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行家
<p>1.潮虫子,老百姓家最常见的一种虫子,喜潮湿,生命力挺强。</p><p>2.马蛇头,爬行动物,长像似壁虎,比壁虎瘦小,身体、眼睛颜色发黄,多在沟边、坑沿儿上活动。</p>
<p>3.钱串子,爬虫,老房子中常见。</p>
<p>4.灶门儿,冬天生活在用做烧柴、烧煤的灶台缝隙中,米黄色,似蛐蛐儿,会发声,温度适合,繁殖率高。</p>
<p>请教,以上所举4例,有无学名。</p> <p><font face="Verdana">谢谢树人老师提供的详细图文,在此学习了!<br/> 潮虫子——鼠妇<br/>【释名】 鼠负、负蟠、鼠姑、鼠粘,湿生虫、地鸡、地虱、皮球虫。 <br/>【别名】西瓜虫、潮湿虫、潮虫、地虱婆、鼠妇、负蟠、鼠粘,湿生虫、地鸡、猪仔虫、鞋底虫、鞋板虫、南方多称米汤虫 <br/> 真没想到一个看不起眼儿的潮虫子,竟有这么多的名字。 <br/> 马蛇头——俗名麻蛇子,中文学名:丽斑麻蜥<br/> 看照片丽斑麻蜥2及俗名,觉着那就是‘马蛇头’。<br/> 钱串子——蚰蜒<br/> 惭愧,生为农民却不知钱串子叫‘蚰蜒’<br/> 灶门儿——别称:灶马、驼螽、灶鸡。中文学名: 突灶螽<br/>照片上的‘突灶螽’正是我说的‘灶门儿’,南城外我们这地方都叫‘灶门儿’,90年家没翻盖房之前,西屋厨房灶台缝隙中每年冬天都有大量的‘灶门儿’叫唤。这虫子好象甩籽,由于翻盖房全扒平了,灶门儿没有了栖息地,新房建好以后,再也听不到‘灶门儿’的叫声了,如今想起来也是个遗憾!<br/></font></p> <p><font face="Verdana">感谢好友提示,我估计八成可能就是指的它,灶马</font></p>
<p> </p>
<p></p>
<p><br/> </p>
<p><font face="Verdana">突灶螽(Diestrammena japonica)又称灶马,属于直翅目穴螽科。</font></p>
<p><font face="Verdana">此昆虫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常出没于灶台与杂物堆的缝隙中,以剩</font></p>
<p><font face="Verdana">菜、植物及小型昆虫为食。该虫无翅,靠腿部摩擦发声。本五种在世</font></p>
<p><font face="Verdana">界各地广泛分布,保护级别:无危。</font></p>
<p> </p>
<p><font face="Verdana">中文学名: 突灶螽 <br/>别称: 灶马、驼螽、灶鸡 <br/>二名法: Diestrammena japonica <br/>界: 动物界 <br/>门: 节肢动物门 <br/>亚门: 有颚亚门 <br/>纲: 昆虫纲 <br/>亚纲: 有翅亚纲 <br/>目: 直翅目 <br/>亚目: 长角亚目 <br/>科: 穴螽科 <br/>种: 突灶螽 <br/>分布区域: 除南、北极外,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br/>生殖方式: 卵生 <br/> <br/>体型特征<br/> 体长36-38mm,体色红褐色至黑褐色,体型宽</font></p>
<p><font face="Verdana">大,体背隆突或驼背状,故称“驼螽”。体表坚实,</font></p>
<p><font face="Verdana">前 突灶螽</font></p><br/><br/>
<p><font face="Verdana">胸背板有2条不明显的纵纹,无翅膀,靠后腿摩擦鸣叫。六肢长,</font></p>
<p><font face="Verdana">关节及胫节具棘刺,转节黄白色,后脚腿节异常粗大,侧缘淡黄</font></p>
<p><font face="Verdana">褐色具线状斑纹。本种属于大型的种类,分布于低中海拔山区,</font></p>
<p><font face="Verdana">常于夜晚出没、鸣叫。可入药<br/>(参见【药用价值】)。<br/>生活习性<br/> 傍晚开始活动。杂食,也吃小昆虫。是有名的洞窟性及</font></p>
