敬敏皇贵妃章佳氏(皇十三子怡亲王胤祥生母,康熙时为敏妃,康熙三十八年去世,入葬景陵妃园寝,雍正元年追封为皇贵妃,迁葬景陵)。</p><p><font face="隶书" color="#f70938" size="6">景陵皇贵妃园寝(双妃园寝)</font></p><p> 为圣祖康熙的悫惠皇贵妃和惇怡皇贵妃的共同陵寝,这两人曾抚育过乾隆皇帝,乾隆继位后,她们还健在,为了报恩,乾隆帝特下旨专门为她们建造陵寝。<font color="#3809f7">双妃园寝位于景陵稍东</font>约1公里处,与明代将各朝嫔妃混葬在东井、西井、金山和西山不同,各帝妃园寝都靠近帝陵,统属关系更为明确。景陵双妃园寝也是清代妃园寝中等级最高的,比其他妃园寝增加了东西配殿、两座明楼和明楼。<br/> 最南端为一座单孔石桥,每侧有栏板七块。桥北东西厢房,布瓦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前出廊,梁架饰雅伍墨旋子彩画,房后各有烟囱两座,北有东西卷棚顶班房各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宫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绿琉璃瓦歇山顶,开三间大门,前出月台,梁架饰金线大点旋子彩画。院内东南侧仅设一座燎炉,绿色琉璃制成。东西配殿和享殿,均为绿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出廊。享殿前出月台,内建暖阁三间,中暖阁内供奉双妃神牌,悫惠皇贵妃居东。月台前丹陛,上雕丹凤朝阳图案,为其他妃园寝所无。享殿早年坍塌,仅存三面山墙。殿后为一道砖墙,中门有门楼,绿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门身涂抹红泥,前出月台。中门两侧各有一座随墙角门。方城两座,东西并列,规制相同,每座方城都是前出月台,上有明楼,绿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里面石碑分别刻有满汉双文“悫惠皇贵妃园寝”和“惇怡皇贵妃园寝”字样,碑座为须弥座。地宫应与裕陵妃园寝中的纯惠皇贵妃地宫相同,设有隧道券、闪当券、罩门券、门洞券、梓券和金券,内建石门一道。<br/> 悫惠皇贵妃瓜尔佳氏,乾隆33年3月14日去世,享年86岁。<br/> 惇怡皇贵妃佟佳氏,佟国维之女,孝懿仁皇后之妹,乾隆八年四月初一去世,享年76岁。</p><p><br/><font face="隶书" color="#4db361" size="6">景陵妃园寝</font></p><p> 是安葬康熙帝众妃的陵寝,<font color="#3d11ee">位于景陵东稍南</font>半公里处,是清代最早兴建的妃园寝,妃园寝等级较低,体现在名称上,不能称“寝”,只能叫做“园寝”,其殿宇则称“享殿”,不能冠以“隆恩”字样;体现在色彩上,所有建筑全部用绿色琉璃瓦盖顶,不能用黄瓦。<br/> 最南端是一条马槽沟,上有一路单孔石桥一座,平桥一座,桥北东西厢房、东西班房已不存,宫门为绿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装大门三道,屋顶大部分只剩板瓦,即将坍塌,1993年落架修复。燎炉一座,无存。享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山墙抹红泥,因残破严重已被拆除。殿后面阔墙一道,中门门楼无存,两侧角门门扇也失。墙北即园寝,南方北圆形,共有宝顶五十座,宝顶下为长方形月台,大小不同。地宫分为三等,妃型有3券即罩门券、梓券和金券,石门1道;嫔型,仅砖券一座,无石门;常在型,无券和隧道,仅砖池一座,入葬时将彩棺垂直放入,上覆石条封住池口,再上夯三合土做成宝顶。50座宝顶下葬贵妃一人,妃11人,嫔8人,贵人10人,常在9人,答应9人,阿哥一人,共计49位,剩下一个是空券,原葬敬敏皇贵妃章佳氏(皇13子怡亲王胤祥生母),后来迁出葬入景陵。其葬位按生前地位而定,地位高者在前,居中,地位低者在后,列两侧,地位最高者是温僖贵妃钮祜禄氏。该园寝是清代内葬人数最多的妃园寝。<br/> 这49人的宝顶横向分成七行:<br/> 南起第一行葬2位,东下角马贵人,西下角为僖嫔赫舍里氏(康熙41年卒)。<br/> 往北第二行葬4位,从东往西分别是端嫔董氏(卒年不详,康熙59年奉安)、定妃万琉哈氏(生皇12子履亲王允祹,雍正2年养于履亲王府,乾隆22年卒,年97岁)、熙嫔陈氏(生皇21子慎郡王允禧,乾隆2年卒)、良妃王氏(包衣人,因罪籍没入宫,生皇8子廉亲王允禩,康熙50年卒)。<br/> 往北第三行葬5位,从东往西分别是18阿哥允祄(康熙47年卒,仅8岁)、成妃戴佳氏(生皇7子淳亲王允祐,乾隆5年卒)、襄嫔高氏(生皇20子简贝勒允祎,乾隆11年卒)、宜妃郭络罗氏(乾隆元年卒)、平妃赫舍里氏(康熙35年卒)。<br/> 往北第四行葬7位,从东往西分别是纯裕勤妃陈氏(生皇17子果亲王允礼,乾隆18年卒)、惠妃纳喇氏(生皇长子直郡王允禔,雍正10年卒)、温僖贵妃钮祜禄氏(辅政大臣遏必隆之女,生皇10子敦郡王允礻我,康熙33年卒)、顺懿密妃王氏(生皇15子愉郡王允潖、皇16子庄亲王允禄,乾隆9年卒)、慧妃博尔济锦氏(康熙9年卒,是最早葬入景陵妃园寝的人)、荣妃马佳氏(生皇3子诚郡王允祉)、宣妃博尔济锦氏(乾隆元年卒)。<br/> 往北第五行十券葬9位,从东往西分别是尹贵人、谨妃色赫图氏(生皇22子恭贝勒允祜,乾隆4年卒)、空券、伊贵人、布贵人、新贵人、通嫔纳喇氏(乾隆9年卒)、静嫔石氏(生皇23子郡王品级诚贝勒允祁,乾隆23年卒)、穆嫔陈氏(生皇24子諴亲王允祕,雍正年间卒)、色常在。<br/> 往北第六行葬11位,从东往西分别是文贵人、蓝贵人、常常在、瑞常在、袁贵人、贵常在、徐常在、石常在、常贵人、勒贵人、寿常在。<br/> 往北第七行葬11位,从东往西分别是尹常在、路常在、妙答应、秀答应、庆答应、灵答应、春答应、晓答应、治答应、牛答应、双答应。</p>
