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北京老字号之穿在京城---官踏内联升(附图)
北京老字号之穿在京城---官踏内联升(附图)<br> <br>■文/王永斌 ■图/高晓 <br><br>旧北京曾有:“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蹬内联升,腰缠四大恒”的顺口溜。戴马聚源帽店的帽子,显示最尊贵;用瑞蚨祥的绸布做的衣服,穿在身上最光彩;脚蹬一双内联升靴鞋店的靴鞋,最荣耀;腰中缠着四大恒字号钱庄的银钱票,最富有。从这个顺口溜中,可以知道马聚源、瑞蚨祥、内联升和四大恒是过去北京最著名的店铺。现在除四大恒不复存在外,其他依然是北京的主要商店。<br><br>内联升从创业至现在100多年来,在清代,主要经营贵族官吏穿的朝靴;民国年间,转营地主、资本家富有者喜欢穿的圆口缎鞋;解放后,开始面向劳动大众,既保留千层底布鞋老传统产品,又增添了大量各式男女新式皮鞋等新产品。<br><br>内联升是赵廷于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创办的。前店后厂自产自销。赵廷是河北武清县人,父亲在家乡务农。他从十几岁开始,就在东四牌楼一家靴鞋店学徒。<br><br>由于他为人聪明,又能吃苦耐劳,所以在三年零一节的学徒期间,学得一手好活计。<br><br>他出师后,得到当时清朝一个官员的帮助,筹资白银万两,在崇文门内东江米巷(东交民巷)开办了内联升靴鞋店,取名内联升,内指“大内”,清政府,联升意即穿了我店的靴子就可联升三级。当时迷信的人多,愿意听到吉祥之词,内联升这个字号很迎合这些人当官的心理。<br><br>内联升开业后,生意很是兴隆。内联升做满清政府官员的买卖,一般的小官小吏,都要亲自来店铺订做购买;而那些中、上级的官员,一般的都派人来,叫内联升去人为其量尺寸做朝靴。最初开业的几年,今年做朝靴,去人量尺寸,试样子,往返要跑好几趟;明年做朝靴,还要派人去,量尺寸,试样子。经过生产经营的实践,赵廷想出个既省事又可拉主顾的好办法,就是把清政府大小官员凡是在他店做过或是买过朝靴的人的姓名、年龄、住址、靴子尺寸、特殊爱好记入专门的账中,叫做“履中备载”。有了这个履中备载,根据它的记载,做的靴准保合脚。这种办法,不仅店铺省事少跑路了,而且也省去顾客很多时间,顾客也很高兴,主顾也就拉住了。<br><br>清王朝覆灭后,穿朝靴的人不多了。继之兴起的是小圆口千层底缎子鞋和小圆口千层底礼服呢鞋。这种鞋底子薄,轻便秀气。从政的、为商的都可穿。内联升做的小圆口千层底鞋,鞋面、鞋里和底子布料都选用新料和好料,做工精细,因此,深受顾客的欢迎。当时,穿一件绸子长衫,脚穿一双丝线洋袜,一双内联升的小圆口千层底缎鞋或小圆口千层底礼服呢鞋,其服饰可算上乘,为最时兴、最贵雅者。<br><br>北京解放后,穿皮鞋的人逐年增多,但内联升的千层底布鞋,依然受到一些消费者的欢迎。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郭沫若等生前最喜欢穿千层底布鞋。1962年,郭沫若还特意写诗称赞内联升的布鞋:<br><br>凭谁踏破天险,新知虽勤摩挲,助尔攀登高峰;旧伴每付消融;<br><br>志向务求克己,化作纸浆造纸,事成不以为功。升华变幻无穷。<br><br>《北京青年报》<br><br> 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54/1/class005400023/image/img60265_1.jpg■大栅栏当年的商业街 ■朝靴上嵌满装饰 ■内联升外景 <br><br> 嘿~~,这鞋看着就那么舒服,穿上肯定不错. 好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