<p><font face="Verdana">群栖性昆虫。突灶螽是在昆虫中分布最广的一种,我国的南</font></p>
<p><font face="Verdana">北东西都有它的存在。它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是典型的家</font></p>
<p><font face="Verdana">庭鸣虫。 此虫夏季常见于田野草石、土隙间,入秋后进入居</font></p>
<p><font face="Verdana">民室内的厨房、灶间、或餐馆、豆腐坊的宅基、墙角、砖瓦的</font></p>
<p><font face="Verdana">缝隙间,喜欢生活在炉灶等温暖的地方。一年四季都是它生长</font></p>
<p><font face="Verdana">繁殖的季节。突灶螽初夏时繁殖最盛,常可在灶旁烟囱附近的</font></p>
<p><font face="Verdana">空隙或墙壁裂缝中看到大量成虫及各龄的若虫。近年来,由于</font></p>
<p><font face="Verdana">城市居民都用煤气和液化器等现代化厨房设备,此虫已比较少</font></p>
<p><font face="Verdana">见,但广大农村或小乡镇依然大量存在。它的生活习惯是白天</font></p>
<p><font face="Verdana">藏在灶间附近角落缝隙等适于隐蔽之处,夜间出来在灶上及周</font></p>
<p><font face="Verdana">围寻找暖和处避寒。 此虫一年四季都会鸣叫,其鸣声为“唧唧</font></p>
<p><font face="Verdana">唧”,连续不断,气温适宜时它白天也会鸣叫,夜间其鸣声几</font></p>
<p><font face="Verdana">乎不停,若有几只同时在附近鸣叫,则唧唧之声响成一片,</font></p>
<p><font face="Verdana">十分热闹。 突灶螽有趋光性,有时夜间它会跳到灯光附近。该虫</font></p>
<p><font face="Verdana">在野外时以植物的茎、果、叶为食,在室内则以饭粒、菜屑等为食。<br/>繁殖方式<br/>交配<br/> 雌性一般选择体型较大的雄性进行交配。交配前,它们互</font></p>
<p><font face="Verdana">相用触角触碰,之后,雌性慢慢爬上雄性后 突灶螽<br/>背,生殖器与雄性的对接。与其他螽斯类一样,雄性开始收缩腹</font></p>
<p><font face="Verdana">部排出精托,整个过程约二十分钟左右。精托排出后,雄性独自</font></p>
<p><font face="Verdana">离开觅食以补充体力,以便下次交配;而雌性会把腹部向前弓,</font></p>
<p><font face="Verdana">咬食精托以获得营养。成虫每交配一次,身体便会衰老一些,直</font></p>
<p><font face="Verdana">到死亡。<br/>产卵与孵化<br/> 交配后3-14天雌性就会产卵,产卵时雌性把产卵管插入土中</font></p>
<p><font face="Verdana">3cm并排出卵粒。一只雌虫一次可产最多百枚卵。卵形似米粒,</font></p>
<p><font face="Verdana">呈褐色。 卵在自然条件下开始孵化,次年夏天一龄若虫破土</font></p>
<p><font face="Verdana">而出倒挂在植物上利用重力进行第一次蜕皮。每只需经历几次蜕皮</font></p>
<p><font face="Verdana">后才可变为成虫,每蜕一次皮,身体都会长大一些。最后一次蜕皮</font></p>
<p><font face="Verdana">后约3-5天后雌、雄性成熟。<br/>药用价值<br/>【功 效】:拨刺消肿。 突灶螽<br/>【主 治】:治竹刺入肉。 <br/>【性味归经】:辛,咸,温。入肺、脾二经。 <br/>【用法用量】:外用:捣敷。 【别 名】:灶鸡(俗称) <br/>【考 证】:始载于《本草纲目》。</font></p> 灶门儿是不是北京的叫法?我姥姥家是沧州开药铺的,入药的东西她都知道。我小时候(4、50年前)她说这东西叫“灶母?还是灶马。”晒干了能卖钱。 <font face="Verdana"><br/> 不过这个灶门儿。。。。。????还请昆虫高手帮帮忙了???</font> <font face="Verdana">马蛇头我不知道具体种类<br/>但听您的描述我肯定就是北京常见的认为就是蜥蜴科麻蜥属的爬行动物<br/>像常见的山地麻蜥或丽斑麻蜥等种类<br/></font><br/>
