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今日数伏
<p style="TEXT-INDENT: 2em">今日数伏。</p><p style="TEXT-INDENT: 2em">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头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第一天;立秋日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第一天。由于各年夏至后庚日出现的早晚不同,每年入伏的时间也不相同,头伏开始一般在7月中旬之内,中伏在7月下旬之内,末伏则多数在8月中旬内开始。中伏有十天和二十天两种况。由于现在的日历中很少标出“干支”历法,所以一般看不出哪天是“庚日”,需要去查“皇历”。<font color="#ff0000">2010年夏至是6月21日(干支是壬寅),其后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29日(干支是庚戌),那么,第三个庚日是7月19日(庚午),即为初伏的首日,第四个庚日是7月29日(庚辰),而立秋是8月8日(庚寅),其后的第一个庚日是8月8日(庚寅),即为末伏的首日,因此今年的伏期是30天。 </font></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三伏”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对夏天最热的一个时间段的称呼。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p>
<p style="TEXT-INDENT: 2em">这里“伏”的含义有多种说法,一说“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我以为以下说法更准确:释名》伏者,金气伏藏之日也。金畏火,故三伏皆庚。四气代谢,皆以相生。至立秋以金代火,故庚日必伏。也就是说,四季春、夏、秋、冬为木、火、金、水。木生火而火克金。有火相克,秋天就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五行学家就把这段时间称为“伏”,也叫“长夏”,五行中为“土”。加入长夏后一年就是五季。这样木、火、土、金、水,都是相生关系。因为秋天属“庚辛金”所以从“庚日算起。又因为最热的时间是夏至后20到30天开始,所以入伏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p>
<p style="TEXT-INDENT: 2em">在华北地区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民间谚语。我想,这种说法的产生,可能是在历史上的农耕时代,物质匮乏,缺少精米细面,伏期正值新麦收获不久,找个理由解解嘴馋。</p>
<p style="TEXT-INDENT: 2em">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 “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 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这是迷信说法。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六月食汤饼是有科学道理的。 <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96349.htm" target="_blank">伏天</a>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子,不仅刺激食欲,而且“败心火”。伏里还可以吃“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p> 过奖! <p><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学习!</font></strong></p>
<p><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font></strong></p>
<p><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有雨种荞麦。</font></strong></p> 今天吃饺子 学习了。读您的文章真长知识!
页:
[1]