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德内大街 De Nei Da Jie
<p>以下图片于2005年拍摄,如您也拍摄了该地区的图片或找到了其他关于该地区的文字资料,请跟帖发布!</p><p><br/><br/><br/><br/><br/><br/><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5 13:58:03编辑过] 学习了,王府是有气势。 <p>本论坛相关德内大街的帖子</p>
<p> </p>
<p><font face="Verdana">胡同童年--最后的德内大街及拆迁中的街道 <a href="http://www.oldbeijing.org/dispbbs.asp?BoardID=25&ID=6116&skin=0">http://www.oldbeijing.org/dispbbs.asp?BoardID=25&ID=6116&skin=0</a></font></p>
<p> </p><font face="Verdana">
<p><br/>瓦塔诺-- 永远的德内大街 <a href="http://www.oldbeijing.org/dispbbs.asp?BoardID=52&ID=11409&skin=0">http://www.oldbeijing.org/dispbbs.asp?BoardID=52&ID=11409&skin=0</a></p>
<p> </p>
<p></font> </p> <font face="Verdana">德胜门内大街<br/> 位于西城区东北部。北起鼓楼西大街,南至地安门西大街。因位于德胜门里故名。<br/> 德胜门,建于明初,由城楼、箭楼、瓮城组成。城楼与箭楼均三层两檐。民国九年(1920)北洋政府将城楼拆卖,仅余箭楼。修德胜门立交桥时,以其阻碍交通,拟拆掉,后保存下来,成为明清北京城北部惟一的箭楼。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据云,封建王朝出征,均出此门,以图吉利。<br/> 德胜门内大街北段,清时称德胜门大街;南段,据日人《唐士名胜图绘》做长桥街,“长”疑“厂”之误。民国后合称今名(见民国三十六年北平市地图)。1965年将东羊圈、马家大字、魏家大院并入。“文革”之中,称人民公社路。<br/> 德胜门内大街北端有德胜桥,是沟通德内大街南北两段的津梁,是后门桥之外,仅存的一座石桥。旧时这一地区性的李广桥,三座桥,板桥均已不存。 </font> <p><font face="Verdana">德胜门内 <br/> <br/> <br/> 北京晚报 [作者: 白企光] <br/> <br/> 德内大街,南起平安大街厂桥,北至建于明朝正统四年(1439年)、也是目前北京内城仅存的3座箭楼之一的德胜门。清代叫“德胜门大街”,民国时期改叫“德内大街”。</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提起德内大街,就必然联想到这条大街的“龙头”--德胜门。</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刘海胡同小学读书,学校离德胜门不远。那时,饱经沧桑的德胜门东西两侧,是高高厚厚的城墙。城墙上长着许多野酸枣树。城墙周围,人烟稀少,野草丛生,蛙声起伏不断。紧靠城墙的北边是东西走向,流水潺潺的护城河。河道两侧的岸边,长着柳丝低垂的杨柳。随着微风,柳条不停地摆动,就像女人散开的长发,俯下身去让细发垂入河水静静梳洗着。</font></p>
<p><font face="Verdana"> 1970年修环城地铁,德胜门城墙都给拆了,幸亏留下了德胜门箭楼。地铁修完后,在城墙的原址上建起一个环城花园。不久,在德胜门箭楼的南边,建成了宽阔平坦的北二环路,马路上穿梭着各种车辆,马路两侧高楼林立。</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德内大街的中部,有座小桥叫“德胜桥”,建于明朝,桥宽6米左右,桥栏比较高,是做工精细的青色大理石制成,路面是石板铺成的,经过几百年的风雨,已残缺不全,但桥却很坚固。它是什刹海西海,也就是积水潭与什刹海后海的分界线。</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在“德胜门桥”的东北角,是座寺院,叫“永泉庵”,建于明朝成化年间,清朝康熙四十四年重建(1705年),在原基础上,扩大了规模,新盖了许多房屋。如今,这座寺院基本保持原貌格局,但已被民居所占。</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宋庆龄故居在后海的北沿,是一座秀丽的园林庭院,原是清醇亲王载沣的府邸花园。末代皇帝溥仪就生在紧靠宋庆龄故居东边的醇亲王府。</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广化寺在后海的北沿,东邻银锭桥,西傍醇亲王府,是京城中有名的古刹,始建于元代,光绪二十年重修,现在是北京佛教协会所在地。</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德内大街,遍布着许许多多历史悠久、有着各种各样名称的胡同。</font></p>
<p><font face="Verdana"> 这里的每个胡同,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一段陈年往事。</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三不老胡同位于德内大街中部路西,明朝叫三宝胡同,民国时期改叫三不老胡同,著名的航海家、明朝三宝太监郑和的故居,就坐落于胡同东口路北。1957年拆掉原址,建成三座红楼,成了单位家属宿舍。</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德内大街的中部路东,是刘海胡同,过去叫“刘汉胡同”,这是一条古朴的胡同,干净整洁,两侧有不少斑驳的青砖灰瓦老房子。1931年与末代皇帝溥仪离婚的淑妃文秀,曾搬到这条胡同居住过。</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延年胡同位于德内大街的南部路东,原叫“馓子胡同”,胡同南侧是庆王府的北墙。延年胡同的3号院,曾是清末慈禧太后宠爱的太监总管李莲英的一处私宅。</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护国寺街位于德内大街的南部路西。护国寺则在护国寺街的中部路北,始建于元代。1957年庙中建筑被一些单位占用。随后,护国寺的山门也被拆掉,在原址上建成楼房。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的旧居位于护国寺街52号,1994年溥杰去世后,他女儿将房产捐献给全国政协。</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护国寺街的东口是梅兰芳故居,与德内大街毗邻,是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东口对面是定阜街,街很宽,北边的便道上有排粗大的老槐树和高墙大院,西墙外紧靠德内大街的人行便道,这里就是庆王府。这座建筑至今保存完整。</font></p>
<p><font face="Verdana"> 紧靠庆王府的东边是1925年创办的辅仁大学,1952年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德胜门内这些古老的胡同里面,散发着沉积了几百年的京韵气息。</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改革开放后,德内大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font></p>
<p><font face="Verdana"> 2007年德内大街进行改造,拆去了马路两侧的破旧平房,原八米左右宽的马路拓宽至二十米,同时重修德胜桥,石栏换上新的青色大理石。紧靠这座桥的东侧,建一座新的德胜桥,分流了德内大街至平安大街的来往车辆,使道路更加宽阔畅通。在大街中间的隔离带种了花草、松柏,美化了环境,使整条大街的面貌完全改变。</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德内大街中段路西有条胡同叫四环胡同,里面有个大院,原是一个单位的厂房车间,后来体制改革,单位搬走了,这里建成一个农贸市场,市场非常大,购物也非常方便,蔬菜水果、肉类海鲜、日用百货应有尽有,给附近街坊百姓带来了不少便利,现在还成了中外宾客到什刹海旅游购物的一个景点。</font></p>
<p><font face="Verdana"> 这条大街改造以后,为了恢复古都风貌,在大街的东侧新盖了几处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古香古色的四合院,这些古朴风格的建筑很容易让人回想那几百年的历史沧桑:德内大街192号是座园林式四合院;201号是二进式四合院;266号原是房管所,保存比较好……不过这些四合院现在大部分是饭店和宾馆。也有几家新盖的标准四合院,为私人住宅。</font></p>
<p><font face="Verdana"> 老北京的四合院作为北京传统居民建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德内大街改造虽然四合院建造得不多,但这些四合院的恢复,让古老的德内大街再现了京城风韵。</font></p>
<p><font face="Verdana"> <br/> <br/></font></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