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车
<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0000ff">这里说的蹭车是指坐公共汽车不买票。</font></div><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0000ff"><br/></font></div>
<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0000ff">小时候在北京,蹭过几次车,都没被抓过。那时蹭车,兜里真的没钱。蹭车时,心里扑扑跳。一个跟我住一条胡同里的小孩大我一岁,蹭车无数次,从未被抓住过。这小子现在北京当高官,我却成了海外盲流。现在看,“从小看大”的老话一点没错!</font></div>
<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0000ff"><br/></font></div>
<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0000ff">您蹭过车吗?</font></div>
<div><br/></div> 上技校时,我们班发起了一场百日蹭车无事故的竞赛,结果众多同学并列第一,尤其是蹭地铁,到检票员面前说声“地技的”(地铁技校),顺利通过。现在可不成了,都刷卡了,呵呵 <p>一样心跳, 禁不住道德的谴责啊, 所以我还真不是当官的材料.</p> 近年春运返乡,听说过蹭飞机的。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老片</i>在2011-1-11 17:42:00的发言:</b><br/>画过月票! </div>
<p>上中学时同学画过,有一次和他一次坐车,他先下,要给我假月票,没敢。</p> 画过月票! <p>通常画月票的都是画地铁月票.</p> 听说过有画月票的,也见过同学用废票蹭车的。那时蹭车好蹭,售票员不认真查票。现在的北京孩子有蹭车的吗? <p>百日蹭车无事故!呵呵!</p> 中门上后门儿下 遇到查票不出声儿 下车疾走......其实有时候售票员打盹尔不理你 想买票 他就管开关门儿不搭理你...... 画车票的没见过,见过画露天电影票的(5分一张)。 听说过这么一件事儿:一个老头蹭车,下车时售票员查看他的月票。发现他拿的显然不是本人的月票。于是——售票员:大爷您这是拿的谁的月票?大爷:儿子的!售票员:为什么拿儿子的月票?这可不行!大爷:为何不行?我把儿子养这么大,用他的月票都不行吗?售票员:????? 哥们不才,两年蹭车无事故(跟人打赌,一月一盒好烟上海牡丹的)。后来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p>七八十年代上下班有时忘带月票,只要事先和售票员打个招呼一般都能通融。</p> 除了蹭车,还有一种经历叫“溜车”。如果说蹭车多少有些非法的色彩的话,溜车就是一种合法的方式了。给大家分享一下。引自:http://read.lnd.com.cn/read/rw/200507/588020050721.htm 用月票遛车,曾是北京孩子的一种消闲方式。 放暑假的时候,一些孩子会得到家长“赐给”的一张市区公共汽车月票,用于游泳之类的假期活动。市区学生月票两块钱一张,可以坐30路以内的汽车和所有电车。加起来大概有四十多条线。你买了,我也要买,几经传染,就差不多人手一张了。有的孩子从春天起就憧憬着暑假,经常凑在一块对着地图商量,哪路车没坐过,哪个地方没去过。没有月票的孩子,想遛车或需要坐车又不想花钱或没钱,此时有两个办法——造假月票和用假月票。造假月票很简单,把真月票上的照片揭下来,换上自己的照片,用蓝水钢笔沿原压照盖章的地方再描一遍即可;借月票更干脆,就用别人的。孩子之间借月票用,跟借笔用一样不新鲜。 月票到手,孩子就在家呆不住了,甚至在院里也呆不住了。最初的心理是既然花了两块钱,先把它“坐”回来再说。孩子在院里碰面,谁说一句:“遛车去?”往往一拍即合,三五个人,抬腿就走。有时候事先在交通图上查好路线,按既定方针办。哪远往哪去,哪没去过往哪去,西城的孩子往朝阳遛,南边的孩子往北边遛,大体都往总站奔。现在看来,也远不到哪去,市区路线的范围为:西到公主坟,东到十里堡,北到小关,南到大红门。也就是今天的三环路里外而已。但当年的三环路以外,甚至二环路以外,都能见到菜地或庄稼地。市区汽车的线路里,有不少能通到城乡结合部,这是孩子最愿意去的地方。到了目的地,其实也没目的,瞎转悠一阵子,新鲜新鲜,便打道回府。