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寺庙
<p><font size="4">寺庙,佛教活动的场所。它是佛教供奉佛与菩萨的神圣殿堂,是无数善男信女祈祷神灵保佑的圣洁之地。同时也是众多僧人居住、修行、说法的地方。</font></p>
<p><font size="4"> 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在东汉初年就已广为人们所接受。此时大量的寺庙相继建造起来。中国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就是汉明帝(58~76)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传教,而为他们所建造的住所。因此,寺庙在中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从东汉初年到明清时代,从繁华都市到穷乡僻壤,从统治阶层到普通百姓,由于人们都存有摆脱苦难、寻求幸福的心理趋势和积德行善、以求发财和多子多福的潜在意识。所以,对寺庙的建造都是兴味浓厚的,供佛的香火也一直经久不衰。杜牧在他的《江南春绝句》中描写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也说明了当时寺庙的兴盛。</font></p>
<p><font size="4"> 中国的寺庙,在建筑风格及特点上,和中国宫殿、官署、民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从总体布局上看,都采取的是院落式,即每一座寺庙都包括大大小小的几进院落。寺庙一般在一条中轴线上,由南而北,设置一座座殿堂,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山门殿与天王殿之间,左右相对的是钟楼、鼓楼。在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的左右两侧,通常设有东西配殿,包括伽蓝殿、祖师堂、药师殿、观音殿等。僧人的生活区被集中在寺院的东侧,接待云游僧人的云会堂则位于寺院的西侧。寺庙的周围是高厚的围墙,把寺院与外界严密地隔离开来,体现为封闭式的环闭结构。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结构方式。</font></p>
<p><font size="4"> 北京做为六朝古都,已有八百多年的建都史,其寺庙的数量在全国堪称首屈一指。清乾隆时期绘制的京城全图中,共标出内外城寺庙1207处。大大小小的寺庙遍布了北京的大街小巷,差不多每条主要街道和胡同,都有一两处寺庙。当时,寺庙与北京百姓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除了烧香拜佛以外,一些大的寺庙还有每月定期的庙会,它满足了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生活用品、风味小吃、戏曲杂耍、古玩旧籍等等在庙会上应有尽有,它是旧北京一种特有的人文景观,是工商业进行物资交流的重要渠道,是传播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由此不难想象旧时北京寺庙之兴盛。</font></p>
<p><font size="4"> 解放以后,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科学知识的普及,信佛者大大减少,大的商场和娱乐场所逐步取代了旧时的庙会,一些寺庙也被当成了工厂和民居,失去了它本来的功用。对于寺庙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以及它的兴衰,我们要用客观的态度来评价它。但就其建筑风格而言,它确实给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色不少。 </font></p>
<p><font size="4"> 这里选择了一些北京旧城范围以内及其附近具有代表性的寺庙献给大家。 </font></p>
<p> </p>
<p> </p>
<p><b>法源寺</b></p>
<p><b> </b><b>法源寺前街7</b><b>号。唐贞观十九年(645</b><b>)在此建悯忠寺,明正统二年改名崇福寺,清雍正十一年(1735</b><b>)更名法源寺。</b></p>
<p><b>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大遍觉堂、钟鼓楼和东西廊庑等,共七进六院,布局严谨,宽阔广大,是北京城内保存下来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存有研究唐史的重要资料。</b></p>