应对猪肉降价之烤乳猪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ff0066" size="7">泰陵</font></p><p>图片地址:</p><p><a href="http://photo.163.com/photos/aappaapp1/61377892/"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00">http://photo.163.com/photos/aappaapp1/61377892/</font></a></p><p> 为清世宗雍正帝的陵墓,<font color="#ee1111">是清西陵的主陵</font>,仿照清东陵的孝陵而建。雍正帝心高志大,不甘居于父祖之下,故在易县泰宁山太平峪另辟陵区,其规模超过了孝陵。<br/> 最南端的火焰牌楼,位于泰陵南23华里的大雁桥村东的神石山上,通高6.60米,面阔三间18.66米,台明长26.35米,宽7.74米,四根石柱顶上有石雕蹲龙(通高1.10米、宽0.82米),柱身饰有云板。两柱间用大小石额枋连接,三间的大石额上铆接石雕须弥座火焰头(通高2.29米、基座高0.71米、宽1.19米、火焰高1.58米、宽1.175米)。坊心东西两面有浮雕荷叶莲花等纹样。<br/> 接下来是一座五孔桥,每侧有栏板37块,宽10.94米,长87米。过桥,便开始了2.5公里长的神路,北为石牌坊三座,正面东西向一座,两旁南北纵向各一座,五间六柱,宽31.9米,在我国明清两代其他的帝王陵墓之前,也建有石牌坊,比如明十三陵、清东陵、沈阳的福陵和昭陵,但都为一架,西陵却有三架,和北面的大红门构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的格局,这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国粹,是中华民族古代建筑的瑰宝。牌坊的每座楼顶都为清代建筑的最高等级--庑殿顶式,如此巨大的石牌坊只是由六十六块巨石雕砌而成的,以寓意“六六大顺”。石构件重达几吨至十几吨不等,正中一间牌楼坊心却是空白无纹,汉武帝登泰山玉皇顶立“无字碑”,想是亦然。<br/> 下马碑,位于石牌坊北,大红门前东西各设石兽一尊,名为獬豸(音谢志),大红门上覆黄琉璃瓦,门身开三门洞,单檐庑殿顶式,周身红色。中门拱高6.15米,洞宽5.53米,侧门拱高5.7米,洞宽5.1米。三对合扇门板重约1.5吨,用松木做成。各扇门钉为封泡铜圆帽钉,横竖各九行,九九八十一个。中间门洞乃"神门",专供已故皇帝梓宫通过之用。东门洞谓之"君门",供后代帝后祭祀时进出;西门洞谓之"臣门",供侍卫大臣们随同祭祀时进出。<br/> 大红门东西随墙角门各一座,门内具服殿与孝陵同,这是专供当朝皇帝谒陵祭祖时更衣的地方,脱下朝服,换上素服。更衣殿后还有一间坐南面北的小房,宽五米,进深三米,黄琉璃瓦硬山式房顶,由西墙开门,与更衣殿相结。房内置有包着绣龙锦套的木桶,桶底垫细沙土,上压水银;还有置有皮兜,裹以绣龙锦套。原来这是皇帝皇后解手方便的地方,是御用厕所。<br/> 圣德神功碑亭以北为一座七孔桥,长达105.2米,为清西陵内最大的石桥,北有望柱一对。石象生(狮、象、马、武将、文臣)五对,是乾隆时期添设的,清西陵只有泰陵、昌陵建石像生。往北为人工堆成的案山,山北是龙凤门,与孝陵同。三孔石桥、砂山、三路三孔神道石桥,往北是神道碑亭,形式与圣德神功碑楼相仿,但规模缩小了将近三分之二左右。马槽沟上建有平桥通往神厨库院,院南有井亭,黄瓦秃顶式,四柱飞檐,亭顶露天,露天的洞口与亭内水井口垂直,井口直径1.5米,是祭祀制作供品的水源。所谓祭祀用的整牛整羊,仅取头、脊、尾、蹄几个部分象征性地摆在盘中,并非整头整只地抬上去。<br/> 东西朝房建在桥北泊岸上,东朝房是为祭祀准备奶茶和瓜果的地方,所以又名茶膳房。西朝房是为祭祀准备面食点心的地方,故此又称饽饽房,两房内均设有锅灶,房后各矗烟囱两座。北有东西班房、隆恩门,门内东西配殿。正中隆恩殿内有三间暖阁,中暖阁设神龛,供奉帝、后的牌位;西暖阁内安置宝床,床上设檀香宝座,供奉皇贵纪牌位;东暖阁为佛楼,上下两层供奉金银佛像,地面以“金砖”铺漫。殿外月台铜鹤铜鹿已失。殿北三座门、二柱门等均与孝陵同。<br/> 清世宗于雍正13年8月23日在圆明园逝世,享年58岁。<br/> 地宫中还葬有孝敬宪皇后乌喇那拉氏(雍正9年去世)、敦肃皇贵妃年氏(雍正3年去世)。</p><p><font face="隶书" color="#6809f7" size="6">泰东陵</font></p><p> 为雍正帝孝圣宪皇后的陵寝,位于泰陵东1.5公里的东正峪,最前段是一座六孔平桥,然后是一路三孔石桥,桥北有下马碑,东侧有井亭一座、神厨库一座。东西朝房以北等都与孝东陵相同。<br/>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其曾祖为清太祖时期的功臣额亦都,13岁时为雍王府格格,康熙50年生乾隆帝。雍正在位时期被封为熹贵妃,乾隆继位后,奉为皇太后,居慈宁宫。乾隆对其母尊养倍至,六十、七十、八十岁的整寿都举行大规模庆典,乾隆43年正月22日,崩于圆明园。享年86岁。</p><p><font face="隶书" color="#4db34d" size="6">泰陵妃园寝</font></p><p> 是安葬雍正帝众妃的陵寝,位于泰陵东南1公里处的杨树沟,最南端为单孔拱桥一座,桥北东西厢房,布瓦硬山顶,面阔三间,前出廊,北为东西班房,面阔仅两间。宫门面阔三间,绿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大门三道,门内东侧绿琉璃燎炉一座,享殿五间,单檐歇山顶,前出月台,大殿中三间为门扇,东西稍间为槛窗。殿后墙一道,中门有门楼,两侧为角门,墙北是21座宝顶,计皇贵妃1位,妃3位,嫔1位,贵人5位,常在7位,格格4位,分三排:<br/> 南起第一行葬5位,从东往西分别是宁妃武氏(雍正12年卒)、齐妃李氏(生皇1、2、3子,前两子早夭,皇3子弘时被雍正处死,乾隆2年卒)、纯悫皇贵妃耿氏(生皇5子和亲王弘昼,封裕妃,乾隆49年卒,享年96岁)、谦妃刘氏(生皇6子果亲王弘瞻,封谦嫔,乾隆尊为皇考谦妃,乾隆32年卒)、懋嫔宋氏(雍正8年卒)。<br/> 往北第二行葬9位,从东往西分别是马常在、那常在、海贵人、安贵人、郭贵人、李贵人、张贵人(雍正13年卒)、李常在、春常在。<br/> 往北第三行葬7位,从东往西分别是张格格、苏格格、常常在、高常在、顾常在、伊格格、张格格。