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天下 发表于 2010-12-9 19:31:00

金榜题名时。记北京,通县,高碑店,科举匾额博物馆。

<font size="5"><font face="Verdana">一次难忘的科举匾额的饕餮盛宴。有几个人的鼎助分不开。每次拍记交通都由大红棉袄解决。在当今汽油比眼泪还金贵的年代,是件多不容易的事。这次,善若水老兄,利用个人的广泛的人脉,能免费进馆,这可是民营博物馆,经营巨亏,门票可是唯一财源。再说就是我老北京网的国学大家--食烟火斋陆原老师,博古通今、出口成章,字字珠玑。每次拍记,老师都毫无保留详尽讲解,让我们所益匪浅。我是一个工科出身,因才疏学浅。经过一次拍记,都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00">再就说说博物馆的主人,姚远利馆长,:
<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我们的到来,惊动了这位民营博物馆馆长,他在百忙之中接待了我们,据说姚远利现年六十有三,不过从面相来看,他似乎要年轻一些。尽管他面色黝黑,看上去与其说他是位博物馆馆长,倒不如说他更像一位地道的北京农民。但就是这样一位貌不惊人的“农民”,说起匾额的来龙去脉如数家珍一般。无论牌匾的历史,还是牌匾的主人,他都会给你讲出个道道儿来,叫你心悦诚服的。据说,“匾额文化”的提法,就出自这位馆长之口,而且他即将有论文问世。到时候,再去拜读他的学术著作,我想会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科举制度的兴衰的。从这一点儿来看,姚远利更像一位学者。相信这位传奇人物,身后一定会有他自己不少的故事。如果有机会,还真想再次拜访这位独具慧眼的人物!</font></p>
<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nbsp;自从开始了这种收藏以后,姚远利便欲罢不能了。他开始花费大量时间,走南闯北,到处寻觅、收集,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先后收集了500多块牌匾,其中不乏为绝世之宝。姚远利之所以如此痴迷这项收藏,是想把它办成一项面向大众的文化事业,通过对这些匾额的展示,帮助人们去认识在中国存在千年的科举文化。科举制度,虽然在我过文化教育事业中早已消失在了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了,但历代留下来的当年的与科举文化有关的牌匾,却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散落于民间,被历史蒙上了一层层厚厚的尘埃,等待着有识之士去发现它们,去挖掘它们身上文化价值。所以说,科举匾额不但可以向我们展示中国科举的基本制度 , 见证中国的千年科举文化 , 而且这些匾额串联起来 , 还可以构成一部国史、家史和地方史 , 甚至有时可以构成一部个人心灵史。姚远利独具慧眼,发现了这些貌不惊人的旧牌匾上的价值。</font></p>
<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nbsp;</font></p>
<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在这里我们不但看到了“明代文武状元高浮透雕牌楼”,看到了两款“末代状元”刘春霖所题匾额 : 《对酒当歌》、《酒仙中》,还看到了李鸿章等人书写的牌匾等等。</font></p>
<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看到了一块块从民间收集来的什么“文魁”“武魁”的牌匾,通过讲解员精彩的讲解,我们初步了解到了每块牌匾后面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了解到了科举制度形成的历史,以及科举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作用及其局限性,等等。</font></p>
<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馆长姚远利不惜重金,建起了这个博物馆,自有其“文化功利”。他试图通过博物馆这一载体 , 表达一种文化担当——推动当代人透过科举匾额 , 认识科举文化 , 继而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可谓用心良苦,目光独特!</font></p>
<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nbsp;科举匾额的艺术价值重大而深远。一块匾有五大看点。一,看科名,秀才、举人、进士、状元等;二,看题写人,不少人都是封疆大吏,官至一品,本身在科举上他们都是进士,探花,榜眼,状元;三,看书法,匾额的书写者往往都是当时书坛的领袖,气势磅礴,入木三分。四,看国学。匾额上可谓字字珠玑,句句有典,是传统国学经典浓缩;五,看艺术。匾额材质有木、石、砖等,集中反映了雕、刻、漆的传统工艺。姚馆长说他正在撰写关于中国古代匾额的研究论文,主要是进行匾额学研究,他要让中国匾额的研究成为一个学科。 </font></p>
<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这个博物馆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馆舍为仿古建筑,使我看到的民间博物馆中比较大的一座。如果想把馆内的每块匾额后面的故事都了解一二的话,恐怕一天的时间也不会富裕。因为,这些藏品太厚重了,彰显了它收集地的文化底蕴。因此,如想彻底了解我国科举文化的来龙去脉,得需要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兴趣、足够的爱心才能完成。</font></p>
<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nbsp; 所以,我们这次来这里参观,充其量是蜻蜓点水而已!</font></p>
<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size="4">&nbsp;</font></p>
<p style="TEXT-INDENT: 2em" align="center">&nbsp;</p>
<p style="TEXT-INDENT: 2em" align="center"><font size="6"><strong></strong></font>&nbsp;</p>
<p style="TEXT-INDENT: 2em" align="center">&nbsp;</p>
<p style="TEXT-INDENT: 2em" align="center">&nbsp;</p>
<p style="TEXT-INDENT: 2em" align="center">&nbsp;</p>
<p style="TEXT-INDENT: 2em" align="center">&nbsp;</p>
<p style="TEXT-INDENT: 2em" align="center">&nbsp;</p>
<p style="TEXT-INDENT: 2em" align="center">&nbsp;</p></font></font><br/>

