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祈雨的上谕
同治二年三月十六日
上谕:京师自入春以来,雨泽稀少,现当农田播种之际,小民待泽孔殷,寔漈寅聁(同“盼”)无(无字存疑)。宜虔申祈祷,以迓和甘。本月十七日朕亲诣:大高殿拈香,时应宫着派恭亲王奕䜣,昭??庙着派惇亲王奕誴(cóng),宣仁庙着派钟郡王奕詥(hé),凝仁庙着派孚郡王奕譓(huì)同于是日恭请拈香。钦此。
释文:
都城从进入春天以来,雨水稀少,现在正是播种庄稼的时候,百姓迫切地等待雨水的降临,恭敬地期盼雨水却没有降临。现在最应该虔诚祈祷,期待风调雨顺。这个月的十七日,我亲自下旨:大高殿烧香,时应宫派恭亲王奕䜣、昭??庙派惇亲王奕誴、宣仁庙派钟郡王奕詥、凝仁庙派孚郡王奕譓一起烧香。
上面是一份《题奏全稿》中关于皇帝下旨祈雨的照片及释文。
古代我们是一个以农耕鱼牧为生存基础的国家,农耕又占大头。科技不发达,只能靠天吃饭。即使建国20年后的1969年,我到东北吉林农村插队接收贫下中农再教育时,我们屯子跟现代科技沾边的有:化肥(只上用来交公粮的地,自己吃的不上化肥。)、农药,再就是用拖拉机播种黄豆(别的庄稼用牲口和人种)。没电、没机井。不靠天吃饭又能怎么样。
靠天吃饭的古代,老天是不是下雨牵系着人们的生存与王朝的稳定,遇旱祈雨就成了一件大事。久而久之,上至皇帝,下到百姓,遇旱灾,求天拜神,祈降甘霖就成了传统和需要。
古代遇到大旱,皇帝都要亲自祈雨,我瞎猜是有两个原因:一是受传统的“天人感应”的影响,相信“人事失于天,则天变应于上”的上天降灾,得罪了天,就得赶快赎罪,改正;二是统治国家的需要。古人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万民之主,所作所为,是“奉天承运”。皇帝的作为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心态,旱灾皇帝祈雨对灾难中的老百姓起到稳定民心的作用,民心稳了,国家也就稳定了。
当然了,皇帝祈雨有灵验的时候,也有不灵验的时候。灵验了就是真龙天子起了作用。如果不灵验,可以一祈再祈,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变换方式的祈求上天,招式还没使完,老天爷总有个阴晴圆缺吧,日子久了,久旱逢甘霖也成为必然。最终归了包堆,还是皇帝灵吧?!
我瞎想:传统加需要,在科学不发达的封建时代,也只能如此吧。
凝和庙,不是凝仁庙,上谕也有错字。 <p>小民待泽孔殷,(孔,《辞海》1204页:孔为甚。小民期待下雨甚为殷切)</p>
<p>实深寅盼,(寅,《辞海》1083页:寅为敬。实在是深切地敬盼着下雨)</p>
<p>允宜虔申祈祷,(允宜:应该)</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食烟火斋</i>在2011-5-25 15:05:00的发言:</b><br/>凝和庙,不是凝仁庙,上谕也有错字。 </div>
<p> </p>
<p>这个应该不是正经的上谕原件,不是这个样子的,多半是出自《<font face="Verdana">邸报</font>》一类</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5 17:00:08编辑过] <br/> 这是一份邸报,俗称宫门抄,活字摆的,报纸的雏形。所以有错别字很正常。 说的对。谢谢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9 10:14:19编辑过] 是《题奏全稿》中的一页。 谢谢您指出释文中的错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