</p> 待续.... <p><font face="隶书" color="#aa8855" size="7"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裕陵</font></p><p>图片地址:</p><p><a href="http://photo.163.com/photos/aappaapp1/61510398/"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00">http://photo.163.com/photos/aappaapp1/61510398/</font></a></p><p> 为清高宗乾隆帝的陵墓,<font color="#f70909">位于清东陵的孝陵西侧</font>的胜水峪,耗银203多万两。它的神道在七孔桥南与孝陵神道相接,西行后北折,第一个建筑即圣德神功碑亭,碑文由高宗第11子成亲王永瑆书写。神道绕过一个土丘,为五孔桥一座,桥北有望柱一对、石像生(狮、狻猊、象、骆驼、麒麟、马、武将、文臣)共八对、冲天牌楼门、单孔桥,经过一段较长的蜿蜒神道,抵达神道碑亭、下马碑,西侧有神厨库院一座,院墙南有井亭,柱子四根,南、东、北三面砌墙,梁枋上饰雄黄玉旋子彩画。神道正北为东西相对朝房各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出廊,面阔19.76米,深10.25米,房后各有烟囱两座。<br/> 朝房北为三路三孔石桥,桥北东西相对各有布瓦卷棚顶值班房一座,正北为面阔五间的隆恩门,前出月台,门北燎炉两座,保存完好。东西配殿与孝陵同。隆恩殿内东侧设为佛楼,此后帝陵皆效仿。隆恩殿后有单孔拱桥三座,望柱为龙凤头,桥头抱鼓刻成蹲龙。往北为三座门、二柱门、石五供,再往北,与孝陵皆同。<br/> 地宫九券四门式:九券分别是隧道券、闪当券、罩门券、头道门洞券、明堂券、二道门洞券、穿堂券、三道门洞券和金券,其中罩门券、名堂券和金券上方建有琉璃瓦屋顶(从慕陵开始取消了瓦顶);四个石门分别是罩门、头道门、二道门和三道门。金券位于最后,是安放帝后棺椁的地方,内有须弥座宝床。清代帝后的遗体是头冲北的,模拟生前坐立时面南背北姿势躺下,与百姓丧葬头冲南的习俗不同。相比明代帝陵七道石门,前殿中殿后殿左、右配殿,三条隧道的规模,清代帝陵明显小很多,但是地宫的雕刻远胜明陵,裕陵更是精美绝伦,绝大部分都是喇嘛教内容,有梵文、藏文佛经三万多字,佛像四十多尊,头道门洞券东西两壁刻有四大天王,穿堂券刻有花瓶,四个石门门扇上都刻有菩萨,高1.5米。<br/> 清高宗于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在养心殿逝世,享年89岁。1928年,地宫被军阀孙殿英盗掘破坏。<br/> 地宫中还葬有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乾隆13年在随高宗南巡时病逝于德州,生皇二子、皇七子,均被秘密立为皇储,但都早夭)、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嘉庆帝生母,乾隆时为皇贵妃,乾隆40年病逝,嘉庆元年追封皇后),慧贤皇贵妃高氏(乾隆10年去世,追晋皇贵妃)、哲悯皇贵妃富察氏(雍正13年逝世,追晋皇贵妃)、淑嘉皇贵妃金氏(乾隆20年去世,追晋皇贵妃)。</p><p><font face="隶书" color="#3809f7" size="6">裕陵妃园寝(纯惠皇贵妃园寝)</font></p><p> 是安葬乾隆帝后妃的陵寝,位于裕陵之西。因内葬有皇后、皇贵妃各一人,故形制与景陵皇贵妃园寝相同,东西厢房均不存,仅存西配殿,享殿东西山墙均连接面阔墙一道,墙上各开角门一座,把陵区分为前后两院(原来与景陵妃园寝相同,后来把三座园寝门及两侧的面阔墙拆除,改建到享殿两旁。改建工程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告竣,花费白银13万多两)。后院前部正中即月台,台上为方城一座,上有明楼,覆绿色琉璃瓦,楼内石碑上刻“纯惠皇贵妃园寝”,满汉双文。北有宝城,内有地宫,设有隧道券、闪当券、罩门券、门洞券、梓券和金券,内建石门一道。<br/> 裕陵妃园寝共葬有后妃36人,计一位皇后、二位皇贵妃、五位贵妃、六位嫔、十二位贵人、四位常在。其中地宫内葬有皇后和纯惠皇贵妃。<br/> 纯惠皇贵妃苏佳氏,生皇3子循郡王永璋、皇6子质亲王永瑢,乾隆25年4月19日去世,葬入地宫。<br/> 皇后乌喇那拉氏,是高宗的第二位皇后,乾隆30年随高宗南巡时失宠,当即被遣返回京,乾隆31年7月14日,崩,仅以皇贵妃礼葬入地宫,居于纯惠皇贵妃左侧,享殿祭飨时,还不给她准备祭品。<br/> 宝城东西两侧及后面,分散建有宝顶34个,分作五行:<br/> 南起第一行葬2位,从东往西分别是颖贵妃巴林氏(嘉庆5年卒,年70岁)、婉贵妃陈氏(嘉庆12年卒,年92岁)。<br/> 往北第二行葬7位,从东往西分别是容妃和卓氏(即传说的香妃,维吾尔族人,乾隆53年卒)、豫妃博尔济锦氏(乾隆38年卒)、忻贵妃戴佳氏(乾隆29年卒)、庆恭皇贵妃陆氏(乾隆39年卒)、舒妃叶赫那喇氏(乾隆42年卒,年50岁)、愉贵妃珂里叶特氏(生皇5子荣亲王永琪,乾隆57年卒)、循贵妃伊尔根觉罗氏(嘉庆2年卒)。<br/> 往北第三行葬9位,从东往西分别是惇妃汪氏(生皇10女固伦和孝公主,曾因擅杀宫女被降为嫔,嘉庆11年卒,年61岁)、芳妃陈氏(嘉庆6年卒)、恂妃、慎妃、仪嫔、诚嫔、怡嫔、恭嫔、白贵人。<br/> 往北第四行葬11位,从东往西分别是金贵人、宁常在、新贵人、福贵人、张常在、秀贵人、揆常在、瑞贵人、慎贵人、武贵人、平常在。<br/> 往北第五行葬5位,从东往西分别是寿贵人、顺贵人、陆贵人、鄂贵人、晋妃富察氏(道光2年卒,是最后一位葬入妃园寝的人)。</p> <p><font face="隶书" color="#ff0066" size="7">昌陵</font></p><p>图片地址:</p><p><a href="http://photo.163.com/photos/aappaapp1/61514519/"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00">http://photo.163.com/photos/aappaapp1/61514519/</font></a></p><p> 为清仁宗嘉庆帝的陵墓,<font color="#3809f7">位于清西陵的泰陵之西</font>。它的神道在泰陵圣德神功碑亭南与之相接,是唯一与清西陵主神道相接的帝陵。沿途三孔平桥一座,西行300米北折,建有清朝最后一座圣德神功碑亭。