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说说四合院的未来
<p>近来钻胡同,进院子,访旧问故,听着不同的见解论调,虽是浅尝辄止,但却留下了理不清的思绪。四合院的未来,或者说胡同的命运,已不是保或拆那么简单的命题。</p><p>就东西城来说,禁令和成本使拆迁几成过去,人口疏解难上加难,用一位街道领导的话说,一些胡同如今生活环境改善,人们更不走了。从2005年开始的民居改善工程,在人口疏解和胡同保护方面,无法一言概之。每年市里拿出十几个亿,仅东四头条到九条,05到07年三年间改造了620多个院子,直管公房和公私混合的院子基本改了,剩下的多为单位自管房和私房。其中东四四条61号,是惊动了党中央的示范院,也将是后来人欣赏之或心伤之的一个标本。</p>
<p>先说人口的合理疏解,可谓差强人意,07年以芍药居的楼房腾退胡同居民,虽对应面积翻倍,超出部分仅收4350元一平,却只走了54户,应者寥寥,枉费了政府的一片苦心,也再次证实了胡同居民面对疏解复杂的心态。</p>
<p>再说胡同改造,到底是保护多还是破坏多,公正的评价可能要等到这一切成为历史后才能做出。一些宅门以前被掩盖的精美砖雕,在修缮中再露真容,甚至一些门上的对联也得到了原样恢复,但那些修缮较为彻底的院子,却遭遇了新的不幸,一些倒座房后墙的砖缝堪比农村大瓦房,明显是后加的砖雕也千篇一律而且粗糙,屋顶漂亮简洁的曲线变得不伦不类,这些粗糙作品属于公房,也许限于资金原因导致了设计施工的不到位。而那些被私人买下的宅子,则被有钱的新主人改造的奇形怪状,宛然马戏团巡回展览的怪胎。有的在尺寸比例怪异的宅门上装饰夸张的木雕,有的奇怪的倒座房上掏出一个更加奇怪的门洞,有的平房宅门高大如同两层楼,无比突兀。而那些未曾修缮的宅子则保留着古老的气质,夹杂其中,而这些宅子虽有原味,却多已沦为大杂院,或临街拆改为小门脸,走在胡同里,你虽依然能在来来往往的老北京人中觅到旧日景象,却是断断续续的。何况还有往年拆掉院落盖起的办公楼和宿舍楼,所以了解胡同的人,是不会奢望什么悠游胡同无终日的。</p>
<p>但胡同毕竟要有一个未来,管理者、居留其间者、营造馆舍享乐获利者,都在参与其命运的设计。如今管理者在不能拆而盖楼的情况下,为税源计,打算腾退院落或售卖于人或自己操刀,改为会馆总部。居住者则为生活需要继续私搭乱建,租给外来人口,大杂院变得更杂更乱。还有高官贵族,占有独院,不改造则有维护之功,改造者则有破坏之责,而军队、部委占用的宿舍大院,则因为居民已到二代三代,以至单位不闻不问,任其破败,甚至有小小厕所待改善却因单位不管、街道推责而踢皮球经年的。胡同的未来,就是这样被日日年年涂抹出来的。</p>
<p>今天到东四头条东口一座私人重建的四合院探访,院为两进,广亮大门,筒瓦覆顶,垂花门、抄手游廊样样俱全,甚至梁柁都是黄松的,彩绘是张家口的师傅做的,砖瓦是陕西师傅的手艺,设计则是北京园林建筑设计院,正房正在彩绘,金箔精心贴上,连工人的工资都是四千的标准,整个院落投资2个亿,打算做宾馆会所,住一晚6000元。整个院子是拆掉重建的,磨砖对缝、油漆彩绘皆用古法。居民应该是通过地铁拆迁拿钱走的,院子应该是从房管部门买的,建成会所也符合管理者本地财政的增收愿望,建设也充分尊重了工艺传统,不知是否这就是一个时期内这片胡同的发展方向。</p>
<p>但这肯定只是一部分人的愿望,只要胡同还在,争议就会持续下去,也许胡同真的已经到了暮年,在元明清乃至民国,胡同还是主要的居住地时,大家自然而然地建造修缮居住,遵循既有的规矩,生老病死在这里。只是到了胡同成为盆景时,如何布景甚至如何经营才成为问题,才引发无休止的争论。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纯粹作为历史和艺术来保护,只是奢求,一意追求商业利益,则会成为文化被告,任由其沦为大杂院出租屋,则是对历史和当下全无法交待的不负责任。</p>
