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四孙家坑
孙家坑乃北京东城一条很不起眼的小胡同,南北走向,北口通钱粮胡同,南口则达隆福寺前街。与隆福寺平行,也恰与隆福寺等长。余少年时代的多数时光即在此巷内一小四合院中度过。它见证了我的青春印迹,自然也洞悉我五味杂陈的少年回忆。也许是因名不甚雅,上世纪六十年代曾更名为“连丰胡同”。今日它叫什么?它还是否存在?均不得而知了。 少时的游戏内容不似今日丰富,无非就是抖空竹,拍洋画,放放屁股帘——乃一种极简易的小风筝,大凡有点面目的孩子是不屑玩的。但有两种,今日忆及似值得一记。一曰“斗三国”,一曰“斗水浒”。所谓“斗三国”系指某甲童说“三国演义”中之一人物名,乙童须速答出其字。具体如甲说马超,乙应速答马孟起;甲又称甘宁,乙速答甘兴霸。如此下去,直至一方张口结舌。答不出者自然为输。想一部《三国演义》人物何止数百,即使出场一两次的人物名号也需牢记,方可在游戏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翻烂的何止一部“三国”。“斗水浒”则大同小异,不过是把人物的名与字,改换成了名与绰号。如甲称“扑天雕”,乙应速答“李应”;甲称“九纹龙”乙应速答“史进”。答不出者亦为败。为此又不知翻烂了几本“水浒”。当年的这些小屁孩在此游戏过程中对上述中国历史名著的熟稔程度,用“烂熟于胸”四个字来形容当不为过。成人之后,自各奔东西。有继续升学,最终成为知识分子、国家干部而流落异乡者;有参军当兵,入厂做工者;也有就近在胡同副食店当售货员打打酱油,卖卖臭豆腐者。后者工作虽似平凡,但怀中却揣有真金白银都换不来的北京户口。近年北京房价飞涨,当年的豆腐西施转而成为千万富婆,亦属平常。福祸相依,真至言也!
不管这些当年的顽童最终所操何业,是否享有过继续提升其文化程度的机会,但其文化启蒙的层次水平已摆在那儿了。国人常云:北京“的哥”善侃,殊不知“侃”与“文化”原本即系姻亲也。我工作后曾到过不少城市,还真难发现堪与比肩者。历史文化名城——北京不虚此名!
近几年,北京的城市建设发展神速。二环、三环、五环、六环……竟难知其所终。常暗自窃想,别有一天,承德、保定、天津、张家口……也将纳入北京某百某十某环之内吧!偶尔返京,诚如刘姥姥进大观园。除东单至北新桥一带尚能约略识得,景山、北海也还找得到大门;再远处,于我竟与东京、纽约、洛杉矶无异。陌生之感油然而生。我明白自己已与北京渐行渐远,但真正让我感到陌生的还不是城市面貌的变化,而是那曾让北京人无比自豪的浓厚文化氛围,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普罗大众的文化素养……似再难寻觅。 谢谢您!费心了。真可谓:<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line-height: 22px; "><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white-space: pre-wrap;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span></span> <p> </p>
<p> </p>
<p><font size="5"> 同感!同感!</font></p> <p>思考的魅力不仅仅在于“睹物常新”,也在于“闻香引径”!!</p>
<p> </p>
<p>欢迎您,期待更多您的文字!!</p> 您住的离我家不远,连丰胡同应该还在,哪天去转转,顺便拍两张照片 <font size="4">好帖,写出了京城的细节~</font> 可以肯定的说:这条胡同还在,明我去拍张片子您看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