往北部分与泰陵皆同。唯隆恩殿地面独具特色。来西陵的游客,大多先游览泰陵,以为再无别的陵寝能与泰陵相比。其实不然,昌陵宏伟的建筑不仅与泰陵大体一致,而且明楼、宝城、隆恩门、大碑楼等建筑比泰陵还要高大。昌陵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隆思殿地面铺设独特。其它帝、后隆恩殿地面均为金砖(并非黄金制成,而是用料考究,烧制精细的砖。皇家御用,谓之金砖。)漫地,唯昌陵隆恩殿为紫花石铺墁,又称豆瓣石。每块呈正方形,边长62厘米,磨光烫蜡,不滑不涩。石面呈黄色,缀以天然的紫色花纹图案,其状如春蚕,似竹笋,象秋菊,若绒球,千姿百态。被阳光照射,五彩滨纷,犹如满堂宝石。二是隆恩殿内东暖阁之佛楼,上下两层,上层有木雕垂花,精湛优美,涂金闪亮;下层有木制边饰,朱红底色,鲜丽耀眼,历经180余年时光磨蚀,至今保存完好,色泽如初。三是地宫结构比其它帝陵宏大,雕刻精细。<br/> 昌陵神厨库位于神道碑亭的左侧,座东朝西独立成院,红色围墙,黄瓦盖顶。院内共有四座建筑,进大门迎面是东神厨,黄琉璃瓦单檐悬山顶,面阔五间,它是此院的主体建筑,过去内设巨型灶一座,长案五副,是专为祭祀时制作供品的地方,神厨前面南北两侧是神库,皆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是专门储存原料和存放供品的库房。东南角是一座黄琉璃瓦盖顶,重檐歇山式的方形建筑——省牲厅。省牲厅是礼部屠户杀牛宰羊的地方,每次祭祀的整牛整羊,均在这里宰杀蒸煮。<br/> 昌陵省牲厅,呈正方型,边长11.22米,台阶高0.85米,后部有烟囱一座、抱厦三间,与正厅相连,为灶室烧火处。抱厦南北长10.62米,东西宽3.60米。正厅内地面中心,有一个长方形石池,南北长2.25米,东西宽1.60米,池底和池的四壁均为青白条石,池底有孔,下通水道,直通神厨库南面的马槽沟,以排出池内污水。靠东墙有巨型灶一座,南北长6.46米,东西宽2.53米,高0.70米,灶为正方型,上安铜锅两口,每口直径1.53米,深0.80米。西南角有一口大铜水缸,缸口直径1.70米,深1.55米,为了便于舀水,缸的下部埋进地下,并稍加偏斜。<br/> 昌陵从始建到现在已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但省牲厅及室内设施依然完好的保存了下来,这已成为清代皇家陵寝中唯一的珍品,它既是皇家豪繁祭祀的实物档案,又是人们研究陵寝建筑的佐证。<br/> 昌陵陵址名为太平峪,原是乾隆为自己选定的万年吉地。后乾隆有旨渝:“嗣后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陵、西陵界内分建。”意思是父子两代皇帝不可在同一陵区建陵。所以乾隆又在东陵另选了陵址,与祖父康熙相守,把西陵太平峪赐给了儿子嘉庆,让其与祖父雍正为伴。<br/> 清朝埋葬皇帝皇后有条规定:皇后先于皇帝而薨,可葬于帝陵的地宫,但石门不闭,要等着皇帝。若皇帝先于皇后而崩,葬入地宫后必须关闭石门,皇后死了再另外建陵。嘉庆二年,孝淑睿皇后薨逝,因地宫尚未建成,故将皇后的棺椁安放在静安庄。嘉庆八年昌陵建成,就将皇后的棺椁移至昌陵地宫。奉安之后,嘉庆看到办事大臣的奏折上有“掩闭石门,大葬礼成”八字,十分生气,对大臣们说:“太平峪吉地是皇考赐朕的,不是赐皇后的。关闭石门不是让朕另卜吉地吗?朕定遵皇考旨意,决不更易。”嘉庆驾崩后,打破石门既闭不可复开的规定,奉安昌陵地宫,与孝淑睿皇后合葬。嘉庆的另一个孝和睿皇后,死于嘉庆之后,所以另给她修建了昌西陵。<br/> 清仁宗于嘉庆25年7月18日在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逝世,享年61岁。<br/> 地宫中还葬有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嘉庆2年去世)。</p><p><font face="隶书" size="6">昌西陵</font></p><p> 为嘉庆帝孝和睿皇后的陵寝,<font color="#3300ff">位于昌陵之西</font>望仙山。该陵建于道光年间,仿照慕陵,追求节俭。最南端是一路三孔石桥,桥北有下马碑,东侧有井亭一座、神厨库一座。东西朝房、东西班房都与泰东陵相同,但隆恩门面阔缩小为三间,开大门三道,黄琉璃瓦歇山顶。门内东西各有琉璃燎炉一座,东西配殿缩小为三间,隆恩殿虽然为五间,但体量比其他皇后陵的都要小,且屋顶改为单檐歇山顶。月台前也没有惯用的丹陛石雕,月台四周也无栏板、苍龙头。殿后设玉带河一条,上建平桥三座,桥北为面阔墙一道,中门有门楼,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正面额枋上为青白石匾额,上书满蒙汉“昌西陵”字样,中门两侧开角门,这是降低为妃园寝的做法。墙北是石五供,北为月台,上建圆形宝顶一座,无方城和明楼。宝顶后方一圈半圆形围墙是我国除天坛外的又一处回音壁,站在宝顶基座前的第七块神石上,可以听到回音效果。<br/> 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嘉庆六年被立为皇后,生皇3子惇亲王绵恺、皇4子瑞亲王绵忻。嘉庆帝于避暑山庄去世时,皇次子智亲王绵宁,陪同在身边,但一时找不到嘉庆留下的传位密诏(共两份,一份在皇帝身边,另一份在北京紫禁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当时孝和睿皇后在北京,也没有找到那份密诏,但她没有自作主张让亲生儿子继位,而是下懿旨发往承德,叫大臣们拥立智亲王为帝,是为宣宗道光皇帝。宣宗“伏地叩头,感涑不能言喻”。道光29年12月11日,孝和睿皇后以74岁高龄驾崩,宣宗自己也是68岁的老人了,但仍然不顾有病的身体,亲自为皇太后守丧,竟然在一个月后也去世了。<br/></p><p><font face="隶书" color="#44bb44" size="6">昌陵妃园寝</font></p><p> 是安葬嘉庆帝众妃的陵寝,<font color="#ff0066">位于昌陵与昌西陵之间</font>。最南端为单孔拱桥一座,享殿东西山墙各连一道卡子墙,开一门通往后寝院。殿后有一道宇墙,正中开一6米宽的豁口,这种做法与其他妃园寝不同。