<p><font face="Verdana"></font> </p>
<p><font face="Verdana">山地麻蜥(学名:Eremias brenchleyi)为蜥蜴科麻蜥属的爬行动物。山地麻蜥(Eremias brenchleyi Guenther)是华北地区一种习见的蜥蜴类动物,以往曾被认为是丽斑麻蜥(E.argus Peter)的一个亚种。有关山地麻蜥外部形态方面观察研究,在《安徽两栖爬行动物志》等资料上已有初步报道。</font></p><br/><font face="Verdana">科学分类<br/> 山地麻蜥<br/> 界:动物界 Animalia <br/>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br/>纲:爬行纲 Reptilia <br/>目:有鳞目 Squamata <br/>亚目:蜥蜴亚目 Lacertilia <br/>科:蜥蜴科 Lacertidae <br/>属:麻蜥属 Eremias <br/>种:山地麻蜥 E. brenchleyi <br/>英文名:Ordos racerunner <br/>物种命名人及年代:Günther,1872<br/>生活习性<br/> 山地麻蜥主要栖息在市郊海拔大于100m的山丘上部及山顶。研究结果表明,山地麻蜥正常密度大约为1只/100 m2,其数量与山丘土石状况、植被盖度及海拔高度有一定关系,与植被类型关系不大。山地麻蜥似乎有一定的“护洞”行为。主食昆虫和蜘蛛,春季食物生态位宽度大于秋季,食物生态位重叠度为0.61。<br/>繁殖方式<br/> 性比变化较大,出蛰仞期和冬眠前期雄多雌少;而5~10月份期间,性比接近1。幼体至成体发育期间,雄性生长快于雌性;但成年期后,雌性头体部分的生长快于雄性,可能与怀卵有关。山地麻蜥种群可分为4个年龄组,个体数量比约为幼年:亚成年:成年A:成年B≈1.8:1.9:3.1:1,但成体与非成体的数量比约为1.2:1,应属于稳定型种群。个体自然寿命约为5.5~6周年。人类干扰是山地麻蜥种群下降的原因之一。<br/>生物研究<br/> 1997年3月到1998年8月,在徐州市近郊的牛头山对山地麻蜥的繁殖生 山地麻蜥<br/>态进行了研究。3~7月为繁殖期,其中4~5月为交配产卵盛期。雌雄性比为1∶1.6。从交配到产卵为26天。卵白色、革质、椭圆形。长径平均为1.37(1.23~1.53)cm,短径平均为0.86(0.7~1.06)cm,卵重平均为0.6(0.4~0.85)g。每窝平均产卵4.1(3~5)枚,孵化期为50天,初孵出的小麻蜥尾端为蓝绿色,有金属光泽,1个月后逐步消失。<br/>物种分布<br/> 山地麻蜥分布于蒙古、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内蒙古、北京、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等地,主要栖息于岩石裸露的砾质山坡以及长有稀疏的荆蒿杂草和阔叶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蒙古,夏、秋季捕捉。<br/>保护措施<br/> 山地麻蜥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font><br/><br/>
<p><font face="Verdana"></font> </p>
