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白 发表于 2011-1-20 23:46:00

[原创]踏碎通州之悲催的通州

这绝对不是一片严肃的文章,没有任何的学究之气,只是以一个通州人的视角冷眼旁观某个历史区域的变化。当然,因为是自己的故乡,有的时候却总是不能客观,这也是在所难免的。我说过,我是一个温和的历史评论者,我不会有歇斯底里的咆哮,即使情况再糟。
      通州绝对是一个悲催的地区。大运河的开通使这一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一跃成为必不可少的漕运重镇,当然,这里的大运河指的是元代的郭守敬把隋朝大运河裁直之后,也就是说,自元代开始,通州才有开始了自己的辉煌。当然也有人说,通州从古名“潞县”改为通州,应该是在金朝,可是,当时分裂的中国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显示,那时的通州真正做到了“漕运通济”。
      于是,从元朝开始,中国人就永远记住了这个地名,通州。
      从明至清,通州的地位一直是在稳步上升的,可以看到,它的辖地越来越大。明洪武年间,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当时与通州属于同一行政建制的漷州(我的家乡),因为在经济上无法与通州相提并论,于是其政治地位也遭到无情的打压,漷州正式降格为漷县,隶属于通州(那之后我才是通州人)。
      于是,通州的辖地,开始扩展为三河、漷县、香河和武清。
      虽然清朝时实行了道厅制度,名义上通州所属各县是独立的,可是悲剧的是,三河、宝坻、蓟县、香河、漷县、宁远、武清这几个县的治所均要听命于通州。然后很明显的是,上述几个县被涮了。
      通州因运河而兴,也因运河而衰。晚清时,天津开埠,北宁筑路,延续了几百年漕运历史的京杭大运河急剧衰落。它的影响就是,通州于民国三年降格为通县。
      于是,几百年的光辉不再。
      通州的衰落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当然最重要的,就是经济地位的下降,从明清时期的漕运重镇,京东首邑,一下子沦为了除了当北京的炮灰一无是处的累赘,这对通州的打击才是致命的。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了国民政府降级通州的做法,甚至有了到了中共接管后,直接把通县划归于河北的举动。

该界碑在今朝阳区定福庄与大黄庄的交界处,以此可以看出在通州降格通县以后其辖地依然在不断缩小,而现在通州朝阳的交界已然东移至八里桥
 
 
      通州脱离北京时间不长,可是这却给通州人以很深的印象,就好像台湾划给日本虽然不长,但台湾民众对大陆普遍不信任一样。通州人从此,除了被冠以郊区的名称以外,还往往让城八区的人想到河北,同时,通州人也在进行地区认同时,也感觉自己更接近河北人。这种感觉,是微妙但却真实存在的,而真正理解这种感觉的人,只有通州人自己。
      1958年,通州回归北京,成为了与其他郊区同等地位的地区。
      通州人普遍感觉市政府的很多决策有失公平,比如设置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时,市政府把这个机会给了大兴亦庄,而通州只能艰难的在马驹桥、台湖、次渠等与亦庄接壤的地方分一杯羹。而上述几个地区,在其地方发展规划中,也往往提到“大亦庄经济区”,让敏感的我往往想到日本侵华时吹嘘的“大东亚共荣圈”。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通州在走背运这么多年之后,市政府终于批准了通州新城建设,当然,这种建设,是要建立在对传统的践踏之上的。
      没有拆迁就没有新中国。虽然有这就话,可是通州人都知道,通州新城一旦建立,很多很多的东西,就只能留存在记忆里了。

山姆大叔 发表于 2011-1-21 11:41:00

通州房价的暴涨难道就代表了繁荣吗

dj 发表于 2011-2-3 19:31:00

通州崛起当在今朝

tsu 发表于 2011-2-10 16:03:00

造物弄人,这不仅是通州的历史,也是很多地方的历史,没得选择。

眼底云烟 发表于 2011-2-17 15:22:00

很多很多东西已经不复存在,君不见从北关向南几乎都拆了,好在还留下了那座标志性建筑燃灯塔

古城新雨 发表于 2011-3-12 20:58:00

[讨论]朝外呼家楼东边的小猪店谁还记得吗?

<b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踏碎通州之悲催的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