宇墙北分布着四排17座宝顶,计皇贵妃2人,妃5人,嫔7人,贵人3人,分别是:<br/> 南起第一行葬2位,即和裕皇贵妃刘佳氏(道光13年卒)、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生皇5子惠亲王绵愉,咸丰10年卒,年74岁,是最后一个葬入昌妃园寝的人)。<br/> 往北第二行葬5位,从东往西分别是晋妃、华妃侯氏(嘉庆9年卒)、恕妃完颜氏、庄妃王氏(嘉庆16年卒)、信妃刘佳氏(道光2年卒)。<br/> 往北第三行葬8位,从东往西分别是李贵人、恩嫔乌雅氏(道光26年卒)、吉嫔、荣嫔梁氏(道光6年卒)、逊嫔沈氏(乾隆51年卒)、简嫔关氏(乾隆45年卒)、淳嫔董氏(嘉庆24年卒)、安嫔苏完尼瓜尔佳氏(道光17年卒)。<br/> 往北第四行葬2位,从东往西分别是玉贵人、芸贵人(嘉庆10年卒)。<br/></p> <p><font color="#3809f7" size="7">慕陵</font></p><p>图片地址:</p><p><a href="http://photo.163.com/photos/aappaapp1/61517589/"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00">http://photo.163.com/photos/aappaapp1/61517589/</font></a></p><p> 为清宣宗道光帝的陵墓,<font color="#f70909">位于清西陵的昌陵西</font>15公里处的龙泉峪。该陵建造得很特殊,与其他帝陵都不相同,是道光帝独树心裁之作。慕陵以精致小巧的建筑模式、清丽淡雅的建筑风格、工艺卓绝的楠木雕龙成为清帝陵中最具特色的一例。楠木烫蜡后褐然的色泽,灰黄交融的墙垣,配以蓝天白云,绿树金顶,典雅肃穆,清碧绝尘,自有一番幽远神秘、古朴超然的气度。 <br/> 起初道光的陵寝设在清东陵,陵寝本着道光追求节俭的精神,取消了二柱门、地宫瓦顶、内刻经文、佛像等部分,大殿、碑亭、石像生体量也小了,道光七年完工,且葬入了孝穆皇后,殊不料一年后发现地宫渗水一尺七寸,震怒之下,全部陵寝被夷为平地。道光不顾乾隆定下的祖宗昭穆相间的定制,改在清西陵选址重建陵寝。该陵设计上更加刻意求简,仅有建筑27座, 占地45.6亩, 比泰陵缩小近80亩。但其实外“俭”内“奢”,其用料材质异常精美,围墙采用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工艺到顶,不涂红挂灰,改变了传统的上身糙砌灰砖,刷红浆,下肩干摆的做法,加之两建一拆的经历,道光建陵耗资超过了西陵任何一座陵墓。<br/> 慕陵神道放弃与泰陵相接,最南端是一座五孔桥,因为鸦片战争的失败,道光帝“愧对祖宗”、“愧对天下百姓”,遂下令取消了歌功颂德的圣德神功碑和石像生。五孔桥之北即龙凤门,与孝陵、泰陵、昌陵相同,但略小。龙凤门以北建有下马碑东西各一座,神道碑亭体量较小,石碑正面刻有宣宗谥号,背面按照道光的遗嘱,刻有咸丰帝亲自撰写的记述宣宗一生事迹的碑文,这在清陵中绝无仅有,其实是兼有圣德神功碑的作用。<br/> 神道碑亭往北,是神道桥,慕陵没有按照三路三孔的惯例,而是变成了一路拱桥,东西两侧各有一平桥。桥北东西朝房各一座,前出廊,面阔三间,但进深缩小为两间。朝房之北各有一座班房。隆恩门建在石质须弥座上,台面铺金砖,面阔五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中开大门三道,门内燎炉已无。东西配殿较小,面阔仅三间,进深两间,前出廊,单檐歇山顶。<br/> 隆恩殿最为特殊,一改面阔五间的惯例,缩为三间,进深也三间,改重檐歇山顶为单檐歇山顶。殿四周设有回廊,裁撤了月台和大殿周围的栏板和雕龙头,月台上仅设铜炉两尊,不设鹿、鹤。月台东西两角有石幢和嘉量各一座。大殿正面三间都开门,殿东西两侧中间开门,其余为砖墙封闭。隆恩殿、东西配殿所有木构件全部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造价惊人,不饰彩绘,以楠木本色为基调,其天花、群板、绦环板、雀替等处一改传统的金莲水草案,而是用高浮雕和透雕手法雕刻上千条云龙、游龙和蟠龙(仅隆恩殿内就有木雕龙714条),三殿共有木雕龙1318条,成为清代帝王陵寝中独具风格的艺术珍品,只有承德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与之相同。道光认为,宝华峪地宫浸水是因为群龙钻穴,龙口吐水所致,如果把龙请到天上来,龙就会在天上争水而不往地宫吐水了。于是,他命令千百个能工巧匠,用金丝楠木雕刻成许许多多的龙,布满天花的藻井、门窗、雀替、隔扇等处,造成多龙争水的场面。楠木硬度极高,故迄今不用修缮。隆恩殿内北部有三座暖阁,中暖阁供奉道光帝神牌,西暖阁供奉三个皇后的神牌,东暖阁存放谕旨。<br/> 大殿后为玉带河一条,上建青白石平桥三座,仅中路桥安有栏板。往北为一座三间四柱三楼形式的汉白玉石牌坊,取代传统的三座门。石牌坊两侧连墙,牌坊中门正面额枋上刻有满蒙汉三文“慕陵”,背面刻有汉文:“皇考宣宗成皇帝朱笔遗谕:敬瞻东北,永慕无穷,云山密迩,呜呼,其慕与慕也!子臣奕詝敬录”,道光帝生前并未给陵寝起名,但当时却教四岁的文宗奕詝和三岁的恭亲王奕忻读了该谕,并安放到隆恩殿东暖阁,道光帝死后,文宗重读此谕,遂定名“慕陵”,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的“终生孺慕”之情,而谥法中并无慕字。牌坊的左右二门额枋则是龙凤图案,一龙居中,两凤在侧,整个牌坊面阔12.2米。<br/> 石五供与其他帝陵相同,其后为一月台,面阔45.4米,其上再建一个台基,高1.92米,前出三道台阶,均十二级。不设方城、明楼和宝城。上台基后有一条御道,道路的尽头是一个方形月台,边长38.47米,月台上的须弥座中央即正圆形宝顶,其下为地宫,取消了地宫的琉璃瓦顶,仅用青白石条合龙券顶,上覆城砖,再上覆三合土即为宝顶。地宫刻意求简,为五券二门:隧道券、罩门券、门洞券、梓券和金券,相当于皇后地宫的等级。文宗继位后,曾打算添建方城、明楼和宝城,后因财力匮竭而作罢。<br/> 清宣宗于道光30年正月十四日在圆明园逝世,享年69岁。<br/> 地宫中还葬有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宣宗藩邸嫡福晋,嘉庆十三年去世,宣宗继位追封皇后,原葬清东陵宣宗地宫,后陵寝渗水被废,迁往慕陵)、孝慎成皇后佟佳氏(道光十三年去世)、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文宗生母,道光20年去世)。