<p><font face="Verdana">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是中国长江以北最常见的一种小型蜥蜴,俗名麻蛇子。丽斑麻蜥在形态上的明显特点是背部具有眼斑,斑心黄色,周围棕黑色。</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中文学名:丽斑麻蜥 <br/> 中文目名:蜥蜴目 <br/> 丽斑麻蜥<br/> 中文科名:蜥蜴科 <br/> 中文属名:麻蜥属 <br/> 中文俗名:麻蛇子、蝎虎子、蛇虎子 <br/> 拉丁文名:Eremias argus <br/> 英文名:Mongolian racerunner <br/>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Peters,1896<br/>分类和分布<br/> 丽斑麻蜥属蜥蜴目、蜥蜴科、麻蜥属。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发现的麻蜥约有50种左右。我国现有9种,其中以丽斑麻蜥最为多见。该种的模式标本采于山东烟台。近年有人又 丽斑麻蜥<br/>将分布于我国的丽斑麻蜥分为二个亚种,即指名亚种(E.a.argus)和北方亚种(E.a.barbouri)。前者分布于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和河北的南部;北方亚种则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和河北北部。国外苏联、蒙古、朝鲜均有分布。<br/>形态特征<br/> 丽斑麻蜥在形态上的明显特点是背部具有眼斑,斑心黄色,周围棕黑色。希腊文Argus的原意是具有百个闪光眼睛的巨人,即是形容麻蜥体背的眼形斑点。北方亚种背斑之间联有黑色横条,这是它区别于指名亚种的主要特征。 丽斑麻蜥<br/> 丽斑麻蜥体型较小。1985年10月7日,我们测量了捕自我门本地的 45只雌体和 39只雄体,其雌体的体长(从吻端至肛门)平均为48.8(27—64.6)毫米,尾长(从肛门到尾末端)平均为 57. 2( 32. 5—73. 9)毫米,体重平均为 3. 28(1.2—7.3)克;雄体的体长平均为48.17(31—62. 5)毫米,尾长平均为 62.61(34.5—86. 5)毫米,体重平均为3.36(0.9—7.0)克。丽斑麻蜥吻较窄,吻端纯圆;耳孔椭圆形;鼓膜裸露;头背具对称大鳞;额鳞成盾形;顶鳞后缘齐平,略成方形;颊鳞2枚,前小后大;有两枚大的眶上鳞。颈、躯干、四肢背面粒鳞;肩前方两侧和腹面有一明显皮肤皱褶形成的领围;腹鳞较大,平滑,略近方形;尾部有窄长凌鳞排列成环;四肢均具五指、趾,有爪。雌蜥背面色较灰黄,斑纹较暗淡,腹面及四肢内侧灰黄白色;雄渐体色较鲜艳,背面青褐色,眼斑黄心围以黑圈十分醒目。腹面和四肢内侧常有鲜艳的红晕,尾显著长于雌蜥。<br/>生活习性<br/>栖息环境与活动<br/> 丽斑麻蜥的栖息场所极为广泛,不仅活动于农田、山野、草丛、灌木丛等平原和丘陵地区,亦能活动于山上,我们曾在安徽的大别山、山东的泰山、江苏的云台山多次见到它们的踪迹。丽斑麻蜥一般喜欢生活于温暖、干燥、阳光充足的砂土地环境中。到了秋季,田边、路旁、耕翻地及草丛间更为多见,1985年我们在徐州近郊的九里山飞机场周围的耕翻田边作过数量统计,直线步行,每人1小时能见到45只左右。 丽斑麻蜥是一种昼行性动物,喜欢在晴天外出活动,阴天少见,雨天不外出活动。每天活动的时间与季节有关,据我们秋季的观察,其活动时间大约是上午 9时到下午4时,中午 12时到下午2时活动频次减少(此时地面温度可达35℃以上)。行动迅速敏捷,有人作过测定,1秒钟可跑1—1.5米。蜥蜴的爬行为时行时上的间歇急行方式。活动中的丽斑麻蜥对周围环境中的动静极为敏感,反应敏锐,一遇危险即迅速逃入洞穴或草丛中。被追赶中的个体,如一时无掩体之处,能突然停上,调转方向,再行前进。捕捉时只要不捉住其尾,一股不会发生断尾。<br/>捕食行为和食性<br/> 丽斑麻蜥行动敏捷,攻击力强,当它门发现猎物时即迅速的疾行猛冲。如猎物较大,则先咬一口,退回来,再冲上去咬一口,再退回来,如此反复数次,方才吞食。小型猎物可一次捕食。据胃检及平时的观察发现,它们可捕食百余种动物。包括昆虫纲、蛛形纲、甲壳纲、多足纲等,其中 丽斑麻蜥<br/>以昆虫纲的动物最多。在农田中对蚱蜢、粘虫、地老虎、蝼蛄、金针虫、拟地甲、叶蝉等农业害虫有很强的捕食能力。它们的捕食同环境和季节有一定关系,温度低,湿度大,捕食频次较低,反之则高。在夏熟作物收获以前,它们主要捕食蝼蛄、金龟子和金针虫等鞘翅目昆虫,以及粘虫、地老虎等鳞翅目昆虫。8月下旬后主要捕食粘虫、叶蝉类、蟋蟀、蚱蜢等。它们的捕食活动距所栖息的洞穴、草丛或灌木丛很近,一般不超过5米范围。</font></p> <font face="Verdana">