<p>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当真正的胡同不再存在时,所有的这一切都会成为历史。</p>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8 10:47:31编辑过] <p> <font size="4">拜读,多谢分享!~</font></p> 四合院没有未来,不是吗?谢谢爱读书,您的立意和思考以及数据我们相信都是经过您的思考和考证的,但是我还是那句话,它没有未来。 <p>“人们都梦想着那刷着白圈的拆字,有一天能写在自家的墙上,好让自己也过一回楼上楼下的光鲜日子。”---出自东四奥林匹克社区文联秘书长孙永红文章。</p>
<p>如果从胡同居民改善环境的强烈愿望看,这句话部分是有根据的。但绝不能这样说,这样说很滑稽。但的确是这样说的。这就是管理者和居住者以及文化关注者们之间难以弥合的裂痕。</p>
<p> </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aidushu</i>在2011-4-8 14:52:00的发言:</b><br/>
<p>“人们都梦想着那刷着白圈的拆字,有一天能写在自家的墙上,好让自己也过一回楼上楼下的光鲜日子。”---出自东四奥林匹克社区文联秘书长孙永红文章。</p>
<p>如果从胡同居民改善环境的强烈愿望看,这句话部分是有根据的。但绝不能这样说,这样说很滑稽。但的确是这样说的。这就是管理者和居住者以及文化关注者们之间难以弥合的裂痕。</p>
<p> </p></div>
<p>那孙子说的是屁话,他只代表开发商和他自己所在的部门。老百姓至少有一半是不愿意迁走和拆掉自己居所的,又一个吹鼓手,让我们记住他。</p> 四合院最终会大部分被拆,剩下几个就像动物标本一样的东西,供起来给人凭吊,这就是他的未来。 估计lz是住东四头条到八条的 我是住西四头条到八条的 四合院要是都被财大气粗且爱老北京文化的人买走 整修 那还有盼 要是继续大杂院似的供好多不爱它的人居住只能越来越破败 希望某天zf发行彩票专供搬迁修缮四合院儿......salaam 爱读书lz <p>您好lz 我们这片儿也是 改成国际旅社 改成旅馆 房管局修旧如旧复制面儿上光鲜的院门儿院儿墙 有的是房东自己修的 在倒座南房开门而当车库入口儿 zf不作为不出面修缮腾退 指望个人弄 还是太慢 计划赶不上变化 等明年劝搬迁的房子 在郊区一盖好 看看能从四合院里搬走多少户......</p> <p>1:一谈到这个问题,最终都会纠结到体制上,实际上我认为其最终的着脚点应当在文化层面。</p>
<p>2: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属于中国文化的衍生品,是一个符号,传统文化是因,建筑形式为果;可,建筑形式一旦确立,又可成为文化传衍的代表----如此生生不息,这中途有些微小改变,但不逾矩,为何,整体文化的外壳罩着。</p>
<p>3:明亡,虽有异族文化楔入,但属支流勾兑,有新血,垂死之尸得以苟延,49建国,政教合一,政为嬴政之政教为外邦之教,体为乡间边缘人(毛、贺龙之属)加城市边缘人之体(周、少奇)之属混搭,它之所以能成功——对比于太平天国,很大一部分在善于吸收外邦物力改良农民武装,所以有阿毛“中国最大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一说,所谓教育,换成勾引胁迫也成——传统的宗族社会被打破,换之以现而今无根无由的这个社会结构,芟本,不是嫁接。</p>
<p>4:仅就四合院来说,没了生存的土壤,她,能活嘛?</p> <p>学者就是学者 有见地 深了......</p> <p>四合院不属于平民。</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