</p><p><font color="#ff3300" size="6">慕东陵</font></p><p> 为道光帝孝静成皇后的陵寝,<font color="#3d11ee">位于慕陵东北方</font>的双峰岫,原本是慕陵妃园寝。最南端是神道旁两座下马碑,左侧有神厨库和井亭(原来均无,后添建),神道全为砖墁,没有皇后陵神道的中心石和两侧牙石,三座五孔平桥,都是妃园寝留下的痕迹。<br/> 东西朝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原为布瓦),布瓦东西班房各三间、隆恩门面阔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原为绿琉璃瓦,后全改为黄色)。门内燎炉两座,东西配殿面阔三间(原无),隆恩殿面阔三间,前出月台,但无栏板、铜鼎鹿鹤。殿后为面阔墙一道,中门有门楼,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正面额枋上为青白石匾额,上书满蒙汉“慕东陵”字样,中门两侧开角门。墙北是石五供,北为月台,上建圆形宝顶一座,无方城和明楼。宝顶东侧并列建有宝顶一座,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br/> 孝静成皇后博尔济锦氏,曾生皇2子顺郡王奕纲、皇3子慧郡王奕继,均不足三岁即夭折。道光12年11月21日生皇6子恭亲王奕忻,封静贵妃。孝全成皇后去世后,静贵妃代为抚养其子咸丰帝。咸丰继位后,尊其为皇考康慈皇贵太妃,颇受恩养。但当她去世后,其子恭亲王奕忻请求咸丰授予她皇后封号入葬,咸丰未置可否,仅以“哦,哦”两声作罢,但奕忻以军机大臣身份的便利,让军机处恭办“皇太后”封号事宜,迫使咸丰帝接受既成事实。对此咸丰极为不满和愤怒,虽未取消皇后封号,但在丧葬礼仪上加以减杀,并且在谥号上不加道光帝的“成”字,并找借口罢免了恭亲王的军机大臣职务。咸丰去世后,恭亲王联合两宫皇太后发动辛酉政变,除掉了咸丰八个顾命大臣,重掌军机处,封议政王,将其母神牌升入太庙,加谥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锦氏既非道光生前所立皇后,其子也未继位为帝,竟然得到皇后头衔入葬并配享太庙,实为清朝绝无仅有的孤例。<br/> 庄顺皇贵妃乌雅氏,生皇7子醇亲王奕環、皇8子钟郡王奕硉、皇9子孚郡王譓,封琳贵妃。同治5年去世。<br/> 孝静成皇后宝顶北部,分散建有宝顶三排,葬15人,计贵妃3位,妃4位,嫔4位,贵人4位,分别是:<br/> 南起第一行葬5位,从东往西分别是恬嫔富察氏(道光25年卒)、和妃那拉氏(生皇长子隐郡王奕纬,道光16年卒)、常妃赫舍里氏(咸丰10年,当英法联军侵入时居圆明园,惊吓而死)、祥妃钮祜禄氏(生皇5子惇亲王奕棕,咸丰11年卒)、顺嫔(同治7年卒)。<br/> 往北第二行葬5位,从东往西分别是平贵人(道光3年卒)、定贵人(道光22年卒)、李贵人、彤贵妃舒穆鲁氏(初为贵妃,道光后期降为贵人,同治年间升为皇祖贵妃,光绪3年卒),佳贵妃郭佳氏(初为嫔,道光年间降为贵人,同治年间升为皇祖贵妃,光绪16年卒)。<br/> 往北第三行葬5位,从东往西分别是那贵人(道光时期为答应,咸丰时升为皇考常在,同治年间升为皇祖贵人,卒年不详)、恒嫔蔡佳氏(光绪2年卒)、珍妃赫舍里氏、成贵妃钮祜禄氏(初为嫔,道光年间降为贵人,同治年间升为皇祖贵妃,光绪14年卒)、豫嫔尚佳氏(道光时期为答应,咸丰时升为皇考常在,同治年间升为皇祖嫔,光绪年间卒)。</p> <p><font face="黑体" color="#ff0000" size="7">定陵</font></p><p>图片地址:</p><p><a href="http://photo.163.com/photos/aappaapp1/61697092/"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00">http://photo.163.com/photos/aappaapp1/61697092/</font></a></p><p> 为清文宗咸丰帝的陵墓,<font color="#1111ee">位于清东陵最西端的平安峪</font>。它的神道在七孔桥南与孝陵神道相接,一直西行,直至西大河东岸北折,第一个建筑是一座五孔平桥,每侧栏板7块,然后是涵洞一座、五孔拱桥一座、望柱一对、石像生(狮、象、马、武将、文臣)共五对、冲天牌楼门、神道碑亭、西侧有神厨库院一座、北为三路三孔石桥,桥北东西相对朝房各一座,东西相对布瓦卷棚顶值班房各一座,正中为隆恩门,隆恩殿仅月台南东西三面有石栏杆,大殿本身取消了环绕的石栏杆,殿后为三座门,定陵裁撤了二柱门,其余与祖陵同。1966年,拆除了西朝房和西配殿。定陵始建于咸丰九年(1859年)四月十三日,完工于同治五年(1866年)十二月,前后计有7年半的时间,净耗白银313万两之多。<br/> 清文宗于咸丰11年7月17日在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逝世,年仅31岁。<br/> 地宫中还葬有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为咸丰作皇子时的嫡福晋,道光29年病逝,咸丰继位后,追封皇后)。</p><p><font face="黑体" color="#3809f7" size="6">定东陵</font></p><p> 为咸丰帝皇后的陵墓,由两座并排相同规制的陵寝组成,西侧是普祥峪定东陵(简称慈安陵),葬慈安皇太后(孝贞显皇后);东侧是菩陀峪定东陵(简称慈禧陵),葬慈禧皇太后(孝钦显皇后)。这是清朝规制等级最高的皇后陵,最前处为下马碑,慈禧陵的下马碑文字是“官员到此下马”,比慈安陵下马碑少了“人等”二字。两陵的神厨库都设在慈禧陵神道碑亭的东侧,南北而建,北为慈禧陵神厨库,南为慈安陵神厨库。并排两个神道碑亭之北各为一路三孔石桥,两侧对称地增建了平桥,桥北建有相同的两座陵园,两园之间用马槽沟隔开,沟南与神道石桥下的水沟相接,中间有便桥,形成一个“土”字。陵园的建筑,桥北东西相对朝房各一座,面阔五间,东西相对布瓦卷棚顶值班房各一座,面阔三间,正中为隆恩门,面阔五间,门内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面阔五间歇山顶。