<p><br/>钱串子就是蚰蜒前辈请看</p>
<p>蚰蜒<br/>(Scutigera coleoptrata, house centipede),节肢动物门<br/>多足亚门<br/>多足纲<br/>唇足亚纲(Thereuopoda)<br/>蚰蜒科。<br/> 体短而扁,灰白色或棕黄色,全身分十五节,每节有组长的足一对,最后一对足特长。气门在背中央,足易脱落,触角长毒颚很大,行动敏捷。多生活在房屋内外的阴暗潮湿处,捕食蚊蛾等小动物,有益。中国国内常见的为<br/>花蚰蜓(Thereuonema tuberculata)<br/>和大蚰蜓(Thereuopoda clunifera)。</font></p><br/><font face="Verdana"> <br/>蚰蜒 yóu yán (1) ∶蜈蚣的一种,黄褐色比普通的蜈蚣小,触角和脚部很细很长,毒颚很大,栖息房屋内外阴湿处。如:蚰蜒路(喻弯弯曲曲的路);蚰蜒壕(迂回曲折的壕沟);蚰蜒堑(即蚰蜒壕) (2) ∶蚰蜒属的百足虫 节足动物,像蜈蚣而略小,体色黄褐,有细长的脚十五对,生活在阴湿地方,捕食小虫,有益农事。 汉 王逸 《九思·哀岁》:“巷有兮蚰蜒,邑多兮螳螂。”《红楼梦》第三九回:“那 焙茗 去后, 宝玉 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急的热地里的蚰蜒似的。”<br/>特征描述<br/> 蚰蜒体短而微扁,棕黄色。全身分十五节,每节有组长的足一对,最后一对足特长。足易脱 蚰蜒<br/>落。气门在背中央。触角长。毒颚很大。栖息房屋内外阴湿处,捕食小动物。我国常见的为花蚰蜒,或称大蚰蜒。 蚰蜒的形态结构与蜈蚣很相似,主要的区别是:蚰蜒的身体较短,步足特别细长。当蚰蜒的一部分足被捉住的时候,这部分步足就从身体上断落下来,使身体可以逃脱这是蚰蜒逃避敌害的一种适应。 蚰蜒体长约25毫米左右、爬行时每对足很协调,遇惊动即立刻逃脱,但是很容易脱落。头部后面有一个环节、有一对钩状颚足,颚足末端成爪状,爪的顶端有毒腺开口,能分泌毒液,触及人体皮肤后即可致局部疱疹,令人刺痛难受。我国各地常见的是花蚰蜒,它喜欢栖息,活动于室内外阴暗潮湿处,以捕食小虫为生。 蚰蜒俗称"钱串子",古时称“草鞋虫”,有的地方称“香油虫”。<br/>生活习性<br/> 蚰蜒行动迅速,气管集中,几千个单眼聚集在一起构成伪复眼,甚至在庭院和住 蚰蜒<br/>室中也往往出现。唇足类中的蜈蚣只有 4对单眼,虽然视力很差,但行动却很迅速,不论爬行、捕食或是寻找栖息的处所,主要依靠1对触角。 体形细小的地蜈蚣有时能侵入人体而出现假寄生的现象。例如厚股蜈蚣能侵入小儿的生殖道内,从而引起剧烈的疼痛。蚰蜒白天在腐叶、朽木中体休息到了晚上才出来觅食,行动迅速,以昆虫及蜘蛛为主食。 蚰蜒,属于代谢较低、生长缓慢、繁殖能力差而寿命很长的物种。种类颇多,我国常见的大蚰蜒或称花蚰蜒,分布在南方各省。蚰蜒多在夏秋季节活动,爬行速度较快,常栖居房屋内外阴暗潮湿处,爬行于墙壁、蚊帐、家具、床下,以捕捉小昆虫为食。<br/>分布范围<br/> 蚰蜒和蜈蚣常常出现在地表,因此温度对它们分布的影响更为显著:热带、 蚰蜒<br/>亚热带很多,寒冷地方很少。中国华中、华南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都有唇足类分布。在华北及东北地区仅有耳孔蜈蚣小型的类群。还有若干唇足类栖息在岩溶地区的洞穴中。在海滨潮间带区虽然有潮汐的剧烈变化,也有若干唇足类生存。在我国的西藏自治区也有分布。</font> <p><font face="Verdana">潮虫子的正式名称是鼠妇</font></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12/201012423432828485.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p><font face="Verdana">鼠妇<br/>属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br/>甲壳动物亚门<br/>软甲纲<br/>等足目<br/>鼠妇的种类较多,它们身体大多呈长卵形,为甲壳动物中唯一完全适应于陆地生活的动物,从海边一直到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地都有它们的分布。