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又叫“娃娃城”
元大都又叫“娃娃城”<br><br><br> ■金中都<br><br><br> 北京真正初具城市的规模,是在金朝时期。金灭辽后于公元1153年迁都于此,改称中都,并进行了大规模扩建。<br><br><br> 金中都仿照北宋汴京之规制,在辽南京城基础上扩建。中都城东南角,在今永定门火车站西的四路通;东北角在宣武门内翠花街;西北角在军博南黄亭子;西南角在凤凰嘴村。东城墙自四路通向北,穿过明清护城河,越过今陶然亭公园、黑窑厂、潘家河沿(今潘家胡同)、虎坊桥西、梁家园,在北新华街西侧与北墙相接,城墙上三门:施仁、宣曜、阳春。中都南城,西起凤凰嘴,笔直向东,途经鹅房营、万泉寺等地。南三门:端礼、丰宜、景风。有人考证,今天的右安门大街、牛街、长椿街至闹市口一线,就是金中都时南北通衢。<br><br><br> <br><br>images/upfile/20048281434.jpg<br>元大都城图 <br><br><br><br> 十年建成大都城,<br><br><br> 三头六臂两只脚,<br><br><br> 元大都变成“哪吒形”,<br><br><br> 城南三门为三头,<br><br><br> 城门叫顺成丽正和如月,<br><br><br> 城北建德、安贞门,<br><br><br> 那是哪吒的两脚北边蹬,<br><br><br> 所以说,元大都的老北京,<br><br><br> 后人叫它娃娃城。<br><br><br> ——牛骨数来宝《数唱北京》<br><br><br> ■元大都<br><br><br> 北京四合院的形成是从元大都时代开始的。<br><br><br> 元朝初期,忽必烈采纳大臣们的建议,决定废弃旧城,另建新城。而新大都城的建立,为今日的北京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r><br><br> 大都城建好后,颇为壮观。当时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记载:“街道甚直,此端可见彼端,盖其布置,使此门由街道远望彼门也……全城中划地为方形,划线整齐,建筑官舍……方地周围皆是美丽道路,其行人由斯往来。全城地面规模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言宣。”<br><br><br> 重建京城十五载,<br><br><br> 建成的城墙有四层,<br><br><br> 建内城、扩外城,<br><br><br> 皇城围着紫禁城,<br><br><br> 东南西北重开门,<br><br><br> 城南城北街道平,<br><br><br> 五坛八庙香火盛,<br><br><br> 南、中、北海碧水清,<br><br><br> ——牛骨数来宝《数唱北京》<br><br><br> ■明北京<br><br><br> 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后,改大都为北平,后又改称北京。<br><br><br> 明朝初年对元大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首先减缩了北边的城墙,其后又拓展了南边的城墙;另外还在元朝宫城的旧址上,稍向南移,兴建了紫禁城。同时,又在太液池的南端,加凿了南海,于是始有三海之称。同时,利用了开凿南海和挖掘紫禁城护城河的泥土,堆筑了万岁山(今日景山),景山的主峰正好定在了传统的中轴线上,并且成为改建后全城平面布局的几何中心。此外,在旧日中轴线的北端又新建了鼓楼和钟楼,明显地标志着中轴线的顶点。<br><br><br> 到了清朝,除了大规模在西郊兴建了一批皇家园林外,则完全继承了明朝的北京城,随后到了解放前夕的北京旧城。<br><br><br> <br> <br><br>images/upfile/20048281538.jpg明、清北京城图 <br><br> 规划的故事<br><br><br> 同心圆的“蜘蛛城”<br><br><br> 1949年<br><br><br>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被确定为首都。<br><br><br> 随后,北京市政府立即着手开始研究北京城市发展发向,编制总体规划。<br><br><br> 1950年到1954年<br><br><br> 经过中外专家多方案研究和综合,市委、市政府推出了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一稿,即《改建和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1957年又在1954年规划的基础上,对总体研究方案进一步完善。<br><br><br> 据专家们介绍,当时这个方案基本是按照参考大伦敦和莫斯科规划的思路编制的。主要特点有:以旧城为中心向四郊发展,中心城市是600平方公里、可以容纳600万人的一张“大饼”,郊区建设若干卫星城镇,市域总人口达到约1000万人。当时,在交通路线和空间分布上,已经基本规划出了一环、二环、三环和四环,道路则是环线和放射线结合,这种“蜘蛛网”似的格局在1954年的修正稿就得以确定,之后民间对北京遂有“蜘蛛城”的说法。<br><br><br> 1958年<br><br><br> 全国进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时期,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下,要求弱化大城市的作用,城乡结合,缩小城乡间的发展,并提出了大地园林化的要求。据此,规划家们对北京城的总体规划又作出了重大的修改,1958年出台的方案压缩了中心城市的规模,从600万人减少到了350万人,把中心城市这张“大饼”的模式改变为“分散集团式”,中心城市变成了几十个不同规模的集团同时在扩大市域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了卫星城市的数量。后来事实证明,当时的这个决断客观上对北京的发展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正是在这个决断的指引下,北京中心城市才没有像“摊大饼”一样继续“摊”下去。<br><br><br> 1983年<br><br><br> 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和十年动乱,规划一度被迫暂时停止。到1973年时,客观上北京市中心地区已经连成一片,因此1983年党中央、国务院原则上批准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市区“分散集团”式的模式演变成中心地区280多平方公里的一个大集团和外围10个边缘集团组成的市区。这种分散集团式的模式,一直保持到了20世纪90年代编制的规划方案,只是中心大集团从28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了326平方公里。<br><br><br> 这个最新的规划就是1993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市总体规划。该规划除了市区坚持集团式布局外,主要的变化是提出了两个战略转移的方针,强调市区不再扩大规模,而是逐步从外延扩展向内涵发展转移;城市建设的重点从市区转移到广大郊区,大大强化了在市区外围建设卫星城的部署,扩大了卫星城的规模,并给了卫星城赋予相对独立新城的概念,疏散中心城市过密的人口和产业。所有这些思路和伦敦20世纪70年代和巴黎区域1965年的方案不谋而合,可能是缓解大城市矛盾的一条可行的出路。<br><br><br> 2004年<br><br><br> 北京和中央单位以及高等院校的一些规划专家又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的组织下,以一份高屋建瓴的《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再次启动了新一轮北京市总体规划的修订。<br><br><br> <br> <FONT color=#0000FF>只要有心有情,我们TMD一定会</FONT><FONT color=#DC143C>顶</FONT> 不应该叫“娃娃城”应该叫“八臂哪吒城”~ 现在应叫什么城? 哪吒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