隆恩殿,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前出月台,上有铜炉铜鹤铜鹿各一对。殿后三座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环以红墙。两陵同时兴工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八月二十日,历经6个寒暑,于光绪五年(1879年)六月二十日同时竣工,慈安陵耗银266万两,慈禧陵耗银227万两。<br/> 慈禧陵与慈安陵在规模、规制上完全一样。尽管陵寝的修建规制崇宏,典制齐备,在有清一代诸后陵中均属上乘之作,但西太后并不满足,她利用独自掌权之机,以年久失修为借口,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下令将菩陀峪万年吉地的方城、明楼、宝城、隆恩殿、东西配殿、东西燎炉全部拆除重建,将宫门、朝房、小碑楼、神厨库等建筑揭瓦大修,地宫各券及石五供也在维修之列,重修工程于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开始,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在慈禧死前几天才告结束,历时13年之久。<br/> 重修后的慈禧陵用料考究,做工精细,装修豪华,富丽堂皇。三大殿木构架全部采用名贵的黄花梨木。梁枋及天花板上的彩画不做地仗,不敷颜料,而是在木件上直接沥粉贴金,其图案为等级最高的金龙和玺彩画。殿内墙壁雕有寓意"万福万寿"、"福寿绵长"的砖雕图案,并全部筛扫红黄金。三殿64根露明柱子上全部盘绕半立体镀金铜龙。封护墙干摆到顶,拔檐上雕"万福流云"图案。大殿及月台周围的石栏杆,无论栏板、望柱还是抱鼓石上,均浮雕各式龙凤呈祥、海水江崖图案,尤其是殿前的丹陛石,以高浮雕加透雕的技法,把丹凤凌空、蛟龙出水的神态刻画得维妙维肖,是一件难得的石雕艺术珍品。这扫金的墙壁、贴金的彩画,就花费黄金4592两。镀金的盘龙以及精美的石雕艺术杰作,把三殿装点得金碧辉煌、精美绝伦。这种豪华的装修不仅在明、清两代帝陵中绝无仅有,就连紫禁城内也难以见到。地宫为五券二门式,隧道券、罩门券、门洞券、梓券和金券,四壁和门扇均无雕饰。<br/> 慈禧棺中的随葬宝物:慈禧入棺前先在棺底铺一层金丝镶珠宝的锦褥,上镶有大小珍珠12604颗,红光宝石85颗,白玉203块;锦褥上又盖一条丝褥,上铺圆珠2400颗;上又盖一条串珠薄褥,上有珠1300颗。此一层共有一尺厚。慈禧身穿金丝串珠彩绣袍褂,上有珍珠5920颗,宝石1135块;头戴珍珠镶成的凤冠,上面镶嵌外国进贡的一颗重达四两的宝珠,大如鸡卵,价值白银1000万两;口含夜明珠,此珠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头部上首放置一个翡翠荷叶,翠绿碧透,叶面上的筋络是天然长成,非人工雕琢,是艺人根据天然翡翠的形状,因势制成,可谓巧夺天工;脚下安放两朵碧玉大莲花;尸身置于荷叶莲花之间。她盖的衾被上有珍珠堆制成的大朵牡丹花;手镯是用钻石镶成的一大朵菊花和六朵小梅花连缀而成。身旁安放金、红宝石、玉、窄雕佛像二十七尊;脚下左右两边各放翡翠西瓜一个、甜瓜二个、白菜两棵,宝石制成的桃、李、杏、枣二百多个,那翡翠白菜都是绿叶白心,菜心上还伏着一个满绿的蝈蝈,叶旁还停落着两只黄马蜂。尸身左边放一枝玉制莲花,三节白玉石藕上,有天然的灰色泥污,节处生出绿荷叶,开出粉红色莲花;其旁还有一个黑玉石荸荠。尸身右边是一玉雕红珊蝴树,上绕青根绿叶红果的盘桃一枝,树顶处停落一只翠鸟,构思奇巧,匠心独运。此外,还有玉石骏马八尊,玉石十八罗汉等宝物共七百多件。慈禧的棺内的大量价值连城的随葬品,引发了一场盗陵灾难。1928年7月,军阀孙殿英盗掘了慈禧陵,劈棺扬尸,掠走了全部珍宝。盗案发生后,溥仪派人进行了重殓,现在仍保留着重殓时的原状。 <br/> 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咸丰2年立为皇后,穆宗即位,诏旨称“母后皇太后”,上徽号曰慈安皇太后,因居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也称东太后,于光绪7年3月10日在钟粹宫逝世,享年45岁。<br/> 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7年封懿贵妃,穆宗即位,诏旨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慈禧皇太后,因居西六宫之一的储秀宫,也称西太后,于光绪34年10月22日在西苑仪鸾殿逝世,享年74岁。</p><p><font color="#f73809" size="6">定陵妃园寝</font></p><p> 是安葬咸丰帝众妃的陵寝,位于定陵东的顺水峪。仿照景陵妃园寝修建,宫门顶上仅存部分筒瓦,斗拱、彩画基本无存。燎炉残破严重,享殿筒瓦大部已失,跑兽皆无,殿内一空。殿后中门门楼、东西角门皆不存,园寝建有宝顶15座,列作三行:<br/> 南起第一行葬5位,从东往西分别是婉贵妃索绰络氏(光绪20年卒)、玫贵妃徐佳氏(生皇2子悯郡王,光绪16年卒)、庄静皇贵妃他他拉氏(光绪16年卒)、端恪皇贵妃佟佳氏(宣统2年卒,年67岁)、云嫔武佳氏(咸丰5年卒)。<br/> 往北第二行葬6位,从东往西分别是吉妃王氏(光绪31年卒)、寿嫔那拉氏(同治13年卒)、敷妃(姓氏不详,光绪21年卒)、容嫔伊尔根觉罗氏(同治8年卒)、玉嫔那拉氏(同治元年卒)、僖妃察哈喇氏(光绪3年卒)。<br/> 往北第三行葬4位,从东往西分别是春常在(曾为春贵人,咸丰5年降为答应,9年卒)、庆妃张氏(光绪11年卒)、鑫常在(咸丰9年卒)、平常在伊尔根觉罗氏(曾为平嫔,咸丰5年降为答应,6年卒)。</p> <p><font face="黑体" color="#3300ff" size="7">惠陵</font></p><p>图片地址:</p><p><a href="http://photo.163.com/photos/aappaapp1/61699731/"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00">http://photo.163.com/photos/aappaapp1/61699731/</font></a></p><p> 为清穆宗同治帝的陵墓,<font color="#f73809">位于清东陵东南方的双山峪</font>。