<p> </p><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
<p><b>白塔寺</b></p>
<p><b> 阜内大街171 </b><b>号, </b><b>妙应寺白塔始建于元朝至元八年(1271</b><b>),由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设计建造。塔体砖石结构,高50.9米,由塔座、塔身和塔刹组成。</b></p>
<p><b> 白塔于至元十六年(1279</b><b>)竣工后,以塔为中心修建了一座占地16</b><b>万平方米的规模宏大的寺院,赐名“</b><b>大圣寿万安寺”</b><b>。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b><b>)寺院遭雷火焚烧,唯白塔尚存。明朝天顺元年(1457</b><b>)重建寺院,占地仅1.3万平方米,改名为“</b><b>妙应寺” </b><b>,俗称“</b><b>白塔寺”</b><b>。</b></p>
<p><b> </b><b>白塔寺由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觉宝殿、七佛宝殿、塔院以及两侧的配殿、厢房、方丈院、藏经阁组成;塔院用红墙围成,塔在院中央偏北。</b></p>
<p><b> 寺内白塔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藏式佛塔,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b></p>
<p> </p><br/><br/><br/><br/><br/><br/><br/><br/><br/>
<p><b>天宁寺</b></p>
<p><b> 位于广安门外北滨河路,前身是北魏延兴年间(471-476)所建的光林寺,自建成至今寺宇屡毁屡建,名称先后改为弘业寺、天王寺、大万安禅寺,公元1435年定为今名。<br/> 天宁寺现存建筑,以寺后佛塔最为壮观。塔总高57.8米,为砖筑实心密檐式八角塔,造型庄重秀丽。寺塔建于十二世纪辽代,当时它矗立于辽都燕京内城之东,是城内屈指可数的高大建筑。</b></p>
<p> </p>
<p><br/><br/><br/></p>
<p> </p>
<p><b>广济寺</b></p>
<p><b> </b><b>阜内大街25</b><b>号,占地13198</b><b>平方米、建筑面积6393</b><b>平方米。</b></p>
<p><b> </b><b>原为金代西刘村寺旧址。明朝天顺年间重建。明成化二年(1466</b><b>)赐名“</b><b>弘慈广济寺”</b><b>。明万历十一年(1583</b><b>)、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b><b>)重建。民国十年(1921</b><b>)毁于火,民国十三年(1924</b><b>)吴佩孚重建。并从景山西街将一原清代皇子宅迁建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维修。</b></p>
<p><b>寺庙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殿、圆通殿、多宝殿和舍利阁。西院有持梵律殿、戒台、净业堂和云水堂。东院有法器库、延寿堂。现保持原建格局。</b><br/><br/><br/><br/><br/><br/><br/><br/><br/><br/></p>
京城寺庙
<p><b>广化寺</b></p>
<p><b> </b><b>位于后海北沿鸦儿胡同。建于元代,明成化、万历、清道光、咸丰年间和光绪二十年(1894</b><b>)曾数度重修。1937</b><b>年溥儒(名画家溥心畲)曾出资修整。</b></p>
<p><b> </b><b>寺座北朝南,占地面积1.38</b><b>万平方米,寺院南侧有影壁,向北为山门殿,山门内东西两侧为钟鼓楼,中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阁,各殿均有配殿。西侧两路各有二进院落,有观音阁、地藏阁、方丈室、法堂、祖堂等。东路尚存二层殿,其余均已拆改。</b></p>
<p><b> 宣统元年在寺内筹建京师图书馆,1912年对外开放,1939年在此创办广化佛学院,1946年建广化小学。1982年北京市佛教协会设立于此。</b></p>
<p> </p><br/><br/><br/><br/><br/><br/><br/><br/><br/><br/><br/>
<p><b>智化寺</b></p>