大红棉袄 发表于 2010-12-9 19:54:00

<p>逍遥老师文笔很棒,学习了~~~</p>
<p>&nbsp;</p>
<p>每次见到逍遥老师总是精神焕发,给我们年轻人无限的力量的鼓舞!</p>

布衣亮子 发表于 2010-12-9 20:03:0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808080" size="5"></font></strong>&nbsp;</p>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808080" size="5">逍遥老好文笔!赞!</font></strong></p>

逍遥游天下 发表于 2010-12-9 21:00:00

<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00" size="5">这一幅是每次陆老师讲课时神采飞扬的埸景,从一颗门钉的来龙去脉,以小见大的循循善诱的人文历史禪述。</font><br/><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00" size="5">听语漫步在金榜前,心雨已荣登状元,准备合影留念。</font><br/>

逍遥游天下 发表于 2010-12-9 21:40:00

<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00" size="5">这个仲滃原存放在公主坟的佛手公主坟的神道上。陆老请老板给做亇帽子,现观之不雅。原官帽让别人盗买走了。</font></strong><br/><br/><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00" size="5">这是一块碑座,前,后,左,右雕刻精细,放在大门口的马路对面。老板说,有人出5万元,他都不卖。</font><br/><br/><br/><br/><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00" size="5">镇舘之宝--元代石刻科举门。顶部为元代真迹遗存。旧时曾有“跨进科举门槛,状元,探花,榜眼。”的说法,其中的科举门即指这座石坊。
<p align="left"><strong></strong>&nbsp;</p>
<p align="left">一:极为罕见。科举二字的出现是在宋后,如在贡院,考棚,县州,府学,文庙等教育和考试场所,其大门之内几乎均立有这样的牌坊,这是一种象征性的仪门,但其所刻之字均为“龙门”,“禹门”。据石刻专家多方考证,直接刻有“科举门”的石坊,这在目前国内为仅见。</p>
<p align="left">二:见证历史。此坊为元代真迹遗存,以实物反映了汉人官员和知识分子的心态。在元朝仅有百年的历史上,重武轻文,汉人和知识分子受到歧视,科举制度一再实行 — 停止 — 实行的反复。</p>
<p align="left">在石坊上直接刻写“科举门”,明确地表明和反映了在元朝为官的汉人,希望实行科举和反对停止科举的明确态度。以此见证了元代的科举。</p>
<p align="left">三:工精石美。此坊为用整块的汉白玉石雕刻而成,刻工严谨精美。中央为雄鹿头顶火珠,两侧高纵灵云,灵云后蹲座瑞兽,最外侧凸雕鳌头,意寓跨进科举门,将会拥有福,禄,寿,并将独占鰲头</p></font><br/><br/><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00" size="5">《状元及弟》乃稀世珍宝。迈过科举门,一块气派非凡的明代石匾出现在记者眼前,此匾正中草书“状元及第”,四周透雕文武状元及耕读形象。<br/><br/>  “状元及第”匾为永乐二年,状元曾棨为其江西同乡、永乐九年的状元箫时中所题。题刻为永乐16年,即公元1418年,距今已有589年的历史。而能够题写状元科名匾的人,一般只有皇帝、状元本人或前科状元。当年这块石匾人曾棨32岁中状元受匾人萧时中26岁即中状元。</font></strong><br/><br/>

消失的北京 发表于 2010-12-9 20:34:00

<p>逍遥老工科学的好,文科也不错啊,我正跟您相反,哪科都不灵...</p>
<p>&nbsp;</p>
<p>赞同大红棉袄的观点,您带那红帽子太精神了</p>

蓟风 发表于 2010-12-10 09:52:00

逍遥老研究的真细,看来是下了不少功夫的。

听语漫步 发表于 2010-12-10 09:59:00

<p>听姚馆长说他提出来匾额学</p>
<p>政府投资在筹备一个研讨会</p>

帝京子民 发表于 2010-12-10 00:05:00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font size="5">逍遥老师图文精彩,学习了!</font>

二把刀 发表于 2010-12-10 13:48:00

&nbsp;&nbsp;&nbsp;&nbsp; 逍遥兄图文并茂,严肃认真,望继续多发些好贴子!

善若水 发表于 2010-12-13 21:35:00

<strong><font color="#008080" size="5">好看,好听,好好向逍遥老学习!</font></stron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金榜题名时。记北京,通县,高碑店,科举匾额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