该陵仿照定陵建造,但取消了通往主陵的神道和石像生,起点为五孔拱桥一座、望柱一对、冲天牌楼门、神道碑亭,因穆宗无后,故碑亭内刻石碑上无“尊亲之宝”的印章。西侧有神厨库院一座,残破异常,北为三路三孔石桥,桥北东西相对朝房各一座,东西相对布瓦卷棚顶值班房各一座,正中为隆恩门,油饰全无,门后东燎炉只存基座,东西配殿和隆恩殿坎墙不存,门窗皆无,匾额丢失,天花板支条皆被盗去,陵寝后部与定陵皆同,但损毁严重,亟待抢修。当初建造惠陵历时三年零一个月,共耗银436万两。<br/> 清穆宗于同治13年12月5日在养心殿逝世,年仅19岁。<br/> 地宫中还葬有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光绪元年逝世,距离穆宗病逝仅70余日,年仅22岁)。</p><p><font color="#f70909" size="6">惠陵妃园寝</font></p><p> 是安葬同治帝众妃的陵寝,位于惠陵西的西双山峪,与惠陵仅一道马槽沟之隔。仿照景陵妃园寝修建,宫门原为三座实榻大门,仅存者为后来补上,规制与原来不同,屋顶南坡走兽已无,下半坡筒瓦无,斗拱尚全,燎炉无存,享殿南坡三分之一的筒瓦丢失,仅余板瓦,殿后中门楼顶中部塌下,园寝后院有宝顶4座,分为两行:<br/> 南起第一行葬1位,是淑慎皇贵妃富察氏(慈禧曾有意立她为穆宗皇后,但因慈安反对未成,光绪30年卒,年46岁)。<br/> 往北第二行葬3位,从东往西分别是恭肃皇贵妃阿鲁特氏(民国10年卒,年64岁)、献哲皇贵妃赫舍里氏(民国20年卒,年75岁)、荣惠皇贵妃西林觉罗氏(民国21年卒,与献哲皇贵妃同时成为清东陵最后葬入的皇室成员)。</p> <p><font face="隶书" color="#d5b32b" size="7">崇陵</font></p><p>图片地址:</p><p><a href="http://photo.163.com/photos/aappaapp1/61701323/"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00">http://photo.163.com/photos/aappaapp1/61701323/</font></a></p><p> 为清德宗光绪帝的陵墓,也是我国最后一座帝王陵墓,<font color="#3c3cc4">位于清西陵的泰陵东南四公里处的金龙峪</font>。其建造完全依照清穆宗惠陵。崇陵神道放弃与泰陵相接,最南端是一座五孔石桥,桥北200米有石望柱两根,柱身六棱形,边长0.57米。石望柱北有清西陵内唯一的冲天牌楼门一座。牌楼西南角有一座布瓦卷棚顶班房,是唯一保存完好的此类建筑,牌楼北东西各有下马碑一块,东侧碑北是井亭,井亭北是神厨库院。<br/> 神厨库院西侧大路中央为神道碑亭,石碑上刻有“宣统尊亲之宝”的印章。亭北是三路三孔神道石桥,桥北东西朝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出廊。朝房之北各有一座班房。隆恩门后与定陵、惠陵皆同。隆思殿木料均为异常珍贵的铜藻、铁藻,质地坚硬无比,用这种木料制作一把普通太师椅,重量竟高达百余斤,所以隆思殿被誉为“铜梁铁柱”,且梁架之间增加了隔架料,既能托顶,又使殿内更加美观。隆思殿内的四根明柱,底部有海水江涯图案,柱身为一条金龙盘绕向上,较其它帝陵的宝相花更加富丽堂皇。崇陵地宫也为九券四门式,但比裕陵小,雕刻也较为粗糙,四个石门上刻的是罗汉而非菩萨,地宫上方效仿慕陵,取消了琉璃瓦顶。<br/> 光绪驾崩时,陵还未建,他的梓宫(棺椁)在故宫观德殿暂安。1909年3月,光绪的棺椁又由观德殿迁往西陵梁格庄行宫停放,一路起落,共耗银438400多两。虽然北京至西陵当时已通火车,但光绪棺椁仍用人抬。前面有卫兵开道,随后是皇帝和王公大臣,后面还有隆裕皇后、瑾贵妃等,最后是1400多辆轿车。棺椁拾至阜城门,仅十里远,就撤掉纸钱1000斤,用银260两。北京至西陵行程240华里,抬杠夫每天分为60班,每班128人,轮流抬着棺椁艰苦行进。沿途支搭三宿芦殿,耗银29000两,经过四天三夜,才把光绪的棺椁运到梁格庄行宫,安放于正殿之中。1913年崇陵在金龙峪建成,十一月十六日申时,光绪的棺椁才正式安放于崇陵地宫之中。<br/> 清德宗于光绪34年10月21日在瀛台涵元殿逝世,享年38岁。1938年地宫被盗,盗墓者用斧头把光绪帝梓宫正面打开了一个直径约三尺的圆洞,把光绪的尸体拖到棺外。将隆裕皇后梓宫从上面打开盖,盗走了大部分随葬品,还打碎了册宝箱,盗走了珍贵的玉册和宝玺,地宫内满目疮痍。。<br/> 地宫中还葬有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比光绪帝大3岁。(民国二年去世,因她曾下令清帝退位,被许多民国要员在悼词中称作“女中尧舜”)。<br/></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f70968" size="6">崇陵妃园寝</font></p><p> 是安葬光绪帝众妃的陵寝,位于崇陵东1公里处。最南端为单孔拱桥一座,桥北东西厢房,面阔五间,如今窗户为拱券式,是后来改建的。宫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绿琉璃瓦歇山顶,门内东侧燎炉一座。享殿五间,殿后建面阔墙一道,中门上有门楼,东西两侧开角门,北为宝顶两座,居中的是谨妃,西侧为珍妃。<br/> 谨妃他他拉氏,初为嫔,光绪20年,慈禧太后六旬大寿,晋封为妃,1924年(民国13年)10月20日去世,享年52岁,是最晚葬入清西陵的人。<br/> 珍妃,谨妃之妹,光绪26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在逃离之前,命人将珍妃坠井淹死,仅24岁。回京后捞出,1913年葬入园寝。</p><p><font size="7">全文完</font></p> <p>我自己顶 够无耻吧 哈哈</p> <p>真棒,太全面了。谢谢</p><p> </p> 看过,浏览图片不方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