<p><b> </b><b>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东口路北,初为明朝司礼监太监王振于正统八年(1443)修建,建成后,明英宗御笔赐名“</b><b>报恩智化禅寺”</b><b>。<br/></b><b> 智化寺的主要建筑,自寺内山门开始依次为钟鼓楼、智化门、智化殿、大智殿、藏殿、如来殿、大悲堂等共达七处。史料记载是仿唐宋以后的“</b><b>迦兰七堂”</b><b>的规制而建造的,寺的主体建筑一律采用黑色琉璃瓦脊,总体建筑风格给人以庄严凝重又不失沉稳之感。<br/></b><b> 寺中如来殿的建筑风格最为精美,该古建筑为黑琉璃筒瓦庑殿顶样式的一座重楼,虽为同一建筑但上下两层名称不同。下层叫如来殿,上层则叫万佛阁。</b></p>
<p><b>智化寺虽在明清两朝曾得到较大修葺,但它原有的一组组递进式的古建筑之梁架斗拱,并无大的更换顶替的痕迹,仍为庙宇固有的旧物,整体基本保存了明代建筑的显著特征。它也因此成为北京城内一座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风格的古建筑群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文化、宗教诸方面的研究价值。</b></p>
<p> </p><br/><br/><br/><br/><br/><br/><br/><br/><br/>
<p><b>通教寺</b></p>
<p><b> </b><b>针线胡同19</b><b>号。占地2500</b><b>多平方米。原为明代太监所建,清时改建为尼寺,更名为“</b><b>通教禅林”</b><b>。1942</b><b>年,由福建来京的尼僧开慧、胜雨二人住持该庙,对该寺进行了扩建,更名为“</b><b>通教寺”</b><b>。重修后,山门3</b><b>间,寺院西端为大雄宝殿,南北二楼两层共40</b><b>间,北楼后有清泰寮3</b><b>间,北厢房最西为伽蓝殿,中间5</b><b>间为斋堂,名为五观堂,南配殿7</b><b>间,中间3</b><b>间为念佛堂,西1</b><b>间为祖师殿,东头3</b><b>间为寮房。1943</b><b>年,胜雨成立了尼众八敬学苑,把通教寺作为敛收财物的场所建了书苑,1981</b><b>年初,重新修缮。是北京目前唯一的一座尼寺。</b></p>
<p> </p>
<p> </p><br/><br/><br/><br/><br/><br/><br/><br/><br/><br/>
<p><b> </b><b>永安寺 </b></p>
<p><b> </b><b>位于北海的琼华岛南麓,该寺初建于清顺治八年,是在明代仁智、介福、延和三大殿的旧址上兴建的一座喇嘛庙,最初叫白塔寺。乾隆七年重修后改名为永安寺,主要殿宇有法轮殿、正觉殿、普安殿,还有配殿、廊殿和钟鼓楼等。 </b></p>
<p><b> 虽然寺前的桥因寺得名,但桥却比永安寺早300多年,初建于元至顺二年,初建时桥名无从考证,据《燕都游览志》记载,明代时桥曾名太液桥,清初白塔寺建成,乾隆年间时更名永安寺,以后桥也更名为永安桥。寺门前有一对头冲大门方向的石狮子,其实石狮并不是为寺配建,而是两个桥头狮,北桥头的狮子当然向北。古北京有句谚语:“永安寺的狮子头朝里。”</b></p>
<p> </p><br/><br/><br/><br/><br/><br/><br/><br/><br/><br/><br/><br/> 通教寺当年被派出所占用
京城寺庙
<p><b>雍和宫</b></p>
<p><b>位于雍和宫大街北段,</b><b>是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b><b>)。原为清第三代皇帝雍正即位前府邸。雍正三年(1725)</b><b>改为行宫,乾隆九年(1744</b><b>)改为藏传佛教寺院。 <br/> </b><b>由于雍和宫的前身为王府,所以它的建筑格局异于其它的寺庙,而宛若一座简缩了的王宫。宫门面南,由南至北在长约480米的中轴线上,排列着牌楼、昭泰门、天王殿、雍和宫大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绥成楼等殿堂楼阁。宫东西宽近120米,在主要建筑的两翼,两两对称地建有钟鼓楼、碑亭、密宗殿和讲经殿、数学殿和药师殿、班禅楼和戒台楼、照佛楼和雅木达嘎楼、永康阁和延绥阁,以及西顺山楼,东、西配殿。</b></p>
<p> </p>
<p> </p><br/><br/><br/><br/><br/><br/><br/><br/><br/><br/>
<p><b>牛街礼拜寺</b></p>
<p><b>位于宣武区牛街88号。是北京历史悠久的一座古寺。始建于辽统和十四年,即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为当时入仕中国的阿拉伯学者那苏伦丁主持建造。后经元、明、清历代重修和扩建成为建筑集中对称,布局严谨的寺院。明代奉勅赐名礼拜寺。建筑风格具中国古典建筑与阿拉伯建筑相结合的艺术特点。主要建筑有大殿、望月楼、宣礼楼、讲堂、对厅、碑厅和浴室等,即宏伟瑰丽,又庄严肃穆。寺内有两座筛海坟,系宋末元初从国外来寺讲学的长老之墓。</b></p>
