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发生在民国时期的石经破坏及反破坏事件
<p align="center">一个发生在民国时期的石经破坏及反破坏事件</p>
<p align="center">近期,云居寺文物管理处文物科,在搜集整理有关云居寺的历史资料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发生在民国时期的,石经破坏及</p>
<p>反破坏事件。线索刊登在民国十三年(即1924年)四月二十六日和五月八日出版的《申报》上,一篇文章题为“刘彦等质问拆运房山石经”,另一篇题为 “房山石经仍运回原处”。由此,发生在民国时期京兆大地上一件鲜为人知的破坏石经与保护石经事件,再次浮出历史的水面。云居寺文物科依据《申报》上的新闻线索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和解读。</p>
<p>事件的发生地是石经山,发生时间是1924年3月,发生背景是北洋政府的腐朽统治,诱因是国内外一些居心叵测之人对房山石经垂涎欲滴的窃取之心。石经山是房山石经刊刻的起源之处,石经山上九个藏经洞中藏有隋唐时期的经板4196块。这些石经的价值,早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研究。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外一些心术不正之人贪婪的占有欲望。</p>
<p>民国十三年三月,时任京兆尹的刘梦庚说,奉北洋政府大总统曹锟谕“该石经关系文化,应行查阅保存,迅将石经各块,安送来京,以恐转呈等语”。于是,刘梦庚命令房山县知事沈严,将石经山藏经洞中的隋唐经版迅速运送京城保存。四月一日,沈严召集京兆守备队两路司令张韬协商办理此事。沈严和张韬会同云居寺一个叫论知的僧人,带领一些士兵来到了石经山上。上山后才发现石刻经版封存在八个洞中,且洞口用铸铁和石门封闭,无法打开。后来发现只有雷音洞是敞开的,洞壁上镶嵌着石经板大小146块,这些经版主要是静琬大师早期刊刻的佛经,其中有《华严经》、《妙法莲华经》、《维摩经》、《金刚经》、《弥勒上生经》等十余种,皆为隋唐所刻,年代久远、价值极高,字迹有欧褚笔法、端严秀丽。看到如此精工细凿的石刻佛经,沈严和张韬很是兴奋,于是命令士兵将雷音洞墙壁之上镶嵌的这些石经凿下二十余块,由骆驼将其中完整的十八块驮至西域寺火车站,装上火车运送到了京城。这十八块石经包括:金刚经六块、洗浴终身经二块、千佛贤劫经五块、陀天经三块、八戒斋法经一块。当时毁损的两块石经是无量义经和教戒经。这些经版的材质为青石,厚三公寸有零,边际稍薄的约一公寸半或二公寸不等,每石长十八公寸九分,宽十八公寸一分,版面有横刻也有竖刻,所刻之字笔迹较深,笔法又各不相同。士兵们在凿石经时,将雷音洞内的其它文物破坏的十分严重,洞内的物品被打得七零八落,并被抛弃在洞外。至此,石经山藏经洞的文物古迹遭到了严重的摧残。</p>
<p>时间到了四月中旬,众议院的议员刘彦得知此事后,深感此事蹊跷,于是立即联合何弼虞、魏肇文等人,对此事件的细节进行了严密的调查,发现了诸多疑点。一是房山县知事沈严和京兆守备队两路司令张韬,口口声声说是奉大总统曹锟之命运石经进城的,可又没有大总统的明文命令,很可能是“假传圣旨”;二是搬运石经为的是查阅保存,还说要效仿三希堂的保存方法,在北海建一座建筑来珍藏石经。如果真要查阅的话,就应该选派专门人员,到云居寺查阅或拓印就可以了,如果真要保存的话,也应该先建建筑后搬石经,而不是如此的乱拆乱毁;三是因为日本人一直扬言,愿出两千块大洋购买一块石经。石经山藏经洞中的四千余块石经,可是一笔相当大的财富啊!所以,不排除有人要侵吞国宝换取财富的嫌疑。</p>
<p>于是,议员们心里明白了,北洋政府统治腐朽,官僚腐败,根本不关心文物及古迹的传承与保护。他们对刘梦庚等人毁坏文物,转移石经的真实用意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和抗议。于是,刘彦、何弼虞、魏肇文等议员们联合诺门达赖、徐象先、石凤岐等20余人提交议案进行质问,召集爱国人士开展保护国宝行动,同时利用媒体广造舆论,要求政府在一个星期内查明实情,将房山石经还回原处。在民众的强烈要求和舆论的强大压力下,曹锟政府不得不下令将石经运回石经山雷音洞中保存。民国十三年即一九二四年五月七日,房山知事沈严亲自到京兆尹公署将十八块石经领运回县,按原样重新镶嵌在雷音洞的洞壁上。</p>
<p>刘彦等仁人志士的壮举,使国宝石经免遭一难。才使今天的我们,依然能看见石经山雷音洞中隋唐石经的风采。在此,我们向这些历史上曾为保护国宝石经,做过突出贡献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p><br/><br/><br/><br/><b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