也有的孩子顺手在野地里逮点蚂蚱什么的,那里的土蚂蚱好逮。 一路公共汽车(俗称大一路),从公主坟到大北窑,坐一站地和自起点坐到终点一样,票价一律一毛,不利于捞回月票钱,而且一路车只走长安街,对北京孩子来说,也没什么观景的意义,都不爱坐,多半用作中转。其他路线,票价为六站以里五分,以外每六站加五分,线路较长的从起点到终点得两三毛钱。孩子爱坐的是长距离且拐来拐去的线路,如13路,能从三里河坐到和平街北口,有二三十站,最过车瘾,下了车,北边就是庄稼地。动物园是15路、16路、19路、7路、27路等汽车和多条无轨电车的总站或车站,遛车的孩子都没少去,或在那里倒车,或从莫斯科餐厅旁边的栅栏翻到动物园里兜一圈。有时候也去闹市区,逛大栅栏的劝业场、西单商场、东风市场、人民市场。这些地方也不白去,一般要挂着“遛人”,即事先算计好遛谁。其过程是几个孩子进了商店,某个孩子在某样商品(一般是孩子感兴趣的文体用品或小人书)的柜台前多扫了两眼,也就半分钟的时间,扭脸再一看,别人都没了踪影。他自然马上意识到挨“遛”了,只好孤独地往回返。其实他走出商店的时候,这些孩子很可能就在对面的商店里隔着玻璃看他的动向。 孩子遛车不图有座,上车以后爱往前边凑,看司机开车。有时候还嫌车上人少,专往人多的车上挤。有个朋友和我说过,一次几个孩子遛车,本打算去17路终点大红门,还没到倒车的那站,见一辆车很挤,关不上门,他们临时断然改变线路,下车往那辆车上挤车玩。添点乱,挤出一身臭汗,图的是玩点坏。 一个暑假下来,差不多就把北京城遛了一过。不少孩子还留下一些“后遗症”。有个中学同学,考前曾表示,如果有份司机的差使,他甘愿放弃高考。此人后来上了北京的一所一流大学。赵福琪如今已是年届半百的人了,至今说得出当年市区所有汽车和电车路线的起点与终点。“九一三事件”以后,北京市的街名和商店的招牌都从“文革”初期“破四旧”的风格中回归,像红日路改回东四北大街,诸如此类,蓝天、造寸、亨德利等商店以及一些食品店也恢复了原名,这也正是孩子遛车风行的时候。从那个时代过来的北京孩子,对北京街道和商店的认识和熟悉,差不多都来自遛车的过程中。 上面的文章是转抄的。要是补充一下的话,我还有些可以回忆起来的事情。当时的月票有所谓“市学”,“通学”还有“郊学”的区别。市学是市区学生月票的简称,价格是两块钱,只能坐市区内的线路。“郊学”上有一条指定的郊区公交线路,可以乘坐该线路和所有的市区线路,通学就是通用学生月票了,所有线路都可以乘坐,按现在的话说是权限最高的意思。买月票要使用学生证,购买地点一般在公共汽车的总站。当年我们总是在广安门买,现在还能想起来在当时的情景:售票点在河边和马路之间,是一间独立的单层小房子,有白色的墙,墙上有一个小窗子,窗子分成几个格子,其中一个格子上套着一个可以开关的小窗门(很难形容!)当时的学生放假一般在七月下旬,所以大家都买八月份的月票。可以提前一天去买,于是在七月三十一号那天大家都起得很早,早早地来到广安门。而抱有同样想法的人很多,又于是往往会在售票口前排起长队。买完月票之后大家都很兴奋,直接就坐上车开始遛车的行动。严格地说,遛车没有目的地,因为遛车本身就是目的。当时讲究的是在八月一号的时候就要坐出两块钱的车费来,似乎这样一来以后所有的乘车所等效的车费都是白赚的。LAOSAN还提到,当时讲究的是有座,这一点和正文中所说的心情不太一样,我也深有同感。比如说要去动物园,我们的门口就有十九路车可以直达,但是我们要先反方向坐,坐到右安门,为的是做一个始发车,这样会有座位。而且当时的觉悟也很高,如果遇到抱小孩的,一定要起身让座,就图人家一声谢谢,心里那个美劲儿就别提了。当年真是大把的时间啊!这样的情况大致上从初中到高中一直是这样,其中有一年因为学农,似乎是九月份吧,大致上有一个月的时间,每天只需要半天,其余的时间是自己的。当年的我、还有澳兄、大江和LAOSAN,就每人买了一张“通学”,这通儿遛哟,象什么黑龙潭、大觉寺、卢沟桥、鹫峰等等地方,都是那时候去的,现在想想,这些地方后来都几乎没有再去过。毕业后参加工作,买的是职工月票,称为“市工”,“通工”,一直买“通工”,因为当时的单位在定福庄,非常远,而且单位报销月票的钱,公交车坐了很久,但是再也没有遛车的心情了。 白广路兄好回忆,那时小孩买通学月票的很少,放假能随便遛车真幸福。 曾经有过这样的遛车经历,怀念学生时代的暑假…… <font color="#ff00ff" size="5" face="楷体_GB2312"> 上中学时也画过月票,不过不敢用,只有同时有真月票时才拿出来用,如果被查出来了就把真月票亮出来,不过一般情况是查不出来的。</font>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