<p> </p><br/><br/><br/><br/><br/><br/><br/><br/><br/>
<p><b>白云观</b></p>
<p><b>位于西便门外白云路,道教全真第一丛林,也是龙门派祖庭,唐天长观是它前身,据唐刘九霄《再修天长观碑略》记载唐玄宗为斋心敬道,奉祀老子,建此观,金代以后,曾改名太极宫、长春宫,明初改名白云观。现存白云观殿堂为明清时重修,进入山门,分中东西三路及后院,规模宏大,中路依次有灵官殿、玉皇殿、老律堂、邱祖殿和三清阁、四御殿及钟鼓楼。三清阁东侧为藏经楼,东路有南极殿、斗姥阁和罗公塔;西路有吕祖殿、八仙殿、元君殿、文昌殿、元辰殿、祠堂院等。后院名云集园,又名小蓬莱,院内以戒台和云集山房为中心,假山楼阁分布其间,绿树成荫,清新幽静。</b></p>
<p> </p>
<p> </p><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
<p><b>东岳庙 </b></p>
<p><b> </b><b>朝外大街141</b><b>号。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庙宇,元至治二年(1322</b><b>)创建,明、清重建。殿宇宏大,保存元代和一部分明代建筑法式。</b></p>
<p><b> </b><b>庙内主要殿宇有岱岳殿、育德殿、广嗣殿、阜财殿、炳灵公殿、三茅君殿及七十六司庑殿等。现存石碑九十余通,内有赵孟頫道教碑,极珍贵,现仍完整。清朝建的琉璃坊雄伟壮丽,是北京很少有的。</b></p>
<p> </p>
<p> </p><br/><br/><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10/2010101211302093093.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br/><br/><br/><br/><br/><br/><br/> 全面,支持 能否补充 柏林寺? 嘻嘻,火神庙你进不去了吧。 <font size="5">这里选的是旧城内还有寺庙功能的寺院,移做它用的还有很多,另篇介绍。</font> 根据北京档案馆的“北京寺庙历史资料”介绍:京城寺庙众多,乾隆时期绘制的京城全图中标有寺庙1207处,1930年时有1734处,1936年有1135处,1941年还有783处...........不知道今天还有多少留存 好贴,支持,很多寺庙有早期的彩画,很有价值 <p>强贴啊!!!</p>
<p> </p>
<p> </p>
<p>巧了今天刚去的广济寺。</p>
<p> </p><br/> 喜欢呵呵,真漂亮 多谢楼主,十分喜欢此贴,这些寺庙我都去过. <em><font color="#ff0000" size="4"> 多谢楼主分享,好帖!</font></em> <p>好帖子</p>
<p>怯怯的说一下,楼主有些资料可以再斟酌。如牛街礼拜寺的建立时间?</p> 好文章,文字简练,照片精美。期待拜读楼主后续文章。 好贴 作为寺庙专题,此乃不可多得的好帖! 再顶一下 对,再顶一下. <p>好帖!</p>
<p> </p>
<p> </p> 北京原本是座寺庙城市。同样是寺庙城市的还有日本京都、奈良和尼泊尔加德满都。目前这些地方还保留着大量寺庙,而北京的寺庙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太好看了 <p>图文并茂</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六郎庄人</i>在2011-1-19 23:11:00的发言:</b><br/>这要在外地,每座庙都是个风景名胜了,可在北京,近在身边,我竟一处也未曾踏足,惭愧呀! </div>
<p> </p>
<p><font face="Verdana">其实外地拆寺庙拆的也很严重,也是发达的城市拆的越严重,北京的很多较大寺院保留下来就是因为有很多是所在宗教派别的国家级总部而保留下来。其它的无论大小能拆就拆,不能拆的就占用。</font></p> 这要在外地,每座庙都是个风景名胜了,可在北京,近在身边,我竟一处也未曾踏足,惭愧呀! 收藏此好贴。
希望继续。
参考,——
北京的寺庙--老北京网,讲述老北京的故事…oldbeijing.org文化新闻 一有时间,我也来追追。http:// <p>我们要记住一个人,释道安。</p> <strong>法源寺的大石砵的底座据北京电视台的阿龙说过,是团城大玉海的原配的东西,不知是真还是假。</strong>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