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
大家给看看这是什么鸟,啄木鸟和这个鸟在我们院子里的树上找虫子吃,啄木鸟发现我就飞走了,这个鸟没发现我,我就把它拍下来,它的身材比麻雀大一号。<br/><br/><br/><br/><br/><br/><br/><br/><br/> 我刚查到这鸟叫白头鹎,被树人版主抢先了。<br/> 转网上图<br/><font face="Verdana"><p><br/>白头鹎听付会长说这是南迁鸟种以前只在淮河以南记录,好像是1998年以后北京开始有出现记录,能繁殖,现在已经成留鸟了,这也是最近气候变化的一个例子</p>
<p>(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是雀形目鹎科的小型鸟类,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性活泼,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白头鹎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中常见的一种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林里。性活泼、不甚畏人。 杂食性,既食动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p>
<p>中文学名: 白头鹎 <br/>拉丁学名: Pycnonotus sinensis <br/>界: 动物界 <br/>门: 脊索动物门 <br/>纲: 鸟纲 <br/>目: 雀形目 <br/> 科: 鹎科 <br/>属: 鹎属 <br/>亚种: 4种 <br/>命名时间: Gmelin, 1789 <br/>英文名称: Chinese Bulbul <br/>英文名称: Light-vented Bulbul <br/> </p>
<p>野外鉴别<br/> 白头鹎小型鸟类,体长17-22cm。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两广亚种无此白环,头顶至枕全黑色)。耳羽后部有一白斑,此白环与白斑在黑色的头部均极为醒目。上体灰褐或橄榄灰色具黄绿色羽缘。颏、喉白色,胸灰褐色,形成不明显的宽阔胸带。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雄性体重26-43g,雌性26-419g;雄性体长166-220mm,雌性160-201mm;雄性嘴峰13-16mm,雌性13-15mm;雄性翅长82-94mm,雌性79-92mm;雄性尾长77-90mm,雌性74-88mm;雄性跗蹠20-24mm,雌性19-22mm。<br/>形态描述<br/> 白头鹎额至头顶纯黑色而富有光泽,头顶两侧自眼后开始各有一条白纹,向后延伸至枕部相连,形成一条宽阔的枕环,有的标本枕羽具黑端,有的头顶后和枕全白色(两广亚种无白色枕环,额至枕全黑色)。颊、耳羽、颧纹黑褐色,耳羽后部转为污白色或灰白色。上体褐灰或橄榄灰色、具黄绿色羽缘,使上体形成不明显的暗色纵纹。尾和两翅暗褐色具黄绿色羽缘。颏、喉白色,胸淡灰褐色,形成一道不明显的淡灰褐色横带。其余下体白色或灰白色,羽缘黄绿色,形成稀疏而不明显的黄绿色纵纹。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亦为黑色。<br/>鸟种描述<br/> 描述:中等体型的橄榄色鹎。眼后一白色宽纹伸至颈背,黑色的头顶略具羽冠,髭纹黑色,臀白。幼鸟头橄榄色,胸具灰色横纹。 虹膜-褐色;嘴-近黑;脚-黑色。 叫声一般为“qiang-ding ding-qiang”,伴有颤音。<br/>分布范围<br/> 白头鹎(分布图)<br/>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br/>国内分布<br/> 白头鹎中国分布于西至四川、云南东北部;北达陕西南部及河南;东至沿海一带,分括海南和台湾;南及广西西南等地。白头鹎是我国常见鸟类,是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的常见鸟类,繁殖季节几全以昆虫为食,在植物保护中意义甚大。目前种群数量还较丰富。<br/>国外分布<br/> 国外见于琉球群岛和越南北部。<br/>分布状况<br/> 常见的群栖性鸟,栖于林缘、灌丛、红树林及林园。为香港最常见的鸟种之一。亚种hainanus为留鸟于广西南部、广东西南部及海南岛;formosae为留鸟于台湾;指名亚种遍及华中、华东、华南及东南。冬季北方鸟南迁。现于河北(北戴河)及山东有定期的报道。<br/>生活习性<br/> 白头鹎(图5)<br/>性活泼,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白头鹎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中常见的一种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林里。性活泼、不甚畏人。秋冬季大多二、三十只结成大群,活动于樟、楝等树上啄食果实。春夏季则仅3—5个相伴觅食。常栖息于矮树篱或灌丛的最高处,见有昆虫飞过时就飞捕于空中,然后再回到它栖止的树上,大声鸣叫。它的鸣声是多种多样的 白头鹎(图6)<br/>主要为留鸟,一般不迁徙。白头鹎是杂食性鸟类,既食植物性物质,也食动物性物质,同时食性还随季节而异。春夏两季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秋冬季则以植物性食料为主。动物性食物中以鞘翅目昆虫为最多,如鼻甲、步行甲、瓢甲。植物性食料大部为双子叶植物,也食一部分浆果和杂草种子,如樱挑、乌桕、葡萄等。<br/>生活环境<br/> 白头鹎(图8)<br/>常呈3-5只至10多只的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亦集成20-30多只的大群。多在灌木和小树上活动,性活泼,不甚怕人,常在树枝间跳跃,或飞翔于相邻树木间,一般不做长距离飞行。善鸣叫,鸣声婉转多变。叫声一般为“qiang-ding ding-qiang”,伴有颤音。<br/>生长繁殖<br/> 白头鹎(图7)<br/>繁殖于3月至8月间。产卵至少二次,巢于桑树茂密的绿叶丛中,或油茶树上及各种灌木丛中,距地大多2—3米。但亦有筑在高大乔木上的,距地高度约在6米至6.5米之间。巢呈深杯状,用草茎、杂叶、芦苇、草穗及少量细根、石松等构成,内垫以细柔的杂草。卵每产3—4个,呈椭圆形,色淡红,其上更有深红、淡紫等色的斑点。 白头鹎(图9)<br/>白头鹎从3月就开始进入繁殖期,一直到8月。在这期间,它们至少要产两次卵,一般巢穴会建在离地面两三米的茂密的桑树绿叶林或是各种灌木中。也有的白头鹎会把它们的巢建在高高的乔木树上,大约离地面6米以上的高度。巢穴是用杂草、掉落的树叶、芦苇、草穗、石松和一些草的根茎做成的,形状为杯子状。窝内还会放上嫩草。白头鹎每次可以产下3到4个蛋,蛋的形状为椭球形,颜色为淡淡的红色,蛋的表面还会带有一些深红的淡紫色的斑点。<br/>亚种分化<br/> (4种) 白头鹎(图10)<br/>1、Pycnonotus sinensis sinensis分布于中国的中西部(四川、陕西、长江流域、广西、广东,福建、北京和河北),越南,南海和韩国。 2、Pycnonotus sinensis hainanus分布于中国海南、广东东南,越南北部和中部。 3、Pycnonotus sinensis formosae 分布于台湾(不包括太鲁阁峡谷南部和东南沿海)。 4、Pycnonotus sinensis orii分布于琉球群岛(冲绳和八重山岛)。<br/>经济用途<br/> 白头鹎吃大量的农林业害虫,是农林益鸟之一,为保护鸟类。</font></p> 雨烟蒙蒙好友这是白头鹎,美图加精! 谢谢朋友们!我长知识了,这些年我们院子里有不少鸟飞来在树上吃虫子,唯独啄木鸟拍不着,今天又让它跑了,但是把这个鸟拍下来了。很高兴! 现在北京的白头鹎数量很多,似乎紧次于麻雀、喜鹊、乌鸦等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