<br/>【英文名】 Pillbug/Woodlice 常用slater 鼠妇<br/>鼠妇又称“潮虫”,属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等足目。鼠妇的种类较多,它们身体大多呈长瓜子形,长5—15毫米,背腹扁平十分显著,呈灰褐色、灰蓝色;受到惊吓后会卷曲成团,是草食的陆栖类群,口器是咀嚼式口器,为甲壳动物中唯一完全适应于陆地生活的动物,不属于昆虫。鼠妇用腮呼吸,而腮只能在湿润的环境中运作,所以鼠妇居住在潮湿的地方。从海边一直到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地都有它们的分布。第一触角短小,后7对胸肢变成步足,血呈白色。但它们都需生活在潮湿、温暖以及有遮蔽的场所,昼伏夜出,具负趋光性、假死性。鼠妇外壳有层薄薄的油,不易被蜘蛛网等粘住,不像昆虫和蜘蛛那样高度适应于陆地上生活,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分布,在田间,主要危害黄瓜、西红柿、油菜等,常见的种类有潮虫科、鼠妇科、球鼠妇科等代表。 光对鼠妇的生活来说有着极大的影响。<br/>名称考证<br/> 鼠妇<br/>伊威(《诗经》)》蟠、鼠负(《尔雅》)、负蟠、蛜蜮(《本经》)、委黍(《说文》)、负攀(《广雅》)、矮SHU(《别录》)、鼠姑(陶弘景)、鼠粘(《蜀本草》)、鼠赖虫、湿生虫 (《圣惠》)、地鸡(《寿域神方》)、地虱(《纲目》)、肥蛀纳(《本草求原各》)、西瓜虫、蒲鞋头虫(《苏州本产药材》)、潮湿虫(《中药志》)、地虱婆(《四川中药志》)、豌豆虫、瓢虫、潮虫子(《药材学》)、土孵(《泉州本草各》)、暗板虫(《全展选编·外科》)、鞋板虫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br/>原生形态<br/> 平甲虫体长椭圆形,稍扁,长约10毫米;表面灰色,有光泽。头 鼠妇<br/>部前缘中央及其左右侧角突起显著。有眼1对,触角2对,第一对触角微小。共3节;第二对触角呈鞭状,共6节。胸部分7个环节,每节有同形等长的足1对;第一胸节前缘延向头部前边,后侧隅向后突出,第二至第七各节侧突不显著。腹部小,分为5个环节,第一及第二腹节狭,第三至第五腹节侧缘整齐而圆。尾肢扁平,外肢与第五腹节嵌合齐平。常集居于朽木、枯叶、石块等下面。分布江苏、浙江等地。<br/>中医药<br/>【释名】 鼠负、负蟠、鼠姑、鼠粘,湿生虫、地鸡、地虱、皮球虫。 <br/>【气味】 酸、温、无毒。 鼠妇<br/>【别名】西瓜虫、潮湿虫、潮虫、地虱婆、鼠妇、负蟠、鼠粘,湿生虫、地鸡、猪仔虫、鞋底虫、鞋板虫、南方多称米汤虫 <br/>【来源】为平甲虫科动物平甲虫Armadillidium vulgare (Latreille)或鼠妇Porcellio scaber Latreille的干燥虫体。春、夏、秋三季捕捉,用铁锅炒干,或开水烫死,晒干或焙干。 【功能主治】 1、产妇尿秘。用鼠妇七个,熬过,研为末,酒送服。 2、撮口脐风。用鼠妇捣烂,绞取汁少许灌取。 3、风牙疼痛。用鼠妇、巴豆仁、胡椒各一枚,共研为末,加饭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棉裹一丸咬住,涎出吐去。有奇效。 此外还能用于利咽止痛,破瘀利水。用于慢性气管炎,术后疼痛,牙痛,口腔炎,鹅口疮,咽喉肿痛,小便不利,闭经。 </font></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12/201012423433822278.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天坛长耳鸮一只眼
灶马儿 儿化韵 <p>钱串子比蜈蚣还恶心。</p><p> </p>
<p>这东西爬的太快,超过了脚落到地上的速度。</p> <p>看这楼</p>
<p>我浑身起鸡皮疙瘩</p> 好友们客气了! <p>都是常见的虫子。</p>
<p>长见识,谢版主。</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